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徽”字观晚报版
我眼中的徽州与徽文化

我眼中的徽州与徽文化我眼中的徽州,真的是个有趣的地方。
走在街上,那些老房子、青石板路,感觉像是走进了历史的时光隧道。
哎呀,别提了,随便一个转角,可能就碰上个正在喝茶的老人。
他们一边喝着普洱,一边聊着过去的故事,特别有意思。
听他们说起那些关于徽商的传奇,真的是让人瞠目结舌。
想想当年徽商多牛啊,走南闯北,商圈遍布,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简直就像是现代的“商业巨头”呢。
徽文化更是别具一格。
徽菜,哎呀,那个香啊!黄山毛峰、臭豆腐,还有那“徽州臭豆腐”也是够绝的。
初次吃的时候,心里还打鼓,结果一口下去,哇,那个味道简直了!还有那道“红烧肉”,肥而不腻,软得就像在嘴里跳舞。
想想都让人流口水。
徽州的美食,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一想就忍不住想再去吃一次。
徽州的山水也别提多美了。
走在黄山脚下,抬头望去,云海缭绕,像一幅动人的画卷。
大爷大妈们在山间悠闲地散步,真是太惬意了。
每到秋天,五彩斑斓的树叶仿佛在跳舞,空气中都是清新的味道。
特别是傍晚时分,夕阳把山照得金光闪闪,那感觉,真是“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美景里,谁还想回到城市的喧嚣呢?说到徽州的人,那真是热情得让人感动。
他们说话总是带着一丝幽默,偶尔开个小玩笑,让人忍俊不禁。
记得有一次,我在小店里买点小吃,老板一边忙着,一边跟我聊起了他的童年,仿佛时间都停住了。
哎,这种纯朴的情感,真是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总是能感受到那种“人情味”,让人觉得在这里生活真好。
徽州的传统文化也很有意思。
像是徽剧,虽然我一开始听不太懂,但那种激情澎湃的表演,简直让人目不转睛。
演员们的表情、动作,都特别夸张,真的是让人捧腹大笑。
还有那些书法、绘画,简直是一门艺术。
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一种韵味。
朋友们,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绝对不会失望的。
再说说徽州的历史。
这里可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啊,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在这里吟诗作对。
像是朱熹、王阳明,他们都和徽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每到一个古镇,总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仿佛这些文人还在和我们对话。
徽字文化分析

徽字文化分析
或具体数据
徽字文化,也称之为“徽文化”或“徽文字文化”,是指以明清时期浙江省的民间书写方式为代表的传统文字文化。
徽字的类型有古文字,今文字,行书,年代隶,宋体,草书等多种。
从文字的形体来看,它和汉字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整体上大有不同。
徽文字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字发展的历史渊源,意大利汉字和徽字形成文字文化十分重要。
它不仅表现在文字形式上也体现在社会历史上,徽文字文化是浙江文字文化根源,早在明朝管辖下便存在,这深深影响着浙江文化的发展,而且也拓展了中国文字文化。
徽字文化在中国乃至亚洲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民间文字的发展和交流,使中国的文字文化拓展发展了更丰富的表情。
徽文字创造了深厚的情怀以及独特的文化气息,让人们完整的体验到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和深刻的意义。
徽字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国文字文化的精华,保存国家文化底蕴。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也将徽文字作为自己民族文化整合文字,并扩展文字文化影响力。
可以说,徽文字文化具有极强的持久性与发展性,被世人深刻推崇。
明清徽州杂字与伦理教化

明清徽州杂字与伦理教化戴元枝【摘要】杂字是我国宋代以后识字教材的一个重要类别.在数百年的使用、重编的过程中已突破单纯的识字功能而具有明显的教化意蕴,徽州杂字更为明显地彰显了这种功能的转变.徽州杂字所包含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邻睦族、遵纪守法、崇勤尚俭、惜时进学等丰富的伦理教化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4)005【总页数】5页(P51-54,65)【关键词】徽州;杂字;伦理教化【作者】戴元枝【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3杂字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悠久,常镜海在《中国私塾蒙童所用之课本研究》一文中称:“据《明国史经籍志》载:《杂字指》一卷,后汉郭显卿撰;《要用杂字》三卷,邹里撰;《俗语杂字》一卷,隋王邵撰;《杂字要》三卷,隋李少通撰。
观此知汉时已有杂字之书。
”[1]79-90说明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杂字,不过这些早期的杂字现已散失,故其内容无可稽考。
杂字的大量出现,并作为民间私塾识字教材是在宋代。
陆游在《秋日郊居》诗第三首的注释中云:“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2]26。
可见,杂字是当时平民子弟在农闲接受教育时所用的教材之一。
自此,杂字成为古代识字教材的一个重要类别。
因其内容特别通俗,曾广泛流行于当时的中下层社会,成为民间百姓识字的重要凭借,张志公在评价其功用时曾说:“杂字,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所作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2]29。
杂字的编纂者大多是乡村塾师或市井文人,他们编写杂字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写信、记账等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名第。
美国学者罗斯基在考察了我国古代的一些杂字书后曾指出:“这些杂字书的特点是教人们阅读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字与词汇,而相对忽略了一些表达儒家概念的词汇,如‘义’‘礼’‘德’等等。
徽商的黑白江湖

入中国的外国商人做生意。屯溪 茶叶带动庞大而密集的产业群, 引来大量的人口。市肆林立、人 烟稠密,持续二百年之久。文人 笔下,屯溪是香艳的——“倾囊 弗惜买歌舞,金钱浪掷如泥 沙”。昔日的屯溪景象,是名副 其实的“清明上河图”。只是, 隔着时空,我们有限的想象力已 经无法抵达屯溪的繁华。
2
徽商的江湖有多大,我并不 知道。我的目光停留在徽派建筑 上。这些满眼望尽金钱的一代代 商人,从外面的江湖带回徽州 的,是黑白相间的白墙黑瓦。在 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们仅仅选 择了黑、白二色,作为灵魂栖息 地的永久颜色。
9 4 文脉·山水
徽商的黑白江湖 彭宗卫
.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文学院 2012 签约作家
1
没到过安徽之前,安徽给我 留下了两个印象:一个是胡适说 的“徽骆驼”形象,一个是民间 传说的“安徽人狡猾”。查资料 才知道,“安徽”一词,是从清 初安庆、徽州两府名字中各取首 字合成。“徽”字左边是众人, 右边是文化,中间有山有绳,意 思大概是山川把这里的人文紧紧 联系在一起。从一个“徽”字 上,我猜想,徽派文化应该是包 容的、谦让的、平和的。
徽商之梦并不是永恒的。徽 商起于唐宋,盛于元明,衰于清 末。从最早的茶叶开始,再进入 盐业领域,后来直指封建帝国的 金融心脏,徽商的本领越来越 大,胆子也越玩越大。然而十五 过后,便是月亏了。历史最终选 择了工业文明,徽商的梦破碎 了。
就在徽商开始衰败之际,浙 江义乌人挑着货郎担,手摇拨浪 鼓,开始走村串寨讨生活。谁都 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货郎担, 挑出了一个近代发达的浙江。徽 商的接力棒递给了浙商。
历史上,从这里走出去的徽 州人,脚下的路是淳朴的,是固 执的,也是变通的。一代代徽州 人像骆驼一样走出去,再走回 来。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张秀玉来源:《现代出版》2013年第02期摘要:明清时期徽州的书商创造了古代出版史上的辉煌,至近代方衰落。
徽州的大书商多出身巨商之家,饱读诗书,刻印精善,创造了刻书史上了诸多高峰。
徽州书商的经营状况多样,盈利丰厚与破产身灭者兼存。
同出身富贵的大书商相比,小书商生活情趣及富俭状况迥异。
关键词:徽州;书商;出版经营;生活兴衰史明清时期徽州刻书极盛,刻书的数量巨大,书坊众多,是全国的刻书中心之一。
据统计,“明清两代徽州府出版的万部以上图书中的家刻、坊刻,就超过1,300余家,刻书品种近万种,占全省刻书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若再加上一些特殊地方文献,如各种志书、政书及私人刻印的地方风物、商品广告、家谱类书,则超过万种,占全省出版物总品种数的五分之四左右,在现今全国通行的约10万种古籍中也占十分之一以上”。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事实上,除了徽州本地的刻书,徽州的书商对金陵、吴兴、杭州等地的刻书业也贡献巨大。
本文所言书商,是以书渔利的部分刻书出版人。
只刻了自己或祖先、师长的著作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赠送亲友的出版人则不在本文关注之内。
从明中期至清末,徽州书商向外的输出与交流从未停止,带动了各地的版刻风格的交融和技艺的提高。
如在金陵的汪廷讷、胡正言,杭州的吴继灼等。
明清徽州的书商基本上也是出版商,他们自己选题,甚至本人亲自编辑汇纂、校勘,安排刻印并发行销售。
徽州书商大放异彩的阶段,正是书商数量巨大、佳刻丛出、大出版家迭现的时期,如明万历年问、清康乾年间。
明万历时期出版的校勘精刻印佳的大型丛书就有许多:吴勉学的《二十子》《古今医统正脉》,程荣《汉魏丛书》,程百二《程氏丛刻》等。
刘尚恒《明清徽商的藏书与刻书》中所举明代徽州书商有汪廷讷、汪应鹏、郑思鸣、胡正言、吴勉学、程荣、汪士贤、汪济川、黄凤池、程大约、方于鲁、罗龙文、潘膺祉、汪樵云、程百二、程应衢、程嘉祥、汪机、毕效钦、吴瑁等,总共二十余人,而主要活动在万历时期的竟达十五人。
徽州淘宝记

徽州淘宝记秋尘父亲虽是军人,可我从小就喜欢笔墨,不知这是否因为出生的巷子叫文昌巷,或者冥冥之中与文昌星有关。
记得小时候父亲每次出差,给我带回来的不是好看的本子,就是钢笔、铅笔盒等文具。
虽然现在多敲键盘,但我至今收有欧洲、日本、中国产的最好的钢笔,有的牌子还不止一支。
本子更不必说,看见好的,总是要买的,至今的日记还是写在本子上。
舞文弄墨这么多年,虽至今并未留下多少引发轰动的文字,但喜欢就是喜欢,让自己高兴比等他人来认证其实来得更为重要。
这次有幸到了徽州,自然不会放弃淘宝的机会。
文房四宝中,徽州可谓一应俱全,样样有精品:宣笔、徽墨、宣纸、歙砚。
这次的重点是徽墨和歙砚,只是等回来后检查行囊时才发现,我这趟徽州行,淘得的文房宝贝,岂止四件。
第一宝是在被朱熹誉为“江南第一村”的呈坎淘得。
刚被朋友带着走进呈坎村,踏进的第一家门槛就是徽墨非遗传人吴成林师傅的铺子。
被四溢的墨香引领着,我们来到了堂屋里制墨的吴师傅面前。
身着已发灰的白色T恤衫的吴师傅,正在被几位来自台湾的游客围着。
导游小罗在一旁介绍说,早年的墨分两种,松烟墨、油烟墨。
徽墨以黄山古松为原料,取烟与鹿角胶烧制而成。
墨还是一剂药,常常放有麝香、冰、药末、金箔,于是不仅发光发亮,还清香四溢。
我后来还看到说《徽墨志》中有记载,一向别出心裁的唐玄宗还用芙蓉花汁调香粉制进墨里。
吴师傅桌前一方砚里有一方长条墨块,小罗让我们试试,我拿起墨条,研磨几下,砚中的水墨,如油滑腻、如露轻盈,与我平日用的显然不同。
此时,吴师傅已与前一波台湾客人照相留影完毕,开始做下一方墨了。
吴师傅1956年生人,至今已有47年的制墨经历。
只见他将预先做好的墨泥放在天平上称好后,将墨泥放到由一截树干做出的砧板上,用一个锃亮的四方金属锤娴熟地捶打起来。
只见他左手不停地揉捏翻转着,右手用力地一下下捶打,古人有“细烟轻胶十万杵”一说,以形容捶打之于制墨过程的重要,约五十余下后(后看录像确认54下),吴师傅又把墨泥放到长条木桌上揉面一样地搓揉起来,看得出他十分用力,连身体的重量都利用上了。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一)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一)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刻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
我们今天所说的徽州应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是指地处皖南,毗临江浙,纬线范围在北纬30℃左右的这一地区。
历史上称为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
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屯溪区、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
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清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
科举及第者众,仅明清两代徽州本籍中举人者996人,中进士者618人,状元数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现出了朱熹、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更有影响深远的徽商,成为人们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思想文化领域开始突破过去“左”的思想禁锢,党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定了正确政策。
学术界对徽文化的研究至少历经了大半个世纪,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文化还将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走出安徽、走出国门,让全国、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使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一、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徽文化和中国其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样,在长期的孕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成系统、内涵深厚的一门学科。
徽文化随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徽州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它广泛体现在徽州社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各种生活实践中,既有突出的徽州地域特色,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跨入现代门槛前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徽州杂谈

绿绕亭,亭名。
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东南墙脚下池塘畔。
建于1328-1456年重修。
亭平面近正方形,通面阔4米,进深4.36米,高5.9米。
亭结构与雕饰风格类老屋阁,惟月梁上绘有包袱锦彩绘图案,典雅工丽,有元代彩绘遗韵。
亭临池一侧置"飞来椅"。
在亭中近可观繁茂场圃,远可眺绿茵田畴。
明著名书画家祝允明曾作《东畴绿绕》一诗赞咏。
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屋阁及绿绕亭是中国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西溪南村前街渔翁塘畔。
明清时期,西溪南吴家在淮扬经营盐业致富,在家乡兴建众多建筑。
绝大部份建筑毁于1856年太平军与清军、乡团的战斗。
今日该村仍保留明清建筑100多幢,老屋阁及绿绕亭是其中价值较高的。
老屋阁即吴息之宅,建于明代中期,前后两进,两层建筑,上层较下层高,为主要的起居场所,称为“楼上厅”。
其风格为典型的明代徽派建筑,雕刻精美华丽。
绿绕亭是明代过街亭,正方形,在老屋阁东南渔翁塘畔,元天顺元年(1328年)始建,明景泰七年(1456年)吴斯和重建。
临池置飞来椅供人休息。
1996年11月,老屋阁及绿绕亭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老屋阁及绿绕亭原本风光优美,祝枝山等文人墨客曾作诗词加以赞美。
其周边环境已经受到破坏,大量生活垃圾堆积多年[2]。
2000年,云南“世博园”内模仿绿绕亭兴建一亭[3] 。
绿绕亭,紧靠老屋阁(左前方),北傍渔翁塘。
亭名取宋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诗意。
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明景泰间,重修于清嘉庆八年、咸丰元年、光绪十一年。
造型独特,剖面如琴,亭平面的正方形,通面阔4米,进深4.36米,高59.9米。
月式梁,月梁上绘有包袱绵彩绘图案,典雅工丽,有元代彩绘遗韵。
罗汉枋。
南北两面置“飞来椅”。
南有清溪环绕,北有荷池(渔翁塘)相映,休憩观赏两相宜,近可观繁茂场圃,远可眺绿茵田畴。
明著名书画家祝允明曾作《东畴绿绕》一诗赞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谈“徽”字观
薛浩伟
汉字是一字多音,一词多义。
查京剧史料中徽字含义,有两种解释,若光从字面上推测,容易造成理解上偏差。
譬如:“徽班进京”这句话,来自乾隆间两部论著。
《消寒新咏》谓:“乾隆五十五年庚戌,三庆徽部入京,掌班高朗亭”(乾隆时,山西戏班称“西部”;维扬戏班称“扬部”;安徽戏班称“徽部”)。
《扬州画舫录》谓:“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
书中所谓“三庆徽部”、“安庆花部”都是指安徽省安庆府的戏班。
但是,对道光年间的“四大徽班”一说,若同样用安徽班来解释“徽班”二字便不妥了。
成书于道光八年的《金台残泪记》谓:“京师梨园乐伎盖数十部矣。
惜推四喜,三庆,春台,和春,所谓四大徽班者焉”。
《鞠部拾遗》解释说:“所谓四大徽班者,非四家尽属徽人。
如和春之为扬州班;春台之为湖北班;四喜之为苏州班;三庆之为徽班。
其调各殊,其派各别。
”
为什么把不是安徽来的戏班,也要称作徽班呢?难道《金台残泪记》有误吗?答曰:非也。
各类词典早有明确注解;“徽”形容美,善也。
《金台残泪记》所谓“徽班”则指美好的戏班。
简而言之,清代道光年间,北京城里虽然有数十家戏班,比较起来,最庞大,最美好的戏班只有四家。
那就是:四喜,三庆,春台,和春。
可见,若对“徽”字理解有差,便会丢掉了历史真实,讹传误人。
2007年国庆前夕,便有人说“徽剧是京剧之母,京剧的根在徽州”。
由于对徽字误解,便把历史上的“三庆徽部”说成“根在徽州”。
“花部合京秦两腔”也变成了徽剧。
并且还封其为“京剧之母”。
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安庆位属江北,古称皖国(后属楚地);徽州地处江南,古称“山越(后属吴国)”。
两地间隔大江,南北风俗习惯不同,语言上也有很大差异。
例如:京剧台上常用的韵白,其四声调值形成的味道,颇与安庆话(楚语)接近。
而徽州话,属百越语系,语音晦涩难懂,讲“我不晓得”四字时,听起来是“阿必戏笛”。
这种像说英文似的语言,与京剧里的韵白毫不相干。
因此,称“徽班”根在“安庆石牌”则可,若称其“根在徽州”则不可。
至于所谓“徽剧”是不是京剧之母?查阅乾隆嘉庆时的戏曲论著,便可找到答案。
包世臣所记徽班唱的曲种和剧目,就是扬州画舫录的“花部和京秦两腔。
书中明确指出“徽班”始自“石牌”,只字未说徽州,更没提及“徽剧”。
就其剧目而言,京腔·秦腔,显然不是徽剧,所谓花部,也是各地都唱的乱弹,并非安庆独有。
成书于乾隆四十九年的《滇甫集·诗律·杂咏》卷三,便记录了当时北京各家戏园争演花部乱弹的繁荣景象。
诗曰:丝弦竟发杂敲梆,西曲二簧纷乱忙。
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
诗中说明,这种由昆曲、高腔、西曲、联弹、梆子、二簧、小调集于一台的乱弹,早已在北京铺开。
该诗作于乾隆四十九年,徽班还未进京,北京各家酒馆戏园便已争演梆子、乱弹、西曲、二簧了。
不过,三庆徽部是进京为皇帝祝寿的戏班,全班技艺高超,名伶多,名气大,故梨园子弟,均以徽班马首是瞻,各地亦争相仿效。
人们均呼其为“大戏”(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可证)。
这种大戏一直唱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
当时,京津沪舞台上演《溪皇庄》《洛阳侨》《盗魂铃》《纺棉花》等戏时,还把什样杂耍,流行歌曲穿插在戏里,招揽观众。
解放后,提倡“净化舞台”,把梆子,昆腔,以及地方小调等文艺划分出去,只保留皮黄,配以专门作曲,创谱新腔。
1950年全国统一规定,正式命名京剧。
这就是北京乱弹随着时代进步,逐渐发展演变,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京剧。
所谓“徽剧是京剧之母”无非是曲解史实,为其“母”做嫁衣裳而已。
正是:寻根之旅黄山游,直把徽州作舒州。
朗亭泉下难瞑目,长庚也在皱眉头。
(注:安庆地区潜山县,古属舒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