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湟中县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湟中县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9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由于城乡发展基础不平衡,农村的生态环境、生产力、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视,乡村绿化建设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随着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等方面,农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容、村貌也较以前有所改观[1]。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使农村呈现整洁、美观与和谐,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提升乡村文明、致富农民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集中体现[2]。

1湟中县区域概况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湟水流域中上游,属于内陆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0~5℃,降水量350~650mm ,海拔高度2200~4400m ,无霜期110~170d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相对高差大,热量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全县下辖11个镇、3个乡分布在川、浅、脑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2007年湟中县开始着手进行新农村绿化建设,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根据各地区的基础建设水平及民风等方面,从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问题入手,统筹道路建设与绿化,并对部分地区的公共活动场所进行了规划与整改。

虽然成效显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村主题进行绿化建设后,对后续工作的继续开展重视不足。

据调查统计,湟中县所辖375个行政村的道路总长度为1300km ,目前只有18个村进行道路绿化,所占比例为4.8%,还有相当部分地区的道路有待普及绿化建设。

湟中县乡村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湟中县乡村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湟中县乡村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通过对湟中县乡村绿化现状分析,指出在目前进行的乡村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应对的措施,以为湟中县乡村绿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绿化;存在问题;应对措施;青海湟中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殷实,但是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尽快改善,搞好绿化规划工作显然十分重要。

随着新农村的基础建设不断投入,用绿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扮美乡村家园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文明、致富农民的需要,是实现“村容整洁”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1]。

1湟中县乡村绿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湟中县从2007年开始新农村绿化以来,对少部分乡村内的公关活动场所、村内道路进行绿化,而忽视对全县农村绿化后整体建设和投资力度。

根据调查统计,湟中县现有行政村375个,村内道路1 300 km,待绿化后长度610 km,村庄周围及房前屋后没有充分利用空地进行绿化,目前只有对18个村进行绿化,占新农村绿化的4.8%。

因此,新农村绿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引起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2湟中县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属于内陆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0~5 ℃,水量350~650 mm,海拔2 200~4 400 m,无霜期110~170 d,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相对高差大,热量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全县11镇、3乡分布在川、浅、脑地区,当地条件存在差异[2-3]。

2.1地域绿化建设发展不均衡湟中县乡村由于所在的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快慢的不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村庄之间绿化建设不平衡,如多巴地区无论从规划投资、建设、管理等方面均好于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同样在地区条件相同的地方,经济条件好的,绿化建设就做的到位;经济条件差的,绿化建设就做的差一些。

乡村绿化的现状及建议

乡村绿化的现状及建议

乡村绿化的现状及建议一、乡村绿化的现状乡村绿化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植树造林、园林绿化、草坪建设等活动,旨在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乡村绿化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缺乏规划:许多农村地区缺乏科学的绿化规划,导致乱植乱建,绿化布局不合理,无法形成整体的绿化景观。

2. 缺乏资金支持: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乡村绿化项目往往缺乏资金支持,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绿化工程。

3. 管理不善:由于农村地区的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对乡村绿化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导致绿化设施的损坏和荒废。

4. 缺乏专业知识:农民对于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无法科学地进行绿化工作,影响了绿化质量。

二、乡村绿化的建议为了改善乡村绿化的现状,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制定科学规划:建立乡村绿化规划,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绿化项目,形成整体的绿化景观。

2.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乡村绿化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绿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3. 加强管理力量:建立健全乡村绿化的管理机制,增加管理人员数量,加强对绿化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绿化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 提供专业培训:为农民提供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绿化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使其能够科学地进行绿化工作。

5. 增加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乡村绿化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绿化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绿化的良好氛围。

6. 引入生态农业:将生态农业与乡村绿化相结合,通过种植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来进行绿化,既提升了农村环境质量,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7. 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与乡村绿化相关的绿色产业,如花卉种植、观光农业等,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总结:乡村绿化对于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乡村绿化存在规划不足、资金缺乏、管理不善等问题。

乡村绿化的现状及建议

乡村绿化的现状及建议

乡村绿化的现状及建议引言概述:乡村绿化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植树造林、绿地建设等活动,旨在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然而,当前乡村绿化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资金支持、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乡村绿化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正文内容:1. 乡村绿化的现状1.1 缺乏资金支持乡村绿化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农村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很难满足绿化项目的需求。

此外,现有的资金投入也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导致绿化效果不佳。

1.2 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在乡村绿化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仅仅注重绿化数量,而忽视了绿化质量和可持续性。

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导致绿化项目的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 乡村绿化的建议2.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乡村绿化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等方式,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同时,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2.2 科学规划和管理在乡村绿化项目中,应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注重绿化质量和可持续性。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科学确定植树造林的种类和密度,合理布局绿地和景观。

同时,要加强对绿化项目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绿化工作。

2.3 提高农民参与度乡村绿化需要广泛动员和引导农民的积极参与。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绿化工作的认识和意识,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要给予农民相应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参与到绿化项目中。

总结:乡村绿化是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然而,当前乡村绿化存在资金支持不足和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等问题。

为此,应加大资金投入,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农民参与度,以推动乡村绿化事业的发展。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乡村绿化的目标,让农村地区更加美丽宜居。

乡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乡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乡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乡村绿化建设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难点。

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就乡村绿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探讨,同时也提供一些对策和思考的建议。

1. 缺乏长期规划和科学设计。

很多乡村绿化项目都是缺乏系统规划和前期调研的,造成项目设计不合理、建设投入大、效果不好等问题,壮大绿化工程建设相应的规划研究,从科学上确定各项工作目标和工作方针,制定全面的绿化计划,优化绿化结构布局,做到既科学又实用。

2. 投入不足,缺乏实际效果。

乡村绿化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是很多地方的乡村绿化项目,财政拨款不足,难以保证工程的建设和后期维护。

此时,可以借助市场资源,运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由地方政府联合游资、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开展募捐项和民间捐赠,增加资金来源,促进乡村绿化建设。

3.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乡村绿化建设需要人才的支持,其涉及到园艺、土壤学、水利工程、生态环保、农业科技等多个学科,需要很多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

但是,目前农村人才较少,对于绿化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需要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引导学生向农业、环保、生态等方面发展,同时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团队为建设提供支持。

4. 停留在美化表面,忽视生态作用。

乡村绿化的工程实际而言,很多地方是仍然停留在美化表面,无法真正发挥生态作用。

因此,在乡村绿化建设中,需要把生态建设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深入挖掘乡村自然资源的潜力,重点推进水土保持、森林防火、荒漠化防治、防风固沙等方面的工程,同时不断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二、对策思考1. 建立长效的绿化规划和科学设计体系,确保项目可持续。

建设乡村绿化工程应该制定长期规划,结合当地的水土条件和自然环境,合理布局绿化工程,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实现绿色发展。

2. 借助市场手段,筹集绿化建设经费。

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游资、企业、社会各界加大投资力度,开展消费扶贫、农村旅游、农村公共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募捐,筹集互惠资金,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的资金效益,保障乡村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乡村绿化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等工作,旨在改善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绿化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乡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

乡村地区相对城市而言,经济和资金来源相对有限,这就导致了乡村绿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增加乡村绿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或者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公众募捐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

乡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着技术不足的问题。

乡村地区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绿化建设的技术要求也不高,这就导致了乡村绿化建设中技术力量不足。

应对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强乡村绿化建设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引入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乡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着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问题。

乡村地区多为自然村落,缺乏规划和管理经验,容易出现绿化建设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强乡村绿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方案,建立健全的绿化管理体制,增加绿化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乡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着环保意识不足的问题。

乡村地区环保意识相对较弱,容易出现乱砍滥伐、乱倒垃圾等行为,对农村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应对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强对环境保护行为的宣传和引导,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资金缺乏、技术不足、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环保意识不足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加强政府的资金扶持,提升乡村绿化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乡村绿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可以有效地推动乡村绿化建设的进程,改善农村自然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村庄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村庄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村庄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城市,迁往乡村居住。

这使得乡村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其中,村庄绿化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既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困扰村庄绿化发展的问题,并需要寻找相关对策。

问题一:缺乏整体规划村庄绿化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规划,导致种植树木数量、位置和种类无序。

这不仅使得一些地区形成了片段式的绿化结构,并且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效应降低。

解决对策一:推行统一规划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应制定全方位的乡村绿化计划,并将其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此外,应由专业机构负责统筹安排树木种植位置以及科学选择合适种类与数量。

问题二:管理不到位许多农村地区对于绿化项目的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一旦植树完成便定期生长整形的思想还没有被深入人心。

因此,往往会出现树木死亡、生长异常等问题。

解决对策二:加强管理与维护在实施绿化计划后,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来负责日常维护工作。

他们应该具有相应的树木养护技能,并进行定期检查与修剪以保证绿化效果。

问题三:缺乏资金投入由于乡村相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许多乡村地区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这就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项目无法有效规划与落实。

解决对策三:多元化筹措资金政府可以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到乡村绿化中来,通过建立合作模式、引入外部投资和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同时要注重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每一笔投入都能够达到最大化利用效果。

问题四:缺乏环保意识一些居民缺乏环保意识,对绿化项目的价值认同不高。

许多人将自己前院的空地用作养鱼、堆放杂物等,并且滥伐树木。

解决对策四:加强宣传和培训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等渠道向居民普及相关知识,增强绿化意识。

此外,还可以组织培训和开展示范活动,教育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问题五:景观性不足仅仅种植大量的树木并不能完全提升村庄的美观程度。

乡村绿化的现状及建议

乡村绿化的现状及建议

乡村绿化的现状及建议一、现状分析乡村绿化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植树造林、园林绿化、草坪建设等活动,旨在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乡村绿化工作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统一规划:由于乡村绿化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缺乏整体规划,导致绿化项目分散、效果不明显。

2. 资金投入不足:乡村绿化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政府对农村绿化的资金支持不够,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3. 缺乏专业人才: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园林绿化人才,导致绿化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4. 维护管理不到位:一些地区的乡村绿化项目缺乏有效的维护管理措施,导致植树成活率低、绿化景观难以长期保持。

二、建议提升乡村绿化水平为了提升乡村绿化水平,改善农村环境,我提出以下建议:1. 统一规划:建立乡村绿化的统一规划制度,由相关部门负责制定整体规划,明确绿化目标和重点区域,确保绿化工作有序推进。

2.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增加对农村绿化的资金支持,提供专项资金用于乡村绿化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3.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农村绿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培训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农村地区的园林绿化专业水平。

4. 加强维护管理:建立健全乡村绿化的维护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植树成活率和绿化景观的监测和维护,确保绿化效果长期保持。

5. 引入科技手段:推广应用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巡查、智能灌溉系统等,提高绿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乡村绿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绿化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增强绿化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7. 建立合作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的机制,共同参与乡村绿化工作,形成合力,推动绿化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乡村绿化是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通过统一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维护管理、引入科技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合作机制等措施,我们可以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实现农村环境的美化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湟中县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湟中县乡村绿化建设现状,指出在目前进行的乡村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乡村绿化方面应遵循的原则、绿化建设重点和保护措施,以期为湟中县乡村绿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绿化;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青海湟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由于城乡发展基础不平衡,农村的生态环境、生产力、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视,乡村绿化建设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随着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等方面,农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容、村貌也较以前有所改观[1]。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使农村呈现整洁、美观与和谐,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提升乡村文明、致富农民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集中体现[2]。

1湟中县区域概况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湟水流域中上游,属于内陆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0~5 ℃,降水量350~650 mm,海拔高度2 200~4 400 m,无霜期110~170 d,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相对高差大,热量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全县下辖11个镇、3个乡分布在川、浅、脑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2007年湟中县开始着手进行新农村绿化建设,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根据各地区的基础建设水平及民风等方面,从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问题入手,统筹道路建设与绿化,并对部分地区的公共活动场所进行了规划与整改。

虽然成效显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村主题进行绿化建设后,对后续工作的继续开展重视不足。

据调查统计,湟中县所辖375个行政村的道路总长度为1 300 km,目前只有18个村进行道路绿化,所占比例为4.8%,还有相当部分地区的道路有待普及绿化建设。

实际工作中,一些村庄周边地区及房屋周围的空地并没用被充分利用。

因此,为进一步推进乡村绿化建设,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2湟中县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绿化不匹配
据调查,当地的乡村绿化建设规划涉及范围较小,着重对旧设施的修建,而
对环境绿化考虑较少,甚至没有引入详细的布局与规划,与当地的村域民情不协调,实际操作缺乏前瞻性、灵活性、科学性、实用性和人文氛围,有的地方绿化率仍较低,整体效果不突出,布局的统一性和平衡性较差。

2.2重建设,轻绿化
由于对绿化成效和绿化组织的宣传、管理不深入,大部分村民对区域绿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清晰、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绿化在改善生活条件、美化生态环境及改变村容村貌等方面的作用知之甚浅。

虽然各乡村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但却忽视了环境主体的整体绿化,使一些地区仍然固守传统的风貌。

如果不能从思想上重视绿化建设工作,那么这项工作在实施中将受到严重的阻碍[3]。

2.3地域绿化建设发展不均衡
由于各乡村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基础不同,以致实际绿化建设的进度也不均衡,所涉及领域的绿化效果也存在不足,如部分地区绿量不足、绿化功能未完全体现等[4]。

究其原因,除了与经济条件有关外,还与管理程度、建设质量、规划效果以及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力度等因素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均应全面考虑。

2.4大部分村民未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经调查发现,有大部分村民还没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作为乡村绿化建设的主体,如果村民在思想上存在误区,不重视绿化工作的开展,那么绿化效果则难以得到保障[5]。

3农村绿化建设的对策
3.1遵循新农村绿化原则
一是适地适树的原则。

适地适树是保障绿化成果的有效途径,即根据不同立地环境条件,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

由于乡土树种对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有相当强的适应性,且保栽保活,因此在实际绿化建设中应因地制宜,选择种植乡土树种,如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青海小叶杨、丁香、榆叶梅等[2]。

二是树种多样性原则。

树种多样性是绿化水平的标志,可避免景观平淡无奇及病虫害的发生。

不仅要采用针叶常绿树种与阔叶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也要采用乔木树种与花灌木的有机结合[6]。

三是经济合理原则。

每个村的经济基础不同,条件好的地区可选择名贵树种,以提高绿化的档次和水平,凸显绿化效果。

四是突出重点原则。

要充分结合局域发展实际,绿化工作中突出1~2个重点,可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进行,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置大型花坛,合理搭配乔、灌、花,以提升绿化、美化品位。

五是不同用途原则。

对不同地块的绿化有不同的用途,其功能也有差异。

如行道树,宜选择树冠高大、遮阳效果好的树种;小花园宜选用花灌木;庭院以果树为主;农家院则以乔、灌(花卉)、草(草花)相结合;村中空旷地则以乔木、灌木混交方式为主[7]。

3.2绿化建设突出重点
要实现村容整治,提高绿化、美化效果,就要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特别是要搞好绿化规划,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公路绿化。

湟中县有很多村分布在公路两旁,要高规格完成好苗木栽植,一般一旁1排,株距以3 m 为宜,树种以新疆杨、旱柳为主。

二是庭院绿化。

庭院绿化也是新农村绿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要体现生态,又要突出美化、香化、经济效果,如栽植苹果、梨树、花椒、丁香等。

三是“四旁”绿化。

为提高绿化主体的整体效果,不仅应对绿划目标进行合理的布局,还要对设计绿化的区域范围如空闲地、房前屋后、路径旁等,在其周围栽植乔木、花卉树种,达到绿化和美化的双重效果。

四是村域绿化。

实际开展绿化工作前,应对区域生态进行调查,针对农田、地埂的利用现状,对没有绿化的要规划农田林网或绿化带;村域内未绿化的零星荒山、道路边、河滩地或其他宜林地,都可纳入村域绿化。

3.3实施保护措施,巩固绿化成果
按照全县进一步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技术为支撑,按照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工作,达到公路、乡(镇)、村庄、荒山绿化连接,展现湟中县城乡山、水、田、河、路的绿色生态美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新农村绿化打造成特色的风景线。

一是责任到人,分片包干。

实行道路分片包干,落实管护责任制,建档立卡,年终兑现。

村主巷道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包栽植、包浇水、包管护)。

二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为使村民真正成为绿化建设的受益主体,应深入广泛地宣传相关工作的实施内容,使其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认识到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只有农民从中受益,才能进一步保障绿化建设的效果。

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在当地农村广泛宣传乡村绿化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土绿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积极引导农民提高对村庄绿化的认识。

同时,强调绿化、美化好家园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使整体上形成新农村绿化的良好氛围[8]。

4参考文献
[1] 赵珍邦,马国力,蔡守佼,等.湟中县乡村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235,239.
[2] 李晓梅,张建宁.加快农村绿化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国土绿化,2006(8):7-10.
[3] 吴维,代钦奎,唐逸平,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探讨[J].林业建设,2009(1):56-58.
[4] 吴光学.浮山县新农村绿化树种选择探讨[J].山西林业科技,2009,38(4):
56-57.
[5] 张旺华,杨清福,张佳宁,等.村屯绿化的问题与对策[J].国土绿化,2006(8):12.
[6] 曹兴旺.对北京延庆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国土绿化,2006(8):17.
[7] 兰涛志,刘建新.浅谈新农村村(镇)绿化规划[J].国土绿化,2006(8):13.
[8] 胡吉鸿,张万科,杨昌玺,等.对林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