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理解存在三大误区(标准版)
火眼金睛辨安全 10大被曲解的汽车安全观念2

NO. 7星级高的车型更安全 NCAP试验因为比法规更加严格,因此其成绩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厂家也将NCAP的星级成绩作为宣传的重点。
NCAP星级评价结果是车辆安全水平的最客观体现。
但万事无绝对,不同类别车型的星级要区别对待。
C-NCAP评价规程中就有这样一项特别提醒项目:C-NCAP 评价车型的试验结果、得分及星级仅对所购买的型号及配置的车型有效,不同级别车型之间的成绩不具有可比性。
国外NCAP机构在公布成绩时也都会特别注明不同级别的车型之间的成绩不能直接比较。
点击大图直接翻下一页 这是因为在发生实际交通事故时,特别是最为常见的两车碰撞事故中,质量较大的车型将占有很大的优势,而质量较小的车型将分担到更大的能量,这是由碰撞的动量及动能守恒定律所决定的。
此时星级高低已经不能反映该车型的安全性,而车的质量反而成了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
IIHS(美国高速公路保险协会)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用三组车型(每组分别包括一款大车和一款小车)分别进行正面40%重叠车车对碰试验,这3款小车和3款大车在之前的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中都表现优异。
但在车车对碰试验中,大车变形较小、车内的假人受到的伤害也很小,而小车却严重变形、车内的假人受到的伤害也非常严重。
s结论:不同类别车型的星级成绩不具有可比性。
NO. 6车越大越安全 车身较大的车辆在车车碰撞事故中占有一定优势,那么是不是说车越大也就越安全呢?很多人都赞同这种说法,对SUV等尺寸较大的车型情有独钟,认为其安全性比较高,但是这种说法也是不全面的。
在实际道路交通事故中,并不都是大车撞小车,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故类型。
对于SUV等车型来说,有一种事故发生的几率非常高,那就是翻滚。
这是因为这些车型底盘较高,行驶时的稳定性较差,在高速急转弯时很容易发生侧倾以及翻滚。
我们知道,美国市场皮卡和SUV等大尺寸车型大行其道、市场占有率很高,这也导致了其翻滚事故率非常高。
用车族注意汽车维修消费陷阱

用车族注意汽车维修消费陷阱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汽车维修消费陷阱,让许多用车族头疼不已。
在日常使用汽车的过程中,避免掉入维修消费陷阱,需要用车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正规的汽车维修店是避免消费陷阱的关键。
正规的汽车维修店通常拥有合法的营业资质和技术人员,能够为车辆提供专业的维修保养服务。
在选择汽车维修店时,用车族可以通过查看店面环境、询问其他车主的评价以及查询相关资质证书等方式来判断其正规性,避免选择一些小作坊式的维修店,以免因技术不过关或使用假冒配件而导致维修质量不过关,甚至损害车辆。
其次,了解汽车维修项目和价格是避免消费陷阱的重要手段。
在维修前,用车族可以通过多方面了解维修项目的内容和价格水平,避免因为对维修项目不了解而被虚高的价格所迷惑。
此外,用车族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维修店的价格和服务内容,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维修店进行维修保养,避免因为盲目选择而掉入消费陷阱。
再者,保持汽车定期保养是避免消费陷阱的长久之计。
定期保养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汽车存在的问题,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成本。
用车族可以根据汽车使用手册上的保养周期和项目要求,按时进行汽车保养,避免因为长期忽视保养而导致汽车出现严重故障,增加维修成本。
此外,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也是避免消费陷阱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驾驶习惯可以减少汽车的磨损和故障率,降低维修成本。
用车族可以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急加速、急刹车和急转弯等不良驾驶行为,保持车辆在正常工况下运行,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支出。
综上所述,用车族在日常使用汽车时,需要注意选择正规的汽车维修店,了解维修项目和价格,保持汽车定期保养,以及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才能有效避免汽车维修消费陷阱,保障自己的权益,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希望以上建议对广大用车族有所帮助,让大家在享受驾驶乐趣的同时,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维修消费陷阱。
行车应注意三个误区

行车应注意三个误区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
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危害的隐患,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
经验的一定就是对的么?实际用车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这样的曲解:拉高速是指跑高速还是跑高转速?从d挡换到手动模式需要停车挂挡?……这些误解有的来自于对词语的误解,有的则是不够了解车辆自身的性能。
下面我们主要说道说道最为常用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拉高速”是跑高速还是拉高转速?坚信这三个字对任何一位驾驶者都不能陌生。
扎高速,通常就是指新车过了磨合期后必须上高速回去扎一下车。
这样搞的目的就是使发动机内的新活塞和凸轮轴尝试第一次快速工作,使它们之间有著更好的亲密无间碰触。
除了就是使变速箱内的变速齿轮尝试高速的旋转,使崭新的齿轮和齿轮之间的施力更为通畅。
通过扎高速可以使车在今后的驾车中能有著较好的动力,以及换档时的通畅。
在路况允许的情况下,挂上最高挡位开到了140km/h甚至更高。
这不能叫拉高速,充其量叫做开高速。
这样做不但达不到拉高速的意义,还白白浪费掉了汽油。
随着挡位的增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可以越来越低。
当拉到最低挡位时,若车辆时速在100km时速下,发动机输出功率大致在2500---3000转回。
而发动机内的活塞工作情况随着最低挡位时变速箱内最小的齿轮工作都处在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而没使它们快速得作功。
真正拉高速的意义,是要拉发动机的高转速。
将每一个挡位的转速拉到5000转以上,这样才能让活塞和齿轮尝试高速的工作状态,达到拉高速的意义。
必须表明的就是,扎高速时,当每个挡位的输出功率抵达极致时,一定必须加挡。
不容长时间的在一个挡位下高转速高速行驶,否则可以引致水温快速增高,发动机内抱著瓦。
扎高速本就是对车存有益处的作法,但如操作方式不当也可以起著反作用的。
交通安全教育用车误区(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应运而生。
然而,在交通安全教育用车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交通安全教育的效果,还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交通安全教育用车误区。
一、误区一: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只是针对儿童很多人认为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只是针对儿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应面向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包括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
因为交通安全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也面临着交通安全风险。
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二、误区二: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只注重理论教育在交通安全教育用车过程中,很多人只注重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操作。
事实上,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参与者亲身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驾驶、安全知识竞赛、交通事故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参与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三、误区三: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只是形式主义有些单位或个人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将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当作一种形式主义,没有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这种误区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教育的效果。
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应注重实际效果,将交通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交通安全教育用车的监督管理,确保教育质量。
四、误区四: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只关注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用车不仅要关注交通法规,还要关注交通安全意识、文明驾驶习惯等方面。
有些人认为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就是讲解交通法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应全面提高参与者的交通安全素养,包括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驶、应急处置等。
五、误区五:交通安全教育用车过于依赖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交通安全教育用车开始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高科技手段。
国人第一次买车的误区

国人第一次买车的误区
国人第一次购买汽车时,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
1. 只注重车的外观和品牌:很多人会被汽车的外观和品牌所吸引,而忽略了车的性能、安全性和实用性等方面。
这样容易让人在购买后发现车辆并不适合自己的使用需求或者安全性能不佳。
2. 只关注价格而忽略质量:有些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只看重价格,而忽略了汽车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这样容易让人购买到质量较差的车辆或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3. 不了解自己的用车需求:很多人在购车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用车需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仅凭感觉或者听别人说购买了某款车型。
这样容易让人购买到不适合自己的车辆,浪费了金钱和时间。
4. 忽略了保险和维护等成本:购买汽车后,除了车辆本身的价格,还需要考虑到保险、维护、油耗等方面的成本。
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成本,容易给自己造成经济负担。
5. 盲目跟风购买新能源汽车: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逐年增长,很多人都想尝试购买一辆。
但是,如果没有充分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充电设施以及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就容易遇到使用中的困难和问题。
综上所述,购买汽车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用车需求和购车预算,同时要注重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不要盲目跟风或只注重外观和品牌。
同时,也要考虑到保险、维护和油耗等方
面的成本,以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揭秘汽车消费陷阱 专家支招:如何警惕5大“坑”

揭秘汽车消费陷阱专家支招:如何警惕5大“坑”近年来,随着汽车消费走入寻常百姓家,名目众多的消费陷阱也是购车族和用车族颇为关心的话题。
今年3·15期间的相关调查显示,96.2%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汽车消费中遭遇过商家的欺骗行为,比例之高触目惊心。
只有3.8%的被调查者对汽车消费环境感到满意。
在读者投票产生的“十大汽车消费陷阱”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维修人员捏造病症夸大汽车故障”、“维修价格不透明,随意性比较高”、“加价销售”、“更换零件时以次充好”、“将试驾车、翻新车甚至事故车作为新车出售”等,涉及买车、修车、用车等各个环节。
而在十大汽车消费陷阱中,就有4项集中在汽车维修领域。
借着即将来临的五一假期,许多潜在购车群蠢蠢欲动掏钱提车,以及有车族纷纷为五一自驾游做长途检测工作时,本专题将通过记者或记者身边的朋友在购车和修车过程中的亲身受害经历作为经典案例,展现遭遇陷阱的过程和重点细节,然后将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具体陷阱给予消费者有现实可操作性的一些防范措施,希望能给汽车消费者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服务贴士。
我们还将选取北京几家口碑和信誉良好的经销商,来谈谈他们是怎么在维修过程中尽量做到透明化操作的,让部分有待改善的经销商们可以学习借鉴。
对于网点较多的大众和丰田等品牌,将会由相对应的厂家详细剖析如何不断加强和改善对经销商的管理办法,从而杜绝商家钻空子。
坑1汽车检修时捏造病症,将小病说成大病,或者提前要求车主更换零部件,赚取维修费。
■典型案例电瓶迟暮,4S店却说已坏需换今年1月份,因为我的车行驶里程超过了1.5万公里,我来到一家该品牌的4S店内,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1.5万公里的保养。
办好相关手续后,因为有别的事需要处理,我留下车辆和电话号码后离开店内。
大约半小时后,我接到4S店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在检测中发现车辆的电瓶出现了问题,无法正常充电,询问我是否需要更换电瓶,而更换一个电瓶的费用是500多元。
因为无法确认电瓶是否真的出现了该问题,而且在过去的采访工作中,我也曾有过同一辆车在不同4S店检测出现不同结果的经历,因此我拒绝了服务人员更换电瓶的建议,只进行了常规保养就将车辆开回了家。
汽车常见的十大误区

汽车常见的十大误区汽车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然而,人们对汽车的理解还存在许多误区。
以下是汽车常见的十大误区。
1. 发动机需要预热许多人认为在使用汽车之前,发动机需要预热几分钟,但这是不正确的。
现代汽车的设计已经足够先进,即使在寒冷的天气中也不需要预热。
2. 长时间空转发动机会损坏发动机长时间空转发动机不会直接导致发动机损坏。
然而,这样做会浪费燃料并产生不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
因此,尽可能不要让发动机处于空转状态。
3. 手动挡汽车一般比自动挡汽车更经济手动挡汽车和自动挡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并没有绝对的区别。
实际上,现代的自动变速箱已经比手动变速箱更加智能和高效。
4. 新车需要更频繁的保养新车需要正确的保养,但不需要比老车保养更频繁。
有关保养的计划取决于制造商,但一般来说,新车需要更少的维修。
5. 轮胎气压与门上标牌一致车门上标牌上列出的轮胎气压值是基于一组特定的车轮和轮胎。
然而,每个车轮和轮胎的气压都应根据制造商的建议进行调整。
6. 一般开车要大油门、高转速当加速时,不需要马上踩下油门,而应逐步加速。
高转速会增加发动机损坏的风险和燃油消耗量。
7. 装备更大的轮毂和轮胎会让汽车更好看装备更大的轮毂和轮胎可能会影响车辆的悬挂系统,以及减少燃油经济性。
在选择合适的轮毂和轮胎时,需要综合考虑美观性和性能问题。
8. 低质量的油可以用于某些汽车不良质量的油可以导致发动机出现故障和降低燃油效率。
在购买油品时,建议选择质量可靠的品牌。
9. 驾驶汽车要穿拖鞋或赤脚驾驶汽车的最好解决方案是穿上适合驾驶的鞋子。
穿着拖鞋或赤脚会降低脚对制动和油门踏板的控制力。
10. 汽车空调可以随时使用在启动汽车空调前,需要保证车内的温度已经适当下降。
在关闭空调后,建议等待几分钟,让空调排放的水蒸气在空气中完全消失。
总之,正确的理解汽车使用的原则和技巧非常重要,能够减少汽车故障的发生并提高汽车的性能。
常见的对汽车的错误认识

常见的对汽车的错误认识关于油耗1.排量越大越费油。
这个我觉得是国人最严重的误区,而且很少被纠正。
实际上高速巡航大排量一般转速低反而省油,加速超车油门也不用踩很深。
小排量只是在怠速和低速的时候会有优势。
总的来说同样的发动机技术,适中的排量最省油。
这个适中的排量,对于紧凑型车是 1.8-2.0(有些车型1.5和1.6的可能也不错,这个是一些14年换代的新车才出现的新情况,也是技术提高了,新的1.6和1.5发动机动力达到了之前1.8发动机的水平),对于中级车是2.0-2.5。
涡轮增压可以比这个小一点。
太小的排量实际上导致发动机很多时候超过最优工况工作,反而更费油。
对于传统动力车油耗影响最大的第一是车重,第二是空气动力学特性,比如高而方正的SUV 就会费油,第三是变速箱和发动机技术水平,最后才是排量。
有的时候,用户数据确实反映出紧凑型车上,1.6的排量比1.8和2.0的省油,中级车上2.0比2.4 2.5的省油,但这个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小排量发动机的驾驶者驾驶车子用到了更少的动力,即使动力不够也因为油耗和噪音的原因不愿意大油门的缘故。
2.小一级别的车比大一级别的车省油。
小一级别的车一般比大一级别的车轻,在低速运行下因为主要阻力是受车重影响很大的滚阻,确实有油耗优势。
但是小一级别的车往往变速箱,发动机的技术比较低,加上因为车身较短又要保证空间,无法做出最流线型的设计,中高速行驶风阻较大,也不利于省油。
同时小车发动机配置过低,小马拉大车导致油耗上升的情况,也比大车多些。
上述情况在小型车和紧凑型车之间尤为明显,实际上紧凑型车现在普遍油耗不比小型车高多少,即使在小型车优势较大的城市驾驶,有一些紧凑型车比一些小型车也还是要更省油3.手动挡比自动挡省油。
这句话在自动挡发展早期是正确的。
传统的5MT相比4AT,档位更多,巡航转速更低,加上没有液力变矩器带来的损耗,确实一般来说更省油。
但是现代的自动挡通过改进换挡程序,增加档位等等,已经可以做到跟手动挡差不多甚至比手动挡更省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理解存在三大误区(标准版)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of safety,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safety issu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daily work, and enhance your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59
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理解存在三大误区
(标准版)
随着社会进步,我们在购车选车的时候不会仅仅只考虑是否漂亮或者是否便宜,我们同时会开始考虑它是否安全。
所以汽车厂家也开始努力地宣传自己的车如何如何安全,如何如何让人安心。
不过,铺天盖地的宣传往往让消费者走入一种误区,只关心其是否达到5星级……
其实汽车安全对于绝大部分汽车消费者来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认知误区,总是有人告诉我说:我的车N气囊,所以安全。
我的车5星级所以不怕撞。
也有人会说,我的车有如何如何的安全配置,所以最安全。
那么有N个气囊、N多安全配置,再加上5星级碰撞评分就是安全了?非也!
五星级就一定安全?
题目有点过激,不过确实是真的。
到底为什么5星级不一定安全呢?因为比如欧洲的E-NCAP的碰撞试验中,它所做的碰撞测试的撞击源都是固定的,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与被撞车辆同等级质量的物体。
那么在实际驾驶中呢?比如销量最高的紧凑车级轿车,高速、低速的相对时速碰撞,以及最要命的“跨级”碰撞,那么这个时候因为重量、时速的原因,谁的相对时速、重量越高,那么即使没有5星级也比对方的车体损毁更低。
安全配置丰富就安全?
你的车有多少个安全气囊?相信不少人会很自豪的告诉我有6
气囊、8气囊甚至是20多个气囊。
但是你开车会很规矩的系上安全带么?相信大部分不会。
原因同样很简单,大部分人应该是因为车辆既然有了安全气囊,那我还系上安全带干嘛?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同样也有人因为车辆比如配备了比如ESP、EBD等等电子辅助系统以后,对于驾驶的专注却大大降低。
其实,安全气囊这东西是为了配合安全带而引申出来的安全辅助配置。
或者说,不戴安全带的话,安全气囊从某些角度来说的话,
是用来杀人的。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汽车所配备的安全带都是预紧式,即碰撞中先给予被保护人一定缓冲,然后安全带卡死在某一位置,来避免过激的碰撞产生的惯性可能带来的窒息状况。
而安全气囊的作用就是在发生碰撞的时候,配合安全带的缓冲性放置被保护人因为惯性撞击在前控制台上面的保护措施。
但是如果你不带安全带的话,一旦发生过激的碰撞事故,气囊在一瞬间爆发所带来的冲击力,加上因为碰撞导致你向前的冲击力,记得初中物理就学过相对速度,那么试想下这时候脑袋所承受的撞击力是怎么样的呢?况且,在不带安全带的时候,因为身高原因气囊弹开撞击身体的位置增加了胸、嘴鼻等,这是就是传说中碰撞后其他身体位置没有伤害,却被憋死——瞬间窒息。
钢梁多就安全?
总是有人跟我说:这车安全还是要看钢梁用了多少,越多安全系数越高。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其实汽车骨架\(车体\)就是一条条的线段组合排列而成,而不同的排列方式会有不同的保护效果。
而钢梁多少就可以判定车辆能
起到的安全效果多少,这肯定是不对的。
因为撞击撞不到钢梁位置,那么装了钢梁也没意义。
其实相对来说,一些比较高级别的汽车品牌对旗下车辆所装配的骨架结构都是比较简单的,并非为了降低成本。
因为国外对于车辆的安全保护方面的东西做的都非常好,而他们对于汽车骨架钢梁却是使用更加坚固的钢梁材质,以及更合理的缓冲结构。
因为在碰撞中如果仅仅是去硬碰硬,那么虽然车体可能会保证完好,但是因为激烈碰撞导致的震荡一样可以对成员造成很大的损害。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