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知道速度是矢量。

2.掌握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的概念和区别。

3.学会计算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等物理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2.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平均速度的意义和应用三.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媒体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通过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的计算,体会数学工具的重要【重点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四.教学过程引入:飞机在高空飞行,同学们在操场上踢球,蜗牛在慢慢的爬。

他们的位置都在变化,但快慢各不相同,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呢?b5E2RGbCAP新课教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投影展示如下物理情景: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以平直的公路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如图:t1时刻汽车在A点的坐标为X1=10m,t2时刻汽车的位置在X2=30m,问:对应的位移变化是多少呢?当汽车运动到X3=-20m位置时,位移变化是多少呢?学生计算:ΔX=X2-X1=20m, ΔX=X3-X1=-20-10= -30m引导学生讨论总结::Δχ正负号表示方向(强调位移变化也是矢量)。

当Δχ为正时,方向与规定的方向相同,当χ为负时,方向与规定的方向相反。

p1EanqFDPw例题1:某同学研究自行车的位置变化关系,以出发点为坐标原点,以自行车的行驶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其对应时刻如下表所示:DXDiTa9E3d时刻(s)0 1 2 3 4位置坐标(m)0 10 -8-2-14根据该同学记录的数据你能找出(1)几秒内的位移最大?(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解析:自行车在0时刻的坐标X0=0,车在1s时刻的坐标为X1=10m,在第一秒内的位置变化为ΔX=X1-X0=10m。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docx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 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说课稿§1.3速度

说课稿§1.3速度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根据新课标的理论,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初中给的速度概念比较模糊。

高中阶段在学完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以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更科学。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和认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重点为比值法定义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经过以上教材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1)知道直线坐标系中的坐标与位移的关系。

(2)知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定义的。

(3)理解速度的意义,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是速率。

(4)能够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能够求解实际情景中的平均速度。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探究、辩论、交流、极限渗透法让学生逐步建立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在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辩论、交流,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

学生在初中时对速度已有了初步的学习。

并在上节学习中理解了矢量与标量,为这节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基于此点本节的教学与学法我将采用教师启发、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环节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215教育版教材分析:本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三节内容,它与本章前2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高中学习的“位移”和初中学习的“路程”有本质区别,首先要强调高中的“速度”和初中学过的速度有本质区别,才有利于学生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

平均速度和瞬间速度的区别,引发学生对过程量和状态量的思考,为学生学习后面内容打下建模能力的基础。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龟兔赛跑的案例开始本节微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2.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速度最初的认识停留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上,并且知道了用比值法这一思想,对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几个过程量和状态量,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引入做好铺垫。

对于“速率与速度”“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等概念的区别,应从实际生活中发掘实例,帮助学生区分这些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其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物理观念:利用童话故事的导入建立物理观念,形成有关速度知识体系的框架;2.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动快慢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科学思维:用对比的方法逐步推敲建立描述物体快慢的统一标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极限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授课内容】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第一课时)【授课班级】高一(6)班【教师】【授课地点】3#楼3楼多功能教室【授课类型】新教师亮相课【教材综述】本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章,在很多方面对高中物理来说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在速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几项是第一次出现。

例如:第一次在坐标轴上表示矢量;第一次在物理问题中渗透极限思想;第一次抽象地领会物理学中的“变化率”的含义;第一次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定量的实验;第一次用图象来定量描述某个物理量等等。

因此,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重要的“第一次”,既要使学生扎扎实实从这些第一次中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循序渐进而不一步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是在本节学习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材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

教材的重点是速度,从平均速度引入,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说明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时刻t 的速度。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教材非常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无论是概念的引入、阐述、应用、练习都注意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现代科技。

如:讲速度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物体和交通工具的速度;教科书注意物理知识的人文特色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特别撰写了一篇STS的短文:速度与现代社会,表述通俗易懂,介绍交通工具的速度与城市发展规模等各方面的关系,也介绍了交通网络促进经济发展和交通堵塞、污染等带来的社会问题,从一个侧面使学生对科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有所认识,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说课稿开头: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_____ 年级物理 ____ 册第 ____ 章第 ____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
时刻(或位置)的速度,就需要取较小的时间段(或位移),最后才定
义瞬时速度。

科学探究:通过书本提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分析建立概念,掌握研究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组织简
约的语言发表意见,对表现积极主动思考的同学及时给以表扬提出期
待,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醒。

教具多媒体课件,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等
教学
方法
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

学法







板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名师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名师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设计【板书】3、单位:m/s或者m·s-1。

常用单位:km/h或者km·h-1,cm/s或者cm·s-1。

m/s读作米每秒,km/h读作千米每小时,cm/s读作厘米每秒。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引导学生估测一下自己步行的速度以及骑自行车的速度。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速度的计算”)【板书】4、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速度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以上学习了解了速度的基本概念,下面我们将对速度作进一步理解:【板书】三、对速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速度大小的比较,不仅可以根据定义式进行计算,也可以根据s-t来判断。

在上面的例子中A、B、C、D四种情况,若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可作出其s-t图象,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各段斜率都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物体在每一个极小的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都是相等的,因此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板书】1、在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中,直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

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变速直线运动,其特点是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那么如何描述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到的平均速度的概念。

【板书】2、平均速度例如一人骑自行车沿一平直公路前进,它在第一个五分钟的时间内所行驶的位移AB为500米,而在第二个五分钟内的所行驶的位移BC为1000米,在第三个五分钟内所行驶的位移CD为800米,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自行车在相等的时间内所行驶过的位移并不相等;而且,在这三个五分钟之内,自行车的速度也并不是恒定的,但是当我们只要粗略了解自行车在这十五分钟之内的大致速度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只需要知道它的平均速度就可以了。

那么,平均速度的定义是怎样的呢?【板书】A、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叫做这段时间内(或这段位移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背景介绍《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描述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进而掌握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等重要物理概念。

本单元的学习将对学生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速度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讲授和实例演示,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够正确描述速度的含义;2.学会计算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速度的单位;3.掌握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概念;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1. 速度的概念介绍在课堂开始时,我将向学生介绍速度的概念。

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它包括两个要素:位移和时间。

我将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确速度的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接下来,我将向学生介绍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我将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并引导他们进行练习。

3. 瞬时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在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后,我将向他们介绍瞬时速度的概念。

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可以通过极限思想得到。

我将通过图示和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4. 速度单位的介绍为了让学生熟悉速度的单位,我将向他们介绍常用的速度单位:米每秒(m/s)。

我将解释这个单位的含义,并与其他常见的速度单位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速度单位的认识。

5. 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我将带领学生探讨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通过一些实例,学生将学会运用速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6. 练习与巩固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我将提供一些练习题给学生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初中给的速度概念比较模糊。

高中阶段在学完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以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更科学。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的运动方向。

(2)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注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4)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辩论、交流、极限渗透法让学生逐步建立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辩论、交流,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

3、重点:比值法定义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难点:由平均速度引入瞬时速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三、说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由日常生活情景提出问题
2、速度概念的学习:
实验: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按照老师的指令走路,第一次时间相同位移不同,第二回位移相同时间不同。

让学生观察总结:当时间相同时位移大的快,位移相同时,时间小的快
老师进一步提问:当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例如:某同学跑完百米用秒
自行车在30分钟内行驶8千米
学生总结:求出两次运动中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比较大小,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引出速度的概念)
速度的定义
表达式
物理意义
单位
矢量性
由学生总结对速度的理解
练习: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B、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只有大小
C、速度越大,物体的位移越大
D、速度越大,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老师提问:目前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秒这能说明该运动员都是以米每秒的速度运动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更直观的说明上述速度的定义只能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在这段时间平均起来的快慢程度。

老师提问: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它从制动到停止用了5秒,这段时间内汽车每秒前进的距离分别是9m,7m,5m,3m,1m,你能求出前1s,2s,3s,4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吗比它大还是小若把时间间隔取得更小呢如何求关闭油门是的速度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老师总结这是极限的思维方法,自然引入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是一个矢量。

学生总结:比较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四、联系实际,回归社会。

1.老师讲述司机和交警的故事:在告诉公路上一位司机别交警拦住,理由是超速,该公路限速是100公里/小时,司机觉得冤枉,他说我从开始上高速到现在30分钟走了40公里按速度公式算是80公里没有超速啊。

老师问:是交警弄错了吗
学生分析:不是。

司机认为平均速度没有超速,但高速公路限速是瞬时速度。

老师问:为什么要算瞬时速度
学生分析:因为事故往往发生在某时刻或某位置,所以应用瞬时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STS,了解速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说明交通工具的利与弊。

3.请同学们说一说形容快慢的词语,分组比赛。

作业:设计方案测不同距离下自行车运动的速度,测蜡烛燃烧的速度;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