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语文河北高考模拟测验真卷【6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合集下载

河北省唐山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试卷类型:A 唐山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至传统山水画和文人画的迭变,近至20世纪中国画的时代变革,中国画一直在“守”与“变”中实现着形式更新、审美衍变;无数中国画大家也在对“守”与“变”的不断探索中成就独具个性的绘画面貌、谱写时代高峰。

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同样常要在“守”与“变”中开拓新境、绘就时代新风。

“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

“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画也不例外。

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

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

正如北宋家国力富强,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多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而南家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另一方面,要深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

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

因此,中国画创新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変,使用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

2019河北省高考试题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试题语文卷+解析

2019河北省高考试题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试题语文卷+解析

2019河北省高考试题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

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

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

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

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

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

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

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

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

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

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2018-2019河北衡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图片版)

2018-2019河北衡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图片版)

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下学期二模试题语文试卷答案1. C2. B3. A【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及分析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选项A,无因果关系,原文“文学首先是人学。

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属于并列关系;选项B,“小说中的人物除唐僧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其余全是怪。

”理解有误。

根据对原文的把握“《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而非所有人物;选项D,“主要原因”而非“所有原因”。

根据原文,“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

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

”故答案选C。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这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结合选项对文本的解读,仔细斟酌选项中是否与原文有出入或者漏洞。

选项B,《拾遗记》《补江总白猿传》对应的形象写反了。

故答案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归纳要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A,“是由于《西游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理解有误。

根据对原文的把握:由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

故答案选A。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河北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2018-2019年高中语文河北高考模拟真卷【9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语文河北高考模拟真卷【9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语文河北高考模拟真卷【9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大型龙头房企依赖自身资金优势“以价换量”,销售业绩大幅提升。

②其中,万科以1418亿蝉联销售金额冠军。

③此外,中海地产、恒大地产、万达集团的销售均超过900亿。

④除保利地产跻身千亿房企行列外,金地集团也以1078亿的销售金额跨入千亿房企俱乐部。

⑤但在刚需支撑下,2012年商品房销售整体回暖。

⑥2012年,是楼市调控继续深入发力的一年。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⑥⑤①②④③D.⑥⑤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句间的逻辑关系判断。

⑥是判断句,为总起句陈述事实,⑤用一个关联词语“但”点明“2012年商品房销售整体回暖”的情况,由①说明回暖的原因,用②“万科”和④“保利”举例说明,③用“此外”作结句。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在这次“希望之星”中学生绘画比赛中,一幅名为“扬帆”的作品以其深入浅出的构思获得一等奖。

B.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C.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在一次追捕犯罪分子的行动中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的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D.这种作文形式给学生以极大地展示个性的空间,但是有些学生没有仔细研究题目和写作要求,信马由缰,任意为文,结果导致失误。

【答案】D【解析】D.信马由缰: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

比喻随便走走或随意行动。

A.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对象不合。

B.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望文生义。

C.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贬义。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河北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有答案

河北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有答案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审核人: 2019.5温馨提示:(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共22题,共150分。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

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

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

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

”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

”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

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

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

2018-2019年高中语文河北高考仿真模拟考试【7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语文河北高考仿真模拟考试【7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语文河北高考仿真模拟考试【7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2018-2019年高中语文河北高考仿真模拟考试【7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相亲(xiāng)欠收唉声叹气翘首以待(qiào)B.搭讪(shàn)衿夸心悦诚服谄上欺下(chán)C.慰藉(jiè)隐讳稗官野史数见不鲜(xiān)D.症结(zhēng)凑和班师回朝溘然长逝(h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3.下列名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徽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精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的制作技艺,都已经被列入到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了。

B.有媒体人士表示,众多网友对“给力”的热捧,反映了受众对语言的新期待。

亲切、平民、通俗易懂的语辞,都是被今天的受众喜闻乐见的。

C.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让可拆卸的奥运会场馆“伦敦碗”成为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别称谓,这个词可能会像“知青”“农民工”一样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删去“列入到”或“收录”B、“被”多余。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在……上”或“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点评: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是辨析病句的一条有效途径。

句首出现了介词,就要看句子是否缺少主语,如C句,句首出现了介词“在”,就要看句子是否缺少主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年高中语文河北高考模拟测验真卷【6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作者:————————————————————————————————日期:2018-2019年高中语文河北高考模拟考试真卷【6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毛泽东对人类先进文化孜孜不倦地学习与思考,成就了他深刻精微的思想哲理、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

B.又是一年三月三,虽然今年温度偏低,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出游兴致。

大家从城市、乡村赶来,庙会上人们熙熙攘攘地走来走去。

C.2013年4月16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场突然传来两声爆炸声,观看比赛的人群顿时一片慌乱,纷纷如鸟兽散。

D.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添枝加叶。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经天纬地”多用来形容人有经营天下、治理国家的才能。

B项,“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用在此处与后面的“走来走去”重复。

C项,“如鸟兽散”是贬义词,形容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与语境不符。

D项,“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此处应改为“添砖加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与其在大城市里论资排辈,忍气吞声为“老板”打工,倒不如到需求旺盛的基层挑大梁,当主力,回肠荡气地干出一番事业!B.元宵节的晚上,笼罩在我市上空的乌云逐渐消散,一轮圆月高挂苍穹,董子文化园里,彩灯与圆月交相辉映,亭台楼阁披星戴月,分外美丽。

C.影片《青春雷锋》以“青春”为精神主题,以“诗意”为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雷锋形象,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D.当前,垃圾短信、骚扰电话让人不厌其烦,诈骗短信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如何还手机用户一片清静?手机实名制值得一试。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这里应用“扬眉吐气”。

B.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劳顿。

这里属望文生义。

C.有血有肉:形容文艺作品描写生动,内容充实。

D.不厌其烦:不嫌麻烦。

这里应用“不胜其烦”。

3.下列词语中,没有特别字的一组是A.镶嵌精萃休闲装轻描淡写B.瑕疵鄙薄邀请赛赔理道歉C.怃然琵琶和稀泥玲珑剔透D.推辞观摩元霄节伶牙俐齿【答案】C【解析】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A(识记)。

A、精粹;B、赔礼道歉;D、元宵节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真实的“自我”之所以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这种“自我欺骗”起了重要作用②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也必定和对自己的怀疑及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③软弱的人往往有意无意的欺骗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④由此造成虚假的自信,有些人的自信不过是一种“有益的盲目”⑤真实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真实的“自我”也不例外⑥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为自己的弱点苦恼,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A.②①③④⑤⑥B.⑤③①④②⑥C.②⑥⑤③①④D.⑤⑥②③④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

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应该是一致的。

通读文段判断出⑤为中心句。

③“欺骗自己”对应①“这种自我欺骗”,呼应④“由此”。

“有些人自信”连接②“真正的自信者”。

“怀疑及不满”对应⑥“为弱点苦恼”。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海上资源,已成为沿海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托。

新形势下,无论是维护海洋安全还是保护海洋生态,任务也相当艰巨。

B.城镇化虽然是城市综合性功能不断完善提升的长期过程,但一些地方政府在GDP增长等政绩的推动下,过多依赖房地产的发展路径,不利于新型城镇化长期健康发展。

C.据江西、湖南两省民政厅报告,截至6月21日10时,灾害已造成江西省抚州、吉安等8市43县78.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5.7亿元以上。

D.这种新旧整合以让老馆在新时代重焕活力的做法,对现在“流行”的大拆大建博物馆的行为提出了有力质疑。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

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

分析可知,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将“无论……也”改为“无论……都”。

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将“虽然”移至“城镇化”之前。

C项,不合逻辑,应删去“以上”。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故乡的沉沦耿立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

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

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

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

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

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

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

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

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

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有删改)6.分析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分点作答。

7.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8.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

9.本文标题为“故乡的沉沦”,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沉沦”有几重含义。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中国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答案】6.①照应标题,点名“田园风貌被毁坏”的主题②“故乡的沉沦”是统领全文的线索,引出了文的回忆与乡土中国面貌变换的思考。

7.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光被破坏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

8.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于亲人的真挚感情,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乡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9.①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简楼。

田园风光在消逝。

②背井离乡,远离了童年的记忆和时光。

③毁容整容后的故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

(意思对即可得分)。

10.CE【解析】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分点作答”,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

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结构上,与标题的关系——开篇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引出……,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呼应。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无边的乡村在沉沦”与标题照应,引出下文的回忆内容和对乡土中国面貌改变的思考。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应注意的问题:①位置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