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结筋做法

合集下载

6、填充墙砌体——拉结筋、构造柱、系梁、过梁钢筋设置做法

6、填充墙砌体——拉结筋、构造柱、系梁、过梁钢筋设置做法

填充墙砌体——拉结筋、构造柱、系梁、过梁钢筋设置做法1、施工洞口过梁、拉结筋设置工艺说明:1.本节用于施工洞口墙体的构造做法,以宽度1200mm洞口为倒说明.2.施工洞口砌体应做成“阳槎”,顶部设置过梁,过梁按照洞口宽度选择过梁截面尺寸及配筋,拉结筋按照间距不大于600mm设置。

3.洞口高度不应超过2000mm,高度≥200mm的洞口按照门洞要求设置过梁及构造柱。

2、转角柱拉结筋设置(不设构造柱)工艺说明:1.本节用于转角处不设构造柱的墙体拉结筋的构造做法。

2.图1为墙厚小于240mm厚墙体转角部位的拉结筋设置,其中L根据抗震等级要求取值,a根据设计对保护层的要求,通常情况取20mm。

3.图2为墙厚小于240mm厚墙体丁字形墙拉结筋构造做法。

其中,L根据抗震等级要求取值,非抗震设防时不小于700mm, 6度、7度抗震设防时宜沿墙全长贯通(由设计确定),8度、9度设防时应全长贯通,抗震设防时转角处不设置构造柱时,拉结筋应全长贯通。

a根据设计对保护层的要求,通常情况取20mm。

3、丁字墙处拉结筋设置(不设构造柱)工艺说明:1.本节用于转角处不设构造柱的墙体拉结筋的构造做法。

2.图1为墙厚小于240mm厚墙体转角部位的拉结筋设置。

其中,L根据抗震等级要求取值,a根据设计对保护层的要求,通常情况取20mm。

3.图2为墙厚小于240mm厚墙体丁字形墙拉结筋构造做法。

其中,L根据抗震等级要求取值,非抗震设防时不小于700mm, 6度、7度抗震设防时宜沿墙全长贯通(由设计确定),8度、9度设防时应全长贯通,抗震设防时转角处不设置构造柱时,拉结筋应全长贯通。

a根据设计对保护层的要求,通常情况取20mm。

4、十字形墙拉结筋设置(不设构造柱)工艺说明:1.本节用于不设构造柱的十字形墙体拉结筋的构造做法。

2.十字形墙拉结筋构造做法,在拉结筋设置时,十字交叉点不应叠放设置,应交错砌于上下两皮砖缝中。

5、框架柱、剪力墙上拉结筋、系梁、过梁钢筋植筋留置做法工艺说明:1.本节用于预留拉结筋、连系梁、过梁钢筋采用化学植筋时的留置做法。

构造柱、系梁、拉结筋做法

构造柱、系梁、拉结筋做法

一、构造柱:(根据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结构1号图纸:)6.1填充墙按结构平面图所示位置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时应在楼层上下预留构造柱插筋,插筋甩出长度不小于lι;构造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加密为 100。

构造柱钢筋绑好后应先砌墙后浇混凝土。

6.4除图中注明外,下列部位的填充墙内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1)内外墙 T 形交接处;(2)外墙 L 形转角处;(3)以主体混凝土墙柱或构造柱隔开的、长度>5m 的外墙中部;(4)宽度≥3m 的门窗洞边及窗下窗裙墙中部(使窗裙墙中的构造柱间距≤2.5m);(5)外围悬挑梁板和挑梁端边梁上的一字形墙端部;(6)边梁上以构造柱隔开的、长度>3m 的墙中部;(7)以主体混凝土墙柱或交叉墙隔开的、长度超过层高 2 倍的墙中部;(8)以主体混凝土墙柱或交叉墙隔开的、长度大于层高的楼梯间侧墙中部。

填充墙相交处的构造柱截面尺寸分别同两向墙厚,其余位置的构造柱宽度同墙厚、长度为 200。

构造柱四角主筋为 4φ12、箍筋为φ6@200。

构造柱施工时应在楼层上下预留竖向插筋,插筋甩出长度不小于l,竖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及上下500mml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加密为 100mm。

图中未注明位置时,外墙内的构造柱内侧与墙内皮平齐。

构造柱施工必须先砌墙后浇混凝土;纵筋锚入上下层梁内l外围护墙内布置的构造柱均放在墙内侧,构造柱落l于外围梁挑耳上时,其锚固措施按右上图施工。

二、窗台压顶:(根据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结构1号图纸:)6.5建施图无要求时,外围填充墙的窗台顶按上图要求设钢筋混凝土压顶(墙厚>240 时压顶的纵筋为3φ8)。

一层和顶层、其他层的端开间,压顶通长设置,纵筋锚入相邻墙柱内不少于250mm,其他位置的压顶伸过洞边 200mm;6.7填充墙上预留的设备洞口宽度 >400 mm时,洞底按外墙窗台的要求设混凝土压顶。

三、抱框柱:(根据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结构1号图纸:)6.6宽度大于 1.5m、小于 3m 的洞口两侧、外纵向端开间的窗洞口两侧、一字形内墙端部,按下图要求设钢筋混凝土抱框(墙厚>240 时竖筋为 3C10),抱框与填充墙间按图示要求设 2φ6(墙厚>240 时为 3φ6) 拉结筋,伸入填充墙内长度≥800,填充墙长度不足时与对面墙柱内伸出的拉结筋连通设置。

构造柱拉结筋的安装与检查

构造柱拉结筋的安装与检查
400mm。”
3、由于砌体材料的特性,在地震中会瞬间脆性破 坏,居民没有逃生的时间,需要加强墙体的连接 构造要求,所以新的抗震设计,将拉结筋的长度 改为通长,并明确为拉结网片。尽管《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实施两年了,但 是,目前桂林市在建的项目中,砌体工程部分, 还有部分项目没有按新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所 以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的推出,需要各相关 单位共同的认真贯彻和执行。
5、 有的工人将一根拉结筋弯折后作为两根使用,下 图就是检查时发现的情况。
第三部分:构造柱拉结筋质量通病的 治理方法
1、在施工过程中,构造柱拉结筋放置与砌体 砌筑同时进行,其质量验收无法像常规的钢 筋工程一样集中进行,而构造柱拉结筋一旦 出现以上质量问题,往往难以整改。因此, 加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是保证构造柱拉 结筋安装质量的主要方法。
总结:
通过实行以上几项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 构造柱拉结筋在安装中的质量通病,以及质量检 查无法定性定量的问题,从而较好地保证构造柱 与砌体的有效结合,增强结构的安全性和整体性, 充分发挥构造柱的抗震性能。
第二部分:构造柱拉结筋目前施工中存在的质 量通病
1、拉结筋漏埋,工人为了省事图方便,该 埋两根的,只埋了一根,有的干脆就不埋。 如下图所示。
2、拉结筋的间距、长度、数量、规格不 符合设计要求,有的拉结筋沿墙高间距达到 1米之多,或者有的拉结筋长度只有200~ 300mm,偷工减料。
3、拉结筋不调直、末端未设弯钩,拉结筋 未按设计图纸 要求下料。 4、拉结筋埋设不牢固,随意埋设。如下图 所示。
2、现场检查:就是要检查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和 设置部位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对于拉结筋质量 进行检查验收,保证拉结筋的数量、长度、间距及砌 体的质量,可以采取弯钩外露检查法或通电检查法。 弯钩外露检查法,即放置拉结筋时使其弯钩朝外露出 5~10mm,一目了然,易于检查,如下图所示。

剪力墙拉结筋的布置方式

剪力墙拉结筋的布置方式

剪力墙拉结筋的布置方式剪力墙是建筑结构中常用的一种抗震构件,它能够有效地承担水平荷载并起到抵抗地震作用的作用。

拉结筋的布置方式在剪力墙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剪力墙拉结筋的布置方式入手,详细介绍剪力墙拉结筋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剪力墙拉结筋的布置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布置密度:拉结筋的数量和间距要根据剪力墙的尺寸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布置。

一般来说,拉结筋的密度越大,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越好。

但是过高的拉结筋密度也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因此需要在设计中进行合理权衡。

2. 布置位置:拉结筋的位置应该尽可能靠近剪力墙的边缘,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一般来说,拉结筋应该尽量集中在剪力墙的中心区域,同时也可以适当布置在剪力墙的两侧。

拉结筋的布置应该避免与墙体中的门窗洞口冲突,以确保墙体的完整性。

3. 布置方式:拉结筋的布置方式可以分为水平布置和垂直布置两种。

水平布置是指将拉结筋均匀地布置在剪力墙的水平方向上,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垂直布置是指将拉结筋均匀地布置在剪力墙的垂直方向上,能够有效地抵抗垂直荷载。

在实际设计中,通常会采用水平布置和垂直布置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剪力墙的整体抗震性能。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剪力墙拉结筋的布置要点:1. 水平布置:在剪力墙的水平方向上,拉结筋的布置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拉结筋的数量和间距应该根据剪力墙的尺寸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布置。

一般来说,拉结筋的数量应该足够,以确保剪力墙的抗震性能。

其次,拉结筋应该尽量靠近剪力墙的边缘,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最后,拉结筋的布置应该避免与墙体中的门窗洞口冲突,以确保墙体的完整性。

2. 垂直布置:在剪力墙的垂直方向上,拉结筋的布置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拉结筋应该均匀地布置在剪力墙的垂直方向上,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拉结筋的数量和间距应该根据剪力墙的尺寸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布置。

此外,拉结筋的布置位置应该尽量靠近剪力墙的中心区域,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填充墙后置拉结筋工法ppt课件

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填充墙后置拉结筋工法ppt课件



五 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
放线定位→成孔→清孔→钢筋处理→灌注植 筋剂→插入钢筋→调整→养护→检测需要砌筑墙体的位置 及砌块排砖图放出植筋定位线,孔位放线 要避让原结构内主筋,以免损伤原结构钢 筋,放线要准确并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施工, 在原结构与图纸不符时,要做好记录并通 知设计人员,以便更改或提出建议,如有 特殊应根据现场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填充墙拉结钢筋植筋1天拉拔测试结果 (以CM型锚固剂植筋为例)
钢筋直 径mm 钻孔直 径mm 锚固深 设计拉 实测拉 度mm 拔力KN 拔力KN 破坏 类型 钢筋塑 断拉拔 力KN 锚固端 状态

特点
1.1 位置准确、布置灵活。建筑上传统常用的方 式是预埋钢筋、铁件或膨胀螺栓,传统的施工方式上 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用预埋钢筋或铁件后浇筑混凝 土时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被混凝土覆盖,需要找到 并剔去表面的混凝土,这样施工时往往位置不太准确 或不合砌体的模数。 1.2 施工方法简单,拉结筋施工后观感良好。 1.3 后置拉结筋早强、硬化快、强度高、粘结力强、 工程造价低。使用膨胀螺栓或预埋铁件时由于焊接钢 筋操作条件和钢筋较细,焊接的相接面积较小或质量 难以得到保证,往往焊接不牢固,受到外力作用后很 容易撞断,还需要重复焊接,还有由于使用膨胀栓难 以达到锚固力的设计强度要求,有的地区已停止使用 膨胀栓做墙体拉结筋的做法。 1.4 环保,对人体无毒无害、对钢筋无锈蚀作用。
四 施工准备 4.1 技术及现场准备 施工前技术部门制定施工技术方案,根据方案及 材料使用说明对操作工人进行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 并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需要提前准备好植筋所需的φ6 钢筋,钢筋长度一般为800mm左右。并准备好施工所 需的操作脚手架。 4.2 机具及材料准备 根据施工工艺要求,施工前准备施工所需的手提 式电钻、φ12的钻头、毛刷、气球、喷壶、角磨机、 钢丝刷、脱脂棉丝、溶剂(一般为丙酮)、PVC塑料管、 植筋锚固剂等,植筋锚固剂要求有出厂合格证、试验 报告等相关质量证明材料,并查看植筋剂的生产日期, 不得使用“三无”产品和过期产品,以保证拉结筋植 筋的质量。材料及机具的数量以满足生产需要为宜。

构造柱、圈过梁及女儿墙施工要求

构造柱、圈过梁及女儿墙施工要求

构造柱、圈过梁及女儿墙施工要求1. 构造柱及拉结筋布置A. 砌体墙的端部(无混凝土墙、柱时)及转角、丁字接头、门两侧处,必须设置构造柱及拉结筋,且墙上相邻构造柱间距于不大于4m,当墙长≥8m或层高2倍时,需每隔4m加设一根构造柱。

凡与砌体墙相连的剪力墙或柱边,应沿墙或柱高每隔600(轻质砌块)植入2根二级6拉结筋,拉结筋植入剪力墙或柱内90mm。

拉结筋伸出剪力墙或柱边的长度为沿砌体墙全长贯通。

拉结筋位于砌筑墙内端应设弯钩。

B.构造柱及拉结筋做法:如下在砌筑前,先根据设计图纸将构造柱等位置进行弹线,并把构造柱插筋处理顺直。

砌墙时,与构造柱连接处墙体砌成马牙槎,马牙槎长度为100mm,见下图马牙槎大样图砌筑时,从每层构造柱脚开始,砌马牙槎应先退后进,以保证构造柱脚为大断面。

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绑扎前必须作除锈、调直处理。

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需接长时,采用绑扎接头,其搭接长度为35d。

在逐层安装模板时,必须根据构造柱轴线位置校正钢筋,绑扎牢固。

构造柱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为20mm。

在浇筑构造柱砼之前,必须将砖墙和模板浇水湿润,并将模板内的砂浆残块、砖渣等杂物清理干净。

2.过梁、圈梁A.砌块墙体上的门窗洞口过梁采用C20混凝土,梁宽同墙厚,梁长为洞口宽度+600。

做法见图1,对于柱边或剪力墙边的现浇过梁,施工柱子或剪力墙时应在现浇过梁处由柱内或剪力墙内预留伸出钢筋,做法见下图2。

图1图2B. 墙高≥4m的190轻质砌块墙以及高度≥3m的90轻质砌块墙, 应在墙半高处或门窗洞顶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通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圈梁一道,圈梁纵筋应与柱墙中之预留钢筋搭接或焊接。

圈梁采用C20混凝土,圈梁宽同墙厚,配筋详见下图。

B. 不砌到楼板、梁底的砌体须设压顶,做法见下图。

双层钢筋的拉筋做法

双层钢筋的拉筋做法

双层钢筋的拉筋做法
首先,双层钢筋的拉筋做法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在混凝土梁或板的设计中,为了增强其抗拉性能,可以在底部或顶部设置两层钢筋,分别称为主筋和挡筋。

主筋一般位于受拉区的下部,而挡筋则位于主筋上方,起到限制混凝土开裂和增加受拉承载能力的作用。

这种双层钢筋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其次,双层钢筋的拉筋做法需要注意的设计和施工要点。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情况和要求,合理确定双层钢筋的数量、直径、间距和层间连接方式。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的安装和固定,保证双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和受力传递效果。

此外,还需要注意双层钢筋的防锈处理和保护,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另外,双层钢筋的拉筋做法在不同类型的混凝土结构中有不同的应用。

例如在大跨度梁、受弯构件、桥梁等工程中,双层钢筋常常被使用以满足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在混凝土柱和墙体中,也可以采用双层钢筋的设计来增强其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总之,双层钢筋的拉筋做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手段,在工
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综上所述,双层钢筋的拉筋做法是一种重要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方式,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在工程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构要求和受力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双层钢筋设计方案,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和验收,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能。

填充墙规范 填充墙拉结筋做法

填充墙规范 填充墙拉结筋做法

填充墙规范填充墙拉结筋做法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重量由梁柱承担,填充墙不承重。

框架结构分全框架和半框架,全框架没有承重墙,半框架有承重墙。

什么是填充墙墙体按照结构受力情况不同,有承重墙、非承重墙之分。

非承重墙包括隔墙、填充墙、幕墙。

凡分隔内部空间其重量由楼板或梁承受的墙称为隔墙;框架结构中填充在柱子之间的墙称框架填充墙。

而主要悬挂于外部骨架间的轻质墙称幕墙。

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重量由梁柱承担。

框架结构分全框架和半框架,全框架没有承重墙,半框架有承重墙。

填充墙砌体规范填充墙砌体规范比较复杂。

填充墙拉结筋1、多层砌体结构中,后砌的非承重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6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500mm;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5m的后砌隔墙,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2、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宜与柱脱开或采用柔性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2)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 设2φ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8、9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4) 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5)竖向一般每500高设一道拉结筋。

也就是0.5米。

水平方向一般是砌体均分就可以了。

填充墙容重举一个例子.哈尔滨地区大多采用的空心陶粒砌块外形尺寸为190X290X390,砌块自重为850kg/m3,那么用这种砌块砌筑的200厚填充墙的砌体容重则为: 1.按机制专墙重量表手册计算方法: 净墙重:850X1X1X0。

20=170kg/m 单面抹灰:170+0。

02X1700=204kg/m 双面抹灰:170+2X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墙筋是抗震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

然而,现行建筑规范标准对于拉墙筋的埋设方法尚无具体规定。

因此,拉墙筋的埋设一般因实际情况而异。

下面谈谈埋设拉墙筋的几种方法:一、预埋法
此方法多用于砖混结构体系。

对于框架或框剪体系,预埋法必须在模板上开孔,且拆模较难,特别对于钢摸板,此方法较难实行。

但对于木模板,预埋式是可以尝试使用的。

具体作法是使固定于框架柱或剪力墙的拉墙筋,穿过预先在相应的位置钻出的孔,一般直径为8mm 到l0mm。

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拆除模板时,模板顺钢筋滑出,就形成完整的拉墙筋。

采用预埋式拉墙筋,在混凝土中(也在模板内)的钢筋长度必须满足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而墙外的拉筋应不设180°弯钩,其留设长度亦不应小于设计长度或搭接长度。

采用预埋式方法设置拉墙筋,其优点是设置简单,成本较低。

缺点是拆模麻烦。

二、预埋铁件法
此方法多用于框架或框剪体系中。

在埋设拉墙筋部位绑扎一块30mm×30mm×4mm厚预埋铁件,拆模后,用电弧焊将拉墙筋焊接在铁件上。

预埋铁件法在施工中较易操作,埋设部位也较准确,但其缺点是成本较高。

且须电焊工后续操作,耗工较多。

一般用于较重点部位处的埋设。

三、直接焊接法
此方法是指在混凝土墙或柱浇筑完毕拆模后,按拉墙筋位置凿开混凝土,露出主筋或箍筋,再将拉墙筋焊在钢筋上。

凿开部位先浇水润湿,再用同比强度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填补。

运用直接焊接法由于要凿开已浇混凝土表面路出主筋或箍筋,且焊接时易损坏钢筋,影响结构质量,一般不应使用。

四、植筋法
植筋法广泛运用在各类建筑中。

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拆模后,用冲击钻在要埋设拉墙筋部位钻出相应大小的孔。

拉墙筋粘一些粘结剂后植入墙体。

此方法多用于框架或框剪结构体系。

运用植筋法时,冲击钻一般钻孔应大于拉墙筋直径的一个单位。

选用粘结剂时,应选用速凝型粘结剂,成型时间以一至二小时为宜。

运用植筋法应对拉墙筋作拉力检测。

拉力在成型后应不小于10KN。

植筋法因其成本低,操作可行,越来越广泛运用到建筑施工中。

综上比较可知,拉墙筋埋设方法的选择因结构体系而异。

在施工中,应综合考虑施工成本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而合理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