最新我的生死观随笔

合集下载

我的生死观作文500字

我的生死观作文500字

我的生死观作文500字
说到生死,真是个挺沉重的话题,但咱也得聊聊不是?我觉得啊,生死这事儿,就跟日出日落似的,自然规律嘛。

有时候我会想,生命为啥这么宝贵呢?可能就是因为短暂吧,就像那烟花,虽然就一瞬间,但美得让人窒息。

咱们活着的时候,就得好好活着,得活得有滋有味,不然不白瞎了吗?
死呢,说实话,谁不怕啊?但怕归怕,它也得来不是?我就想着,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得没意义。

所以啊,我得把我这一生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哪怕明天就是末日,我也不怕。

还有啊,我觉得生死这事儿,也得看心态。

你看那些得了重病的人,有的就整天愁眉苦脸的,好像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似的;但有的人呢,就乐呵呵的,好像啥事儿都没有。

我就觉得,心态好,啥事儿都不怕。

对了,说到生死,我还得提提那些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英雄们。

他们为啥不怕死呢?因为他们心里装着国家、装着人民,他们觉得死得值。

咱也得向他们学习,虽然咱不一定能做出啥大事儿,
但咱也得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所以啊,我觉得生死这事儿,没啥好怕的。

咱得好好活着,活得精彩;就算有一天得面对死亡,咱也得坦然接受,因为咱活得值了。

我的生死观作文

我的生死观作文

我的生死观作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想做一个死的有价值的人。

并不一定“重于泰山”,但也不可轻于鸿毛,虚度大好年华。

没错,人固有一死。

这是人的生理科学,是人生命的终点站。

至少人们现在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谁又说得准呢?人会不会仅仅是上帝的一个玩具,或是一个程序?而宇宙是总程序?人在死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会不会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进入另一个所谓的世界并被抹去所有的记忆?我只能说,不知道。

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而我们也不能够提前拥有死人的意识或是通过某些渠道获取他们的意识。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他(她)去世的时候,是带着尊严和成就去世的。

人们会记住他,铭记他,悼念他,学习他。

然而,我灌入另一种思维。

既如果你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尽管你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乃至全人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做出的都是一些无法让人们察觉的贡献,那么我想,当你去世的时候,悼念、记住你的或许只有亲人了。

这是一种无法拒绝的现实,人们无法逃避。

当我成为一个受关注,拥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后,我想尽管我为社会为人类做的贡献并没有那么大,人们或许会真正意义上的记住我。

人在死后又进入了生的地界,向死而生。

而人们在被生出这个世界后又会经历一步一步,迈向死亡的道路。

我坚信,人死后没有的只是躯干,而灵魂则会被进行一场冲洗后注入到一个新的躯干中去。

这样的笃定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但是,我希望事实也能如此。

我经常用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生”。

当你的父母结合时,会产生无数个细胞,这些细胞就代表着日后无数个生命,这些生命们互相争斗,最后胜利的,活下来的只有你。

因此,我想,每一个活在世上的人从来到这个世界起,就是一名胜利者,一名打败了无数生命的胜利者。

因此,来到这个世界上既是一种幸运。

这是一种奇妙的思维,但细想会觉得还真有点儿道理。

当我想起死亡时,我会想起因为疾病、灾祸而被夺走生命的人,想到自己至少还活在当下,这何尝不是幸福。

我的生死观作文300字

我的生死观作文300字

我的生死观作文300字
生命嘛,就像早上的太阳,一下子出来,一下子又不见了,但就那么一会儿,真的超美的!我觉得生活就像一场冒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

说到死,别觉得那么可怕。

我觉得它就像是回家,回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

就像落叶回到树根一样,虽然结束了当前的生命,但也是为了下一个生命做准备。

面对生死这事儿,我就比较看得开。

虽然生命不长,但咱可以活得有意义啊!遇到困难就笑笑,帮帮别人,多学习点新知识,这样生活才有意思嘛!
我的生死观啊,就是简单一句话,活得开心,活出真我!别管能活多久,只要每天都活得精彩,那这一辈子就算值了!所以啊,咱们得珍惜每一刻,别留下遗憾,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

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

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篇一: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如实的说,我很小的时候便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一直到高中时代。

但是思考很久无果,也没有人可以讨论,于是我开始惧怕死亡。

我接受不了,人死之后全身变冷、变硬,没有任何知觉。

即使我知道死是每一个人的终点,我还是无法接受。

昨天四岁的仔仔小朋友生气的和我说,妈妈我要打死你。

我很平静的跟他说,我早晚会死的。

结果小家伙问我,这是由你决定的是吗?后面又补充到,你什么时候去死是你自己决定的吗?他的这句话震惊到了我,导致我都不记得我是怎么回答他的了。

关于生死,是我可以决定的吗?篇二: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从记事儿开始,记得有一次误食了放了老鼠药的苹果,以为自己要死了,没有告诉父母,静静的一个人等着电视中经常出现的口吐白沫。

结果等了十几分钟竟然没有出现意想中的症状。

后面才敢小心问爸爸,那个苹果是不是放了老鼠药,爸爸告诉我说他本来想放的后面忘记放了。

但是我没告诉他我吃了那个苹果。

长大之后我只参加过姥姥的葬礼,姥爷的葬礼当时我在读高中,家人没告诉我;奶奶的葬礼当时在外地工作第一年,家人不同意我回去。

参加姥姥的葬礼的时候,好像是在读初中,只记得麻木的.自己和痛哭的妈妈,也完全没在意姥爷失去老伴的表情。

直到高中失去姥爷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失去亲人的那种悲痛。

于是写了篇文章,祭奠了我的姥姥和她那棵老的已经长不动的石榴树。

再后来,我在姥姥姥爷的坟墓边发现了一个蛇洞,想到他们的躯体可能会被蛇吃光。

原来我们死了之后什么都无法留下,我独自陷入了悲伤。

这些我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

读大学之后,我再也没有想过生死的问题了。

然后就是妈妈得癌症的那年,我又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

记得,接到确认是癌症的电话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打开百度,一个字一个字敲入的问题是:得了癌症会死吗?我想这是我们遇到癌症之后,所有人想的第一个问题,“会死吗?”“还能活多久?”谈癌色变,癌症等于绝症,已经成为了主流观念。

生死观念的作文

生死观念的作文

生死观念的作文
《生死观念,伴我前行》
哎呀呀,说到生死观念,我就想起了那次特别的经历。

那回呀,我去医院看我一个生病住院的亲戚。

我走进医院的走廊,那股消毒水的味道立马钻进我的鼻子,心里就有点毛毛的。

到了病房,看着亲戚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我这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我在那儿陪了他一会儿,看着他难受的样子,我突然就想到了生死这档子事儿。

咱说人这辈子啊,有时候真的挺脆弱的。

就像我这亲戚,平时好好的一个人,突然就生病了,躺在这病床上。

我在想,生命咋就这么无常呢,说不定啥时候就来个意外啥的。

但转而又一想,咱也不能因为怕就不敢好好活呀!虽然人终有一死,但活着的时候就得精彩呀,该吃吃,该玩玩,珍惜每一个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机会,把每一天都过得开开心心的,这样就算到时候真走了,也没啥遗憾呀。

从医院出来后,我对生死的观念好像更深刻了些。

咱不能老想着死呀啥的不吉利的事儿,得好好活着,要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就像我现在,每天开开心心的,遇到困难也不怕,总觉得没啥大不了的。

人生嘛,不就是这
么回事儿,有生有死,但活着的时候就得活出个样儿来!以后呀,我还是会继续保持这份对生死的独特感悟,好好地过我的小日子,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哟。

嘿嘿,这就是我的生死观念啦,虽然简单但却很实在!。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的生死观作文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的生死观作文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的生死观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生死之谜,一直困扰着人类。

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学生,但也常常在想,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处?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听起来有些深奥哲学的味道哦。

不过,我想告诉大家,生与死并不可怕,它们只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就像一年四季不断轮回,冬去春来,春去夏至,秋收冬藏。

生命之花也是这样绽放、凋零,周而复始。

曾曾祖父说过,我们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小时候我总是纳闷,我们怎么会从黑黑硬硬的泥土里生出来呢?后来长大了才理解,所有生命的根源都来自于土壤。

草木从泥土里吸收养分,动物靠吃植物而活;人类也是如此,靠吃各种植物和动物来维持生命。

所以,生命的本源就是大自然。

当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身体就会慢慢腐朽,最终重新融入泥土,为新生命提供滋养。

祖母常说,死就是生的另一种形式。

这话真有哲理!当树木在秋凉时凋零时,树根已在酝酿来年新芽的生机了。

我曾经很怕死亡,生怕有一天自己就这么离开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没人疼爱我。

可是妈妈告诉我,死亡不可怕,正因为有了死亡,才有新生;没有谁能永生,但生命总是在延续。

就连大自然也是如此,在一片死寂之中,终有春光重现。

所以大家都不要害怕死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为了新生命的开端。

我们生命的火种会永远传承下去,只是转换了另一种存在形式而已。

正如祖父常说的那句老话:"向死而生,向生而死。

"这个道理讲的就是生命的循环不息。

生与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我们每个人只是自然大cycleyy中的一员,来了就一定会走,但生命的接力棒会永远传承下去。

生命之火永不熄灭,只是在不断更迭,换一种形式而已。

所以既然死亡无法避免,与其畏惧,不如坦然接受大自然的法则,好好珍惜当下,活出精彩。

人生短短几十载,却能嵌入生命的大cycleyy,传承文明的火种。

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和欣慰吗?只要时时明白"向死而生,向生而死"的真理,人生就不会太多负担,反而能活出自在。

我的生死观作文800字高中

我的生死观作文800字高中

我的生死观作文800字高中生命的价值并非体现在生死之上,而是体现在其深度与影响力之中。

那些没有生命的事物,比如桌椅,往往无法引发人们深刻的关注。

人类常常能够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却难以同样深刻地审视自己。

灵魂的重量,并不是由自我来定义的,而是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与否来进行衡量。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过分沉溺于他人的评价之中,因为他人的看法可能是片面的,即使是老师的评价,也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而不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可是正因为我在乎自己生命的价值,灵魂的重量,所以我在乎老师的评价,但是对待他人的评价需要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那你就不够洒脱,将永远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而不得解脱有人说,悲苦屈辱地活着,不如死了;也有人说,白白地死掉,不如悲苦屈辱地活着。

岁月是一把能与宇宙共生灭的剑,正是因为这把剑,我才日渐明白,死原来也是一种奢华,所以我认为,活着的人就应该重视自己灵魂的价值,灵魂的重量。

愚昧屈辱的人,不配活着,更不配死去,也许这样的生命的诞生本来就是一种错误。

十年学子生涯里,我所看过的评语不外是:不够认真,仍须努力。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情总是十分低落,我想:成功必然要经过肉体乃至精神的百般锤炼与折磨,而我的灵魂就像一根谷莠草,附在一个慵懒麻木的肉体上,这样的肉体简单得无法承受灵魂之轻。

十八岁的我已经走向衰老的不毛之地。

高考已近,我不应该再如此麻木下去了。

人最悲哀的耻辱便是处于麻木之中,有人不断以这种方式去生存,从未想到要以麻木,不思进取为耻,而却以麻木无知为荣。

蜉蝣的生命只有一天的时间,可是轻小的身躯却承载了深重的灵魂,这样的灵魂的存在便被人们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我时常以此为例,根据G=mg这个公式推算灵魂的重量,顺便再参照评语,总结附着在肉体之上的灵魂是否有价值。

人的一生不过就是活了,又死了。

死并非生的对立所以不幸活着的人总是要去衡量自己灵魂的重量,否则你的生与死便。

讨论生死观作文高中生

讨论生死观作文高中生

讨论生死观作文高中生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生”与“死”是两个永恒的主题,就像黑夜与白昼,交替出现,却又神秘莫测。

对于我这个高中生来说,生死观这个话题,既宏大又切身。

就在不久前,我经历了一件小事,却让我对生死有了更深的思考。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小区的花园里。

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去遛一遛我家那只调皮的小狗“布丁”。

刚出单元门,就看到一群孩子围在一棵大树下,叽叽喳喳地不知道在讨论着什么。

我本不是个爱凑热闹的人,但布丁却一个劲儿地往那边冲,我也就只好跟着过去了。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从巢里掉了下来。

它在地上扑腾着,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孩子们有的说要把它带回家养着,有的说要放回巢里,还有的在旁边只是好奇地看着。

我蹲下来,仔细地观察着这只小鸟。

它的羽毛还很稀疏,嫩黄色的小嘴一张一合,发出微弱的叫声。

我能感觉到它的生命是如此脆弱,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它吹走。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老奶奶走了过来。

她看着小鸟,轻轻地叹了口气说:“这小鸟啊,从巢里掉下来,怕是凶多吉少咯。

”这话一出口,孩子们都安静了下来,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情。

我心里也“咯噔”一下,一种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

我决定把小鸟带回家,试试看能不能救它一命。

回到家,我找了一个小盒子,铺上柔软的棉花,小心翼翼地把小鸟放了进去。

然后,我开始上网查资料,看看怎么喂养这样一只小鸟。

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小鸟就是不吃不喝。

它只是蜷缩在盒子的角落里,眼睛半闭着,气息越来越微弱。

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奈。

我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我面前渐渐消逝,却无能为力。

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我们不能阻止死亡的来临?”那天晚上,小鸟在睡梦中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捧着它小小的身体,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我找了一个小花园,把它埋在了一棵树下。

当我把土一点点盖在它身上的时候,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沉重。

从那以后,我常常会想起那只小鸟,想起它短暂而脆弱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生死观随笔我的生死观随笔【第一篇】:谈谈我的生死观人的一辈子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生”与“死”。

从出生到死亡,那就是一个的一辈子。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好象从来没有愁事。

”我说:“人的一生中本不该有任何烦恼,如果把一切事情都想开了,就会很开心的。

我的观点是,最应该想开的,那就是视死如归,当永远闭上了眼睛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那是去拥抱另一个世界,所以含笑九泉是值得高兴的事。

因此,连死亡对我来说都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情能够令我不愉快。

”如果把死都看成是件无所谓的事,那么人生的快乐就会时时伴随着自己。

小时候就知道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她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

还有许多年轻的先烈们把自己的短暂生命都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他们都做到了含笑九泉。

我总是记着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自己虽然对社会对人类没有什么贡献,但是起码能够做到死而无悔,死而无愧,死而无怨,死而无忧,因此当我活着的时候就能够心情愉快,笑看人生。

恩格斯说:“死是死者的幸福,活者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应当把生与死看开些才对,实行计划生育,限制了无数人的出生,而如今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幸运儿。

每个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应当是快乐的一天。

俗话说的好:“无欲无忧,无求无恼。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但是若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情况就大不一样,就会知足常乐。

我经常想到的是还有那些吃不上饭、念不起书、看不起病的贫穷人,还有那些忍受各种疾病煎熬的人,我身体健康,衣食无忧,还有什么不满足、不快乐的理由呢。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想,将来若到了快结束生命的那一天,我依然能像往常一样悠然的享受夜的宁静,因为那是永远的安眠。

面对死亡,我真的不会畏惧。

我会坦然的回味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深知离去,那是人生的必然,无法避免,既然如此,那就不如用微笑去迎接一个新的世界。

我的生死观随笔【第二篇】:我的生死观生与死之间是“生”好还是“死”好呢?我想大部分人一定会选择生,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剩下的人为什么选择死呢?因为死可以摆脱七情六欲的痛苦。

但我觉得,生就是为了幸福,也有的人拿生命做赌注。

《史记》中说:死分为两种,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的死也就是:为人民而牺牲;轻于鸿毛,就是欺压剥削人民而死。

我想如果有灵魂这一说法,我一定很赞同。

尽管我不相信这种封建迷信,但如果有灵魂,人死后一定很快乐很自在,不必过着被人欺压的生活,人看不见也不会吓跑这些人,还可以探望生前的家人。

因此我很赞同这种说法。

不然,一个人一定很孤独,又没人帮助,就像外星人的说法一致。

宇宙很大直径有几百亿光年,但只有地球一颗星球有人类存在,岂不是太孤独了吗?“生”与“死”都不是解脱,而是一种束缚循环。

“生了死,死了生”。

“生”与“死”是一种永远甩不掉的束缚。

我的生死观随笔【第三篇】:正确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人的生命的始与终。

人的生命内容是生死之间的全部活动。

这段时间或长或短,有的人英年早逝,有的人寿高期颐。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发过感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但不能因为人人“终期于尽”,而抹平生死之间存在各式各样的人生。

人,落地时的哭声像最美妙悦耳的乐章,走时昏迷无言像断弦的破琴。

任何人,都是哭着来,哭着走的。

生时,自己哭;走时,亲人哭。

如果只从哭声中探索人生,永远无法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人的生,不由自主,是父母结合的产物;人的死,不由自主,物壮则老,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

我们不可能只欢迎生的规律,拒绝死亡的规律。

可是要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重在人的一生的活动内容,这个内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己用行动书写的。

人世间最令人伤心的事莫过于“死别”。

没有死亡,就不会产生宗教。

宗教就是创造一个死亡人生中的“不死”世界,让灵魂继续在另一世界存活,所谓前世今生和今生来世之说都是缘于此。

没有死亡,哲学也会失去最有智慧的部分。

关于如何对待死亡,是哲学智慧的重要部分。

如果没有死亡,庄子哲学的智慧就会大打折扣。

全部中西哲学如果其中不包含生死智慧,就会失去它的精彩篇章。

使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全力以赴的事。

但对死的恐惧是人生存本能的一部分,很难坦然相对。

哲学家以最大的智慧谈论生死,宗教从产生起就教导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但极乐世界或天堂不管被描绘得如何美,人,还是愿意留在人世。

对死的分析可以有两个角度:科学的角度和价值的角度。

科学的角度容易讲清楚。

像庄子说的,生死如日夜之常,是自然规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生与死》中说过,“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本质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本质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如此”。

恩格斯还补充了一句,“生就意味着死”。

生死相依,再蠢的人,再怕死的人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

这是铁的规律。

虽然有过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有过汉武帝受李少君之骗,也有过无数炼丹合气、企求羽化登仙的道士,但一个个都是历史的过客。

对死的科学分析是容易的,最难的是价值判断。

既然人终究必有一死,生还有什么意义呢?贤愚,肖与不肖,英雄懦夫,好人坏人,富人穷人,达官贵人与贩夫走卒,最终都是坟头一个,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死观。

其实,死只是生命的终结,而不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终结。

如果人生的价值最后都淹没在死亡中,人的生命活动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最终必有一死。

在现实中,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仍然活着。

人们之所以赞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诗句,表明人们并不认同一死百了的生死观。

这种区别就是人生的不同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学术界、文化艺术界成就卓著但英年早逝的消息时有所闻,令人倍感惋惜。

人们惋惜的不仅是早逝,而且是英年早逝,即他们短暂的人生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还可以继续做出贡献,可过早逝世。

人老寿终是必然的,但英年早逝并不正常。

话又说回来,如果人人不死,都与天地同老,万物同春,何必讨论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呢?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产生,正在于人生短促,人人有死。

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尽一个做人的责任?对于永不消逝的东西是不存在价值问题的。

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生与死不同意义的认识。

所谓“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讲的就是短暂人生中的人生意义问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理解。

由于人皆有死而否定人生的意义,否定对生的价值判断,两眼一闭,管它怎么说呢!如果抱着这种生死观,为善为恶、好人坏人都是一样,反正人人归于一,最终都是死。

这种生死观是最无道德、最无责任、最无担当的生死观。

死,是无可逃避的。

由于有死亡而看破红尘,或人未死而心先死,都解决不了生死问题。

我们应该直面死亡。

人人都是向死而生,生死之间或长或短,终有了时。

从个人来看,是个悲剧,是宿命;从人类的角度看,是史剧,是人类的发展。

死,只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但你参与创造的世界会因为你的参与而美好。

动物的死亡留下的躯体最终化为尘灰,而人的个体的死亡留下的是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人类,因个体的死亡而延续,因一代代个体的创造而使世界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超越个体死亡之苦的生死观。

囿于个体,死亡是痛苦;着眼人类,个体死亡是社会进步和延续的必然。

如果寻求解脱,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面对死亡,快乐地生存,过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逃避死亡,寻求解脱,实际并未解脱,因为心存解脱之念,证明仍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真正的解脱应该是认识死的必然性,又懂得生的价值。

既热爱生命,又保持死亡时的尊严。

这才是真正懂得生与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充满智慧的回答。

生死相依,只有生的伟大,才有死的光荣;而生时的卑鄙,必是死后的遗臭。

出生与死亡的性质并不相同。

出生是生命的获得,这是自然的恩赐,即父母结合的产物。

这是任何个人都不能自主的。

死是生命的终结,它同样也是自然的规律。

但有一点不同,生是不能自我做主的,是“被生”的;而死,则存在多种可能和不同方式。

有寿终正寝,有冤屈而死,有为国牺牲、为理想和信仰而死,因此死亡中会存在“应当”与“不应当”的问题,即存在不同的价值负载。

我想起《论语》中孔子对管仲不死君难的评价。

子路问孔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算得上有仁吗?”子贡也有同样的疑问,他说“管仲非仁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路和子贡都同样问孔子,齐桓公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老师召忽自杀,可同为公子纠老师的管仲却活着,而且帮助齐桓公。

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远远超出了单纯道德的判断,区分仁人之仁与妇人之仁,对死的“应当”与“不应当”赋予更高的价值意义。

孔子说,管子虽然没有像召忽那样死去,可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还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样,孔子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即一匡天下、保卫中华文明来判断管仲的生与死的问题。

叶落归根的死亡是必然规律,可当死亡存在可选择性时,就存在“应当”和“不应当”问题。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贵生知死。

贵生,即要重视生命的价值,尽量避免英年早逝,尤其是各种非正常死亡;也要知死,即死得其时,享天年;死得其所,即死得有价值。

没有辩证唯物的生死观,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就反对那种“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的匹夫匹妇对生命的态度。

当我读到报载有些年轻人或因感情纠葛,或因考试失利,或因就业受挫,甚至某些小不如意的事,就轻生跳楼、漠视生命,十分痛心,深感他们太缺乏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我的生死观随笔【第四篇】:生死观重新认识死亡,拥有正确之生死观,即可知长寿未必可喜,死亡亦不足忧,所应关注者为‘死往何去’。

前已言及神识不死,仅在不同时空转换,死亡即转换之过渡阶段。

所谓‘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

’学问为治世之本,求学以增广见闻智识,学习生存之道,人人皆可胜任。

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则非易事。

试问:‘应如何死?’人皆云:‘一息不来便死。

’此言固然不差,然欲死得自在、死得安详,却非吾人所能主宰。

何以得知?一般世间凡夫临命终时,多难免挣扎、痛苦,对金钱、子孙恋栈不舍,终至死不瞑目。

如下状况亦不乏其人:在医院急救,四肢发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半身不遂,手脚不听使唤;老来多病,子孙不肖,身心交煎,生不如死。

总而言之,于生命执著愈深,面对死亡时之痛苦愈甚。

死亡之情状约而有四: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及自如而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