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形态》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作者:支泽华柴理琦武宇娟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2期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迅猛发展。
在当今的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利,网上订餐购买零食也成为了一种“新常态”,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使其成为了多元化思潮泛滥之处。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心灵的状态和信息传播网络紧密相关,也正是如此,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象正在日益增加。
同时,网络伦理问题又反作用于大学生,形成恶性循环,这对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网络影响;大学生;伦理一、文献综述网络伦理是人们对网络空间里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的探讨。
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学习,我们对比了前人对“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研究发现,他们从对大学生的情感、学习、生活、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剖析。
针对现有的关于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们容易在互联网上受到不良文化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使得自我主见不强的大学生极易受这些信息而产生负面影响,对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认识、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甚至能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也被逐步同化或磨灭。
同时网络也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上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在伦理视域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基于伦理视域针对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以规范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管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通过对上述提及的相关研究结果的梳理,并结合我们对“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实际情况的了解,本研究假设“网络的广泛性、易用性、缺乏有效治理和大学生的自制能力”是构成网络影响大学生的主要形成的因素;由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网络对大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假设网络是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假设这些网络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突出。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的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的研究作者:孙林刘平查伟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20期摘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网络素养问题逐渐被社会所关注,表现为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不高、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网络行为自我管控能力差、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缺乏等问题。
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阵地,应当重视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强化网络引导作用,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提升路径随着4G、5G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主流趋势。
便捷、互联、共享的网络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活的学习、交流与娱乐方式。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5.4%,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1]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体。
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的网民数量的增加迅猛,但网民的整体网络素养却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而判断力相对较差的大学生群体。
网络素养教育是网络迅速发展下出现的新命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网络素养是指人们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具体包括:网络基本常识、信息检索和识别、网络学习、网络行为管控、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等。
[2]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主要是他们在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整个过程中用自己的感受来塑造的,即处于自我塑造状态,存在着许多不足。
1.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有所不足网络信息识别能力指的是网络媒介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和网络信息的辨别、批判能力。
互联网推动了社会变革,其高效性、便捷性显而易见,同时互联网对人的负面影響也逐渐增大。
高职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探究心强的阶段,互联网上的一些反动、虚假或不健康信息极易影响到青年学生尚不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文

青年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文全文共10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青年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文1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已迈入了信息时代的21世纪,在大家的生活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东西。
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再计算机上了解社会上的一切信息。
做到了吃在“计算机”,穿在“计算机”,购物在“计算机”,甚至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交友,计算机、网络简直成了万能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捷,但是网络并不是没有风险的,在网络中也存在一些安全问题。
当你在进行网络活动的时候,你的计算机有可能正在遭受着危险,你的个人信息遭到了泄露。
因此在我们使用计算机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计算机是否遭到了危险。
现在“山寨版”的网站在网络上横行,在正版和山寨之间你根本分不清哪个是真的,山寨版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被其欺骗的人不在少数。
大家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要注意其网页排布,不要被欺骗。
网络虽好但并不是万能的,在网络上有很多的陷阱,有很多的骗局,当你每打开一个网页的时候你应该注意其网页的是否正规,不要上了不法分子的当,被骗去钱物,注意自,己在网络上的信息公布,不要去打开那些不安全的网络,支付钱财等方式更要注意自己的账户的安全。
黑客大家更要注意,熊猫烧香病毒入侵了不少人的电脑。
网络虽好,大家也要注意自己的信息和自己的账户的安全,不要特意上别人的当,时刻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事。
注意自己的安全,了解网络存在的安全,为自己能健康上网打下基础,同时也为自己的安全提供保障。
养成健康上网的好习惯,不要让那些有机分有可乘之机,这样不但加强了自身的安全保障,也让自己不在为自己在网络上的信息而担心。
青年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文2网络这个词我想都并不陌生,玩电脑更是一套一套的。
可是你在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呢?比如今年3月1日,重庆市沙坝区回垅镇中学初一(5)班学生在“黑网吧”内通宵玩游戏后在铁轨上睡着,其中两名学生被火车轧死。
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教育观察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张晓(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摘 要:时下,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与之捆绑使用的微信公众号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优势也日渐凸显,这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
高校思政人员应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心理需求策划选题,给予大学生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性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方方面面必须以育人为本,尤其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当前,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信息获取方式、知识传授方式发生深刻变革,高校思政人员树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思维,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一)大学生是微信平台的常驻用户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作为自媒体的产物,微信以其社交属性和生活服务功能,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必备软件,尤其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微信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联络、展示自我和生活缴费的主要平台。
面对大学生人手都有微信平台的局面,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具有天然的用户资源优势。
(二)“云”教育成趋势网络时代,出现了新的教育形态——“云”教育,尽管与传统的线下教育优势不可同日日语,但线上线下育人相结合,合力打造育人新天地,实现无缝对接,再者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也能提高育人实效。
针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微信用户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云”思政,对促进思政人员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平台。
新新媒介中大学生的表达变形与主体重构

紧嚣了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O传播视域——受众研究新新媒介中大学生的表达变形与主体重构陈安妮,雷营,卢一菲,卫欣(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随着人类互联网朝着web.3移动融合时代演进,比新媒介更“新”的媒介一新新媒介应运而生,推动中国从社交网络时代进入移动社交网络时代。
大学生作为新新媒介的使用主体,其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集群放纵、自我麻醉等表达变形问题也更加凸显。
笔者认为,从大学生主体重构的外在优化和内在超越出发,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到媒介素质的锻造,强调将外在转化为内在的自发的表达。
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人格化的核心,也是真正解决表达变形问题的关键。
关键调:新新媒介社交网络网络化生存大学生媒介素养自人类迈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势如破竹,“数字化”、“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等方兴未艾的命名在媒介的迅猛发展中显得笼统而陈旧。
无可否认,媒介的建构和发展是相对的,昨日意义上的新媒介,已是今日意义上的旧媒介,以致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Pa ul L evi nson)不得不用“新新媒介”对那些新生的纷繁的媒介技术进行重新命名,并预言继新新媒介之后的媒介将朝着超媒介发展。
一、新新媒介的产生与大学生的圈络化生存新新媒介一词源于美国理论学家、科幻小说家保罗莱文森。
他认为:新新媒介是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兴起于20世纪末,兴盛于21世纪。
其界定性原理是:一、消费者即生产者;二、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三、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四、大部分新新媒介是免费的;五、新新媒介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六、新新媒介具有比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更强大的功能。
11l如国外的第二人生(S econd L i f e)、聚友网(M ySpace)、脸谱网(Facebook)、掘客网《D i g)、优视网(Y ou Tube)、推特网m i t t er)等。
如何看待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19 世纪,诸如齿轮、滑轮、链条以及凸轮等机械装置的设计 标准化,奠定了生产制造业的繁荣
20 世纪,汽油发动机带动了汽车、摩托车及飞机的更新换代
科技发明的浪潮都是 各种要素共同引发的
20 世纪50 年代前,集成电路的普及带动了诸多电器的发展
当今,这些
指的是信息、连接以及计算能力。世界上
所有的信息、近乎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通达全球的技术,
另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并由系统自动评分也成了高校的主流
另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并由系统自动评分也成了高校的主流
给生活方式带来便利
例如网购,订外卖,订酒店,订火车票、机票,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此外,发达的互联网,能让信息更快地传递,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快,方式更丰富, 并且能迅速地知道全国各地发生的大事。
工互电业联子互网商联金务网融
“互联网+” 改变世界
THANKS
机械 1608
二组 603
如何看待互联网 对大学生的影响
1 对大学生有利的影响 2 对大学生不利的影响 3生如何做
1
对大学生有利的影响
Positive Influence
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所方面
互联网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例如我们学习开设了在线通选课,同学们可以利用网 络,用手机或者电脑进行在线学习。只要你有网络、手机或者电脑,你可以想什么时候学 习就什么时候学习;而且学习的场所不受限制,不用跑到教室这么费劲了。
2
对大学生不利的影响
Negative Influence
沉迷网络游戏
3
如何看待互联网
4
对互联网的展望 及大学生如何做
互联网+与就业创业紧密相联
生虚 拟活世化界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青年思想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潘亚兰(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摘 要:近几年,新媒体成为社会当中的一个热门名词,逐渐融入各个领域当中。
越来越多大学生将新媒体作为其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其中的一些元素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判断能力形成了影响。
这就使得高校面临着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挑战。
新媒体不失为一种好的工具,但是其应用方向应该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
在此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和工作。
文章就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路径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33-0012-02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发展使人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新媒体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信息环境中,人们对于工作、生活的思想和认知发生了变化。
高校是为社会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平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场所,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为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应该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形成清楚的认知,并能了解新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所能产生的影响,选择和应用有效路径开展安全建设工作。
1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科学认知1.1 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从概念性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主要指的是一套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的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特质:政治性,反映了社会的制度以及形态,是完整的观念体系,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统摄力;导向性,从思想体系的角度来看,为人们提供了判断道德、美学的标准基础的,从直接或者间接的角度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稳定性,在社会体系中,处于不同阶级的人拥有符合其立场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领域是人的精神,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及态度形成影响。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教育都表现为价值的传递,现实环境是背景,意识形态教育是出发点。
大数据助力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76大数据助力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文/陈杏黎(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江苏南通..226010)摘要:文章提出,基于如今的大数据环境,从完善多元建设主体联动参与机制方面,阐述如何完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共建机制。
继而提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安全教育队伍单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然后提出进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途径,凝心聚力,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共同体;合理引导,加强网络文化的现行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
通过完善机制,认清现状,立足实践,牢牢把握大数据环境,助推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教育成果。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大学生 网络意识形态 安全教育一、概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辅以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意识形态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契机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重要战略资源,真正深挖大数据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价值,切实发挥大数据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高校教育目标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理想信仰的培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满足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反思信息化社会高校如何开展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参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层面,对确保大学生在网络方面的思想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从新时期教学工作改革角度,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引导力,是我党思想纲领宣传与推广的战略基础。
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一切教育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围绕基础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出教育引领性作用,帮助高校领导层确定办学方向,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将其作为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性任务,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改变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合理地运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内外网络安全教育环境,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结合当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流程规划的整体思路,确保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每天至少发布1次微博的比例高于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
• 使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发布的原创内容较多,而使用微博转发的 内容较多。
微博/微信/手机QQ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
发 表 评 论 或 感 想 转 发 备 用 发 泄 情 绪 直 播 自 己 的 某 种 经 历
27.3
• 大学生每月的手机花费集中在
21-80元之间,占比超过70%;
大学生每月手机花费的平均值为 63.08元。
101-300MB
10.0 10
5 0 %
20元及以下 21-40元 41-60元 61-80元 81-100元
701-1G 8.3 1G至2G之间(含2G)
29.5
18.1 2.5
3.3
访谈执行时间 : 2016 年9 月3日——2016 年9月24日 访谈对象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有 代表性的受访学生进行小组访谈。 访谈内容 :大学生手机上网情况;观看网 络视频的情况,尤其关注网络自制剧、直 播的观看情况;网络购物的经历及购买决 策,对O2O商业模式的评价等。 访谈场次安排 :小组访谈由传媒大学广告 学院教师主持,共举办10场,参与学生共 计64人。
电视
大一最高 大三最低
广播
无差异
报纸
无差异
杂志
大一最高 大二最低
电脑终端
大四最高 大一最低
移动终端
无差异
单位:小时/天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及以上
上网总时长
台式机/笔记本
平板电脑
智能手机
5.39 5.19 5.07 4.46
1.52 1.72 1.83 1.79
1.12 1.12 1.42 1.15
12.5
从不 接触
报纸 1.4 2.9 13.5 杂志 1.6 7.8
设备 电视 广播 报纸 杂志 利用电脑终端上网 利用移动终端上网
几乎天天 6.2% 3.6% 1.4% 1.6% 41.3% 87.3%
n=1224
19.4 8.1 1.3 0.9 9.5 1.9 0.4
设备 电视 广播 报纸 杂志
报纸
杂志
电脑终端
移动终端
>
台式机/笔记本 2.03小时/天
34分钟/天
=
智能手机 4.80小时/天
53分钟/天
上网总时长 5.27小时/天
32分钟/天
4.74小时/天
>
1.47小时/天
平板电脑 1.26小时/天
7分钟/天
1.15小时/天
3.92小时/天
媒体接触的人群差异
(二)年级差异
媒体 接触频率
其 他
校 内 通︑ 知班 内 各 种 Nhomakorabea大学生发微博的目的主要是“发表评论或感想”,其次是 “转发备用”, 再次是“发泄情绪”。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分享的内容中,排名前四位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原创感受及评论”、“人生 感悟、心灵鸡汤”、“搞笑的段子”。微信朋友圈排在第五位的是“音乐”,而QQ空间则是“活动信息”。
微信(n=864)
QQ(n=913)
32.1 22.9 19.1 7.1 5.2
吸 引 粉 丝
4.0
爆 料 新 闻
3.3
别 人 写 ︐ 我 也 写
6.9
9.811.5
3.9 3.7 广 告
3.6 2.5 商 品 信 息
3.4 2.2 保 健 ︑ 养 生
1.4 1.3 其 他
想 让 别 人 了 解 我
从不接触 12.5% 33.6% 33.7% 19.4% 1.3% 0.4%
利用电脑终端上网
n=1229
利用移动终端上网
n=1229
0% 几乎天天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从不接触
利用电脑终端上网 利用移动终端上网
经常(一周有3天及以上)
偶尔(一周1-2天)
很少(半个月有1天或更少)
媒体接触频率
上网总时长
媒体接触
不同设备上网情况
媒体接触的人群差异
媒体接触频率
近半年来大学生媒体接触频率
几乎 天天
n=1229 n=1229 n=1228
电视 广播
6.2 3.6 4.7
10.3 15.1
20.2 43 48.5 25.5 41.3 87.3
50.8 33.6 33.7 45.7 31.6 17.7
计算所做事情的 平均选择个数, 大学生利用台式 机 / 笔记本、平板 电脑、智能手机 经常做的事分别 是 4.09 种 、 2.92 种 、 7.13 种 , 可 见利用智能手机 做的事情远多于 其他两者。
教室 14.1 19.7 67
食堂 图书馆 3.1 5.0 47.6 19.9 17.8 44.5
微博/微信/手机QQ
微博中关注的对象(n=868)
%
微信好友(n=1195)
%
QQ好友(n=1159)
100 80 60 40 20 0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68.4 58.4
0
20
40
60
80 100 98.4 96.9
明星及公众人物 周围同学、朋友 自媒体、网红 媒体 家人或亲属 高校 社会团体 不认识的人,发的信息我感兴趣 很久未见面的同学或朋友 政府部门 企业 老师 校园周边各类商家 其他
2-5小时(含5小时)
5-8小时(含8小时) 8小时以上
不同设备上网情况
近半年来利用各种设备每天上网时长的均值
1小时44分
台式机/笔记本
1小时13分
平板电脑
智能手机
4小时22分
平板电脑(n=554)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宿舍 92.4 79.6 86.3
201 6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形态
主讲人:黄京华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梵谋文化传媒集团 国家广告研究院 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所
目
概述 媒体接触
录
手机网购 网络视频
手机上网
社交应用
生活形态 结语
调研背景
概述
调研执行
调研样本
调研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 •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 • 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趋向移动端。
发布微博的目的(n=580)
69.7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分享的内容
77.7 80 75.1 70 60 45.3 50 42.2 38.3 34.1 40 29.2 30 22.3 18.5 16.5 14.6 15.6 15.6 20 12.0 10.7 11.0 10 0 % 自 原 人 活 新 搞 音 视 己 创 生 动 闻 笑 乐 频 的 感 信 资 的 鸡感 日 受 息 讯 段 汤悟 常 及 ︑ 子 生 评 心 活 论 灵
本次调查研究: •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延续项目的第三次研究; • 关注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生活形态方方面面的表现; • 特别是由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引发的生活形态的改变。
调研执行
定量研究——问卷调查 定性研究——小组访谈
执行时间:2016年8月30日——2016年9月24日 抽样方案:根据高校类别、高校性质、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六个样本城 市中,每个城市选取3所大学。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吉利学院、北京农学院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商学院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长沙:中南大学、长沙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沈阳:辽宁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合肥: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 调查方式:在大学校园内的食堂、自习室、图书馆等地进行拦截式问卷面访调查。 调查对象:涵盖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学生。 样本量 :每所大学调查学生70人左右,每个城市调查3 所大学,6 个城市最后所 得有效样本为1229。
• • •
访谈摘录
上海海洋大学汤同学(女、大三):手机时长,大 概每天就5-8个小时。断断续续的。因为手机对我 来说,使用的特别频繁。 长沙学院蒋同学(女、大三):我用手机特别多, 特别多。早上就是关闹钟嘛,上课也一直在看手机, 几乎有点上瘾,隔两分钟几乎都会看一次。然后时 间的话一天可能会超过12个小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高同学(女、大三):……我也 不知道干嘛,反正就是一直抱着手机,直到没电我 就睡觉了。
3.7
0.7
101-150元 151-200元 201元及以上
3.2
2G以上
不清楚 % 0
不清楚
5
10
15
20
25
30
35
微博/微信/手机QQ
人群差异
社交应用
微信公众号
网络社交态度
微博/微信/手机QQ
微博、微信以及手机QQ的使用率(n=1229) 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QQ空间发布信息的频率 60 50 3.7 6.9 8.7
4.99 4.48 4.37 3.79
花费/流量
花费/流量的人群差异
手机上网
APP排名
手机上网状态
花费/流量
每月的手机花费(n=1229)
30 25 20 15.1 15 • 28.3
每月使用的手机流量(n=1229)
100MB及以下 2.3 8.4 • 301-500 MB 501-700 MB 10.4 15.1 13.8 • 大学生每月使用的手 机流量高于700MB的 比例超过60%; 大学生每月使用的手 机流量均值为 1211.11MB,即超过 1个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