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古诗文中的哲理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 孙去,萋萋满别情。 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 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 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 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 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 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 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 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 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 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 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 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 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 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 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 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 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 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 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 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 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 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 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 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 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 的雄心壮志?

古诗词中有哲理的诗句(50条)

古诗词中有哲理的诗句(50条)

古诗词中有哲理的诗句(50条)诗词是古代文人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诗词中描写的往往是思乡愁绪﹑爱国情怀;诗中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故事,是我国祖先的历史见证,让后人得以鉴古知今。

透过阅读古诗词,青少年可增添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初步概念和理解,逐渐加深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下面是50条有哲理的诗句,供大家欣赏品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自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洪应明《菜根谭》▶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板桥《竹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专题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关于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有什么-蕴含道理的诗句

关于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有什么-蕴含道理的诗句

关于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有什么-蕴含道理的诗句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有什么?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这首诗出自宋代的陆游。

全诗如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一些古诗中蕴含的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龟虽寿》)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

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古诗词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古诗词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古诗词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古诗词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王湾《次北固山下》(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杜甫《望岳》(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陆游《游山西村》(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木兰诗》(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杜牧《赤壁》(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苏轼《水调歌头》(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得高看得远。

王安石《登飞来峰》4、考点归纳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5、艺术手法归纳艺术手法,又称为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

(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等。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经典的哲理古诗词原文及赏析

经典的哲理古诗词原文及赏析

【导语】由于诗与哲学共通点都是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为天职,所以哲理诗通过⽤不同议论⾃⾝特点去揭⽰某事物本质演变规律,在叙述过程中“理⽞”,很有见地以形象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

下⾯就给⼤分享下经典的哲理古诗词原⽂及赏析,欢迎阅读! 【篇⼀】 ⽔调歌头/苏轼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

既然如此,⼜何必为暂时的离别⽽感到忧伤呢? 浣溪沙·游蕲⽔清泉寺/苏轼 ⼭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泥,潇潇暮⾬⼦规啼。

谁道⼈⽣⽆再少?门前流⽔尚能西!休将⽩发唱黄鸡。

谁说⼈⽣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游⼭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峦重叠⽔流曲折正担⼼⽆路可⾛,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出现⼀个⼭村。

不论前路多么难⾏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能“绝处逢⽣ 【篇⼆】 将进酒/李⽩ 君不见, 黄河之⽔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堂明镜悲⽩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得意须尽欢,莫使⾦樽空对⽉。

天⽣我材必有⽤,千⾦散尽还复来。

烹⽺宰⽜且为乐,会须⼀饮三百杯。

岑夫⼦,丹丘⽣,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曲,请君为我倾⽿听。

钟⿎馔⽟不⾜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酒⼗千恣欢谑。

主⼈何为⾔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裘, 呼⼉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时光易逝,如江河⼊海⼀去⽆回;⼈⽣苦短,转眼间青丝变⽩发。

[关于哲理的古诗]哲理的古诗

[关于哲理的古诗]哲理的古诗

[关于哲理的古诗]哲理的古诗哲理的古诗篇(一):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下的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可以作为参考哦。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1、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12、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1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1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1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1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2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2、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8、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绝古诗哲理

五绝古诗哲理

五绝古诗哲理
五绝古诗哲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唐诗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我们对于这首古诗的最后两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非常熟悉。

这两句诗句非常通俗易懂,而且表达的哲理确实非常精彩:想要看得更远,就只能站得更高。

这样的道理今天的我们来看或许非常的简单,但是在诗人生活的时代却代表了一种斗志昂扬的积极和自信。

在唐朝之前,没有人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

毕竟中国人的情感向来表达也含蓄为主。

这样的诗句情感太过于外露,锋芒毕露。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选择题集锦之三:诗文中的哲理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b )A是对认识的发展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b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b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c)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 )A认识事物的需要B思维习惯的不同C改造世界的需要D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

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c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c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b )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b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d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c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d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1)(2)B、(1)(3)C、(1)(2)(3)D、(1)(2)(3)(4)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d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b )的观点A、普遍联系B、变化发展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c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1)(4)B、(2)(3)C、(1)(3)D、(2)(4)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c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A、⑴⑵⑶⑷B、⑴⑵⑶C、⑴⑵⑷D、⑵⑶⑷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的名句。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24、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

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c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a )哲理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A、⑴⑵⑶B、⑴⑵C、⑴D、⑴⑶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c )哲理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2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b )A、用发展的眼光B、透过现象看本质C、坚持矛盾观点D、注重事实2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c)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0、"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a)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31、"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32、"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33、"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3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A、物质是运动的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35、"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表明()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36、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c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