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导练案(学生版)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学法指导】诵读法、问题引导法。
【学习目标】徐志摩相关文学常识,闻一多诗歌“三美”的主张;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领悟诗人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一.自学提纲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2、知识链接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
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
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体现。
3.借助工具书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浮藻()斑斓()笙萧()4. 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描写这些景物就能表达无限依恋之情?3.《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三、拓展阅读1、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再别康桥》(导学案)

测标: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 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李白乘舟将欲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忽闻岸上踏歌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桃花潭水深千尺,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一课时
前测: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dà yà ng ng ( 荡漾 )。 2、软泥上的qīng xìng ( 青荇 ) ,油油的在 水底招摇。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mà sù n ( 漫溯 ) 。 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shēng xiāo ( 笙箫 ) 。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 然景物。
(三)导标释标: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1、挥手作别云彩图
1难舍难分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 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 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 别是哪些?
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 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 是如何体现的吗?
再别康桥导学案参考

《再别康桥》导学案参考(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再别康桥》导学案参考《再别康桥》导学案参考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答:徐志摩别康桥师:对。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
《再别康桥》 导学案精编

《再别康桥》导学案精编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2、品析诗中意象和词语,深入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情。
常识读记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作品背景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于是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基础检测读准括号前字词的字音。
青荇()漫溯()长篙()满载()河畔()斑斓()文本研读整体把握1、全诗共七节,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2、全诗在感情上的层次是怎样的?内容理解1、仿照第二部写法,依据3-5节的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美。
(1)第二部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枝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丽的新娘。
(2)第三部分(3)第四部分(4)第五部分深入探究1、《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什么意味?3、诗中写道“在星辉里放歌”,又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4、《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参考答案基础检测读准括号前字词的字音。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4.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品析“三美”原则。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
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
”(胡适语)。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和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前预习1、试读,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再别康桥》导学案3

《再别康桥》导学案3《再别康桥》学案学习目标: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一、依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dàngyàng()()青荇()榆阴()浮藻()chéndiàn()()长gāo()满载()mànsù()()bānlán()()shēngxiāo()()衣xiù()二、解释下列词语:招摇:漫溯:笙箫:三、文学常识填空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他是________(诗派)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意意境缔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见,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这一主见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肯定程度上克服并订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便等不足,对新诗的进展做出了肯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均匀整齐)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①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_______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整体的美感。
(二)音乐美——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奇妙的曲子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静静的”,这些_______的运用节奏轻快,带着微小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①《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究竟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安静。
2018年语文版九年下册导学案 第6课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导入《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于1928年3月,离别康桥之际所作之诗。
此诗以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马洛与情人去世时留下的经典诗句“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为蓝本,经过徐志摩的加工创作而成。
此诗流传至今,成为经典之作。
二、诗歌鉴赏1. 诗意•《再别康桥》表达了徐志摩的离别之情和惆怅之思。
•诗人通过色彩丰富细腻的词句,抒发了他面对分离时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中的“流水”、“潺潺”、“扁舟”、“轻蓑”等象征物与人称,将诗人渴望的、欲望的、潇洒的自我投射到自然界之中。
2. 语言•诗句流畅婉丽,整篇诗歌语言清新脱俗,富有情感色彩和诗意。
•诗歌换行处自然,用词准确,构思巧妙,用语细致入微,气韵华丽。
3. 手法•诗人运用了描绘手法、象征手法、比喻手法等各种修辞手法,以表达自己的悔恨和伤痛之情。
•诗中从“园中”展开,写到自己的离别之情,意境优美,写出了诗人之感。
三、诗歌体裁《再别康桥》一诗为五律,即五句一组,每句七言,共二十五个字,皆用平仄对仗的韵脚组成。
全诗共五个五律。
五律是古典诗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体裁,往往用于抒发离别之恋、别离之情等。
四、诗歌主题《再别康桥》一诗主要表达了徐志摩的离别之情和惆怅之思。
诗中的“流水”、“潺潺”、“扁舟”、“轻蓑”等象征物与人称,将诗人渴望的、欲望的、潇洒的自我投射到自然界之中。
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诗人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投射到自然界之中,使整个诗歌更加美好动人。
五、诗歌评析《再别康桥》这首诗以五律体为主,运用描绘、象征、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真挚,语言清新,文笔流畅。
诗中自然界与人的交织,使整个诗歌充满着诗意和意境。
作者徐志摩通过诗歌艺术表现了他的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向往,展现了人性的柔情与美好。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一。
六、延伸阅读•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漫步青山绿水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导练案(学生版)
班级组别姓名
1.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E.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徐志摩的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诗富于想象,意境清新,风格柔美飘逸。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C. 《五四放歌》《天路》《致橡树》……近日,2016年“三节”群众文化活动——“迎新春·诵经典”大学生专场诵读会在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歌中拉开了序幕。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为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3、尾节有一句很妙的说法,离别时作者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带走,此处特别这么说,你读出什么意味?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