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Ⅲ
晋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串讲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 专题 (原卷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串讲第三章陆地和海洋——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知识梳理一、海陆分布大陆陆地岛屿比例(29%)半岛海陆分布海海洋洋(71%)海峡分布特点:无论如何划分半球,每个半球总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大洲和大洋大洲概念七大洲大洲名称及其面积大洲分布及其地理位置大洲分界线大洲和大洋大洋名称及其面积四大洋大洋分布及其地理位置大洋分界线海洋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三、沧海桑田麻姑传说赭山的变迁沧海桑田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地表形态不断运动和变化长江口的变迁四、漂移的大陆创立者大陆漂移假说时间漂移的大陆内容古生物化石科学依据古老地层五、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六大板块名称和分布板块运动——碰撞挤压和张裂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两大火山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基础检测一、选择题1.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某月的等温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中甲所表示的大洲分界线是()A.土耳其海峡B.白令海峡C.直布罗陀海峡D.马六甲海峡2.读下图,图中所示大洲最西端是A.耳其海峡B.直布罗陀海峡C.曼德海峡D.白令海峡竖版世界地图以崭新的视野展示世界。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丙、丁对应的地理区域,正确的是()A.甲-南美洲B.乙-太平洋C.丙-南极洲D.丁-印度洋4.两人从南极点同时出发,分别沿相邻两条经线北行。
如果方向不变,速度相同,下列情况正确的是()A.他们将不会相遇B.他们可能会在赤道相会C.他们之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D.他们可能在北极相遇5.造成大陆漂移的原因是A.板块运动B.地球的自转 C.地球公转D.人类活动的结果6.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A.各占二分之一B.三分之二海洋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四分之一陆7.“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A.填海造陆种田B.比喻世事的变迁C.比喻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桑树下图是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景观。
初中地理复习(晋教版)

初中地理复习(晋教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七年级地理上册1.1519年9月,麦哲伦船队开始环球航行,证明了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是相通的。
2.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3.为了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人们在地球仪上画出了许多有规则的横线和纵线,横的叫纬线,纵的叫经线。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给他们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和纬度可以精确到分和秒,1度有60分,1分有60秒。
4.纬线与经线垂直,所有纬线互相平行,但是大小不等;经线又称子午线,所有经线在两极点处相交。
纬度从赤道开始度量,向南向北各90°,赤道是0°纬线,是最大的纬线圈。
地球以上还有四条重要的纬线: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东经180°和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5.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东西半球的界限是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6.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方便、准确的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气象等部门,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7.酒泉、西昌、太原是我国的三大卫星发射中心。
8.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叫地球的自转,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就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沿着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更替现象。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Ⅰ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认识地球面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6、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9、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晋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框架

晋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框架
一、地理基础知识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 地球的运动
3. 地球仪和地图
二、自然地理环境
1. 地球的陆地和海洋
2. 大气和气候
3. 水循环和水资源
4. 地壳运动和地形
5.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三、人文地理环境
1. 人口和人口分布
2. 人类活动和聚落
3. 交通运输
4. 农业
5. 工业
6. 服务业
7. 地理信息技术
四、区域地理
1. 中国地理
2. 世界地理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五、地理实践活动
1. 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2. 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
3. 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法
六、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 资源与环境问题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山西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山西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山西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在山西初一地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地球、气候、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同学们复习和回顾。
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乎球形,但它稍微扁平,形状接近于一个扁球。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公转一圈需要365天。
3. 地球的经纬度:地球表面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进行划分和定位。
4. 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引起了地球表面太阳照射的变化,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二、气候和天气1. 气候带:根据不同纬度和气候特征,地球表面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2. 气候因素:气温、降水、湿度、风向和风力等因素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气候。
3. 天气现象:天气可以通过观察气温、降水、风力和云量等要素来预测和判断。
4. 气象图和气象站:气象图是一种图示气象要素的图表,而气象站则是观测和记录天气数据的地点。
三、自然灾害1.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
2. 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和冰雹等自然灾害。
3. 水文灾害:包括洪水、旱灾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4. 防灾减灾措施: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来减少损失。
四、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城市化: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压力,导致城市化现象的发生。
2. 工业化: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气和废水,污染了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 交通运输:交通工具的使用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同时也带来了便利和发展。
4.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合理进行农业管理。
五、其他知识点1. 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地理要素数据进行储存、管理、分析和显示。
七年级上册晋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晋教版地理一、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仪。
-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实际不存在)。
-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 纬线和纬度。
-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
- 纬度:以赤道为0°纬线,向北向南各分90°,分别称为北纬(N)和南纬(S)。
低纬度(0° - 30°)、中纬度(30° - 60°)、高纬度(60° - 90°)。
- 经线和经度。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界,向东向西各分180°,分别称为东经(E)和西经(W)。
180°经线既是东经180°,也是西经180°。
- 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可用于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3. 地球的运动。
- 地球的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 周期:约24小时(1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
- 地球的公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365天(1年)。
-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终年炎热;北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温带四季分明;北寒带:北极圈以北;南寒带:南极圈以南,寒带终年严寒,有极昼极夜现象)。
七年级地理必背知识点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必背知识点晋教版地理是一门介绍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是必修学科之一。
地理知识点繁多,重要性却不言而喻。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地理必背知识点晋教版,希望能够对大家学习地理产生帮助。
一、地球的基本形态和构造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由于其自转而略呈扁球形。
它分为内部结构、地球表层、大气圈三个层次,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区域。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线一周完成的运动,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轨道运动。
自转和公转是地球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地球运动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三、陆地和海洋地球表层有七成是海洋,三成是陆地。
陆地和海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其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也各不相同。
四、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是地球表层和大气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候指长时间内某地区的温度、湿度、风向、气压等物理量变化规律,天气则指某地短时间内的气象状态。
五、地图和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地理要素和地理属性的图形和文字表达,是人们了解地理信息的重要途径。
地图的制图和使用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识。
六、环境问题地球上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都给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任务。
七、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也十分巨大,人类活动的类型非常广泛,如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都对地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类更应该关注地球的健康,保护和维护地球的稳定和生态平衡。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晋教版
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仅仅只是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更是需要注重对实际生活与社会发展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在
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掌握下列知识点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
地理学科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方法。
一、地球的基本形态与构成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固体地壳、流动的软流圈、类圆形地
核和类球形的外核组成。
同学们还需要了解地球物理的基本概念,如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等。
二、自然环境的特点与区划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重要依据。
同学们需要学习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区划,如中国
自然区划和面积划分等。
三、人口与人类活动的分布与规律
人口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活动的分布与规律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同学们需要掌握人口分布的地域、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等相关知识。
四、资源及其利用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学们需要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如矿产资源、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等。
同时,还需要掌握资源的加工和利用技术,如采矿、制造和建筑等。
五、地理信息与地图制图
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图制图则是地理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
同学们需要掌握常用地图的种类和特点,如地形图、气候图和人口分布图等,并能够绘制简易的地图和测量地物的长度和角度等。
以上是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晋教版的梳理和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中学地理)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Ⅲ(2009-03-20 15:11:13)转载▼标签:晋教分类:课程资源版中学地理七年级上知识点教学资源------------------------------------------------------------------------------第五章居民——“地球村”的主人------------------------------------------------------------------------------------------5.1人口与人种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亿。
2001年,世界人口达61亿。
目前,世界人口以每年近80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
2、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长,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主要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发达国家: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增长迅速。
3、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的空间居住状况。
受自然、经济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4、人口密度能够反映人口分布的稠密和稀疏程度。
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人口密度是不断变化的。
5、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耕地减少、粮食短缺、工业污染、噪音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养老负担过重等。
6、①人口平均出生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②人口平均死亡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拉丁美洲。
③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序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地区、欧洲。
讨论分析:①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原因和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原因。
非洲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这与两大洲的经济基础条件不同、人们对生活的理念不同有关。
)②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其他大洲与地区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欧洲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表明欧洲的总人口在减少。
7、世界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
人口稀少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地区、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等。
8、一些国家的人口政策:①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如法国。
②限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
9、结论: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中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0、人种,又称种族。
不同的人种,其肤色、毛发、面部等体质特征不同。
一般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把人类划分为白色、黄色和黑色三个主要人种。
由于不同人种间的相互通婚,世界上还有一定数量的混血人种。
11、三大人种及其分布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划分依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肤色、毛发、面部等)体质特征皮肤是白色的,眼色、体毛和发色都很浅,头发呈波浪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肤色浅黄,头发黑直,脸型宽平,鼻梁和体毛中等。
肤色黝黑,头发卷曲,鼻形扁平,体毛很少。
主要分布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也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及美国境内也有分布杰出人物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篮球运动员“飞人”乔丹备注特殊南亚的印度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12、树立正确的种族观:世界上的人种,只有体质特征方面的差异,没有优劣、贵贱之分。
不同的人种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应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13、为什么在北美洲生活着许多黑种人?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
他们用廉价纺织品、铜品、猎枪等工业品,向当地酋长换取奴隶,或大肆搜捕非洲黑人,把黑人运往西印度群岛或美洲其他地方,高价卖给那里的矿山主和种植园主,再把换取到的棉花、烟草等廉价原料运回欧洲;然后又把这些原料加工成工业品,运往非洲换取奴隶。
在进行奴隶贸易的400年间,有1500多万个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从此美洲生活着许多黑种人。
------------------------------------------------------------------------------------------5.2民族、语言和宗教1、同一民族,一般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
2、目前,世界上约有2000多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
3、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居住、饮食、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
4、世界的语言大约有2000多种,其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主要语言。
汉语的使用人数最多,英语的使用范围最广。
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语文是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工作语文是英文和法文。
5、世界主要的语文分布:语主要分布地区言汉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语英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语俄俄罗斯、欧洲东部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语法法国、非洲一些国家及加拿大部分地区语西班牙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语阿拉伯西亚和北非语6、除我国之外,为什么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也使用汉语呢?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大批中国人下“南洋”(东南亚)谋生。
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取得所在国的国籍,成为外籍华人,还有一部分是仍保留我国国籍的华侨。
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分布很广,人数众多,所以在这些国家有好多人使用汉语。
7、宗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它们在世界各地传播,分布较广,对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等影响很大。
8、列表比较世界三大宗教: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起源地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古印度主要分布地区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非洲的北部、东部,亚洲的西部、中部、南部和东南部的一些地区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经典《圣经》《可兰经》《大藏经》宗教活动场所教堂清真寺寺院重要节日圣诞节、复活节斋月、古尔邦节腊八、盂兰盆会注: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聚落与环境1、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2、乡村人口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人口多,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活动。
城市往往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3、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4、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
其三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其四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户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5、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汾河沿岸聚落相对集中。
我们的家乡在汾河谷地西侧的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的原因是:山区海拨高,交通不便,河流少,自然条件差。
6、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名称房屋特点环境特点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以竹子为建筑材料,上层住人,风大凉爽,还可避免潮湿。
下层放东西或饲养牲畜。
炎热多雨,比较潮湿。
北欧的房屋尖顶高耸,屋顶坡度很大,易于雨水流泻,防止积雪压塌屋顶。
雨雪天气较多。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冰块砌房,墙体很厚,拱形圆顶,深入地下,背风面开小门,防风保暖。
气候严寒,冰天雪地,人烟稀少。
西亚的房屋厚墙、小窗,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
------------------------------------------------------------------------------------------6.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2、聚落的发展(简述从村落演变为城市的发展过程)。
⑴村落的形成。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和防疾病。
最初的村落规模很小,房屋也比较简陋。
⑵村落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
居住条件有了很大进步。
错落规模扩大了,人口增加了,房屋质量也有了改观,村落多依河而建,且多建在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⑶城市的形成。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一些交通方便与利于交换的村落逐渐成为周围村落商品买卖的集聚地,当这些居于中心地位的村落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形成了城市。
⑷城市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极大的推动力,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
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就是城市建筑物的高度。
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的建筑物高度越高。
3、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高,说明世界城市化水平增高。
世界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逐年增加,说明世界大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4、城市的发展会带来哪些问题?主要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①带来了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②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其表现形式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大气污染:城市居民做饭或取暖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