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秦兵马俑》导学案
秦始皇兵马俑导学案

撒汗才能收获 拼搏方可成功 119.《秦兵马俑》导学案学 习 目 标1、会写本课新词,并运用。
2、了解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学习 重点想象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 导案 学案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1974 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 2 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
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 2000 多年的文化宝库。
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 1976 年发现二号坑。
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 1979 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 1989 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 年 3 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自主学习师检查学生反馈 A 、认读字词,识记。
B 、自由读课文。
勾画重点词句。
C 、弄清“俑”的意思。
合作探究 师引导学生读、写、思考、探讨理解课文1、小组听写:对子间互改。
2、小组间比赛读记词语,看谁读得好,记得多。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久经沙场 神态自若 跃跃欲试 殊死拼搏 绝无仅有 鸟瞰 铠甲 惟妙惟肖3、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秦兵马俑的4、课文采用了那些修辞分别是什么,找出句子画出。
5、找一找课文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并用“~”画出来 反 馈 目 标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并积累课文成语 A 、请你填字成词,再写一写。
南( )北( ) 所向( )( ) 久( )沙( )( )( )自若 成 ( )结( ) 跃跃( )( )惟( )惟( ) 鸟( ) B 、按原文填空。
1.秦兵马俑在我国__________ 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撒汗才能收获 拼搏方可成功 2 誉 __________ 的珍贵历史文物。
2.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________ 平方米,差不多有 _________ 个蓝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________ 个。
《秦兵马俑》导学案

过渡:将军俑是如此的唯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那么,你所喜欢的其他俑呢?她们又有怎样的特征?
1.学生抓重点词领悟。
2.学生读
3.小组合作交流。
展示评学(15分钟左右)
(2)武士俑:威武凝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身高、体格、服饰、动作神态)
“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想像让眼前这位武士俑有了神韵,更显英勇。
小结:兵临城下,战鼓擂动,武士们毫不畏惧,只待一声令下,就会冲上去与敌人作殊死搏斗,英勇无畏,斗志昂扬,能把你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吗?
(3)出示:骑兵俑:勇猛善战
1.学生回忆答复。
2.学生齐读句子。
个体自学(5分钟左右)
1.出示学习方法。
2.分小组自学填表。
3.派一名代表交流发言,并说明理由,别的同学作好补充。
4.交流:你对哪种类型的兵马俑印象深刻?
1.学生回忆。
2.小组合作填表。
3.交流提问。
同伴助学(10分钟左右)
(1)出示:将军俑
师:每一种类型的兵马俑都有不同的穿着打扮,也有着不同的动作神态,而这些恰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
5.齐读游人的反应(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自由读,思考,交流。
(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学生进行说和读,展开想象,感受更丰富。
学生体会拟人的妙处。
3.学生互相欣赏读。
提升延学(5分钟左右)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过渡段的作用,并且感受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兵马俑的另一个特点我们到下节课再去探究。
19《秦兵马俑》导学案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兵马俑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栏
1.导——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课前三分钟,汇报学生收集的名胜古迹资料。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个别读,评议交流。
4.检——小结学法,拓展延伸;
学了本课,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质疑,讨论解决问题。
个人批注后,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分好工,准备小组展示。其他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5.练(用)——迁移运用,巩固练习
我是小导游。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向大家介绍兵马俑。
1.学生汇报收集的名胜古迹资料。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2.思(议)——反馈质疑,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用5分钟时间,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把体会写在书上。
学生自读体会过程。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结合兵马俑的相关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3.展(评)——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指名读,评价,并谈谈自己的体会,随时板书,适时指导朗读。
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
主备人
林琴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秦兵马俑》导学案

秦兵马俑导学案一、前置知识在学习秦兵马俑前,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1.秦朝简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统一了中国的各个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如律令制度、货币制度、度量衡标准等。
秦始皇是秦朝的始建者,他在位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
2.秦兵马俑简介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是中国古代的兵器专门加工厂,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器械的重要见证。
兵马俑分为三个坑和一个配殿,统计已经出土的兵马俑数目达到8000余件,仍有许多未发掘。
二、探究问题1.秦始皇为什么要造兵马俑?秦始皇为了展现自己的威严和统治地位,将大量财力和人力投入到陵墓的建造中。
而兵马俑则是作为防卫秦始皇陵的守护者而存在的,其目的在于保护秦始皇在阴间的安全。
同时也表达了秦始皇“天下一统”的骄傲和对生命的无限权力。
2.兵马俑的升级演变最初的兵马俑是以小规模的木头、泥质雕塑为主,这也是古代墓主人为保护自己在地下寿命的起源。
而后,兵马俑不断精致化、越来越大型、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提升。
这说明大规模代表着地位越高,也代表着制度的更加进步。
兵马俑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更是世界考古学博物馆中最重要的奇观之一。
3.兵马俑的发现1974年,地下发现了秦兵马俑的一部分。
之后,在经过20多年的长时间发掘,人们才逐渐地了解了兵马俑的规模和重要性。
三、拓展思考1.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还会做哪些事来表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2.在中国古代,陵墓建造非常注重墓主人的生前地位,这种行为和现代人是否有些相似之处?请简析。
四、思考题1.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现状如何?2.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人们迄今仍乐于钻研探寻兵马俑的历史价值?五、结语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优秀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19秦兵马俑导学案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
方式
教学手段
知识链接
(6分钟)
1、课前说话,介绍兵马俑有关知识。
2、36年前,也就是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这个发现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板书:秦兵马俑)。“俑”是什么?(俑是木头、泥土做的像,供陪葬用。也就是说,是葬墓中的陪葬品。)
3、我来当小导游,也可小记者采访。
独立
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课本
课堂检测(5分)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神态安详、镇定,充满必胜的信念。( )
2、形容经历了无数场战斗,作战经验丰富。( )
3、只有一个,再无别的,形容极少。( )
二、生字注音我最棒
荣誉( )鸟瞰( )所向披靡( )魁梧( )
安全教育
进入冬季,同学们要防冻,上下学天黑,要注意安全。
3.板题释题: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用泥制成的兵马形状的如:战车、战马、士兵等形状的殉葬品。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吧!
学
生
搜集
学生
自主
阅读
网络
书籍
自主学习
(12分钟)
1、听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认读本课生字,并积累以下词语:
19.《秦兵马俑》导学案
科目:语文课型:略读年级:四年级备课时间:
主备人:寇彩芳辅备:苗昊媛、王海丽、杨小莉、徐明、崔秀梅张婷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好词,并理解难懂的词意。
《秦兵马俑》导学案

19、《秦兵马俑》导学案一、温故互查1.选一选金冠.(guān guàn)匀称.(chân)千乘.(chãng shâng)之国似.乎(sìshì) 摩天大厦.(xiàshà)将.领(jiāng jiàng)身着.短甲(zháo zhuó)享誉.(yùyǜ)踏.上征程(tātà)俑坑.(kēng kāng) 鸟瞰.(kàn gǎn)魁.梧(guǐkuí)拼搏.(bóbuó)南征.北战(zēng zhēng)所向披靡.(mǐmí)2.词语搭配()的气势()的工艺()的个性()的身材()的体格()的神态()的体态()的刀片3.填一填()模宏大所向披()类()众多()首挺胸久经()场()负重任体态匀()()空而起神态各()()兵百万()无仅有巍然()立4.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入括号内(1)绝: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③独一无二的;④极、最。
绝无仅有()走上绝路()绝佳选择()(2)举:①全;②往上托;③兴起;④推选。
举世无双()举办奥运会()举重比赛()(3)张:①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紧缩的东西放开;②陈设,铺排;③看,望;④量词。
张弓搭箭()东张西望()张灯结彩()二、设问导读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介绍秦兵马俑的?你喜欢哪一部分,划出来,加上批注。
三、自学检测四、巩固练习片段一: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中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博;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19、秦兵马俑导学案

19《秦兵马俑》导学案班级: 组名:姓名:使用时间:年级四学科语文教师刘海燕课型预习课课时1-2课题19、秦兵马俑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无双、享誉世界、宏大、鸟瞰、统率、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身材魁梧、昂首挺胸、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跃跃欲试、颔首低眉、若有所思、目光炯炯、殊死拼搏、惟妙惟肖、模拟、战车千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提出问题。
重点难点会认会写本课字词;初步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知识链接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千米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
陵园规模宏大,陪葬品众多,像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
197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于1979年10月开馆。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铜车马: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已被定为国宝,经修复后于1983年10月对外展出。
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由大小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
其中二号车(课文中的图片即为二号铜车马)车长317厘米,高106厘米,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102厘米,总重量1234千克。
主体为青铜铸造,车马金银饰品1720件,金银器总重7千克。
它的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目前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驶。
教学流程导案学案三环流程时间1974年在西安市临潼区发现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秦兵马俑》导学案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个性特点,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个性特点。
难点
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教学课件与资料
导学流程及策略
2、总结:“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3、假如有一天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这些兵马俑复活了。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最想感谢谁?(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和评价)
4、作业
(1)、继续收集秦兵马俑的有关资料
(2)、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其它类型的兵马俑或向家人介绍秦兵马俑。
观学生察图片,总结自己看到的。
展示课前准备
出示相应课件加深理解
展示汇报
感受、理解
带着敬佩之情读一读
复述课文
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导学环节
及时间
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为策略
教学资源
使用说明
创设情境
激趣设疑
自主学习
初读感知
合作探究
精读品味
交流展示
升华内化
拓展延伸
检测评价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一支地下的军队吗?这是一支“举世无双”的军队,它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于1974年苏醒了,它就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见过它的人,都好似穿越了时空隧道,将人们带到了秦朝的古战场。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秦兵马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核人:
南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班级:四(1)班 学生姓名: 课型 学具准备 新知探究 编号
19、秦兵马俑
学习内容 教材 91-94 页 学习目标 学 习
1、我能认识 8 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程 第一课时
过
一、读写字词 1.我能读正确下列字词。 (易读错字词用红笔标注) 享誉 鸟瞰 统率 铠甲 缰绳 跃跃欲试 颔首低眉 目光炯炯 若有所思 殊死拼 搏 惟妙惟肖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身材魁梧 昂首挺胸 久经沙场 2、我能结合课文,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意思选词语。 惟 惟 无双 跃跃 南 北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罕见。 ( ) 到处出征作战,形容经历的战斗很多。 ( ) 形容心里急切得想试试。 ( )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 ) 3、我能给下面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冠 二 正确读文 我能正确流利的把课文读出来。 三、理解内容 1、课文从两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 。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四种兵马俑,它们分别是 和陶马。 四、品读感悟 1、 我能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它是 , 我知道它还是一个 句,起到 作用。 2、文中的兵马俑非常生动、形象,作者简直把他们写活了,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合理想和 想象的手法。我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知识链接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 1500 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 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 230 米,南北宽 62 米,深约 5 米,总面积 14260 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 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 5 米左右的坑底,每隔 3 米架起一道 、
2、<小练笔>我能用我发现的方法写一段话:
方法指导:1、我把课文练读了( )遍。2、读 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标点、自 然段要停顿。
乘
称
;二是 、
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在过洞中。 1974 年 3 月, 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 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 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 2000 多年 前的秦俑宝藏。1975 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 年 10 月 1 日秦始皇兵马俑 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1978 年, 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 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 。 六、达标检测 1、回顾全文,课文带领我们欣赏了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秦兵马俑,你能从课文中发现一些 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写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