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

合集下载

请依据唐纳德.e.舒伯(donald e. super)划分的十五种价值尺度来确定你自己的职业价

请依据唐纳德.e.舒伯(donald e. super)划分的十五种价值尺度来确定你自己的职业价

请依据唐纳德.e.舒伯(donald e. super)划分的十五种价值尺度来确定你自己的
职业价值尺度
唐纳德·E·舒伯(Donald E. Super)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十五种价值尺度,用来帮助人们确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这十五种价值尺度包括:
1.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和责任的重视程度。

2.安全感:对安全和稳定的需求程度。

3.控制感:对自己的工作自主权的需求程度。

4.归属感:对团队合作和归属感的需求程度。

5.社会接受感:对自己的工作对社会贡献的重视程度。

6.建树感:对自己的工作对未来的影响的关注程度。

7.刺激感:对自己的工作的挑战性的需求程度。

8.实现感:对自己的工作的成就感的需求程度。

9.公正感:对自己的工作的公正性的重视程度。

10.幸福感:对自己的工作的幸福感的需求程度。

11.自由感:对自己的工作的自由度的需求程度。

12.探索感:对自己的工作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需求程度。

13.建设感:对自己的工作的建设性的重视程度。

14.同情感:对自己的工作的人文关怀和同情心的需求程
度。

15.公平感:对自己的工作的公平性的重视程度。

如果你想确定自己的职业价值尺度,可以考虑对这十五种价值尺度进行评估。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为每一种价值尺度打分。

例如,如果你认为责任感很重要,就可以给它打比较高的分;如果你认为控制感不太重要,就可以给它打比较低的分。

通过对这十五种价值尺度的评估,你就可以确定自己的职业价值尺度。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68)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证了人类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对指导人类自身行为的重要意义和对不同环境下人格成长发展的心理意义。

他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列成阶梯式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们与生俱来,并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水平,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

其中对于安全需要(safety need),Maslow说道:“几乎一切都不如安全需要重要,甚至有时包括生理需要[1]。

”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重要性。

沈学武等(1998)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和马斯洛的五种基本需要学说,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为四大类:生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我实现及成功需要,而将与个人的自身体验有直接相关的安全需要单独提出来,作为追求这四种基本需要和确保其顺利实现的总变量[2]。

根据M aslow的描述,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对于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1]。

”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复杂性。

基于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将安全需要划分成三个层次,即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下面分别对各层次进行分析论述。

1.确定感有关确定感(certainty)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关于不确定感的研究还不多见,大多是在心理咨询方面,并且是在安全感或安全需要的名义下进行的。

而在其它领域,对确定感进行研究时大都是冠以不确定感的名称。

不确定感(uncertainty)最早由Budner于1962年提出,认为不确定感是个人对一件事情无法给予恰当地分类或组织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3]。

1988年M ishel提出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4],主要用来解释当疾病引起相关刺激时,个人会对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于世刚摘要:文章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认为人的安全需要可以分为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三个层面。

安全意识的三个层次

安全意识的三个层次

安全意识的三个层次安全意识,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学问和层次呢!第一层,那就是本能的自我保护。

就像动物遇到危险会本能地逃跑或隐藏一样,我们人类也会在危险面前下意识地做出保护自己的动作。

比如说,走在路上看到有车快速开来,会赶紧避让;遇到大火会本能地远离。

这是最基础的层次,但可别小瞧它呀,没有这本能的反应,很多危险可能瞬间就把我们给击中了。

第二层,是有了一定经验和认知后的主动防范。

这就好比是我们知道了下雨天要带伞,不然会被淋湿;知道了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然可能会被车撞。

我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学到的知识,提前去预防可能出现的危险。

我们会检查家里的电器是否安全,会系好安全带再开车,会在游泳前做好热身。

这一层的安全意识,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潜在风险,不是吗?第三层,那可就厉害了,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和责任感。

就像每天起床要刷牙洗脸一样自然,安全意识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我们不仅自己时刻保持着高度的安全意识,还会去关注身边人的安全。

比如提醒朋友不要酒后驾车,提醒家人出门要注意安全。

而且,这种责任感还会延伸到社会层面,我们会关注公共安全,会积极参与安全宣传,为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难道不是很伟大吗?安全意识的这三个层次,不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堡吗?本能的自我保护是那最外面的城墙,抵御着最初的危险;主动防范是城堡里的各种设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安心;而深入骨髓的习惯和责任感则是城堡的基石,支撑着整个城堡的稳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层次,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难道我们不应该重视安全意识吗?难道我们不想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吗?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吧!。

安全感是什么

安全感是什么

---------------------------------------------------------------最新资料推荐------------------------------------------------------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那么安全感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安全感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安全感是什么_安全感相关研究基本定义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详细释义首先,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淹等方面表现带来的。

弃第二,是否能产生安呀全感,来自多方面的因旁素,有主观的和客观的递。

这里我们就主要谈谈撕主观方面。

要让对方产应生安全感,首先要做的禽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

弱让对方相信自己这是一棋件不容易的事,你必须章在言谈举止方面能够体爹现出来,比如:说话要诱算数,说得到做得到,福做不到就不要乱承诺; 厂经常给 TA 说说心里话渴,说说你的想法,经常姨问候和关心一下 TA 的倡生活;无论多忙都不要抑不理 TA,经常给 TA 拜一些惊喜;不要再对其越 TA(异性)太好,言彼谈和行动上都一样;愿潞意为 TA 改掉你的不良陶习惯。

1/ 10第三,物质迟上的安全感。

如果想要失真正的让 TA 放心,你续还必须具体物质上的安环全感,也就是说你必须棵让 TA 感到,生活所需滦是不用愁的,不用担心冬没有钱生活,这其实是诌一条相当重要的因素。

夯家可以说是最有安全感酸的地方。

女人需要安全咽感,男人同样需要安全俞感。

安全感主要体现在疆两方面:1.精神层面烧:当一个人在情感鸳方面从对方身上得不到寓足够的安全感时,Ta 执便会追求物质方面的安拣全感,来抵制精神/情钾感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论安全意识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及其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论安全意识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及其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论安全意识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及其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第一篇:论安全意识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及其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论安全意识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及其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1927年,毛主席领导的“三湾改编”决定将支部建在连上,以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

我党我军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正是由于有了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必胜信念,才涌现出一大批象刘胡兰、方志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视死如归的勇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并最终推动我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近年来也正是由于大批党员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才造成了当下前腐后继的社会现象。

同理,在危险化学品生产领域,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对确保生产安全同样至关重要,安全意识决定行为和决策,只有全体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到位才能确保企业生产安全,持续发展。

如果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松懈,势必造成事故频发,危机重重。

就化工企业而言,个人认为根据安全意识的强弱和在企业安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安全意识可分三个层次、三种境界。

三个层次即企业内三类人员——企业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三种境界分别为以上三类人员的高、中、低境界。

下面就安全意识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分别进行说明。

一、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1、低境界,一无所知型,即对危险因素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

表现为正常安全生产时无知无畏,可以在燃爆场所吸烟、玩手机,可以在高压反应釜旁睡觉;有异常情况(即便没有危险性)时无知大畏,一有情况即惊慌失措,抱头逃窜,对现场情况没有基本的判断,丝毫不具临机处置能力。

这类人是极少数,但对安全生产的威胁极大,且其水平提升可能性极低,所以应坚决杜绝此类人员进入公司,尽最大努力淘汰现有此类人员。

2、中境界,一知半解型,即对危险因素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表现为知道生产现场哪里危险、有哪些禁止行为,明白哪些事应做哪些事不应做,明白哪些行为会受到处罚,但不明白危险和禁止的原理、原因。

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范本

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范本

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范本安全是人类基本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安全感的影响。

以下是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范本:1. 稳定感:拥有安全感的人会展现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他们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有能力保持情绪的稳定,并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做出适应。

2. 自信心:安全感的获得有助于个体建立自信心。

拥有安全感的人倾向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3. 同理心:安全感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同理心。

当个体自身感到安全时,他们会更愿意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试图帮助和支持他人。

4. 内在安全感:把安全感深深内化在心中的人,会表现出内在的安全感。

他们不会过分依赖外界的认可和赞扬,而是凭借内在的坚定和自我价值建立起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5. 外部安全感:有些人所表现出的安全感,更多来自于外部的因素和条件。

他们可能依赖于他人的赞许和支持,或是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来感受到安全。

6. 控制感:安全感的获得有助于个体建立对生活的控制感。

拥有安全感的人会相信自己具备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并愿意承担起责任和决策的权力。

7. 归属感:安全感对于建立人际关系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人们感到安全时,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建立亲密关系,并感受到被接纳和归属的感觉。

8. 忧虑和恐惧:安全感不足的人更容易感到忧虑和恐惧。

他们可能会过度担心和猜疑他人的意图,害怕可能的威胁和危险。

9. 防御机制:安全感的不足会导致人们借助防御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安全。

比如,个体可能会采取回避、否认或投射等方式来应对不安全的情境和感受。

10. 自卑感:缺乏安全感可能导致人们对自己产生自卑感。

他们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感到不足和无助。

总结起来,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范本包括稳定感、自信心、同理心、内在安全感、外部安全感、控制感、归属感、忧虑和恐惧、防御机制以及自卑感。

这些心理状态的展现与个体对安全感的感受和需求密切相关,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影响。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述
3. 生理需求与人类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只有保持身体健康 ,人们才能更好地满足生理需求。因此,关注生理需求有助 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 生理需求的满足程度越来越高。然而,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可 能导致人们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影响整体的生活幸福 感。因此,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精 神世界。
04
社交需求
Social needs
社交需求的定义
1. 社交需求的定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是指个体对归 属感、友谊和爱情等人际关系的渴望。这一层次的需求包括友谊、亲 情、爱情以及社交团体活动等方面,是人们在满足生理、安全等基本 需求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体现。
2. 社交需求的重要性:社交需求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 有助于个体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满足归属感和被接纳的需求。在工 作和学习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团队协作效率,促进个人成长 和发展。同时,满足社交需求也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3. 如何满足社交需求:为了满足社交需求,个体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 动、结交新朋友、加入兴趣小组等方式拓展人际关系。此外,保持良 好的沟通技巧、关心他人、展示真诚和善良等品质,也有助于建立和 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社交需求的分类
1. 社交需求的分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社交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 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是指人们为了生存而对食物、水、空气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安 全需求是指人们对稳定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 的需求是指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需求;尊重需求是指人们对自尊、自 信和地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人们追求个人成长、发挥潜能和实现价 值的需求。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doc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doc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二是人的深层安全素质,包括:情感、认知、伦理、道德、良心、意志、安全观念、安全态度等。

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手段可以得以保证和提高,在社会和企业的日常安全活动中(宣传、教育、管理等),能够得到较好地解决和保证。

而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态度,以及情感、认知、意志等,则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这是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下面主要探讨人的安全意识及人的安全心理的特点和规律。

一、人的安全意识怎么才是一个合格的、具有现代安全意识的人呢?最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具备现代人应有的安全意识。

这些意识包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意识;事故严重、灾害频繁的风险意识;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超前意识;行为规范、技术优先的科学意识;每时每刻、每处每地注意安全的警觉意识。

人的安全意识是人所处时空安全感的定位和认知,人的安全意识受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而人的心理是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综合反映。

人在劳动时的心理,有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这三种心理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认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

感觉和知觉是初级的认识过程。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和语言密切联系,是人所特有的认识活动。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要表现出一定的态度或体验,这就是情感。

情感是心理活动的另一个方面。

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不仅认识事物,产生情感,还要采取行动,人们这种有意识地反作用于现实的活动称为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中下定决心、制定计划和克服困难等内部心理活动称为意志。

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它们虽然彼此区别。

但又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三个不同方面。

情感、意志随认识而产生,又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同时,也必然影响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因此,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为目的,需要研究劳动过程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68)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证了人类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对指导人类自身行为的重要意义和对不同环境下人格成长发展的心理意义。

他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列成阶梯式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们与生俱来,并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水平,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

其中对于安全需要(safety need),Maslow说道:“几乎一切都不如安全需要重要,甚至有时包括生理需要[1]。

”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重要性。

沈学武等(1998)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和马斯洛的五种基本需要学说,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为四大类:生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我实现及成功需要,而将与个人的自身体验有直接相关的安全需要单独提出来,作为追求这四种基本需要和确保其顺利实现的总变量[2]。

根据M aslow的描述,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对于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1]。

”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复杂性。

基于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将安全需要划分成三个层次,即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下面分别对各层次进行分析论述。

1.确定感有关确定感(certainty)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关于不确定感的研究还不多见,大多是在心理咨询方面,并且是在安全感或安全需要的名义下进行的。

而在其它领域,对确定感进行研究时大都是冠以不确定感的名称。

不确定感(uncertainty)最早由Budner于1962年提出,认为不确定感是个人对一件事情无法给予恰当地分类或组织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3]。

1988年M ishel提出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4],主要用来解释当疾病引起相关刺激时,个人会对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于世刚摘要:文章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认为人的安全需要可以分为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三个层面。

在不安全状态下,人的安全需要是对不确定因素的寻求,表现为不确定感和确定感。

在安全状态下,人的安全需要是对确定因素的寻求,表现出确定感和控制感。

并指出人的安全需要的满足需在三个层面上依次得到满足,才能使个体获得身心健康。

关键词:安全需要确定感不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作者简介:于世刚,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过程。

3刺激的构成及其含义进行归纳及认知,当个人无法对相关事件建立认知框架时,不确定感就会产生。

并且M ishel认为不确定感是疾病体验的一个中性组成部分,其导致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还在于病人怎么去评估这种不确定感[5]。

Hilton (1994)认为不确定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不太确定的模糊状态转向确定的明确状态的认知过程,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并且伴随着消极或积极的情绪情感[6]。

就是说,不确定感可好可坏,可产生积极情绪,也可产生消极情绪,关键是在于个体将其感知为危险还是机遇。

所以说,不确定感本身不能简单的说其是好还是坏,有如下两道测试题:(1)如果一笔生意A可以稳赚800元,另一笔生意B有85%的可能性赚1000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你选择A还是B?(2)如果一笔生意A要稳赔800元,另一笔生意B有85%的可能性赔1000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赔。

你选择A还是B?这两道风险偏好问题来源于Kahneman和Tversky(1982)[7]有关“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的实验。

他们用美国被试做实验(n=150)的结果发现,在第一种情况,有84%的被试选择A,即收益的框架下,人们是风险回避者;在第二种情况下,有87%的被试选择B,即在损失框架下,人们是风险寻求者。

就是说,在收益框架这个安全情况下,人们多为寻求确定感,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进行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正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即为“确定效应”。

而在损失框架这个不安全情况下,人们却多寻求不确定感,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要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即为“反射效应”。

实际上,人们在不安全情况下寻求不确定感也是人的安全需要的表现,即希望不安全(或不良)情况消除而安全(良好)情况到来,而不愿意确定身处不安全境地而不能改变,所以,Kahneman的前景理论中的“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人的安全需要来解释,同时它也很好地反映了人的安全需要中的确定感层面。

即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有时表现为寻求确定感有时表现为寻求不确定感,具体说来就是,在不安全情况下,人们寻求不确定感;在安全情况下,人们寻求确定感。

结合M ishel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即为了满足人的安全需要,在安全情况下,应增加个体的确定感,而在不安全情况下,应增加个体的不确定感。

另有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不确定感的容忍程度是不一样的。

Hofstede研究认为,中国文化中对不确定性的逃避倾向远远高于西方文化。

在处于“不确定状态”时,西方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新异观念或现象本身的特点,也更能够容忍长时间的不确定性状态的存在,而中国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新异的观念或现象与自己或环境的关系,而不是观念或现象本身的特点,同时也更少能够容忍不确定状态的存在[8]。

这是关于在中西文化背景中个体认知方式的不同,对不确定性状态的不同认知是否会影响或者是导致到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安全需要不同,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2.安全感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多见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9],其最早出现在Freud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后来经Schineider、M aslow、Sullivan等人丰富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指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神经症的发病与不安全感有关[10,11]。

沈学武等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较健康人群显著缺乏安全感,存在不安全心理[12]。

钟友彬教授即认为强迫症的核心就是恐惧和不安全感,如对传染病恐惧的强迫性洗手,对门锁的强迫性检查等,均是出于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担心,也就是缺乏安全感[13]。

安全感很早就成为社会心理、临床心理学、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等学科关注的问题,Cameron 和M cCormick(1954)在总结有关安全感的研究时指出,安全感(security)和不安全感(insecu-rity)这两个概念的广泛使用始于托马斯和阿德勒,阿德勒用来表达的是机能不全带来的自卑感,托马斯则把安全感作为个体的希望,用安全感表述基本安全需求[14]。

4在安全感的定义方面,有学者对安全和安全感进行了区分,认为安全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而安全感就是指主观上不存在恐惧[15]。

M aslow认为,安全感是指人在摆脱危险情境或受到保护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16]。

国内学者丛中和安莉娟(2004)也对心理安全感提出了界定,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并且他们认为,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17]。

有关安全感的研究中,学者们讨论的有很多是关于不安全感的,其实,这并不难以理解。

因为,一方面不安全感是与安全感相伴随的概念,另一方面不安全感比安全感更便于表达。

正如Zender(2000)所指出的那样,在有关安全问题的讨论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明确的安全含义,安全成为一种理想,一个努力的目标,难以界定,而安全最有效的界定是其相反方面,也就是不安全,也就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好事,而是什么坏事没有发生。

”[18]基于以上分析,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感展开讨论。

首先,安全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由于社会只能提供有限的、相对的安全需求满足,因而才引出了Douglas(1992)“多安全才算安全”(how safety is safe enough)的问题,这也使得安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从一个客观的社会状况的描述性问题转而成为一个主观的“安全感”(security)问题。

其原因在于,人们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人类无法消除风险,只能尽量避免风险或使其损失最小化,并尽最大努力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社会[18]。

其次,安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受到客观安全的制约,但又不完全受制于客观安全。

客观决定主观,但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此外个体的安全感还受到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人格、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19]。

再次,安全感包含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在工作不安全感研究中,Jacobson将工作不安全感分为对工作丧失可能性的知觉和对工作丧失的忧虑两部分[20],即认为不安全感包含了认知性和情感性两种成分。

因此,作为不安全感的对立面,安全感同样也应包含认知性和情感性两种成分,即认知性安全感和情感性安全感,或者说,安全感是一种基于认知而产生的并且包含认知成分的一种情感体验,但是,与其说安全感是一种情感体验,倒不如说安全感是一种感知经验。

因为不论是安全感还是不安全感,都是建立在过去经验基础上而对现在状况的评价或对未来的预感。

由此可见,在安全感的研究中,同时注重对其认知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在安全感的相关研究文献中还没有广泛深入地讨论这方面的问题[20]。

3.控制感无疑,达到控制的水平是人的安全最有保障的时候,此时人的安全需要必然会得到最大满足,所以可以说,控制感是人的安全需要的最高层次。

Shapiro和Astin(1998)认为,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就是拥有对我们生活的控制,获得并保持一种控制感[21]。

然而,现实中随心所欲的控制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的安全需要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最大或永久满足,正如前文所述,人的安全感是相对的。

控制感的概念来自Rotter(1972)[22]对控制源的首创性研究,他认为控制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水平、努力程度等内部因素对影响和决定外部事件发展过程中所引起的作用的评估和判断。

随后,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控制感进行了定义和研究,目前对于控制感的界定,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控制感(the sense of control)是与客观控制(即环境与个人实际具有的控制条件)相对的一种主观控制知觉,是个体对控制的一种感知、感受或信念[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