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69年文学奖得主1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自1901年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全球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每年由瑞典学院授予一位在文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作家。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历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法国作家、诗人、戏剧家兼小说家雷内·弗朗索瓦·阿拉涅。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1902年,奥地利作家兼戏剧家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冯·斯帕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
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丹麦作家兼剧作家卨·希雅斯波尔。
他的作品以其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对社会问题的探索而受到赞誉。
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他的作品以其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德国作家、剧作家和小说家亨利克·伊布森。
他的作品以其对人性和道德问题的关注而广受赞誉。
1906年,意大利作家格拉齐亚·德莱斯波雷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她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
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英国作家卡尔·斯皮特。
他的作品以其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而受到赞誉。
1908年,瑞典作家鲁特维克·比约尔纳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以其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而闻名。
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奥地利诗人和剧作家卨·霍夫曼斯塔尔。
他的作品以其对人类内心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探索而受到赞誉。
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瑞典作家卨·保尔·约翰·鲁特斯特朗。
他的作品以其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而广受赞誉。
1911年,意大利作家莫里斯·马特奥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以其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受到赞誉。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69年文学奖得主2

创作生涯贝克特的创作应分为两个部分:小说和戏剧。
他最初是写小说步入文坛的,有三部曲小说《马洛伊》、《马贝克特隆纳之死》和《无名的人》,但因为他在戏剧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首先是一个戏剧家。
贝克特1953年,一出名叫《等待戈多》的戏剧在法国塞纳河畔上演,轰动了法国剧坛,使贝克特一举成为荒诞派戏剧流派中最重要的作家。
1969年,由于“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的成功,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自此以后,他相继创作了《结局》、《哑剧1》、《倒下的人们》、《最后一盘磁带》、《尸骸》、《哑剧2》、《啊,美好的日子》、《卡斯康多》、《喜剧》等10多部剧本,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女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
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0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反戏剧”。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1901年莱涅·苏利-普鲁东(法国)1902年狄奥多·蒙森(德国)1903年比昂斯腾·比昂松(挪威)1904年弗莱德里克·米斯特拉尔(法国),何塞·德·埃切加莱·伊·埃伊萨吉雷(西班牙)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1906年吉奥修·卡尔杜齐(意大利)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英国)1908年鲁道夫·克利斯托夫·奥肯(德国)1909年塞尔玛·拉格洛芙(瑞典)1910年保尔·海才(德国)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1912年戈哈特·霍普特曼(德国)1913年拉宾德拉纳斯·泰戈尔(印度)1914年(未颁奖)1915年罗曼·罗兰(法国)1916年卡尔·古斯塔夫·魏尔纳·冯·韩德斯坦(瑞典)1917年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丹麦),亨瑞克·彭托皮丹(丹麦)1918年(未颁奖)1919年卡尔·斯比特勒(瑞士)1920年克努特·汉姆生(挪威)1921年阿那托尔·法郎士(法国)1922年哈辛托·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西班牙)1923年威廉·勃特勒·叶慈(爱尔兰)1924年乌拉迪斯拉瓦·斯坦尼斯拉斯·莱蒙特(波兰)1925年乔治·萧伯纳(英国)1926年格拉齐娅·黛丽达(意大利)1927年亨利·柏格森(法国)1928年西格里德·温赛特(挪威)1929年保尔·托马斯·曼(德国)1930年亨利·辛克莱·路易士(美国)1931年埃里克·阿克赛尔·卡尔费尔特(瑞典)1932年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1933年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俄国)1934年路易吉·皮兰德娄(意大利)1935年(未颁奖)1936年尤金·奥尼尔(美国)1937年罗杰·马丁·杜·加尔(法国)1938年赛珍珠(美国)1939年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巴(芬兰)1940年——1943年(未颁奖)1944年约翰尼斯·维尔内姆·延森(丹麦)1945年加波列拉·米斯特拉尔(智利)1946年赫曼·赫塞(瑞士)1947年安德烈·纪德(法国)1948年托马斯·史蒂恩斯·艾略特(英国)1949年威廉·福克纳(美国)1950年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英国)1951年帕尔·法比安·拉格尔克维斯特(瑞典)1952年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法国)1953年温斯顿·罗纳德·史本斯·邱吉尔(英国)1954年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美国)1955年哈尔多尔·基里扬·拉克斯内斯(冰岛)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西班牙)1957年阿尔伯特·卡缪(法国)1958年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特纳克(苏联)1959年萨尔瓦多·卡萨姆多(意大利)1960年圣�;琼·佩斯(法国)1961年伊弗·安得里奇(南斯拉夫)1962年约翰·史坦贝克(美国)1963年乔治·塞菲里斯(希腊)1964年让·保罗·萨特(法国)1965年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萧洛霍夫(苏联)1966年撒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以色列),奈丽·莱欧涅·萨克斯(瑞典)1967年米格尔·安格尔·阿斯图里亚斯(瓜地马拉)1968年川端康成(日本)1969年萨缪尔·贝克特(爱尔兰)1970年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忍尼辛(苏联)1971年巴勃罗·聂鲁达(智利)1972年海因利希·鲍尔(德国)1973年帕特里克·维克多·马丁达尔·怀特(澳大利亚)1974年伊凡·奥洛夫·渥诺·强生(瑞典),哈瑞·埃德蒙·马丁松(瑞典)1975年尤金尼奥·蒙塔莱(意大利)1976年索尔·贝娄(美国)1977年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梅格(西班牙)1978年以撒·巴什维斯·辛格(美国)1979年奥迪塞乌斯·埃利蒂斯(希腊)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波兰)1981年埃利亚斯·卡内提(英国)1982年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奎斯(哥伦比亚)1983年格拉尔德·威廉·高登(英国)1984年雅罗斯拉夫·塞费尔特(捷克斯洛伐克)1985年克劳德·西蒙(法国)1986年沃尔·索因卡(尼日利亚)1987年约瑟夫·亚历山德洛维奇·布罗斯基(俄国——美国)1988年纳吉布·马富兹(埃及)1989年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1990年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1991年纳丁·歌蒂玛(南非)1992年德列克·瓦尔科特(特里尼达)1993年佟妮·莫里森(美国)1994年大江健三郎(日本)1995年席默斯·希尼(爱尔兰)1996年维斯拉瓦·辛波丝卡(波兰)1997年达利欧·弗(意大利)1998年霍塞·萨拉马戈(葡萄牙)按照这份名单,我们看看各国得奖状况:法国12人美国9人(不包括有美籍的布罗斯基)英国6人德国、瑞典各7人意大利、西班牙各6人俄国5人(包括布罗斯基)丹麦、挪威、波兰、爱尔兰各3人瑞士、智利、希腊、日本各2人澳大利亚、比利时、印度、哥伦比亚、芬兰、瓜地马拉、冰岛、以色列、南斯拉夫、捷克、尼日利亚、埃及、墨西哥、南非、特里尼达、葡萄牙各1人直至1998年为止,共有95人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俄国等八个国家有59人,如果再加上丹麦、挪威、波兰、爱尔兰,则有71人。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共5则)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共5则)第一篇: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年份(公元)1901年 1902年 1903年 1904年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获奖作者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诗人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历史学家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戏剧家、诗人、小说家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诗人。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戏剧家、诗人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小说家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诗人、文艺批评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小说家、诗人鲁道尔夫·欧肯(1846~1926),哲学家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剧作家、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诗人、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1866~1944)作家、音乐评论家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诗人、小说家卡尔·耶勒鲁普,作家。
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说家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诗人、小说家。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小说家、戏剧家、诗人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作家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诗人、剧作家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作家乔治·萧伯纳(1856~1950),戏剧家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作家。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及获奖理由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及获奖理由经托尔斯泰说:“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
”是什么让百年来的人类文学景观永远鲜活?1901—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代表作,窥见各个时空中人类的精神世界。
注: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未颁奖,并且部分年份有多位获奖者,故本文收录117位。
1.【法】苏利·普吕多姆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孤独与沉思》。
法国第一个以诗歌著称的天才作家。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2.【德】特奥多尔·蒙森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部传世之作《罗马史》,成就蒙森一代史学家之地位,使之成为迄今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历史学家。
尊著《罗马史》我拜读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俾斯麦获奖理由:“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3.【挪威】比昂斯滕·比昂松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挑战的手套》。
获奖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4.【法】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一190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金岛》。
另一代表作《米瑞伊》讲述一个富裕农场主的女儿米瑞伊疯狂地爱上了一个编柳筐的穷青年樊尚,但遭到她父母的横加阻挠,结果姑娘走上了朝圣者之路,以身殉情。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5.【西班牙】何塞·埃切加赖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二190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伟大的牵线人》。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原因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原因作品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已经有许多杰出的作家荣获了这一殊荣。
以下是一些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他们获奖的原因和作品的简要介绍。
1.塞缪尔·贝克特(1969年):贝克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语言著称。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等待戈多》和《忒修斯之船》,这两部作品都展示了他对人性和存在的思考。
2.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深受世界读者的喜爱。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渡边淳一(1994年):渡边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而著名。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红》和《权力的游戏》,这两部作品讲述了战争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4.寄藤树立(2024年):寄藤是韩国的作家,他的作品通常探讨家庭、性别和权力等社会议题。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请你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最后一个疯子与他的闻耳男子》,这两部作品都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入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5.刘震云(2024年):刘震云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和编剧,他的作品主要关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地鸡毛》和《幸福的飘浮》,这两部作品以其生动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以上只是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的几位,他们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对人类经验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通过他们的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
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不仅是对这些作家个人成就的认可,也是对文学艺术的鼓励和推动。
这个奖项每年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成为了全球文学界备受瞩目的奖项之一。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69年和平奖得主

和平奖1919年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因在半个世纪中为反对失业和贫困所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ILO)根据《凡尔赛和约》,作为国际联盟的附属机构成立。
1946年12月14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简介组织宗旨国际劳工组织宣传品该组织宗旨是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劳资双方合作;扩大社会保障措施国际劳工组织宣传品;保护工人生活与健康”;主张通过劳工立法来改善劳工状况,进而“获得世界持久和平建立社会正义。
该组织实行“三方机制”原则,即各成员国代表团由政府2人;工人、雇主代表各1人组成,三方都参加各类会议和机构,独立表决。
国际劳工大会是最高机力机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闭会期间理事会指导该组织工作,国际劳工局是其常设秘书处。
主要活动有从事国际劳工立法,制定公约和建议书以及技术援助和技术合作。
截至2009年7月有183个成员。
组织的原则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在美国费城通过的《关于国际劳工组织的目标和宗旨的宣言》(《费城宣言》),重申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劳动者不是商品;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地方的贫困对一切地方的繁荣构成威胁;反对贫困的斗争需要各国在国内以坚持不懈的精力进行,还需要国际社会作持续一致的努力。
《费城宣言》明确,全人类不分种族、信仰或性别,在自由、尊严、经济保障和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谋求物质福利和精神发展,为实现此目标而创造条件应成为各国和国际政策的中心目标。
国际劳工组织有义务按照此目标来检查和考虑国际间一切经济与财政政策和措施。
《费程宣言》通过后,作为《章程》的附件,与《章程》一起成为国际劳工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主要出版物《国际劳工评论》(InternationalLabourReview);《正式公报》(双月刊)(OfficialBulletin),每年三期;《劳工统计公报》(季刊)(BulletinofLaborStatistics);《劳工统计年鉴》(YearBookofLaborStatistics);《劳动世界》(双月刊)(WorldofWork)。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颁奖词1901---2019

等。
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伟大的牵线人》《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等。
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等。
1905年作品《第三个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年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长诗《撒旦颂》、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
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
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8年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家。
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人生的主义与价值》、《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等。
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
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奖
法国作家贝克特因在荒诞派戏剧中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拒绝了该奖。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
他兼用法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戈多》(1952年)。
履历
贝克特
贝克特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
贝克特1927年毕业
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
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
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生平
贝克特
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
贝克特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
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
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
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
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
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
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定居巴黎。
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
战后(即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
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
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
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文学历程
最早创作的小说
贝克特的文学生涯始于两部非小说作品和几首诗歌,而最终则以小说和戏剧创作著称。
1928年至1930年在巴黎逗留期间,贝克特为乔伊斯尚未定名的作品《为芬尼根守灵》的系列评论撰写了一篇论文。
文章标题相当古怪:《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其中的圆点代表作家之间间隔的世纪数)。
人们研究这篇文章常常是为了寻找贝克特日后成为天才的线索,而不是考虑它对乔伊斯作品的阐述。
《普鲁斯特》(1931年)是一篇篇幅更长的专题论文,对马塞尔·普鲁斯特小说语言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探讨,同时也表现出贝克特对语言的交际作用和不确定性的复杂感受。
诗歌《婊子镜》(1930年)和《回声的结构及其他急就之篇》(1935年)典故迭出,晦涩难解,除了最勤勉的学者之外,几乎没有人能够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