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RS技术的郑州绿地系统分析和规划
基于RS和GIS的绿化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一
又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最有效的途径 。 研究表明, 当 个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3%时 ,热岛强度出现较 0
于外围郊区气温的现象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
明显 的减弱嘲 。但是 , 仅从 “ 绿化覆盖率” 指标来评价 城市的绿色环境状况以及绿化在减缓热岛效应 的作 线图上 , 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 , 如同一个平 静 的海面 , 而城 区则 是一 个 明显 的高温 区 , 同突 出 用方 面 , 如 还不 是很 全 面 。 区域 内不仅要 有一 定 的林木 还要具有一定 的绿量林木地径 , 区域才 该 海面的岛屿, 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 的城市区域, 绿化覆盖, 能具有影响风、 温度、 降雨等功能。 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 岛。 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的显著特征之一。 近年来 , 本项 目采用2 0 年和2 0年两个时相的L nst 04 06 ada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使得 T /T + M E M 遥感图像为数据源 ,以重庆市主城核心区
庆城 区热岛已经 不容乐观 ,市 区最高气温竞达 到 息 中心提供 的渝 北气象 观测 站 ( 国家 气象站 号 : 4 ℃,06 3 2 0 年夏季 ,市 区持续4 ℃以上 的高温5 多 5 5 当天 的相关气象数据 , 0 0 7 ) 1 3 利用覃志豪等T 单窗 M
天 , 城 市热 岛效应 是不 可 忽视 的因素 之一 。 究重 其 研
世界 范 围 内的热 浪 日益频 繁 ,加剧 了城 市热 岛效应
1 1 1
。
为例 , 利用覃志豪f M 4 】 等T 数据的单窗反演算法计算 、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 我国许多城市 , 特别是位 反演重庆主城核心区的地表温度, 引入城市森林概
于经济发达地区和 中纬度地 区的城市,出现 了高强 念并结合实地调查 ,研究城市绿化区域 内林木数量 度 的城 市热 岛效应 , 市热 环境质 量 日趋 恶化 I 城 2 1 。 与热岛强度的关系,及其对减弱城市热力影响的作
基于RS和GIS的城市绿地系统建立及综合效益评价初探

速 、 面准 确 摸 清城 市 绿地 家 底 , 握城 市 绿 地分 全 掌
0 引 言
目前 ,随着城 市建设 和 国 民经 济 的迅速 发展 ,
气 候 和 生 态环 境 恶化 问题 也 日益 严 重 和 突 出. 城
布现 状与 数量 ,提供 绿地 现状分 布格 局基 础 资料 ,
第 3 卷 第5 2 期
J un l f in x nv ri f S in ea dT c n lg o ra a g i ies yo ce c n e h oo y oJ U t
Vo 3 , [ 2 No. 5
o c. 2 1 t 01
摘 要 : 市绿地 是 城 市 生态 建设 的重 要 内容 之 一 , 城 目前城 市绿 地 的破 碎 化程 度 非 常 高 , 用人 采
工 的手段提 取 绿地信 息 工作难 度较 大. 了合 理地 对城 市绿 地进行 规 划管理 , 为 以绿地 作 为研 究对 象。 阐述 了在RS G S的 支持 下, 过遥 感影像 使 用和 实地调 查相 结合进 行城 市绿 地调 查 的技 术 . 和 I 通 与方法, 探讨 了基 于GI平 台建 立城 市绿 地数 据 库 的相 关技 术 , 阐述城 市绿 地 综合 效 益评 价 的 S 并
文章编 号 :0 7 1 2 (0 )5 0 2 — 4 10 — 2 9 2 1 0 — 0 8 0 1
基于 R S和 GI S的城市绿地系统建立及 综合效 益评价初探
徐 志刚 , 高 鹏 , 陈 雪玲
( 岩 学 院 资 源工 程 学 院,福 建 龙 岩 3 4 1 ) 龙 6 0 2
了解 城市 绿地 动态 变化 . 时做 好城 市绿 地综 合效 及 益评 价 ,从而有 利 于满足 绿地 管理 的基本 需要 。 提 供绿 地 系统规 划与 日常管 理决 策依据 , 进城 市绿 促 地 充分 有 效 地发 挥其 生 态 、 会 和 经济 效 益 。 利 社 有 于 保持 城 市生 态平 衡 。 现城 市 可 持续 发 展 . 我 实 而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201)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至今),共计175项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201)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至今),共计175项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278075/E080201面向交通结构优化的支路网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蔡军大连理工大学77201301-201612 51208121/E080201基于文化进化算法的民族乡土聚落更新规划评估研究——以侗族为例蔡凌广州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202/E080201“形动”耦合视角下的城市开放空间服务能力研究邓昭华华南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36/E080201城市历史街区环境再生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董慰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37/E080201基于寒地气候条件的低冲击城市开发策略研究董禹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06/E080201基于视觉感知的城市俯视景观分析与控制--以南京为例高源东南大学24201301-201512 51208025/E080201山西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对策研究郭海北京交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526/E080201基于决策网络和风险约束优化的城市增长边界调控模式研究韩昊英浙江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211/E080201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何依华中科技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417/E080201西北地区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适宜性人居环境营建模式研究黄嘉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413/E080201绩效视角下的西北地区大中城市新区开发强度"值域化"控制方法研究黄明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343/E080201城镇地区慢发性技术灾害的规划控制与修复黄怡同济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27/E080201大都市外围地区土地配置机制与优化模式研究--基于空间绩效评价视角雷诚苏州大学27201301-201512 51278412/E080201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集约化转型模式研究雷振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5201301-201612 51278319/E080201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与规划调控研究李广斌苏州科技学院56201301-201612 51208312/E080201基于可吸入颗粒物扩散模拟的城市街区规划应对策略研究李绥沈阳建筑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530/E080201西南地区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与特色重构研究李旭重庆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62/E080201基于GPS技术的小学生放学路径与城市空间结构协同优化策略研究李早合肥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243/E080201基于历史空间信息系统的河西走廊传统村镇形态变迁研究刘奔腾兰州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68007/E080201基于碳排放计量分析的低碳工业园区规划控制机理与方法刘丽荣桂林理工大学50201301-2016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208074/E080201面向城市规划的道路交通噪声预估与住区声环境保障技术研究路晓东大连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51208138/E080201珠江三角洲城市边缘社区的空间演变规律与内源性的城市空间整合策略马航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15/E080201基于犯罪预防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毛媛媛复旦大学22201301-201512 51268039/E080201内蒙古草原城镇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模式研究荣丽华内蒙古工业大学50201301-201612 51208423/E080201基于城市物质代谢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例沈丽娜西北大学24201301-201512 51208343/E080201基于空间句法研究街区形态与活力的相关性--以京津地区为例盛强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421/E080201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农村生产方式与聚落形态的耦合性研究舒波西南交通大学77201301-201612 51278344/E080201TOD模式下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及交通的耦合模型研究孙彤宇同济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119/E080201城市外围生态服务用地空间结构低碳化规划研究覃盟琳广西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503/E080201基于步行行为的主动式健康干预的住区环境研究谭少华重庆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265/E080201基于中日法比较的转型期城市规划体系变革研究谭纵波清华大学80201301-20161251268024/E080201“一五”时期苏联援华新兴工业城市规划史研究:以穆欣指导的兰州市1954版城市总体规划为重点唐相龙兰州交通大学50201301-20161251208344/E080201基于模型评价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优化策略研究滕夙宏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304/E080201一种基于"碳排放"框架下的规划评估模型研究汪军上海中科高等研究院24201301-20151251278112/E080201低碳时代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城乡配置规划与土建设计研究——以江苏地区国家电网典型设计为例汪晓茜东南大学75201301-20161251208203/E080201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用地优化机理与规划调控研究王成芳华南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091/E080201大型保障性住房空间模式和综合实效研究王承慧东南大学25201301-20151251208493/E080201基于小流域生态系统保护的农村城镇化生态调控方法研究王大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4201301-20151251208244/E080201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碳减排增汇效应定量评价方法研究魏书威兰州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239/E080201基于CAS-CA建模的山地城市适应性规划分析方法研究徐建刚南京大学80201301-2016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208264/E080201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态研究:以南京为例徐振南京林业大学25201301-20151251278416/E080201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整合机制研究许健西安交通大学74201301-201612 51208345/E080201滨海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线索与健康度评价研究许熙巍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29/E080201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闫凤英天津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504/E080201基于水环境效应的山地城市用地布局生态化模式-以重庆市为例颜文涛重庆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113/E080201基于系统耦合与功能提升的城市中心再开发研究阳建强东南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114/E080201特大城市中心区多核空间结构模式的定量研究:基于亚洲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区案例杨俊宴东南大学70201301-201612 51208256/E080201历史城区交通空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方法研究叶茂南京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08/E080201多尺度耦合模拟在高密度城市街区风环境评估中的应用——以深圳为例袁磊深圳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46/E08020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城镇街道网络地域特征认知研究苑思楠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30/E080201低碳理念下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热岛效应模拟预测研究运迎霞天津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62/E080201城镇化转型时期人口高输出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张立同济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85/E080201基于可持续发展三要素的廊道式TOD土地利用优化研究张明武汉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35/E080201基于社会网分析的转型期传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张楠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5201301-201512 51208330/E080201基于空间绩效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选择与结构优化研究:以苏南地区城市为例张振龙苏州科技学院25201301-201512 51208139/E080201水敏性城市空间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以深圳为例赵宏宇哈尔滨工业大学24201301-201512 51278417/E080201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社区居住环境体系研究周典西安交通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411/E080201耦合于分形地貌的陕北能源富集区城镇空间形态适宜模式研究周庆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466/E080201基于混合功能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导控研究:以浙江为例朱晓青浙江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45/E080201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对常规公交客流量的影响--上海浦西地区巴士线路的实例研究卓健同济大学80201301-2016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178480/E080201基于GIS的重庆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与意象研究:1911-2011——以渝中半岛为中心杨宇振重庆大学4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479/E080201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李和平重庆大学58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72/E080201西北典型城镇区(带)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方法研究张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58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71/E080201基于空间绩效评价的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空间扩展及结构优化研究陈晓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57/E080201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规划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周捷武汉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8/E080201轨道交通站点区域人车路径与空间使用的协同效应-以上海为例庄宇同济大学44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7/E080201城市产业遗存的再利用及其生态效应于一凡同济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6/E080201基于低碳城市目标的住区模式选择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典型案例王伟强同济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5/E080201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及方法研究孙施文同济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97/E080201基于动态信息模拟下的历史建筑密集区综合安全体系研究夏青天津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96/E080201中国生态村落中零排放建筑的MSA方法研究——关于适用指南的综合策略罗杰威天津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95/E080201基于生态与水文过程的沿海低地城市形态生成系统及适应性设计研究龚清宇天津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88/E080201基于因子生态分析的乡村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史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74/E080201基于动态释氧效应场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研究石铁矛沈阳建筑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70/E080201城市低成本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配置特征研究陈燕萍深圳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36/E080201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动态地理模拟模型及其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的应用周文生清华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35/E080201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碳汇的影响机制及低碳城乡空间规划方法研究毛锋清华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00/E080201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以湖北省为例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199/E080201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效率优化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耿虹华中科技大学58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168/E080201基于GIS和RS技术的城市群紧凑度研究何韶瑶湖南大学56201201-201512面上项目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178163/E080201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PREE的动态模拟、空间整合研究段汉明河南工业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155/E080201遗产性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可视化技术方法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吴永发合肥工业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97/E080201"就业-居住"共轭视角下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模式研究——以苏南地区为实证吴晓东南大学3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96/E080201基于空间历史信息系统(SHIS)的城市形态变迁研究董卫东南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91/E080201城市开放空间结构演化与居民行为互动机理研究庞瑞秋东北师范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67/E080201基于RS/GIS的成都城乡人口、资源与经济协同演化和模拟研究何新东成都理工大学34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08478/E080201快速城镇化地区社会结构的灾变过程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黄勇重庆大学24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77/E080201基于“拟合”理念的历史村镇区域保护研究——以巴蜀地区为例戴彦重庆大学28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27/E080201生态城市建设的区域响应机制及空间规划调控——以京津冀北地区生态新城建设为例李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8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05/E080201基于社会选择的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吴一洲浙江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03/E080201基于挤出效应的云南旅游古镇传统文化景观演化与重构研究赵敏云南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94/E080201基于精神家园重建的羌族聚落景观价值体系研究文晓斐西南民族大学28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52/E080201基于GIS的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支持方法研究窦凯丽武汉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26/E080201功能转型期历史文化村镇适应性发展研究肖建莉同济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25/E080201基于多维视角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田莉同济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24/E080201中国当代城市规划体系与思想的形成研究:以苏联专家和"一五"时期为切入点侯丽同济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09/E080201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与动力机制的CA模型研究侯鑫天津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08/E080201中国近代大学校园规划思想研究冯刚天津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290/E08020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郊区村民生活模式转变研究--基于不同空间类型的微观主体视角范凌云苏州科技学院27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199/E080201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研究——以鄂豫湘三省为例彭翀华中科技大学24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108184/E080201全球化进程中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网络组织赵渺希华南理工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147/E080201基于区位差异的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空间组织模式研究——以合肥市为例徐晓燕合肥工业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107/E080201西部民族地区村庄集聚研究冀晶娟桂林理工大学22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073/E080201政策分析角度的苏南乡村空间集约化规划研究王海卉东南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018/E080201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和整合利用研究卢源北京交通大学20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003/E080201转型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运作机制与制度优化研究汪坚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68019/E080201云南民族乡村地区旅游小城镇形态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车震宇昆明理工大学48201201-2015122011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263/E080201滇中高原湖泊区城市景观格局生态安全研究李志英云南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002/E080201城市生态减灾的空间组织及规划调控研究——以深圳为例林姚宇北京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260/E080201历史文化城镇的综合防灾规划与灾后重建体系研究刘弘涛西南科技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60/E08020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下的应急车辆配置模式与布局问题研究刘杨南京农业大学18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87/E080201居住满意度、迁居意愿与迁居行为—转型期上海市旧住区空间变迁研究刘勇上海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13/E080201面向城市空间规划的微观模拟研究毛其智清华大学4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68009/E080201循环经济建设下民族传统村落景观转型与保护对策研究毛志睿昆明理工大学25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363/E080201基于能值分析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评价研究谭少华重庆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3/E080201城市记忆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的应用汪芳北京大学37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73/E08020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封闭住区研究王彦辉东南大学33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86/E080201适应地域文化心理的小城镇“紧缩空间”规划模式研究——以广东潮汕地区为例王英姿汕头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46/E080201基于跨域治理的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群规划体制机制研究王勇苏州科技学院2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14/E080201基于生活圈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武廷海清华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008317/E080201市场转型期中国大城市门禁社区研究:机制、效应与管控-以重庆市为例徐苗重庆大学21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126/E080201转型期我国中部地区城市与商业空间新结构模式研究叶强湖南大学4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4/E080201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适应能力建设的景观途径俞孔坚北京大学4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56/E080201基于信息技术的滨海城市高密度人口集聚区综合防灾理论研究曾坚天津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268/E080201基于城市空间增长绩效分析与蔓延控制的开发区转型研究张艳浙江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5/E080201基于城乡制度变革的乡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赵之枫北京工业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38/E080201基于区位适应的城市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决策模型研究郑斌华中科技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152/E080201珠江三角洲城乡统筹规划机制研究周剑云华南理工大学35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061/E080201面向交通效率提升的旧城中心区疏解与再集中更新模式研究周文竹东南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0908200/E080201基于决策网络的城市用地扩展管理模式研究韩昊英浙江大学20201001-20121250978012/E080201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乡村整合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范霄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32201001-20121250978252/E080201历史街区地下空间供需平衡与风险评价研究陈志龙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33201001-20121250908043/E080201夏热冬冷地区城市空间规划的节能策略研究顾震弘东南大学20201001-20121250978186/E080201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与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研究潘海啸同济大学36201001-20121250908162/E080201长三角乡村家庭剩余空间公共使用的设计类型研究娄永琪同济大学22201001-20121250978225/E080201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增长边界研究李咏华浙江大学32201001-20121250908225/E080201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调控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规划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罗萍嘉中国矿业大学20201001-20121250978187/E080201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邵甬同济大学35201001-20121250978038/E080201基于分形网络连接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集约开发研究孙晖大连理工大学30201001-20121250978065/E080201应对特殊气候变化的寒地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徐苏宁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001-2012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0978052/E080201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机理和优化控制王建国东南大学36201001-20121250978101/E080201城市规划作为空间管制政策的技术逻辑研究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30201001-20121250908238/E080201山地安全城市设计多因子关联及动态控制研究左进重庆大学21201001-20121250978188/E080201城市住房建设的空间绩效理论与规划对策研究赵民同济大学36201001-20121250908191/E080201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安居环境重建追踪及评价研究赵炜西南交通大学21201001-20121250978153/E080201]喀什文化区聚落遗产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张杰清华大学36201001-20121250808112/e080201我国大城市地区基于空间绩效视角的可持续形态研究杨东峰清华大学20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8155/e080201大城市空间系统的中观组织结构优化研究韦亚平浙江大学20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8082/e080201中国大城市低收入住区发展演化及规划管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刘玉亭华南理工大学21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0825003/e080201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宝音奈曼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60200809-2009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45/e080201后工业化时期城市老工业区转型与更新再发展研究阳建强东南大学34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46/e080201我国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量化研究杨俊宴东南大学32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29/e080201高速公路条件下的城市区位与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蓝万炼长沙理工大学30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86/e080201城市形态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保护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为例田银生华南理工大学35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91/e080201中部大城市簇群式发展机理及空间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以武汉、长沙为例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34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76/e080201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构形模型库基础研究李昌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33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60/e080201面向政策的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宋小冬同济大学32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61/e080201大规模城市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估与调控研究夏南凯同济大学34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8076/e080201城市非正规性视野下的旧城空间演变模式探讨龙元华中科技大学27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8137/e080201基于gis技术和遗传算法的城市空间生长模型研究于卓武汉大学3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0778124/e080201面向城市流域生态改善、水旱减灾的多尺度空间规划对策与关键指标龚清宇天津大学3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8126/e080201应用dea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集合能效研究吴志强同济大学3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8048/e080201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动态监测体系研究赵勇清华大学2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8017/e080201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研究:演化、特征与整合吴晓东南大学2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088/e080201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模式研究党安荣清华大学28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138/e080201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低收入阶层社会化住宅空间环境研究周婕武汉大学26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147/e080201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方法研究黄明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8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111/e080201城市保护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张松同济大学25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088/e080201特大城市地区的规划制度与环境研究吴唯佳清华大学25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165/e080201市场导向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李和平重庆大学25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08009/e080201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整合及规划调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王兴平东南大学24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08043/e080201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cbd)形态与功能发展量化研究杨俊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8200601-200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8076/e080201高速城市化期城市更新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阳建强东南大学212005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68001/e080201内蒙古草原生态聚居模式与生态民居体系研究刘铮内蒙古工业大学242005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68004/e080201怒江流域中段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研究李晖云南大学242005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RS和GIS的城市绿地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研究

为此 , 笔者 以北 京 市作 为研究 区 , 分 析 比较 目前 国 内 在
外城市 绿地 获取 的一般 方法 及 如何 对城 市人 居环 境 质量 进
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 利用遥感影像对城市绿地信息
进 行快 速准 确地提 取 , 于地 理信 息技 术 , 合 与城 市人 居 基 结 环境相关 的评 价指标 体 系 , 建人 居环 境评 价 专题 模块 , 组 进
环境质 量 , 高人居 环境 质量 有着 十分重 要 的作用 _ 提 1 1 。
( ) 差拉 伸 。 4反 图像 显示 和记 录 的设 备常 常超 过 26 5 个 灰度级 ,而单 幅 图像 中传 感 器 的数据 很少 有超 过 这个 范 围 的嘲 因此 , 。 反差 拉 伸 的 目的就 是 将输 入 图像 中通 常 显示 为 很 窄 的亮 度 范 围扩 大 为很 宽 的亮度 范 围 , 这样 可 以提高 影 像 目视 解译 精度 。 1 绿 地信息 获取 技术流 程 . 2 第一 . 基于 E D S M G N R A A IE I 软件分 类模 块 中的监 督分 类 功能 ,在 监督 分类 中主要采 用 高斯最 大似 然分类 法 也就是 贝叶斯分 类法 。 第 二 , 监督 分 类 后利 用 归一 化差 异 植被 指 数 ( D I 在 N V) 对北京 市的城市绿 地信息进行 提取 。D I( - /R N V= I R) I + R ( ) 中 , 和 R分 别 为影像 近红 外 和红 波段 的灰度值 。 。 式 分 析 波谱 特 征 可 知 , 化 草地 的 N V 值 最 大 , 过 N I 绿 DI 通 DV 可 较好 地 提取 ; 暗色 调绿 地 的 N I 较 DV 值偏 小 ; 当绿 地 被高 大
基于GIS和RS技术的集约与节约利用土地研究

实情 况及其发展趋势 , 分析土地集约利 用潜力评价信息 系统。
关键词 : 土地集约利用 ; 力评价 ; I ; S 潜 GSR
中图分 类号 :3 1 F0. 2
文献标识 码: A
在利用评价方面 . 有的学者开始 涉足对农 业土地利用集约度 的量化
l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与内涵
研究 。黄裕婕等在全国“ 八五” 福建 省土地 资源遥感调查数据 的基础上 , 结 合当地 的社会经济统 计资料 , 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 评价模型分别计算
了土地生产率 土地利用程度 、 土地 投人强度和土地利用集约度 , 为确保
城市土地 利用符合客观规律 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有的学者提 出应研 究城市 土地布局的适 宜性 坪价体 系、 城市景观设 计的适 宜性评价 、 城市土地 利 J潜力评价体 系 ;还有的学 者提 H进行城市 土地生态适 宜度分析 和规 = } I 1 划. 城市人 口 适宜 容量分 析和规划 , 进行城市土地生态 规划 。 在生态学原
理的指导下进 行土地利用配置 。
3 R— I 逐渐加大 的情 况下 , 范围运州遥 感技术实 大
现我 国城镇用地的变化监测是城镇 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 是运 用遥感 这
影像进行土地集约利.研究的基础条件。 H { R — I 技 术 已成为 土地利用 动态 变化过 程定 量化研 究 的主要 手 S GS 段 。 实际巾得 到了广泛应用 . 并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很多研究 以遥感影 像为原始数据 。 应用 GS 供的空问分析功能 , 过两 者的结合 。 I提 通 对土地 利用的空间分布进 行了定量的描述 和分析 , 实现了快 速动态地 了解和掌
统 . 南京 、 并在 苏州等城 市应用。河北省《 I遥感技术进 行城镇土地集 利. = H 约利用潜 力评 价技术方法 研究》通过理论 探索与试点研 究相结 合的方 法. 对石家庄城 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 了评价 。 T作 中. 在 采用遥感信 息提取技 术 . 快速准确地 提取 了城市土 地集约利 用评 价信息 . 并首次将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应用其 中. l了基于“s技术的城市土地集 约利用 提 i I 3” 评价 的技术路线 、 方法 . 并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
基于GIS和RS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基于GIS和RS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逐渐扩张,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等。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就是通过对这些土地使用情况的分析,找出有潜力的存量土地,或者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的可持续使用能力。
本文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以遥感图像为基础,通过特征地物提取,计算特征地物在地块中所占比例。
建立适合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各地块的土地使用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
目的是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相互协调统一,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
本文采用遥感数据,能够快速提取评价指标、提高分析速度,并提供了一种新的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方法,随着遥感技术的提高,这种方法也会广泛应用。
关键词:土地潜力;遥感;gis;指标体系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urban expansion, gradually the problems also arise, such as more sharp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land use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etc. land use potential evaluation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and use, and find out the potential of stock land, or optimization of land structure, improve the land sustainable use ability. this paper with changsha furong district as an example, remotesensing image as the found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 extraction, calculat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plot. establish suitabl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dex system and standard, through the contrast analysis, around the block of land use, and carr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purpose is to make the land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have been mutual harmonious and unified, promote urban land 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function of ascension.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can rapid extraction evaluation, improve the speed of analysis, and provides a new land use potential evaluation metho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method will also widely used.keywords: land potential; remote sensing; gis; index system中图分类号: t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在城市化过程中,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城市存量土地粗放利用。
基于GIS和RS技术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

基于GIS和RS技术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第一章:前言城市规划与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近年来,伴随着GIS和RS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这两种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中。
本文将会着重介绍基于GIS和RS技术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
第二章: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GIS技术可以通过空间分析、数据管理、地图制图等手段,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多种方便的工具。
GIS技术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通过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分析、显示以及模拟等操作,更加准确地进行城市规划。
例如,GIS技术可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绿化规划、交通流分析等方面。
此外,GIS技术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分析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信息,更好地进行规划。
第三章:R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R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卫星图像和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好地了解城市的整体情况,了解城市的建筑密度、用地情况。
此外,RS技术也可以用于城市地面温度的分析、土地覆盖变化的监测等方面。
通过RS技术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支持。
第四章:GIS和R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协同应用将GIS和RS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得到更加出色的效果。
在城市规划中,GIS技术可以用于处理城市中的各类数据信息,而RS技术可以用于获取全面的地理空间信息。
通过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绿化规划、交通流分析等工作。
例如,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可以使用GIS技术进行绿地面积的计算、绿地布局的优化等工作,同时也可以使用RS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了解城市中的植被情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GIS和RS技术的协同应用还可以用于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噪音情况等,为城市规划提供更精细化的数据支持。
第五章:GIS和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GIS和RS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城市规划,还可以用于城市管理。
《2024年基于GIS的区域房地产项目空间分析与策划》范文

《基于GIS的区域房地产项目空间分析与策划》篇一一、引言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中,有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项目空间分析对于成功策划与开发区域性房地产项目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GIS技术对特定区域进行房地产项目的空间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项目策划。
二、GIS技术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GIS技术通过整合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时空数据,能够为房地产项目的空间分析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开发商分析潜在客户的地理位置分布,预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等。
此外,GIS还可以提供多源数据的集成、强大的空间分析和三维可视化能力,为房地产项目的策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区域房地产项目空间分析1. 数据收集与处理:首先,收集目标区域的地理信息数据、人口统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
然后,利用GIS软件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标准化处理。
2. 空间分布分析: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房地产项目的潜在客户、竞争对手的分布进行分析。
同时,分析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交通状况、自然环境等因素对房地产项目的影响。
3. 市场趋势预测:结合历史数据和市场动态,利用GIS的预测模型对目标区域的房地产市场趋势进行预测。
这包括房价走势、市场需求等。
4. 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根据空间分析和市场预测结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项目策划1. 定位与目标:根据空间分析结果和市场趋势预测,确定项目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
2. 产品策划:结合目标客户的需求和区域特点,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房地产产品。
这包括住宅类型、面积、装修风格等。
3. 营销策略:利用GIS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制作房地产项目的宣传材料,如楼盘效果图、户型图等。
同时,制定针对目标客户的营销策略,如线上线下广告投放、社交媒体推广等。
4. 风险评估与应对:根据空间分析和市场预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
这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气象与环境科学
第 31卷
2. 3 绿地信息提取及分类 绿地信息提取就是从通过校正以后的遥感影像
图上提取绿地, 将绿地和其他各种用途的土地区别 开来, 这里涉及到土地利用方面的信息和绿地的详 细分类。
为了准确 地提取并显示郑州市绿地的空间属 性, 可应用 RS 和 G IS 等新技术实现绿地的现状调 查, 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和分类信息提取, 通过外业调绘、转标、数字化方式, 对农田绿地、公共 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 专项内容进行 量算统计 [ 6 ] 。 与其他物体相比较, 各类绿色植物由于均进行光合 作用, 所以具有极为相似的反射波谱特征。因此, 绿 色植物在彩红外遥感影像上非常明显, 很容易识别, 这也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绿地现状 调查的基础 [ 7] ( 相关技术流程见图 1)。
第 31卷 第 2期 2008年 5月
气象与环境科学 M eteoro log ica l and Env ironm en tal Sciences
V o.l 31 N o. 2 M ay. 2008
基于 G IS和 RS技术的郑州绿地系统分析和规划
郭恒亮, 刘丽娜, 王宝强
( 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 郑州 450001)
图 1 利用 G IS和 R S技术进行城市 绿地 现状调查的工作流程图
图 2 郑州市绿地景观格局 图
3 结果与分析
绿地类别是绿地识别的首要元素。结合郑州市 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将市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附属 绿地、城市周边绿地 3类。其中, 公共绿地, 是指由 城市园林部门投资、建设与管理, 供全市居民及外来 游客享用的绿地, 包括各种公园绿地、街头绿地以及 广场绿地等; 附属绿地, 除公共绿地以外, 其他城市
整体性和系统性; 改变建筑优先的用地规划模式, 建立 / 开敞空间优先 0的规划原则, 避免绿地破碎。
关键词: 城市绿地系统; 地理 信息系统; 遥感
中图分类号: TP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148( 2008) 02- 0063- 05
引言
城市绿地关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 建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绿地的生态、经 济和社会效益备受关注, 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 成为新的 研究课 题。而 日益 兴起的 G IS 和 RS 技 术, 给绿地建设的数字化、科学化、定量化提供了很 大的发展空间 [ 1- 4] 。本文基于 R S和 G IS技术, 对郑 州市绿地信息进行提取及分类, 分析了绿地景观格 局, 提出解决郑州绿地建设问题的途径, 得到更合理 的绿地规划, 使郑州市绿地建设量和质同步提高, 实 现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 同时结合绿地信 息数据库, 为郑州市绿地 建设提供指导框 架, 也为 GIS和 RS技术在城市绿地分析和规划中的应用提 供支持。
¹ 发展城市绿化,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提高景 观多样性, 注重城市绿地均衡布局。以后的绿地建 设中, 要加大市中心地区的绿地建设力度, 除了维护 公园、附属单位绿地以外, 还要多建设风景生态园林 绿地、防护林、生产绿地、广场和草坪等多种形式的 绿地, 提高景观多样性和丰富度, 同时保留现有的农 田和灌木等城市周边绿地, 这对于限制城市扩张也 有可取之处。
郑州市区为主要范围, 具体是三环路以内的区域, 包 括郑州市所辖的二七区、中原区、惠济区、管城区和 金水区。
2 资料与研究方法
2. 1 资料收集 研究中, 将收 集的 2002 年 9月 的 SPOT-1/ 2 /4
合成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 波段名称分别为绿 色、红色、短波红外, 其地面分辨率为 20 m, 当时绿 地信息丰富, 适合于作为绿地 信息提取的数据 源。 此外, 收集的 TM 影像作几何校正的参照数据以及 大量的非遥感数据, 作为绿地信息提取的辅助信息, 包括郑州市 1B5万纸制地图、郑州市绿地建设的相 关资料以及郑州市统计年鉴等。 2. 2 图像预处理
研究前首先对源数据即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精校 正和图像配准。本研究利用 ERDAS 遥感影像处理 软件, 选取了已知坐标信息和投影系统的 TM 影像 为参照, 对 SPOT 影像进行校正。为保证几何校正 的精度, 控制点的选择尽量分布均匀, 且覆盖整个研 究区域, 最后算出控制点平均误差距离为 01372个 像元, 符合误差在 1个像元之内的预定期望。出于 研究的需要, 选择了感兴趣的区域对影像进行了裁 剪, 截取了郑州三环以内的影像图。
图 5 公共绿地面积柱状图
º城市绿地廊道景观尚未形成网络空间布局。 从郑州市绿地景观格局图上可以看出, 整个城区绿 地廊道分布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城区主干道、绕城公 路、铁路沿线以及部分河道两侧, 其他地区绿地未能 形成高密度的通道, 整个绿地空间网络协调度和饱 和度不够, 难以发挥绿地廊道的生态效益。
66
气象与环境科学
第 31卷
4 对策和未来的规划
4. 1 郑州市绿地建设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提出郑州市绿地建设过程
中要做到: 优化绿地结构, 强化生态功能, 强调城市 绿地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以突出绿地在改善城 市生态环境中的功能; 改变建筑优先的用地规划模 式, 建立 / 开敞空间优先 0的规划原则, 有效提高城 市绿地的系统性, 逐步改变城市中缺乏联系的块状 绿地的布局方式, 同时避免城市绿地多为填空绿地 的不利局面, 降低绿地的破碎化程度。具体可采用 以下措施。
图 3 郑州市公共绿地影响范围图
3. 3 绿地结构分析 对郑州市的各类绿地面积及所占比例进行统计
( 见图 4), 结合缓冲区分析得到的公共绿地影响范 围图, 可以看出郑州市绿地结构不合理, 空间分布不 均衡。从城区绿地系统的现状来看, 主要是公共绿 地、附属绿地, 缺乏其他的风景林地和防护绿地, 这 很不利于郑州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内附属绿 地的面积占有绝对的优势, 城市周边绿地也占有较 大比例, 而公共绿地面积较小。
绿地种类 公共绿地 附属绿地 周边绿地
面积 /m 2 4566041. 44 20754711. 60 7576494. 96
表 1 郑州市区绿地建设统计
人均面积 / ( m2 /人 ) 2. 06
占绿地面积比率 /% 13. 9
)
63. 1
)
23. 0
占市区总面积比率 /% 4. 0 15. 4 5. 0
收稿日期: 2008 - 04- 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07C JL033) ;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 2007210036 )资助 作者简介: 郭恒亮 ( 1971 ) , 男, 河南商丘人, 讲师,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及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E-m ai:l guoh engliang@ zzu. edu. cn
从表 1可以看出, 郑州市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 很大的进步, 近年来又提出建设 / 国家园林城市 0的 口号, 这为绿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 截至
2002年, 郑州市的绿地建设还是相当落后的, 和国 家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从综合角度分析, 城市建 成区绿地数量小, 绿地率仅为 2414% , 反映出来的
¹ 绿地破碎化程度较大, 生态效益弱化, 影响了 郑州城区整体景观格局和功能。研究区内小型、中 型斑块数量多, 面积小, 破碎化程度高, 缺乏大型斑 块, 各种类型的景观绿地也是小型斑块在数量上占 绝大部分。整个研究区内小型、中型斑块占主导, 斑 块之间缺乏联系, 这种格局不能够发挥城区整体绿 地的生态功能。从公共绿地面积柱状图 (图 5) 中就 可以看出, 面积大于 50万㎡的公共绿地仅有 2个, 远远不能满 足城市 居民对 大面 积、高质 量绿地 的 要求。
1 研究区概况
郑州地处河南中部, 北临黄河, 西依嵩山, 东南 接黄 淮 平 原, 介 于 112b42c 114b14cE、34b 16c 34b58cN之间。郑州市是一座平原城市, 属北温带大 陆性 气 候, 年 平 均 气 温 1413 e 、平 均 降 水 量 64019 mm, 四季分明。一 年中 7月最热, 平均气温 2713 e ; 1月最冷, 平均气温 012 e [ 5 ] 。适宜的温 度使得郑州市素有 / 中原绿城 0的雅号。本研究以
º降低破碎度, 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绿地建 设中要加强诸如人民公园等的大面积、高质量的绿 地建设, 改变中小型绿地斑块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降 低绿地破碎度, 鼓励各单位多建设绿地, 从而提高整 个城市的生态效益。
»加强绿地廊道网络建设, 提高景观生态连通 性。通过绿地廊道和绿地斑块不同程度和不同等级 的联结, 构成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城市外围防护林 建设, 通过道路绿化带将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和单位 的附属绿地联结起来, 以风景区为主体, 结合居住绿 地, 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提高城市景观 生态连通性。 4. 2 郑州市绿地规划
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包括工业、仓库绿地、 居住区绿地、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公用事业绿地、公 共建筑绿地等; 城市周边绿地是指郑州市区周围的 防护绿地和农田, 是构成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中, 从 A rc GIS中导入郑州市区的遥感 影像图, 通过矢量化对绿地按照上述分类进行目视 解译, 然后分层存储管理, 借助于 A rc G IS 的几何量 测功能获取各绿地块的面积和周长, 并将其名称、性 质、服务范围、容量等信息一并添加, 可以及时获取 绿地信息, 进行绿地景观类型编辑与分类。然后将 提取的图像与遥感影像叠加, 参考郑州市城区图, 将 初步形成的景观绿地图生成绿地景观矢量图。最后 将 3种类型的绿地和其他各种用地相叠加, 选择合 适的图例和版式, 添加相应的文字说明, 制成郑州市 绿地景观格局图 ( 见图 2), 作为后续分析和规划研 究的基础。Leabharlann 图 4 郑州市绿地结构组成
3. 4 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就是从景观生态学观点,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