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提升练

合集下载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三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三

Ⅰ掌握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一、了解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的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词语的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多指名词、形容词或相应的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掌握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014·湖南)《粮食》(原文见本章专题三“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题干中“综观全文”的提示至关重要,从整个句子看,粮食被“篡改”,是在综述粮食在当下的际遇,从后文中寻找呼应的段落,可将答题区间定在第9段和第10段,整合提炼这两段内容,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春天,这只绿色的候鸟,每年都悄悄飞回。

我看着矮岗上的那些树,它们像依着母亲的孩子;或许春天就像一棵树,风把它轻轻晃动。

谁把光的尘粒磨得更细,这轻盈的黄金弥散在整个世界……我打开内心的花朵,感知体外的天堂。

散文阅读考点综合提升练(一)

散文阅读考点综合提升练(一)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春的声音沉樱①如果说花是春的颜色,那么鸟应该是春的声音了。

但是幼年生长在枯燥的北方,住的又是城市,就是春天,也过得异常寂寞。

所谓春来了的时候,除了满城风沙,气候干燥之外再没有别的感受。

花草不是随地可见的,鸟声更是完全隔绝。

当时在幼稚的心目中,总以为所谓鸟,不过是那“喳喳”的喜鹊,“哑哑”的乌鸦,和终日在院中成群觅食的麻雀罢了。

②不知是哪一次战争,那时我好像有八九岁,为了避乱,全家搬到了乡下,恰好是三四月的光景,我这才第一次认识了并且享受了春天。

③初次离开了到处拥挤着房屋和街道的城市,到了一望无际的旷野,那愉快是难以形容的。

整天奔走在绿油油的田野里,编柳枝采野花之外,还有一桩乐事,便是听“播谷”叫。

这鸟的鸣声,无论是什么时候听去,总是远远的,仿佛要同人保持一种距离,故意躲在什么地方;却又一声声地清楚地叫着,像是对人说话那么富于亲切活泼的意味。

听了它的鸣声而不动心的人,恐怕是没有的。

难怪农人听了,觉得它是在提醒着“播谷!播谷!”而受折磨的儿媳妇听了,说它是大声疾呼着“姑恶!姑恶!”对于小孩子,虽然听不出什么意义,却也觉得趣味无穷。

不知是谁把它的鸣声似通非通地谐作“光棍托锄”,并把这作为它的名字,每逢这鸟一叫,我们便仰望着那声音所来的远方,模仿着它的调子做一种唱和。

我们对唱的开场是听它自报姓名似的先叫一声:“光棍托锄!”我们便紧跟着问:“你在哪里?”刚问完,它又叫第二声,像是回答:“我在山后。

”又问:“你吃什么?”“我吃石头。

”“你喝什么?”“我喝香油。

”大概小孩子简单的头脑再也想不出别的可问的了,便就此为止,只反复地问一遍又一遍,它也总不厌其烦地回答了又回答。

④“播谷”以外,还有一种为我所深爱的鸣鸟,便是鹧鸪。

前者可说是儿时的游伴,后者则是成年后才交结的朋友。

一切鸟声似乎都有婉转清脆的特点,唯有鹧鸪的叫是低沉的、缓慢的。

在我的心中,“播谷”好像一个活泼快乐的小孩,它叫的时候也仿佛是在蹦蹦跳跳的;而鹧鸪则像是一位沉思默想的老人,动也不动地缩在什么地方慢腾腾地自言自语,它也是远远地离开了人,可是它“咕咕咕”地一叫起来,就立刻把那繁华蓬勃的春天笼上一片宁静、和平与悠闲,使人不知不觉流入遐思,同时像对“播谷”似的悠然神往于飘渺的远方——一座人迹罕至的深山,或一片无边无际的幽林。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二 考点提升练(一)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二  考点提升练(一)

考点提升练(一) 中国小说
1
2
3
4
5
6
7
8
⑦看着小夏狼吞虎咽的吃相,婆婆脸上挤出一丝笑,那笑 没有一点声息,很吝啬,不肯溢出半滴来。她嘴上热情地劝着 小夏“随便吃”,心里却早把花妮看扁了:你娘家人不就这副 德行呗!别以为自己有多美哩!花妮望着弟弟的丑态,恨不得 抽他一个嘴巴子!难道不知道他这是在给新婚的姐姐丢丑吗? 但小夏痛快淋漓地享受满桌的美食,还做出大快朵颐的样子逗 大人开心,显然早忘了来时父母的告诫。 ⑧“小夏!”花妮忍不住了。小夏嘴里正含着一块鱼肉, 一听姐姐叫他,慌忙下咽。一根鱼刺就这样卡住了喉咙。他使 劲地咳,小脸涨得通红,身子也抖起来。花妮边拍着他的脊背 边道歉:“妈,真不好意思呀,都是大人惯的!”“小孩子哪
考点提升练(一) 中国小说
1
2
3
4
5
6
7
8
个不馋嘴?你这不是见外了?”婆婆嘴上客气着,脸却阴得要 拧出水来了。花妮低下头,说:“是哩,真不是在外人家。” 说着,让自己强挤出一丝笑,但那笑转瞬间就僵住了。看着花 妮尴尬的神情——一种胜利的快感顿时涌上婆婆的胸腔。她起 身, 拿来了醋瓶子, 递给小夏: “来, 喝口醋, 鱼刺就下去了。 ” ⑨不知是被鱼刺卡的,还是被醋呛的,咕噜噜,一口醋下 肚,小夏那两只黑白分明的眼睛里汪出了亮闪闪的泪花。那泪 花渐渐地膨胀,顺着脸蛋淌下来,啪嗒,滴到了菜碟子里。这 两串泪珠,像电流一样将婆婆击中了,幻化成了另一个孩子的 泪珠。 ⑩明珠的父亲去世时她才三十来岁,她忍受着苦楚和屈辱, 盼着明珠长大后能立起门户,成为一堵为她挡风遮雨的墙。有
考点提升练(一) 中国小说
1
2
3
4
5
6
7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1章 第1节 考点综合提升练2 写人叙事散文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1章 第1节 考点综合提升练2 写人叙事散文

题型一词句含义(意)理解题——穿越文字的挖掘抓住规律,理解重要词句的丰富含意每篇文章,总有几个关键词,理解了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也就掌握了解读文章思想内容的钥匙。

每篇文章,总有几个支撑文章结构的骨架性主要文句和含意丰富的句子,理解了这几个句子,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框架和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与情感。

现代文阅读,必须高度重视对关键词语、主要语句的理解。

一、掌握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理解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上下文分析把握文章作者的意图和用心,整体感知文中词语的含义。

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基本方法有:1.词典义由本义到语境义。

高考所考词语之义均是在文中的含义,但语境义离不开其本义。

所谓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2.把握语境,细读文本,咬文嚼字。

理解词语含义,千万不可把视线局限在词语本身,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段甚至篇)”的原则,着眼全文,在具体的大小语境中去深入理解。

词语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考的是语感。

词语的丰富性,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仔细阅读,反复咀嚼品味出来。

如2010年浙江卷《静流》考查父亲“喝令”弟弟收下退休工资卡,“喝令”一词表面上是父亲的强硬,但结合孙儿自闭症,他拿出退休工资卡弟弟不要,则其中又含有父亲疼爱弟弟的心理。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定得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概,轻易是不肯写信的。

你写信给他,永远是石沉大海,假如忽然间朵云遥颁,而且多半是又挂又快,隔着信封摸上去,沉甸甸的,又厚又重——放心,里面第一页必是抄自尺牍大全,“自违雅教,时切遐思,比维起居清泰为颂为祷”这么一套,正文自第二页开始,末尾于顿首之后,必定还要标明“鹄候回音”四个大字,外加三个密圈,此外必不可少的是另附恭楷履历硬卡片一张。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提升练(三)(人教版)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提升练(三)(人教版)

考点提升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慢慢走,欣赏啊(节选) 朱光潜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

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

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

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

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嘱吩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

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

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

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

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

毫厘之差,微妙所在。

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

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西施患心病,常捧心蹙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

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蹙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

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

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

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阅读理解技巧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阅读理解技巧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阅读理解技巧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1.忧伤的国歌房向东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②“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的雾,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

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③边吃饭边聊天。

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你们几个,什么团呀?”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

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

他叫李某某。

”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

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

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

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

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

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她说:“想家。

特地灌进去的。

”③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

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

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④过了会儿,我问:“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她说:“去年春节回北京了。

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

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

她说了,她想家。

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

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她与母亲说不上话?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无家可归?还是有家不想回?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提升练(二)(人教版)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提升练(二)(人教版)

考点提升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南派山水是地域化自然状貌客观再现的结果。

江南清幽素雅的湖光山色、缓绵柔婉的山峦映带、温润清净的草木泽生以及雾雨氤氲的气候条件,都与北方峰峦叠嶂的崇山峻岭形成鲜明的视觉差异,其间那种素雅苍茫的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自娱天趣,便顺理成章地衍生出另一番天地中的自然造化。

在这番天地中,起法于六祖慧能的南禅思想的美学思想渐成主体,于是虚空明净的审美意趣、淡雅似水的逸致追求以及娱情遣性的灵性思想一时成为南学仕人的心灵观照。

五代时期,南唐北苑使董源的山水画的出现,标志着南派水墨体系在画坛上的确立。

董源以江南景色为范本,开“平淡天真、融浑静穆”的南派师法,可谓五代以来南派山水体系的集大成者。

董源的历史贡献在于皴法的革命。

以皴为美的山水画,从视觉心理角度看,主要是人们面对自然时藉于观察而形成的一种有着崭新创意的视错觉笔墨。

这类笔墨的表现,是中国人如何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中塑造出三维空间的努力尝试。

从这一意义上说,笔墨即为美,即为空间,即为自然的同形,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视错觉。

若用科学的原理诠释古典的笔墨,会看到皴法美的一些基本结构。

首先是“点、线、面”的立体性。

山水画发展至成熟,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对皴法有了三维认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点错皴、披麻皴、斫垛皴与西方造型语汇中的点、线、面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契合与对应,为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凹凸感的视觉性。

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凸处稀、凹处密的视错觉观,实质上这是墨的明暗效应。

中国人一开始便执著于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从而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上依据笔墨映衬关系,将远、近的视觉效果达于极致。

最后是笔与墨的有机性。

董氏之风更趋于笔墨的灵活与互运,以勾、皴、点、染的不同技法抒写晴、雨、雪、霁的四时气象,从而实现了峦光山色、朴茂静穆的平深布局。

有了这三点基本认知,中国山水画在形状、形式、空间、色调这四大基本范畴上即有了一个系统的结构,以皴为法的笔墨即成为中国山水之美的主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针对练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针对练

不一致
理由:选项把原句中的“纳入”改为“成为”,有点绝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针对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选项:(2012· 天津卷第 6 题 C 项)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 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原句: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 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 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 比对结果:
考点针对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中国的文学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个传统被官方一再强化,对 文学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我们非但不能在各种“道”和“主义”中找到 个体灵魂苦难的出路,不能找到身陷绝望时的一线曙光,反倒被告知, 你的灵魂痛苦是微不足道的, 是可耻的, 你应“狠斗私字一闪念”, “在 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把“个人”和“自我”一笔抹杀,融入“道”和 “主义”中去。我们被告知,这个世界是有铁的法则和规律的,任何人 无视这个规律都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每个人都将在“历史的 车轮”面前惊恐战栗,惶惧不安。克尔恺郭尔曾把恐惧和害怕相区分, 害怕是有一定的对象的,比如野兽和出没的强盗,但是恐惧却找不到特 定的对象。曾经有一个时代,无所不在的“道”和“主义”使我们深陷 无边的恐惧之中, 无数绝望的灵魂在茫茫的旷野上游荡, 我们向谁求救? 又向谁呼告?灵魂被禁锢被挤压到如此地步,自然找不到一丝活人气, 发展到后来,我们只剩下了无欲无爱无性的“文学”和“艺术”,
考点针对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选项: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知名度, 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文化本身成了产业,因此下海经商的 文人中有些被称为“儒商”。 原句:改革开放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 以“儒商”的雅号。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般泾 渭分明了。再接下来,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提出“文化搭 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可是当地 的文化资源,却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旅游 开发等提供机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比对结果: 不一致 理由: 强加因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崔建国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

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

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

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

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

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

“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

”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像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

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

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

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

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

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

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

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

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91~160为悦般时期,160~260为康居时期,260~350为粟特时期,350~374为阿兰时期。

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

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

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

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

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1 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1.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中国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在公元374年匈人击灭了顿河以东的阿兰人。

B.神秘莫测的匈人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C.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奴”这一观点。

D.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有这两种观点,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

答案 A解析“公元374年”的事情是欧洲史籍记载的。

2.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说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尤其是缺少地下的文献资料。

B.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国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C.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

D.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导致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

答案 C解析A项,缺少地下的考古资料,并不仅限于文献资料。

B项,是中外史籍并非仅仅是中国史籍。

D项,北匈奴人失去踪迹只是中国史籍对匈奴人西迁有关情况的简单叙述,并不能揭示“匈人就是匈奴”说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

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

C.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

D.“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

答案 C解析A项,他并不是第一位研究者,只是第一个提出“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这一说法的人。

B项,“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有误,洪均只是引述了西方著作中的一些说法。

D项,“明显缺乏合理性”有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

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

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从而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而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功效。

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在中国大学里现今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

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是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

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

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

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

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等的指标,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

四合院的温馨、街巷风情以及里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

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

这些年来,不知道是不是被外来的文化搞得弄不清方向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

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广州市近年新建的建筑,有新电视塔,广州人昵称为“小蛮腰”,有大剧院被称为“大磐石”,还有十高层大楼叫“水桶哥”,这些建筑的造型都很有特色,却缺少了广州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没有中国味。

这些高楼铜塔放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可以。

从前广州的建筑是以岭南特色而著称的,广东的骑楼、岭南派的花园庭院……广东的老建筑有开敞的平面,通透的空间,轻巧的造型以及高天窗,趟栊门,广式廊檐、门楣,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建筑。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也出现了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中庭,兰圃的深廊和白云山庄,从化温泉的内外庭园的结合,这些都是当时广州人引为骄傲而引领了中国的建筑新潮流的,而现在没有人提起了。

据说广州还要建十几幢摩天大楼,更多的城市还在攀比着建筑的多、高、大、洋,比着新奇、怪异,殊不知要烧多少钱,要产生多少碳!而从深层次上说,这就是根本不管城市文化了。

(选自阮仪三《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有删改)4.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和历史环境,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

B.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无论北方还是江南,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和天井等,讲究有天有地。

C.中国建筑很早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这与西方一直倡导的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是一致的。

D.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传统技术和艺术精彩不该被遗忘,中国建筑中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回归。

答案 C解析“一直”错误,原文中说“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木结构房屋能抵御地震灾害,与中国人造房子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具有减震功能密切相关。

B.从中国的传统民居来看,中国人讲究个人的安居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不同于西方人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

C.本文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主要因为现代中国建筑既缺少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又有被西方文化迷失了方向的可能。

D.如今中国各地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等虽然很先进、很科学,但是失去了传统的融洽的邻里关系。

答案 D解析“虽然很先进、很科学”语气肯定,与原文中的“似乎很先进、很科学”不符。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城市建筑要有城市文化,广州改革开放初期和近年的建筑就充分凸显了这一理念。

B.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厅堂和上海的石库门都是中国的传统民居的代表。

C.中国现在的许多建筑讲究新奇、怪异,却很少研究和运用木结构的技术。

D.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建筑不仅要有个性特色,还要有传统风格或地方特点。

答案 A解析“近年的建筑”错误,原文中说:“这些建筑的造型都很有特色,却缺少了广州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没有中国味。

”自然就忽视了城市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可以止痛。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

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

信中说,他5年里总共给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