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符号学视阈下的修辞理据

合集下载

关于语言符号象似性和理据性的思考

关于语言符号象似性和理据性的思考

语言学理论课程论文姓名:邓琴学号:65年级:2011级所在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关于语言符号理据性和象似性的思考摘要: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学者们对20世纪以来索绪尔提出的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其中象似性的研究以及上世纪中后期一直热议的有关语言符号理据性的探求再度成为研究语言符号的焦点。

然研究的热潮并未对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理据性做出系统合理的定义以及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象似性和理据性进行整合,望对其定义的明确和关系的清晰有所裨益。

关键词:任意性理据性象似性一引言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是语言学的根本问题之一,自索绪尔以来,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对句法象似性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出来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这些讨论不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而且可以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就目前语言学界关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理据性探求,一般是与任意性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在辩证统一的观点下,任意性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系统科学以及合理的存在依据,打破了自20世纪开始语言符号任意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进而得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是绝对的,理据性和象似性的存在是对语言研究的深入发展,为科学地解释语言现象开拓了新的路径。

但是,尽管学者们对于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象似性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却并没有对“什么是理据性”、“什么是象似性”、“理据性与象似性的界定”、“理据性与象似性的关系”给予系统科学合理的解释,大多数学者旨在为其研究的某个方面需要引用时,只是简单笼统概括“什么理据性”、“什么是象似性”,而没有给二者“正名”,同时,在关于二者界定的问题上,笔者通过浏览中国知网相关论文整理得出以下观点:1、象似性与理据性同属一个概念,只是说法不一。

2、理据性属于理论语言学畴,象似性属于认知语言学畴,二者不能进行对比。

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探因

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探因

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探因作者:郭俊书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6期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它不仅可以帮助文字精密准确地记录语言,而且在传情达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

”(郭沫若《沸羹集·正标点》)。

而所谓的“有时还在其上”,其实就是指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

在这方面,只要看看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可以发现标点符号在修辞活动中的非凡功效。

一、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1)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句话是对死者刘和珍君的赞扬歌颂,抒发作者自己怀念学生、战友,控诉敌人的激愤情感。

他特别给“苟活到现在的我”加上引号,除了表示这几个字是应该特别提出的意思外,还具有对比作用。

在没有任何语言形式的情况下,一个引号就在不经意间起到了对比格的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烈士的无限敬佩之情。

同时,这里的引号完全避免了给读者造成误解的可能,使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白、更准确。

从语法角度来讲,这几个词充当定语,如果不加引号,那么既可以修饰限定“我”,同时也可以修饰限定“学生”。

这样意思就可能被理解成“学生”是“苟活到现在”的对象。

其结果与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原意就大相径庭了!这个例子可以说明,鲁迅先生是把标点符号当作语言来使用的。

它的修辞作用起码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二、标点符号修辞作用的类型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是多方面的,要而言之,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拟音作用标点符号的拟音作用和拟音词不同,拟音词是对自然声音的仿写,追求的是相似性;标点符号的拟音是对自然声音的妙悟,追求的是拓展性,通过符号给人提供了关于声音的无限的想象空间。

(2)“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因为它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表示的是一种声音,所以我们姑且把“~~”叫做象声号,这种标点符号是没有纳入规范标点符号之中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的象声号把无形的语音变化为生动的形象,从而使人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联想。

传播学视角下的修辞研究分析PPT课件

传播学视角下的修辞研究分析PPT课件
二:修辞能力(包括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修辞任务所要求的各 种知识和技能)由在修辞者一个人身上的高度集中转为在不 同的个人、群体和机构(民意调查机构、各种咨询机构—专 业发言人或讲稿撰写人)之间的散布;
三:典型的修辞受体由个别或群集的听者或读者扩大为整个 社区、阶层真火国家的群众。
四:典型的交流方式由以文字为手段面对面直接致辞或书面 简洁致辞逐步多元化,变为通过多种多样的大众传播媒介和 艺术形式诉诸受众。 修辞并未对外宣布自己嬗变的发生,而将自己改名为“宣 传”“交流”等。“修辞衰亡论”不过是自身的化整为零。
“传播”的基本内核是人类通过符号等媒介进行的 信息交流行为和过程。传播涵盖了一切人类交往模 式。
二、传播的内涵及其属性
“传播”就是广泛散布,使信息在公众中不断扩散。 “传播”作为一门学科———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 要是受国外的影响,其中也包含了翻译方面的“误 会”。实际上,作为学术名词的“传播”,确切说是 一种大众交际、交流,不仅包括语言的,也包括非语 言的、电子的;不仅包括口语交际,也包括书面语交 际;不仅包括人际对话,也包括书刊、报纸、影视、 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交际,后者被称为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可以说,传播就是人类交流或 交际,是人类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信息交换、交流的行 为和过程。
从传播学中的各元素看修辞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最多的最早的传播便是面对面的传播这与修辞学中的演说活动同属于一种性质都是传播信息的人要试图通过人品诉求即树立良好的人格让听众了解演讲者的人格同时还要把观众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让观众觉得你的演讲是为他们而举办的此外还要善于运用一些技巧和手段让这些听众能够相信演讲者所说的内容传播者与信誉首先传播者必须是具有权威性的人或者机构组织也就是会所要求传播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专业特长和技术才能除了权威性还要具备一定的可信性也就是传播者必须懂得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标准能够做到真实诚信不欺诈受众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一、概述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作为当代语言学与符号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为我们理解文本、语言与文化的深层结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研究更是这一领域中的璀璨明珠,其理论深度和广度都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符号的互文性,指的是符号在文本中的相互关联与相互渗透,每一个符号都不仅仅是自身意义的载体,更是与其他符号、文本乃至文化背景相互交织的纽带。

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符号互文性的本质与运作机制,她认为符号的意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其他符号的互动中得以生成与深化。

而解析符号学,则是一种对符号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的方法论。

克里斯蒂娃在解析符号学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她强调对符号的解析需要置身于更大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对符号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揭示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与结构。

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研究不仅是对符号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的深入探索,更是对文本、语言与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

她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符号、文本与文化的深层含义,也为后续的符号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 符号学概述及其重要性作为一门研究符号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旨在揭示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以及符号在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和社会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符号学不仅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广告、媒体、艺术等多个实践领域。

符号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

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人们能够表达思想、传递情感、记录历史、传承文化。

符号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符号的本质和运作机制,从而更好地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研究中,她强调了符号的互文性特点。

符号不仅具有自身的意义,还与其他符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

这种互文性使得符号的意义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也为符号的解析和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模型构建——以广告为基础的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学分析

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模型构建——以广告为基础的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学分析






目前 广 告
中的 视 觉 比 喻 修 辞 现 象 的 泛 用 和 滥 用 使 受 众 不 能
。 ,
很 好 地 解 读 广 告 传 播 的 内容 不 利 于 广 告 的 视 觉 说 服 和 广 告 效 果 的传 播 本 文 即 通 过 对 视 觉 比 喻修 辞 进 行 符 号 分 析 来

视 觉 比 喻修 辞 的 符 号 模 型 构 建

广 告 为 基 础 的 视 觉 比 喻 修 辞 的 符 号 学分 析
吕 晓宁

蔡海 燕
安徽 芜湖
2 4 10 0 0
( 安 徽 师 范 大 学教 育 科 学 学 院
)
擅 要 : 广 告 中的 视 觉 比 喻 修 辞 是 最 常 用 和 最 普 遍 的 种 广 告 说 服 策略 通 过 视 觉 比 喻 修 辞 能 够 以 含 蓄 委 婉 和 诗 意 的 手段 去 解 读 广 告 增 强 广 告 的 好 感 度 和 认 知 度 但 是


一 一



出 现 但 它 在 诠 释 图 像 意 义 时 仍 旧 会 出现 只 是 这 种 出 现 只 ① 不 能 用 具 体 图 像 元 素进 行 表 达 而 已 在 此 本人 比 较 同 意第 二 种 看 法 认 为 视 觉 明 喻 是 存 在 的 它 的 比 喻 手 法 的 运 用 主 要 是 借 助 色 彩 形 状 线 条 质 感 空 间 等视 觉 语 言 和 元 素 来表 达 两 种 视 觉 形 象 的相 似 性 正 是 通 过 这 种 视 觉 形 象 的 外 显 和 具 象 上 的 相 似 来 刺激 受 众 的 联 想和 想 象 因 此 通 常 视 觉 明 喻 主 要 表 现 在 视 觉 本体 和 喻体 出 现 的 第 二 种 方 式 也 就 是 在 同 时 间轴 上 的 相 似 性 的 表 达 常 常 出现 在 平 面 广告 的 设 计 中 例 如 下 图 1 图 2 中 的 三 星 手 机 广告 就 是 利 用 视 觉 明 喻 来 进 行 广 告 宣 传 的 广 告 中借 助 人 体 和 三 星 手 机 的 形 状 相 似 性 来 表 现 产 品 的 外 形 美观 通 过 这 种 方 式 的 表现 很容易使 受众 留下 深 刻 的 印象 所 以作 为视 觉修辞 虽 然 与 文 学 修 辞 本质 和 目 的 是 相 通 的 但 也 没 有 必 要 将 两 者 完 全 对 应 起 来 视 觉修 辞 是 具 有 其 自 身 的 特殊 性 的

论社会符号学视阈下《诗经》言内意义的再现——以修辞翻译为例

论社会符号学视阈下《诗经》言内意义的再现——以修辞翻译为例

2292019年45期总第485期ENGLISH ON CAMPUS论社会符号学视阈下《诗经》言内意义的再现——以修辞翻译为例文/吴旻昊 黄 旭喻、暗喻和借喻。

《诗经》的艺术技巧影响最大的就是“赋、比、兴”的手法,它作为《诗经》研究术语,始见于《周礼·春官》,与“风、雅、颂”一道,被合称为“六义”。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提出:“故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起事”。

“比”即相当于现代修辞意义上的比喻,比喻是《诗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及借喻。

译者在翻译比喻这一修辞时,需要根据不同语境保留比喻形象、转换比喻形象或是放弃比喻形象。

2.明喻。

《诗经》中的明喻即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一般情况下用“好比”“如”“若”“似”“像”“犹”“喻”等比喻词来进行连接。

《诗经》中明喻最典型的例子是《卫风·硕人》的第二章:“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本章描述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貌,接连用了五个比喻句,前四个比喻都用“如”作为比喻词,第五句包含了两个比喻,分别是“首如螓、眉如蛾”,承前省略了比喻词。

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Like fard congealed her skin is tender, Her fingers like soft blades of reed. Like larva white her neck is slender, Her teeth like rows of melon seed. Her forehead like a dragonfly’s,Her arched brows carved like a bow.”许渊冲先生的译文通过直译的手段,一连使用了六个“like”,忠实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明喻这一修辞,再现了原诗的指称意义和言内意义,从而准确并完整地表现了原诗的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

符号学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语义建构与叙事美学

符号学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语义建构与叙事美学

符号学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语义建%与枫事美学李双摘要:普通符号学作为一种文学分析方法论由来已久,对于深入了解 某一作晶的叙事组织和语义建构具有良好的揭示作用。

格雷马斯普通符号学理论源于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语言学,对语篇的叙事、模态、语义及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本文选取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作为分析对象,该文叙事严谨,结构连贯,语义丰富,是好的符号学分析材料。

本文着重关注这首长篇叙事诗歌中语义的建构方式,及其在叙事美学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普通符号学,格雷马斯,《孔雀东南飞》,语义建构Semantic Construction and Narrative Aesthetics of"The Peacock Fliet to the Southeast”Li ShuangAbstract:As a method of literary criticism,general semiotic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rs shown aSvantaaet io revealing the narrative frame andsemantic ccnstraction ot certain literary work.GreVnas,geveraisemiotic theory is deriveV from the linguishv of Saussera andHjeOnslev and involves thr narr^aOve,moda,semantic and emotionUaspects of a O v O This study3U op O Han famocs poem“ThrPeaccck Flirs to O c Southeas t"as O c res e arch objeci,as this poem isrigorous C narrative,C sUucOra and rich C semantics.Thissidy fochses on O c method by which semanUc ara cknstrycteV inOis long narrative poem and C signincaucc C narraUve aesthetics.Keywords:general semiotics;Greimas;“The Peacock Flies to the Southeast,5;semantic coestrnctioeDOI:10.13760/no sam.202101015一、理论背景:格雷马斯符号学及其文本语义分析理论符号学从肇始之初,就与语言和文学紧紧联系在一起。

汉语文化语用学视阈下的广告语修辞

汉语文化语用学视阈下的广告语修辞

XINWEN AIHAOZHE2012·6(下半月)现代广告引言美国著名的广告大师奥格威曾说:“广告是词语的生涯。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广告其主体都是语言,都要运用语言来表现主题和创意。

广告,语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传达尽可能多的、丰富的信息,就要加强广告语的修辞,争取使有限的文字负载更多的信息。

然而,广告的目的在于让受众注意、记住并认可它所宣传的产品,因此,语言到底能否帮助广告实现效果、实现其与受众的沟通,关键的一点就是语言的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能否被充分地解读。

这个问题可以在语用学里找到答案。

国内著名语用学学者钱冠连先生在其所著的《汉语文化语用学》一书中提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于人的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理解并运用话语的。

”[1]8简单地说,语用学研究的是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实际运用中的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是由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干涉等三个语言符号外的因素决定的,这三个因素是话语的补偿、纠正、证实、澄清与无言得义的手段,它能够帮助听话人找到“一”,即话面的意义或多于话面的意义。

钱冠连先生的“三带一理论”揭示了负载了内容的语言符号在运用过程中对交际者的价值。

这一价值对广告语的撰写具有启发意义。

广告语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传达尽可能多的、丰富的信息,就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换言之,广告语在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的时候,即进行广告语修辞活动的过程中,总是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2]208要解决这三个问题,不能仅仅从语言符号的层面进行语言的选择和加工,还要考虑到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干涉等因素对人们理解广告语言的影响,调动一切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这样才能使广告语言的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被充分地解读,才能达到让受众注意、记住并认可其所宣传产品的目的。

因此,从汉语文化语用学入手来分析广告语的修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广告语言的表达效果,提高受众对广告语言的理解度,对指导广告语的创作有一定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