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水文化(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化(转)
失意和哀怨是⼈⽣常见的情感。
中国⽂⼈,在哀伤袭上⼼头之时,总是⾃然⽽然地想到了⽔。
古往今来,许多不得志的⽂⼈多遇⽔⽽吟诗作赋。
孔⽼圣⼈早就有⾔:“道不⾏,乘桴浮于海。
”仕途失意时,就想乘桴⼊海,弃绝尘世,这⼏乎成为后世⽂⼈的通病。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中国知识分⼦⼀⽣最⼤的⼼愿就是“济天下”,这就产⽣了许多的仕途失意和哀怨,就连我们认为最为洒脱、最为浪漫的唐代⼤诗⼈李⽩也未能摆脱它的束缚。
⾯对仕途失意,他发出了“抽⼑断⽔⽔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哀叹。
宦海沉浮不定,被贬为黄州提刑的苏轼这⼀天来到黄鹤楼上,长江、汉⽔,波涛滚滚,⾃西奔流⽽来,⽓势雄壮,诗⼈由江⽔的翻腾,联想到⾃⼰被黜、被捕、被贬,伤感之情油然⽽⽣,发出了“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的感慨。
苏东坡从长江岸边⾛了,100年后,⾟弃疾⼜来了。
他登上⾼⾼的郁孤台,眼望滔滔江⽔,想起中原仍在敌⼿,收复遥遥⽆期,⼈民流离失所,空洒⼏多热泪:
郁孤台下清江⽔,中间多少⾏⼈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数⼭。
青⼭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壁》)
作为⾂⼦和诗⼈的李⽩如此,苏轼如此,⾟弃疾也如此,那么作为⼀代亡国之君的李煜⼜如何呢?14年纵情声⾊,⽽后成为亡国之君的李煜⽤长长的江⽔作⽐喻,把⼈⽣失意之后的愁情写到了极致。
当昔⽇的春花秋⽉、⽟砌雕栏都已转瞬即逝,寒风冷⾬把⼀切打得粉碎,幸福的⽇⼦转眼成云烟之时,他发出了如此悲叹:
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
(《虞美⼈》)
好⼀个“恰似⼀江春⽔向东流”!把“愁”⽐作“⼀江春⽔”不是新鲜的主题,欧阳修《踏莎⾏》中有“离愁渐远渐⽆穷,迢迢不断如春⽔”,秦观《江城⼦》中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有“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的句⼦。
这些⽆⼀不是⽤流⽔显⽰愁怨。
⾯对古⼈,不管他们是失意也好,哀怨也罢,⽔毕竟曾是先⼈的寄托与慰藉,我们对于⽔,应该怀着深深的敬意。
茫茫宇宙,⼈如⼀叶浮萍。
李⽩曾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他将天地⽐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命短暂的⼈,在⽆穷⽆尽的时空中有如⼀次漂泊。
⽔是⽆依的,漂泊也是⽆依的;⽔是凄柔的,漂泊也是凄柔的;⽔是悠长的,漂泊也是悠长的。
所以,我们古⼈常借⽔来寄托这种漂泊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