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课件
合集下载
《刑法学》全套课件 PPT

第二节 刑法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第3条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 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 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1. 成文法 2. 行为时有效的法律:从旧兼从轻,第12条 3. 规定明确、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 定期刑 4. 合法解释刑法,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 释
第一章 刑法概说 (1-12) 第二章 犯罪和犯罪构成 第三章 犯罪客观要件、犯罪客体 第四章 犯罪的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 第五章 违法性排除事由 第六章 犯罪既遂、未遂、预备和中 止 第七章 共同犯罪 第八章 单位犯罪 第九章 罪数形态 第十章 刑罚概说 第十一章 刑罚体系 第十二章 刑罚的裁量 第十三章 刑法执行 第十四章 追诉时效
二、犯罪的核心要素是行为 行为是犯罪概念的核心要素。 1. 行为时人作用于外界(法秩序)的唯一 途径,没有行为,不可能侵害法益,不存 在社会危害性,也就不存在犯罪与刑罚。 2. 行为具有可观察、描述的特性,法律只 能以行为作为基点来界定犯罪。 分则条文中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均是一 个一个的行为类型。
刑法学
总则 (五章101条)
分则 (十章351条)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 利罪 (分则第四章) 第三章 侵犯财产罪 (分则第五章) 第四章 贪污贿赂罪(分则第八章) 第五章 渎职罪 (分则第九章) 第六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分则第一 章) 第七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分则第二 章) 第八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罪(分则第三章) 第九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分则 第六章)
空间效力:以属地原则为主、属人、保护原则、普遍性管 辖为辅,优先适用属地原则,排斥其他。
刑法ppt课件

刑罚的适用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罚个别化原则
根据犯罪人的个人特点、罪行性质、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对犯罪人判处适当的刑罚。
刑罚的执行与消灭
刑罚执行
指将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活动。
定罪分析
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可以认定该官员构成 贪污受贿罪。
量刑考虑因素
受贿金额、手段狡猾程度、对社会的危害程 度等。
案例三:非法拘禁罪的定罪与量刑
01 02 03
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非法剥夺 他人人身自由。
案例描述:某男子因债务纠纷,强 行扣留他人,限制其人身自由。
定罪分析: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 可以认定该男子构成非法拘禁罪。
$number {01}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刑法ppt课件
目录
• 刑法概述 • 犯罪论 • 刑罚论 • 刑法分则各罪详解 • 刑法中的特殊制度与规定 • 刑法实践案例分析
01 刑法概述
刑法的定义与性质
刑法的定义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 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性质
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 利益的重要法律,具有强制性和 惩罚性。
。
犯罪预备
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 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 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
行犯罪的形态。
犯罪既遂
指已经完成犯罪并达到 既遂标准的形态。
03 刑罚论
刑罚的概念与种类
刑罚的概念
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 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刑法教学课件ppt

案例二:盗窃罪案例分析
总结词
探讨盗窃罪的犯罪构成、量刑标准及辩护要 点
详细描述
通过对一起盗窃罪案例的深入剖析,讲解盗 窃罪的犯罪构成、量刑标准以及在辩护过程 中应注意的要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盗窃罪 的法律适用和辩护技巧。
案例三:贪污罪案例分析
总结词
探讨贪污罪的犯罪构成、量刑标准及辩护要 点
详细描述
量刑制度
总结词
量刑制度是指审判机关在审理案件时 ,根据犯罪人的罪行、犯罪情节、悔 罪表现等因素,依法决定对犯罪人适 用的刑罚幅度的制度。
详细描述
量刑制度需要考虑犯罪人的罪行、犯 罪情节、悔罪表现、前科情况、自首 立功等因素,以决定对犯罪人适用的 刑罚幅度。量刑制度还包括从轻、减 轻、免除刑罚等规定。
02 犯罪论
犯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犯罪的定义
犯罪是违反刑法规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 行为。
构成要件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客体。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依法应承担刑事 责任的人。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所 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
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总结词
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是制定和实施刑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包括刑法的立法目的、司 法目的和社会目的等。
详细描述
刑法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国家安全等;而刑法的任务 则是通过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和教育改造罪犯等方式来实现这些目的。
刑法的基本原则
总结词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刑法立法、司法和执法的核心 准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适用 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等。
刑法ppt课件

贪污贿赂罪
贪污罪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 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受贿罪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 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05 刑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故意杀人罪案例分析
总结词
一起因家庭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案
详细描述
04
刑法分论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故意杀人罪
故意伤害罪
非法拘禁罪
绑架罪
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 行为。
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
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 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 由的行为。
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者 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 ,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 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 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 制他人的行为。
总结词
刑法的目的和功能详解
详细描述
刑法的目的是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其功能包括惩罚犯罪、 威慑潜在犯罪者、改造罪犯以及教育广大公民遵纪守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
总结词
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览
详细描述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等。这些原则是指导刑法立法、 司法实践的重要准则,确保刑法公正、合理地实施。
03
量刑幅度
根据不同犯罪的量刑标准,确定相应的量刑幅度,以便 在具体案件中灵活运用。
执行制度
01
02
03
执行机关
刑罚的执行机关包括人民 法院、监狱、社区矫正机 构等。
执行程序
包括判决生效后的交付执 行、执行过程中的减刑和 假释等程序。
执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件

主刑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 收财产。
刑罚的适用条件
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 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 面。
刑罚的裁量与执行
量刑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缓刑与假释
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的犯罪分子;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 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犯罪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态。故意 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刑法分则的体系结构
总则与分则的关系
01
总则指导分则,分则是总则的具体化。
犯罪构成与犯罪行为的分类
02
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和犯罪行为特征进行分类。
罪名与罪状的对应关系
03
罪名是对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罪状是对犯罪行为
的详细描述。
刑法分则的罪名与罪状
罪名的概念与分类
罪名是对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可分为类罪名、具体 罪名和选择性罪名。
令。
赦免的效力
对于已经执行的刑罚,赦免不 具有溯及力;对于未执行的刑
罚,赦免具有溯及力。
04
犯罪形态论
犯罪既遂与未遂
犯罪既遂
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 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对 于其处罚原则,通常按照分则条
文所规定的法定刑处罚。
犯罪未遂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 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 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件

10
.
5
.
刑法的目的
刑法的目的在于界定国家对于公民的 刑罚权。
6
.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 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 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二)罪刑相当原则。它是指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 和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决定刑罚轻重的主要 依据,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罪刑相 当、罚当其罪。
2
.
3
.
刑法的渊源
在各类部门法当中,刑法的历史可以说是 最为悠久。近代大陆法系的刑法遵循罪刑 法定原则。刑法的渊源主要为刑法典,单 行刑法,附属刑法。
4
.
什么叫刑法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 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 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言之,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狭义的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和刑罚的一 般原则和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刑法典; 广义的刑法是指刑法典和单行刑事法律及非刑法 规范性文件中的刑事规范。
三)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不 论其社会地位、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 信仰、财产状况如何,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
7 任何人都不得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 .
刑罚制度
刑罚是指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 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 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8
.
刑罚的体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 构成。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死刑;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9
刑法基础知识PPT课件

犯罪预备
第31页/共48页
犯罪未遂是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
第32页/共48页
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动机
第19页/共48页
于某与赵某素有嫌隙,一日二人又发生了争吵。于某即到邻居钱某家,谎称劈柴借了一把斧头,然后至赵某家用斧头将赵某砍死。请问,钱某应不应该对赵某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分析(目的动机)
第20页/共48页
被告人李某有天驾驶“解放”牌卡车为其岳父拉木材,因手续不符合规定,守门人贾某不允许李某将木材拉出门。李某强行开车,企图将木材拉走。贾某赶来制止,李某一意孤行,仍继续开车出大门,将车前面的贾某推挤到墙根处,贾某顺势爬上汽车保险杠,令其停车。李某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中途两次急刹车,将贾某摔下。李某见贾某摔下后,也未停车,反而驾车离开现场。贾某被摔成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抢救无效而死亡。请问李某的行为构不构成故意杀人?
第15页/共48页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16周岁以上精神正常
第16页/共48页
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17页/共48页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犯罪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再现。犯罪目的突出影响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问题。
犯罪目的
第18页/共48页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犯罪动机侧重影响量刑。
第31页/共48页
犯罪未遂是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
第32页/共48页
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动机
第19页/共48页
于某与赵某素有嫌隙,一日二人又发生了争吵。于某即到邻居钱某家,谎称劈柴借了一把斧头,然后至赵某家用斧头将赵某砍死。请问,钱某应不应该对赵某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分析(目的动机)
第20页/共48页
被告人李某有天驾驶“解放”牌卡车为其岳父拉木材,因手续不符合规定,守门人贾某不允许李某将木材拉出门。李某强行开车,企图将木材拉走。贾某赶来制止,李某一意孤行,仍继续开车出大门,将车前面的贾某推挤到墙根处,贾某顺势爬上汽车保险杠,令其停车。李某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中途两次急刹车,将贾某摔下。李某见贾某摔下后,也未停车,反而驾车离开现场。贾某被摔成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抢救无效而死亡。请问李某的行为构不构成故意杀人?
第15页/共48页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16周岁以上精神正常
第16页/共48页
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17页/共48页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犯罪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再现。犯罪目的突出影响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问题。
犯罪目的
第18页/共48页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犯罪动机侧重影响量刑。
《刑法》完整ppt课件

网络犯罪的证据往往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具有易篡改、易灭失等特 点。因此,在证据收集和认定过程中,需要采取专业的技术手段,确保 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追究问题
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实施的犯罪行为,具有组织性、隐蔽性等特点。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
VS
缓刑制度
指对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 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 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
假释制度与减刑制度
假释制度
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 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认 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 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 假释。
ERA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犯罪的概念
是指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并依法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 罚性。
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 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 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 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01
02
03
爆炸罪
投放危险物质罪
04
05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 秩序罪
走私罪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故意杀人罪
04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01 03
过失致人死亡罪
02
故意伤害罪
侵犯财产罪
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追究问题
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实施的犯罪行为,具有组织性、隐蔽性等特点。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
VS
缓刑制度
指对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 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 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
假释制度与减刑制度
假释制度
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 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认 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 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 假释。
ERA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犯罪的概念
是指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并依法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 罚性。
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 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 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 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01
02
03
爆炸罪
投放危险物质罪
04
05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 秩序罪
走私罪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故意杀人罪
04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01 03
过失致人死亡罪
02
故意伤害罪
侵犯财产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 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 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 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 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 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 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 金或者没收财产。
2002年法律硕士联考试卷(刑法学)
6、某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 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 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 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 刹车,朱某被摔倒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 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4.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of crimes
四、犯罪主观要件
直接故意
犯 罪 主 观 方 面
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 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 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 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已满75周岁的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过失犯罪的, 应当从轻或减轻。
刑事责任能力
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精神病人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醉酒的人
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
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 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 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 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 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 精神பைடு நூலகம்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 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 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行为人已经实行了犯罪预备行为,即为 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
犯罪预备行为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停止下 来,即是说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预备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 以外的原因
2005年法律硕士联考试卷(专业基础课)
8、甲前往乙住所杀乙,到达乙居住地附 近,发现周围停有许多辆警车,并有警 察在活动,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甲 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预备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 没有犯罪行为
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主体对其实行的危害行为和危 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在某一农村,有一目不识丁的老太太。 在她女儿家住着。有一天,她老家里里来了 几个亲戚,老太太很热情地招呼他们,其中 有一个亲戚说自己最近要有点痛,老太太就 自告奋勇地说,她女婿家有治腰痛的药酒, 前几天还听女婿说腰痛喝了几口就好了。于 是老太太从床下把这个瓶子拿出来,给这个 亲戚喝,结果此人喝了之后当场死亡。原来 放在床下的这瓶酒被她女婿喝完之后换装了 一瓶敌敌畏,但她女婿没有来得及告诉她, 致老太太不知道内情。那么老太太是否承担 刑事责任呢?
(三)排除犯罪性行为 正当防卫
概念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
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 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 害,对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制止不法 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 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
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
2 犯罪的未遂 概念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 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行为。 特征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能得逞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使得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
概念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 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行为。
2010年全国司法考试试卷(二)
5.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 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 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 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 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 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概述 三、刑罚制度 第三节 刑罚 四、犯罪种类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 和刑罚的法律。
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 年1月1日生效。 1997年3 月14日修订并公布,1997 年10月1日生效。
之后又陆续颁布了8个刑 法修正案。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概念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
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 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在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主 犯
从 犯 胁从犯 教唆犯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 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 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 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 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犯罪分子
2009年全国司法考试试卷(二)
52.甲欲枪杀仇人乙,但早有防备的乙当天穿着防弹 背心,甲的子弹刚好打在防弹背心上,乙毫发无损。 甲见状一边逃离现场,一边气呼呼地大声说:“我 就不信你天天穿防弹背心,看我改天不收拾你!”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多选题) A.甲构成故意杀人中止 B.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C.甲的行为具有导致乙死亡的危险,应当成 立犯罪 D.甲不构成犯罪
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无限防卫权
特殊防卫限度
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 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 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 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 事责任。
2. The act committing in an emergency to avert danger
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四)
二、2001年3月13日下午,陈某因曾揭发他人 违法行为,被两名加害人报复砍伤。陈某逃 跑过程中,两加害人仍不罢休,持刀追赶陈。 途中,陈某多次拦车欲乘,均遭出租车司机 拒载。当两加害人即将追上时,适逢一中年 妇女丁某骑摩托车(价值9000元)缓速行驶,陈 某当即哀求丁某将自己带走,但也遭拒绝。 眼见两加害人已经逼近,情急之下,陈某一 手抓住摩托车,一手将丁某推下摩托车(丁某 倒地,但未受伤害),骑车逃走。 问题:陈某将丁某推倒后骑车逃走的行为属 于违法行为吗?为什么?
2、紧急避险
概念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 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 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 小合法利益的行为。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 或他人的合法利益免遭危险而采取。
必须是面临着正在发生的实际危险 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采取 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1. The object elements of crimes
(一)犯罪客体要件
犯罪客体的含义 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 所危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危害行为
作为,是指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法所 禁止的行为。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的 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
案例
• 某甲因与女青年某丙通奸而曾向其妻某 乙提出离婚。某日,甲与乙发生争吵扭 打,被人劝开后,乙当着甲的面服下慢 性毒药。甲见状不睬不理,当晚外出看 电影至深夜12时许,又到附近小酒店喝 酒,尔后去另屋睡觉。延至次日上午, 乙终因毒力发作死亡。对本案行为人某 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1999年全国律师资格考试试卷(二)
22.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 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 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 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 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 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 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 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 《刑法》三百六十三条规定,以牟利为 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 淫秽物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 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 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 财产。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Chapter Eight Criminal Law
第八章 刑
法
手机贩黄案
被告人罗某在担任北京 某电信技术有限公司无 限互联网业务主管期间, 指使下属杨某、袁某、 丁某通过手机wap业务传 播淫秽图片,经过鉴定, 共上传28张图片,点击 率达25万余次。四被告 均为大专本科学历,其 中一名女性仅25岁。依 照法律,被告人有可能 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或者无期徒刑。
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
犯 罪 主 体 的 类 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