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完《礼记礼运大同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仿佛飘到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简直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与温暖。
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那是一个周末,我去了一个偏远的乡村游玩。
那个村子不大,但是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村子里的人大多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简单而平静。
我在村子里漫步,看到一位老爷爷正在自家门口晒着太阳。
我走上前去,跟他打了个招呼。
老爷爷很热情,拉着我就开始聊起了家常。
他跟我讲起了村子里的故事,说以前村子里很穷,大家都吃不饱饭。
但是村民们互相帮助,谁家有点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比如农忙的时候,家里劳动力少的,邻居们都会主动去帮忙收割庄稼;哪家孩子上学没钱,大家也会凑一凑,让孩子能有学上。
说着说着,老爷爷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农田说:“你看那片地,就是我们几家一起种的。
我们一起播种、施肥、除草,到了收获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成果。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那片农田里的庄稼长得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
在村子里住了几天,我发现这样的互助互爱的场景随处可见。
有一次,村里的一位大娘不小心摔倒了,周围的人立刻跑过去,有的把她扶起来,有的关切地询问她有没有受伤,还有的赶紧去请医生。
大家的脸上没有一丝的犹豫和冷漠,满满的都是关心和着急。
还有一天晚上,村里停电了。
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蜡烛和手电筒,聚在一起聊天。
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耍,大人们则分享着彼此的生活趣事。
那一刻,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但是大家却笑得格外开心。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以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
《以礼记礼运大同》是一部关于礼仪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宋代的程颢和程颐。
这部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理解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礼仪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价值,也对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省。
首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礼仪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在《以礼记礼运大同》中,作者对于礼仪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他们认为,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礼仪文化被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法宝,它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交往,使社会秩序井然,人心安定。
而在现代社会,礼仪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人们的互信和尊重,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礼仪文化,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其次,我对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省。
在《以礼记礼运大同》中,作者对于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评价。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应该符合礼仪文化的基本准则,要有礼貌、谦逊、宽容、正直等美德。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并不符合礼仪文化的要求,他们可能粗鲁无礼、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等,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时刻以礼为准则,做一个有修养、有教养的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最后,我对于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以礼记礼运大同》中,作者强调了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礼仪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参加礼仪文化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貌和修养等方式,来传承和弘扬礼仪文化。
[读后感]礼记读后感5篇
![[读后感]礼记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870fd40242a8956bece4dd.png)
[读后感]礼记读后感5篇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一):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
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意思:克服自身的错误就应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要求别人,这样再有缺点错误,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
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
’意思:喜欢学习的人,离聪明就很近了,明白耻辱的人,离勇敢就不远了。
我的理解:只有喜欢学习,明白耻辱;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礼记读后感(二):《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又远超于《荀子》。
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礼记·礼运大同篇》首先阐明了大同的含义,即“天下为公,取诸自然”。
这一观念,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天下为公,消除各种区域、民族和种族之间的隔阂和分歧,使人类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这与儒家的仁政理念相契合,也与现代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目标有着相似之处。
同样重要的是,《礼记·礼运大同篇》强调了道德修养在实现大同理想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愿者胜未然之福,固者尚将之功。
”这句话告诉我们,实现大同理想首先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只有高尚的德行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人,进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
另外,《礼记·礼运大同篇》中还强调了积极的行动和奉献精神在实现大同理想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说:“奉晨昏以为业,则无忙人之累;行内外以为容,则无猜忌之心;与人交以为身,则无憾邪之说。
”这告诉我们,实现大同理想需要我们主动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事务,为他人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人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礼记·礼运大同篇》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孔子说:“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既得之,以容入。
”这告诉我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内化过程。
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修炼,才能达到成人之美,从而为实现大同理想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一篇富含哲学思考和生活智慧的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儒家礼运思想的核心要义。
儒家礼运思想以大同理想为目标,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奉献精神在实现这一理想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对礼仪规范的讲解,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良好的礼貌风尚。
对于我个人而言,读完《礼记·礼运大同篇》后,我深感自己的修养和修身之不足。
儒家礼运思想告诉我,要实现大同理想,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礼记读后感 礼记的读后感200

礼记读后感礼记的读后感200礼记读后感(一)礼本来是先圣明王采用自然地法则,来规范人类生活行为的成果。
我们人是自然地产物,只有适合了这些法则,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礼具体到现实中来,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养。
在读了这本《礼记》之后,我所理解到的礼就是时常怀着谦恭的精神,这样的精神能指导我们外在的行为,让我们一天一天的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礼所包含的仁义道德和常怀感恩之心,怀抱这样的精神,能让我们处事的事理行为顺畅起来,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感情也会得到增进,我们会觉得温暖,也会给公司和社会带来人情的温暖。
越是细小的动作,越能看得出我们是否受到了礼的教育感化和指导。
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让我懂得了在工作中要时刻处于备战状态,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仪容姿态,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兢兢业业,对待顾客要时刻面带微笑,不能松散的面无表情,更加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精神抖擞的工作状态,神采奕奕,作为员工要从干好本职工作开始,身体力行的营造企业知耻文化。
所谓人无耻则无敌,在工作上坚决杜绝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思想作风,带头干好本职工作。
保持良好优雅的态度去工作去学习,态度恭和的去做人做事。
而在生活中,在父母面前更是要养成端庄恭敬的习惯。
我们这样年龄的青年已经应该要尽心尽意的去孝敬我们的长辈了。
尊老敬贤,顾名思义,我们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贤能的人。
孟子说过: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
可以看出古代的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和谐的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老人们阅历深,见文广,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再加上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年轻人的照顾。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主动为老人让座,并且多帮助老人,为老人创造各种方便条件。
我们要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促进家庭的和谐温暖。
礼记心得体会范本

礼记心得体会范本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我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通过学习礼记,我深刻体会到了礼仪的重要性以及礼仪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礼记学习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礼记强调了个体之间的尊重和关怀。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要求人们相互尊重、关怀他人的感受。
在礼记中,有很多关于待人接物的规则和频率。
比如《礼运篇》中提到“君子和群,不诋焉;朋友郄,不蔽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诋毁他人,不隐瞒朋友的过失。
这种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礼记教导人们要讲究仪容仪表。
在礼仪文化中,仪表举止是十分重要的。
礼记中有很多关于仪容仪表的规定,比如《乐经》中提到“观其躬也,观其家也,观其所好也。
”说明了一个人的仪表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代表了家庭的形象。
礼记通过教导人们注意仪容仪表,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修养和自己的形象。
在现代社会中,仪表举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还可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再次,礼记强调了社会秩序和道德约束。
礼记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通过遵守礼仪规则,人们可以树立起公正、诚信的道德观念。
比如《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先求自己的身心修养,然后才能影响到家庭、国家和天下的治理。
礼记中还有很多有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条文,这些条文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遵守礼仪规则,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安定、和谐的社会。
最后,礼记提出了人伦之道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在礼记中,人们可以学到如何做一个好的子女、怎样做一个好的丈夫或妻子,以及如何做一个好的家长。
礼记通过教导人们尊敬父母、孝顺亲人,让我们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伦理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更加稳定。
礼记读后感

浅学礼记有感时光流逝,转眼《十三经》结课。
回顾这中华文化的十三部经书,真是让我感慨古人伟大的智慧。
学习之中,《礼记》带来我很多启示,我想结合自己的感悟谈一谈。
《礼记》中,既有历法、日常礼仪的内容,也有关于国家政治,个人修养的篇章。
我将主要谈一下后者。
说到治国,必须提《礼运》这篇中孔子对大同世界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老实说,在上这节前,我刚学完中级党校。
因此,看到这些文字,我脑海中浮现了共产主义社会。
当今时代,我们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认为实现它,最最困难的是人们的思想。
孔子,在几千年前的那个乱世,就构建了大同世界的蓝图,实属伟大。
文中所言的大道,即是实现大同的必要条件。
这大道必包含着人民的思想境界。
遥想舜治天下之时,舜那圣人般的德行加上智慧的治国方略,人民得以教化,国泰民安。
那个时代,离大同世界也许很近了。
再观今日,物质水平较那时可谓极大繁荣,但离大同世界的距离呢?显然,当今人们的思想变化了,或者说是价值观不同了,价值观可是人前进的风向标。
在大同世界充满了仁爱,“天下为公”,把天下当成自己所有的,怜之爱之。
当代中国,人们很多时候在为了金钱奔波。
或许是我年少无知,不晓生活之艰难。
可奔波是为了什么?日常生活基本需要?拜金主义带来的欲望?当代国人看的书籍中,很多一部分和赚钱有关。
或许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需要人们大力投身于经济建设上来,造就了此等观念。
长远观之,这样以来,离大同世界的距离似乎更模糊了,因为重于私利的社会是做不到“不独亲其亲”的。
孔子当时觉得自己的大同世界更是空想,就提出了小康,这个“礼仪以为纪”的社会。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以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一部关于礼仪文化的经典著作,通过对礼仪的论述和解读,深刻揭示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作者对礼仪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规则。
在现代社会,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增进人际关系,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的礼仪形式和场合,包括日常生活、商务交往、宴会聚会等各种场合。
通过对这些不同场合下的礼仪要求和规范进行分析和解读,使我对礼仪的具体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社交活动中,我会更加注重礼仪的细节和规范,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礼仪对于社会和文明的重要作用,指出礼仪是社会和文明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遵循礼仪,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风气的良好。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和遵守礼仪,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礼仪在不同文化和民族中的异同,指出不同文化和民族对于礼仪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差异。
在今后的社交活动中,我会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民族的礼仪习俗,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阅读《以礼记礼运大同篇》,我对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礼仪的学习和实践,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著作,从中受益,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礼运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礼记礼运读后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礼记·大同》篇,看注释,大概知其意,无深厚古文功底,观现实之状态,遂作以下解读,姑妄看之。
一是大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
夏、商、周真的有过如此高的文明,值得怀疑。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物质溃乏,人们必须相互帮助,才能生存下来。
试想,当人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出现这种和谐和友善,就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具有两面性,对于生存的本能,可能也会有更多的暴力和野蛮存在,只是这种事情谁也无法考证。
就像农村的老太婆喜欢念叨,我们年青的时候社会风气如何如何好,人如何能干等等,但真让她选择,她还是会选择现在。
退一步说,就算当时人们因为生存的原因,相互协助,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能称为文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
向后看回到那个大同时代也是一种倒退。
社会向前发展,时异则事异,时过境迁,大同社会只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过期作废,历史在向前发展,历史也无法复制。
当然如果作为理想,在下面讨论讨论也未尝不可,至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二是对大同制度的探讨。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很明白,选拔有能力的人当领导。
中国自古至今都是这么宣扬的,但真正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选,按什么标准来选,这个标准考验过后就是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吗,标准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当然中国社会的人制状态至今存在,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喜好来选择,谁也无法超脱。
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社会条件艰苦,在和自然的斗争中,身强体壮兼智慧者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而成为领导,因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工作。
而现在的社会有能力的人太多了,能干工作的人遍地都是,所以就给选拔增加了难度,优中选优不太好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诺贝尔奖,标准定的高,达到此高度的人才廖廖,所以就相对公平。
但用到其他行业却未必合适,所以其选拔制度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太值得大加宣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孝敬别人的父母和扶养别人的孩子,而是尊敬除自己父母外的老人,爱护其他的孩子。
这样就没有太多问题了,现在也能讲得通,而且大部分人做得到。
如果照前面的理解就有点乱了。
后面提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我觉得前句的意思准确地讲,应该是孝敬没人子女的老人,扶养失去父母的孩子。
这就是个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当时可能
还没有那个意识,因为劳动相互协作,算是一个组织,劳动过程中生病或不幸遇难也是算因公牺牲吧,当时这种行为可能算作对死者的补偿吧,因为工作条件差,死人是常有的事,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了自己,所以得到了大家的默认。
现在的社会也相互协作,因公牺牲的补偿却比当时少很多,也这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谁也不想企业成本过高,要不怎么发展。
结果就把这个问题推向了社会,政府买单,好在近几年,对于社会保障,政府还比较重视。
三是对社会秩序的思考。
财物不必放到保险柜里,晚上睡觉不用锁门,没有偷盗和抢掠。
这当然很不错,这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态就是温保问题,而且都是相互协作,分配平均,而且几乎没有剩余,有饭吃就不错了,也就几乎没有财富积累。
说白了,就是大锅饭,中国实行大锅饭的时候社会秩序也很不错的。
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有了财富的积累,分配制度也开始不公平,贫富不均。
有些人的生存问题受到威胁,如果大家都饿着还没其他想法,有些人则很富,心里就想不通,偷盗和抢掠就出现了。
“朱门酒肉臭,路走冻死骨”。
不从制度本身出发去考虑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去宣扬这种理想化的东西,怎么说也是很有局限性的。
当然,现在的社会法制观念日益加强,依法制国被提得很多。
搞法律的总觉得中国的法律太少,要加强立法,也有人觉得中国的法律太多,执法不严。
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分配制度问题,分配公平合理,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问题就会少些,单单从法律角度出发,这个该立法那个该立法,觉得有些荒唐,舍本逐末,只看到了外部表
现而没有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些主张靠严酷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的人本身就是一群社会的垃圾。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