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7-12
LncRNA_SNHG12调控miR-138-5p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3.12.006LncRNA SNHG12调控miR-138-5p/HIF-1α轴改善缺氧/复氧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①魏宗强王琳茹胡文贤张娟子黄贤明李林李强②(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血管外科中心,青岛 266033)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12-2494-07[摘要]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2(SNHG12)调控miR-138-5p/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轴改善缺氧/复氧(H/R)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H/R模型组、H/R+LncRNA SNHG12过表达组、H/R+miR-138-5p mimics组、H/R+共转染组、H/R+共转染阴性对照组,各转染组分别进行转染处理,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5 h缺氧,再进行复氧1 h处理,诱导细胞模型,然后通过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情况;通过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比较各组细胞凋亡率;通过试剂盒测量各组细胞活性氧(ROS)、乳酸脱氢酶(LDH)及炎症因子IL-6、IL-17、IL-18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测定各组细胞miR-138-5p及HIF-1α mRNA表达;通过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凋亡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Bcl-2相关X蛋白(Bax)及HIF-1α蛋白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R模型组细胞凋亡率、细胞ROS、LDH、IL-6、IL-17及IL-18水平、细胞HIF-1α mRNA 和蛋白水平、细胞caspase-9、Bax及HIF-1α蛋白水平升高(P<0.05),细胞活力、miR-138-5p水平降低(P<0.05)。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本科试题库第18章基因工程基础

第 18 章基因工程根底单元自测题(一) 名词解释1. 遗传工程2.生物技术3.基因工程4.细胞工程5.蛋白质工程6.分子克隆7.载体8.转化和转染9.基因文库10. cDNA 文库(二) 填空1.自然界的常见基因转移方式有、、、。
2.不同DNA分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为,有、两种方式。
3.基因工程的载体必需具备的条件有、、。
4.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DNA分子有、、和。
5.一个完整的DNA克隆过程应包括、、、、。
6.目的基因猎取的途径或来源有、、、。
7.基因工程过程中重组体直接筛选法的方式有、、。
8.基因克隆真核生物表达体系常见的有、、表达体系。
9.依据重组体DNA的性质不同,将重组体DNA导入受体细胞的方式有、、等。
10.假设M13的外源基因被插入到lac Z 基因内,则在含有X-gal 的培育基上生长时会消灭色菌落,假设在lac Z基因内无外源基因插入,在同样的条件下呈现色菌落。
11.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就可以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胞(细菌),这种类型的DNA转移称为作用。
12.重组DNA 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有、、、。
(三) 选择题1.以下那种方式保证了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A.转化B. 转染C. 转位D. 转导2.微切割技术使目的基因可来源于以下那种物质?A.真核细胞染色体DNAB.人工合成DNAC. cDNAD. G-文库3.重组DNA 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以下那项不是: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DNA 连接酶C. DNA 聚合酶ID. RNA 聚合酶4.DNA 致癌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使之发生癌变是由于发生了:A. 转化B. 转导C. 接合D. 转座5.关于基因工程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基因工程也称基因克隆B . 只有质粒DNA 可作为载体C . 重组体DNA 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D. 需获得目的基因6.有关质粒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pB R322 含有β-半乳糖苷酶的α片段基因B.质粒较易转化C.质粒的遗传表型可作为转化子的筛选依据D.pB R322 的分子中仅有一个E.co R I 内切酶位点7.以下哪项不是重组DNA的连接方式?A.粘性末端与粘性末端的连接 B .平端与平端的连接C . 粘性末端与平端的连接D . 人工接头连接8.有关噬菌体的表达哪项不符合?A.感染大肠杆菌时仅把D NA注入大肠杆菌内B.只有裂解一种生活方式C . 溶源和裂解两种生活方式可以相互转变D. 噬菌体是由外壳蛋白和D NA 组装而成9.D NA 克隆不包括以下哪项步骤?A. 选择一个适合的载体B . 重组体用融合法导入细胞C . 用连接酶连接载体D NA 和目的D NA,形成重组体D . 用载体的相应抗生素抗性筛选含重组体的细菌10.以下哪项不能作为表达载体导人真核细胞的方法?A.磷酸钙转染 B . 电穿孔 C . 脂质体转染 D . 氯化钙转染11.以下哪项不能作为基因工程重组体的筛选方法?A.PC R 技术B. 宿主菌的养分缺陷标志补救C . 抗药性标志选择 D. Southern 印迹12.关于转化错误的选项是:A.受体细胞获得的遗传表型B.外源D NA确定整合进受体细胞基因组C.自然界中较大的外源D NA转化几率较低D.自然界中较大的外源DNA 转化几率较高13.以下哪种酶是重组DNA 技术中最重要的?A. 反转录酶B. 碱性磷酸酶C. DNA 连接酶D. DNA 聚合酶I14.在分子生物学中,基因克隆主要指:A. DNA 的复制B. DNA 的转录C. DNA 的剪切D. RNA 的转录15.在分子生物学中,重组DNA 又称为:A. 酶工程B. 蛋白质工程C. 细胞工程D. 基因工程16.cDNA 是指:A.在体外经反转录合成的与RNA互补的DNAB.在体外经反转录合成的与DNA 互补的DNAC . 在体外经反转录合成的与RNA 互补的RNAD. 在体内经反转录合成的与RNA 互补的RNA17.聚合酶链式反响常常缩写为:A. PRCB. PERC. PC RD. B C R18.在DNA序列的状况下,猎取目的基因的最便利的方法是:A.人工化学合成B. 基因组文库法C. cDNA 文库法D. PCR 法19.用于PC R 反响的酶是:A.DNA 连接酶B. TaqDNA 聚合酶C. 逆转录酶D. 碱性磷酸酶20.在cDNA 技术中,所形成的发夹环可用A.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除B. 用3′外切核酸酶切除C. 用S1 核酸酶切除D. 用5′外切核酸酶切除21,cDNA 文库包括该种生物的A. 某些蛋白质的构造基因B. 全部蛋白质的构造基因C. 全部构造基因D. 内含子和调控区22.关于感受态细胞性质的描述,下面哪一种说法不正确?A.具有可诱导性B. 具有可转移性C. 细菌生长的任何时期都可以消灭D. 不同细菌消灭感受态的比例是不同的23.在简并引物的3′端尽量使用具有简并密码的氨基酸,这是由于A.Taq 酶具有确定的不准确性B. 便于排解错误碱基的掺人C. 易于退火D. 易于重组连接24.变色的酚中含有氧化物,这种酚不能用于DNA分别,缘由主要是A.氧化物会转变pH 值B.氧化物可使DNA 的磷酸二酯键断裂C. 氧化物同DNA 形成复合物D. 氧化物在DNA 分别后不易除去(四) 是非题1. 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都是蛋白质。
第12章-群体改良

BC3F1
BC3F1间进行双列 杂交或随机交配
23
方式二
第一季
A1×B1
A2×B2
A3×B3
…
An×Bn
A占50%
↓↓↓↓↓
第二季
F1×A2
F1×A3
F1×An
…
F1×A1
A占75%
↓↓↓↓↓
第三季 BC1F1×A3 BC1F1×An BC1F1×A1
…
BC1F1×A2 A占88%
↓↓↓↓↓
第四季
因此,在合成基础群体时,原则上亲本选得越 多越好,亲本尽量能够反映不同祖先的亲缘。
每一位点上存在有利基因的可能性增加,连
锁位点间的杂合度也增加,从而增加连锁基
因有效交换的频率。
.
25
2、合理确定不同种质材料的入群比例
应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及种质的特点,考虑不 同种质材料在群体中所占比例。
3、培育基础群体所需互交的代数
育种中间材料
育种中间材料包括杂交后代、突变体、远缘杂种及 其后代、合成种等。这些材料都具有某些缺点而不能成 为新品种,但有一些明显的优良性状。
野生种质
野生种质指现代栽培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包括介于 栽培类型和野生类型之间的过度类型。这类种质资源具 有作物所缺少的某些抗逆性,可通过远缘杂交及现代生 物技术转入作物后利用
将从母本植株上收下的种子混播在一个隔离区内, 任其自有授粉、互交,形成基础群体。
双列杂交法
对用于合成基础群体的材料进行双列杂交,再将 各双列杂交组合的等量种子混合种在隔离区内, 任其自由授粉、互交,形成基础群体。
.
22
回交法—方式一
第一季Βιβλιοθήκη A1×B1A2×B2
白来航鸡干扰素刺激基因12 PCR扩增

与试验研究白来航鸡干扰素刺激基因12 PCR 扩增张淑萍1葛中东2张凯2夏宇欣2姜莉莉2樊兆斌2**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J3-半乳糖凝集素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感染作用机制研究” (ZR2019MC036);菏泽学院培育基金项目野ATP1B1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复制影响研究(XY18PY01)”。
作者简介:张淑萍(1965.11-),女,濮阳市清丰人,研究方向:药品检测及动物疫病。
*通信作者。
(1,菏泽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274000; 2,菏泽学院药学院274715)摘要:本试验拟克隆白来航鸡干扰素刺激基因12 (ISG12),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
根据ncbi 发表的原鸡ISG12基因序列(登录号:BN000223.1),设计ISG12基因特异性扩增引物。
提取白来航鸡的肝脏、脾脏RNA ,并反转录为cD- NA ,利用RT-PCR 技术扩增白来航鸡ISG12基因序列,并利用生物软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
结果显示,白来航鸡ISG12基因CDS 区为324bp ,编码107个氨基酸遥ISG12编码蛋白理论分子量为10.28 kD ,理论等电点(PI ) 为10.18,不稳定系数为59.46,脂肪系数为41.12遥存在3个明显的亲水区,整条多肽链表现为亲水性;无信号肽,不存在跨膜区;存在21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6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不含N-糖基化修饰位点;含有3个抗原决定簇区域。
本试验成功克隆了白来航鸡ISG12基因,为深入了解ISG12编码蛋白的功能及进一步阐述其抗病毒的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ISG12基因;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 ISGs )是干 扰素(IFN )下游的效应分子,IFN 作用于靶细胞表面受体后, 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激活ISGs 的转录、表达m 2],在宿主免疫 调节及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叫IFN 通过ISGs 发挥包括 抗病毒、凋亡、抗增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在内的多种细胞和生理功能|4]遥不同的ISGs 可以针对病毒从入侵到释放的不同阶段发挥抑制作用 叫 以往针对ISGs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SG15、 Mx1、PKR 等|6-11],对ISG12的研究相对较少遥 ISG12蛋白作为一个潜在的重要细胞因子,参与了机体的抗病毒过程。
6.2基因工程育种课件

CTTCATG GAAGTACTTAA
AATTCCCTAA GGGATT
目的基因 AATTCCGTAG
黏性末端
GGCATCTTAA
2020/7/12
12
• 什么叫黏性末端?
被限制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 带有几个伸出的核苷酸,他们之间正好互 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黏性末端。
2020/7/12
13
2020/7/12
23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
扩增
2020/7/12
24
4、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
大量的受体细胞接受不多的目的基因。处理的 受体细胞中真正摄入了目的基因的很少,必须将它 从中检测出来。
将每个受体细胞单独培养形成菌落,检测菌落中 是否有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淘汰无表达产物的菌 落,保留有表达产物的进一步培养、研究。
•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
2.具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
3.对宿主细胞无毒害作用。
4.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如抗菌素的抗性基因、产物具有颜色反应
的基因等。
2020/7/12
20
• 大肠杆菌的质粒 (plasmid)1:、细胞染色体 (或拟核DNA分子) 外能自主复制的小 型环状DNA分子;
2020/7/12
22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细菌
供体细胞
取出质粒
取出DNA 用同种限制酶切断DNA
用连接酶连 接目的基因
用与提取目的基因 相同的限制酶切割质粒 使之出现一个切口,将 目的基因插入切口处, 让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 与切口上的黏性末端互 补配对后,在连接酶的 作用下连接形成重组 DNA分子。
人类KRAS7种突变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说明书-P4.2-12T-2015.10.09

人类KRAS基因7种突变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说明书【产品名称】通用名称:人类KRAS基因7种突变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英文名称:Human KRAS Gene 7 Mutations Fluoresc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Diagnostic Kit【包装规格】12测试/盒【预期用途】KRAS基因是人体肿瘤中常见的致癌基因。
该基因的突变常见于多种恶性肿瘤,在肺癌患者中的突变率为15~30%,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为20~50%。
导致KRAS处于激活状态的突变主要位于第12和13密码子上。
KRAS 基因突变一般会使肺癌患者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产生耐药,使结直肠癌患者对抗EGFR抗体类药物产生耐药。
但是,2010年10月的最新研究发现第13密码子上的Gly13Asp(G13D)突变亦对抗EGFR抗体类药物有治疗反应性(参见:De Roock. W. JAMA. 2010;304(16):1812-1820)。
因此,KRAS基因突变检测能提高肿瘤临床治疗的针对性,降低治疗费用,节省宝贵的治疗时间。
大部分肿瘤的突变都是体细胞突变,突变细胞往往与野生型细胞混杂在一起,因此所提取的DNA常带有大量野生型DNA,所以对体细胞突变检测需要较高的特异性,而目前广泛使用的直接测序法检测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
本试剂盒用于检测人类KRAS基因的12和13密码子上7种热点体细胞突变(见表1),试剂盒以DNA为检测样本,提供突变状态的定性评估。
辅助临床医生筛选出可受益于肿瘤靶向药物的大肠癌等癌症患者。
该产品用于组织中提取DNA的KRAS基因7种突变的检测,为临床医生对大肠癌或肺癌患者选择肿瘤靶向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表1 人类KRAS基因的12和13密码子上7种热点体细胞突变突变名称氨基酸变化碱基变化Cosmic ID 公司命名Gly12Asp 甘氨酸到天门冬氨酸GGT>GAT 521 12-2-A Gly12Ala 甘氨酸到丙氨酸GGT>GCT 522 12-2-C Gly12Val 甘氨酸到缬氨酸GGT>GTT 520 12-2-T Gly12Ser 甘氨酸到丝氨酸GGT>AGT 517 12-1-A Gly12Arg 甘氨酸到精氨酸GGT>CGT 518 12-1-C Gly12Cys 甘氨酸到胱氨酸GGT>TGT 516 12-1-T Gly13Asp 甘氨酸到天门冬氨酸GGC>GAC 532 13-2-A 【检测原理】本试剂盒基于实时PCR平台结合了特异引物和双环探针两种技术,检测DNA样品中含有的突变基因。
遗传学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其中P6.p与AC最近,接受的信号最强, P6.p 中的vul基因被激活,最终分化为初级卵孔细胞。P5.p和P7.p接受信号相对较少,而分化发育为次级卵孔细胞。 真皮细胞的形成 P3.p,P4.p,P8.p与AC距离远,没有接受到信号分子,细胞中muv基因表达,导致发育为环绕卵孔的真皮细胞.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如线虫、果蝇和人类的发育途径基本相同,控制发育的基因在进化上是保守的,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高的同源性。
遗传控制发育的图式(pattern),发育则是基因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表达的结果,是基因型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转化为相应表型的过程。
研究发育模式生物
二、果蝇早期胚胎发育的遗传控制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一)概论
果蝇的生活周期从受精卵开始经过5个不同阶段的成体前(pre-adult)发育, 包括胚胎、三个幼虫期和蛹期,最终形成成虫。
果蝇卵的结构
具有前(anterior)、 后(posterior)、 背(dorsal)、 腹(ventral)区。
AC与6个Pn.p细胞相互作用确定初级卵孔细胞和次级卵孔细胞的形成。 在锚定细胞(anchor cell,AC )中,lin-3被激活, 分泌一种与脊椎动物的表皮生长因子相似的Lin-3蛋白, 作为信号分子;前体细胞则表达由let-23基因编码的细胞表面受体Let-23蛋白。Lin-3与Let-23连接,扳动前体细胞p5p,p6p和p7p形成初级卵孔细胞或次级卵孔细胞。
第十二章 遗传与发育 遗传与发育 槪念 发育是基因按照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程序化表达的过程。研究基因对发育的调控作用的学科就是发育遗传学(developmental genetics)。 特化 决定
大豆GmGST7_基因耐酸铝功能研究

胡康, 金晓雨, 张雪, 等. 大豆GmGST7基因耐酸铝功能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4(5): 769-779.HU Kang, JIN Xiaoyu, ZHANG Xue, et al. Study on the tolerant function of soybean GmGST7 gene to acidic aluminum stres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3, 44(5): 769-779.大豆GmGST7基因耐酸铝功能研究胡 康 ,金晓雨,张 雪,王金玉,程艳波,连腾祥,年 海,马启彬(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2)摘要: 【目的】耐酸铝基因GsMYB7过表达转化大豆品种‘华春6号’后,从转基因株系的表达谱中获得目标基因GmGST7,该基因受酸铝胁迫诱导上调,且位于GsMYB7基因下游,进一步分析其耐酸铝功能,以期提高大豆酸铝耐受能力。
【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mGST7基因的碱基序列、蛋白结构域和构建系统进化树。
通过烟草叶片瞬时转化法完成亚细胞定位。
通过RT-qPCR 分析该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
设计0、25、50、75 和 100μmol/L 5个AlCl 3浓度梯度,研究GmGST7对酸铝胁迫的响应。
在50 μmol/L AlCl 3处理下,设计0、4、8、12、16、24、36、48和72 h 共9个时间梯度,对GmGST7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
过表达GmGST7基因遗传转化拟南芥,鉴定阳性植株,并对转基因株系进行耐酸铝表型验证、氧化水平测定、耐酸铝标志基因及下游基因的表达分析。
【结果】GmGST7基因位于大豆第7号染色体,序列全长为1 128 bp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4 Each eukaryotic chromosome contains many replicons
S phase is the restricted part of the eukaryotic cell cycle during which synthesis of DNA occurs.
Chapter 12
The replicon
12.1 Introduction 12.2 Replicons can be linear or circular 12.3 Origins can be mapped by autoradiography and electrophoresis 12.4 The bacterial genome is a single circular replicon 12.5 Each eukaryotic chromosome contains many replicons 12.6 Isolating the origins of yeast replicons 12.7 D loops maintain mitochondrial origins 12.8 The problem of linear replicons 12.9 Rolling circles produce multimers of a replicon 12.10 Rolling circles are used to replicate phage genomes 12.11 The F plasmid is transferred by conjugation between bacteria 12.12 Conjugation transfers single-stranded DNA 12.13 Connecting bacterial replication to the cell cycle 12.14 Cell division and chromosome segregation 12.15 The division apparatus consists of cytoskeletal and regulatory components 12.16 Partitioning involves membrane attachment and (possibly) a motor 12.17 Multiple systems ensure plasmid survival in bacterial populations 12.18 Plasmid incompatibil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replicon 12.19 The ColE1 compatibility system is controlled by an RNA regulator
12.4 Each eukaryotic chromosome contains many replicons Figure 12.8 Measuring the size of the replicon requires a stretch of DNA in which adjacent replicons are active.
12.6 D loops maintain mitochondrial origins
D loop is a region within mitochondrial DNA in which a short stretch of RNA is paired with one strand of DNA, displacing the original partner DNA strand in this region. The same term is used also to describe the displacement of a region of one strand of duplex DNA by a single-stranded invader in the reaction catalyzed by RecA protein.
12.4 Each eukaryotic chromosome contains many replicons
Figure 12.5 Different densities of radioactive labeling can be used to distinguish unidirectional and bidirectional replication.
12.2 Origins can be mapped by autoradiography and electrophoresis
Figure 12.3 A replication eye forms a theta structure in circular DNA.
12.2 Origins can be mapped by autoradiography and electrophoresis Figure 12.4 The replication eye becomes larger as the replication forks proceed along the replicon. Note that the "eye" becomes larger than the nonreplicated segment. The two sides of the eye can be defined because they are both the same length. Photograph kindly provided by Bernard Hirt.
12.4 Each eukaryotic chromosome contains many replicons
Figure 12.9 Replication forks are organized into foci in the nucleus. Cells were labeled with BrdU. The leftmost panel was stained with propidium iodide to identify bulk DNA. The right panel was stained using an antibody to BrdU to identify replicating DNA.
12.2 Origins Fra bibliotekan be mapped by autoradiography and electrophoresis
Figure 12.6 The position of the origin and the number of replicating forks determine the shape of a replicat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which can be followed by its electrophoretic path (solid line). The dashed line shows the path for a linear DNA.
12.1 Introduction
Replicon is a unit of the genome in which DNA is replicated; contains an origin for initiation of replication.
12.1 Introduction
Replicon is a unit of the genome in which DNA is replicated; contains an origin for initiation of replication.
12.1 Introduction
Figure 11.2 Several types of independent genetic units exist in bacteria.
12.2 Origins can be mapped by autoradiography and electrophoresis
12.3 The bacterial genome is a single circular replicon
Figure 12.7 Replication termini in E. coli are located beyond the point at which the replication forks actually meet.
Replication fork is the point at which strands of parental duplex DNA are separated so that replication can proceed.
12.2 Origins can be mapped by autoradiography and electrophoresis
12.2 Origins can be mapped by autoradiography and electrophoresis
Figure 12.5 Different densities of radioactive labeling can be used to distinguish unidirectional and bidirectional replication.
12.3 The bacterial genome is a single circular replicon
Figure 12.7 Replication termini in E. coli are located beyond the point at which the replication forks actually meet.
Figure 12.1 Replicated DNA is seen as a replication eye flanked by nonreplicated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