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地球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种类
根据用途和制作材料的不同,地球仪可分为教学用地球仪、装饰用地球仪、礼品 用地球仪等。
如何使用地球仪
01
02
03
04
确定地理位置
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可以确定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
了解地理现象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海洋、陆 地、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现 象,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 环境和地貌特征。
01
02
03
04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极昼极夜
在地球两极地区,由于地球公转 导致极昼和极夜现象交替出现。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昼夜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如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 冬至日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高度角也会发生 变化,如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而在冬季则较小。这种变化会影响地表获得太阳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 和地球仪

CONTENCT

• 地球概述 • 地球仪简介 • 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 地球的运动与产生的现象 • 地球的圈层结构
01
地球概述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 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 亿平方千米。
射能的多少,从而影响气温的高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季节性气候变化
季节性气候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更替,使得地球表 面的气候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季节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动物迁徙和人类生活等方面 都有重要影响。例如,春季是播种的季节,夏季是作物生 长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冬季则是休眠的季节。
地球的偏转力
地球的偏转力: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 力会对地球表面的运动物体产生影响 ,使其运动轨迹发生偏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由于地球的 自转,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经历昼夜交替。在地球上某一特 定地点,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圈,就会经历一次昼夜交替 。
四季变化现象
总结词
四季变化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 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的倾斜 角度和距离太阳远近的变化,导致太阳 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从而形成四 季变化。
公转的பைடு நூலகம்期
总结词:一年
详细描述: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回归年。这个周期是地球公转的 基本单位,对于地球的气候、季节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0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昼夜交替现象
总结词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时,不同地区会经历昼夜交替。
详细描述
月相的变化
总结词
月相的变化是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的证 据,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导致月球在地球 上的位置和形状不断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 相。
详细描述
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这导 致从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形状和位置不断变 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如新月、上弦月、 满月、下弦月等。通过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和 记录,可以证明地球的运动。
02 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定义

实用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实用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赤道地区略微鼓起,形成一个轻微 的椭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周长约为40,075公里
通过卫星轨道测量和三角测量等方法,可以精确测量出地球的周长。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指地球上任意一点到地心的距离,约为6371公里。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地球的周长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
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 两侧逐渐增大,纬度从赤 道向南北两侧逐渐增大。
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是经过英国格林尼治 天文台的经线,是东西经度的起
点。
赤道
赤道是地球的最大周长线,是南北 纬度的起点,也是热带和温带的分 界线。
回归线和极圈
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 极圈是地球上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 界线。
地球的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差,需要统一时间标准进行 时间计算。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利用经纬网定位
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
纬度位置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可以 确定某一地理事物的纬度位置, 即其在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上的 位置。
经度位置
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线,可以确定 某一地理事物的经度位置,即其 在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上的位置 。
确定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方向判断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可以确 定某一地理事物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 的方向。例如,A地点位于B地点的东 北方向,C地点位于D地点的西北方向 等。
赤道半径是指地球上赤道附近的任意一点到地心的距离,约为6378公里。
地球的周长约为40,075公里
地球的周长是指地球表面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约为40,075公里。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02
地球仪上的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的概念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指示 东西方向。
纬线
与经线垂直的圆圈,指示南北方 向。
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经度
以本初子午线为0°,向东向西各划分 180°,分别称为东经和西经。
纬度
以赤道为0°,向南向北各划分90°,分 别称为北纬和南纬。
利用经纬网定位
01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 一点的地理位置,从而进行精确 的导航和定位。
详细描述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由于地 球自转的原因,我们经历昼夜变化,并且在一个24小 时周期内经历一次完整的昼夜交替。此外,由于地球自 转轴的倾斜,我们还会经历四季变化。公转是地球围绕 太阳的运动。公转导致我们经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季节 变化。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 此有时离太阳较近(近日点),有时离太阳较远(远日 点),这导致昼夜长短和季节的变化。
存的生物种类。
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01
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带和自然带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
辐射、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都有所不同,导致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差异。
02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包括季风、洋流等,对气候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季
风洋流影响亚洲的季风气候,而西风漂流则影响南半球的高纬度气候。
详细描述
地球仪通常由球体、底座和旋转轴三部分组成。球体表示地球的表面,其上标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地形地 貌、海洋等。底座用于支撑地球仪,旋转轴则用于模拟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仪能够旋转。通过旋转地球仪,我们 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更好地理解昼夜变化和时差等现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共15张PPT)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共15张PPT)地理
D
D
C
A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024年9月1日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核心素养目标】1、运用资料,了解地球为什么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的家园,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人类的太空探索过程,尤其是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树立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01
地球在宇宙中
Earth's place in the universe
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为生命的起源提供了液态水。
材料一
材料二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 ------使地表具有适宜温度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地球上有液态水
02
人类的太空探索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飞天梦,一直在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类不断开展各项研究,在太空观测、___________、行星际探测、火星探测、________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和成就。
2019年10月,伦敦大学学院在《自然天文学》发表最新研究称,科学家首次在一颗天体的大气层中发现了水蒸气信号,这是寻找可居住外星球的重大突破。这个“超级地球”距离我们的地球约110光年,质量是地球的8倍。如图为“K2­18b”天体假想图。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图文推测,“K2­18b”天体属于( )A.卫星 B.恒星C.行星 D.星云4.下列关于“K2­18b”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太阳系外 B.围绕行星运转C.大气层比较薄 D.距离恒星较远
▋课堂练习Class practice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与昼夜更替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 线旋转一周的运动,自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现象,即地球上某地正对着太阳 的一面为白昼,另一面则为黑夜。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称为 一个太阳日。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即随着地球自转,白昼和黑夜交替 出现。
地球的周长约为40,075公里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
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地球半径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指地球上距 离赤道最近的一点到地心的距 离
地球半径是指地球上任意一点 到地心的距离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地球半径大 31公里左右
02 地球仪和经纬线
地球仪
地球仪的概念
在不同地区,由于地球自转的角度不同,昼夜的长度也不同,导致时差 的存在。
在极地地区,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地面几乎垂直,昼夜交替现象最为明显。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 球模型,用于表示地球的地理特
征、地形地貌和行政区划等。
地球仪的构造
地球仪通常由球体、支架和底座 构成,球体上标注有经纬线和各 种地理信息,支架用于支撑球体,
底座用于稳定地球仪。
地球仪的种类
地球仪有多种分类方式,如按用 途可分为教学用、展示用和装饰 用等;按材料可分为塑料、金属、 陶瓷等;按旋转方式可分为磁悬
日食和月食
当地球、月球和太阳处于同一直线时,会发生日 食或月食现象。
05 地球仪上的方向
地轴和地球仪上的方向
地球仪是模拟地球形状的仪器, 通过地球仪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

第01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第01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产物的含量计算处来。
相对年代:表示地层相对新老关系的时代顺序。
地质时期的时间划分单位:宙、代、纪、世(表1-5)
与上述年代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
第四节 地质历史及地层时代
一、地质时代的概念
地质时代:一个地层单位的形成时代或年代,包括绝 对年代和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同位素年代,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蜕变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 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 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
按动力来源分为: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 (旋转能、重力能、辐射热能)引起。
内力地质 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地震作用
2017/11/15
25
地壳(构造)运动:水平和
升降运动。地层沉积间断



6
(二)地球内部圈层——地幔
1、位置: 地壳与地幔之间,或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距离地球表面2900千米以上) 2、组成物质: 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越往下 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3、特殊圈层: 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它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块 。 2)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之一.
第二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 镁、氢等。
矿物: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如金
刚石和金)或自然化合物。 岩石:矿物的天然集合体。大多岩石由两种以上的矿 物组成。根据成因,可将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 质岩。
2017/11/15
22
第三节 地质作用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

经济发展与国际 合作
经济发展需要国际合作的支 持和推动,国际合作也可以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国际合 作,各国可以共享资源、技 术和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和 竞争力。
国际组织在国际 合作中的作用
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等,它们为各国提 供了交流、协商和合作的平 台,推动了国际合作的深入 发展。
人口问题与对策
探讨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了解各国采取的人口政策 与措施。
语言和宗教
世界语言种类与分布
认识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发源地、分布地区,了解语言对文 化交流的影响。
宗教与信仰
了解世界主要宗教及其信仰体系、教义、仪式等,理解宗 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宗教建筑与景观
欣赏不同宗教的代表性建筑与景观,感受宗教文化的魅力。
方向
地图上常采用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的符号叫图例,说明地理 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02 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七大洲
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 洲、欧洲、大洋洲,它们的分布和边 界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亚洲 与欧洲、非洲的相邻关系,太平洋与 大西洋的连通等。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气候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如农 业、交通、建筑等都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 条件。
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需要采取节能 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等措施。
04 居民与聚落
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
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分布特点,理解人口密度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物候季节
4.2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2) 固、液、气三态物质并存
—— 三态物质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成为地表系统 中物质循环、能量传递的重要表现形式。
水的三态转化
水蒸气
物质循环
(海、湖——大气层——高山、 高纬——河流——海、湖)

雪/冰
能量传递
(吸收 —— 释放 —— 吸收)
4.2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总体积 : 10833×108 KM3 总质量 : 6.588×1027 g 平均半径 : 6371.11 KM 质量 —— 引力关系
质量过大,引力过大,H2、He、CH4聚集地表,缺氧 质量过小,引力过小,无法保持大气层和聚集水 质量、引力适中,形成大气圈和水圈,生命形成演化
2. 地球的运动
2.1 地球的自转 1) 概念 线速度 L = 464×COSφ (φ为纬度) 角速度 360o / d , 15o / h 2) 意义 昼夜更替 地理坐标的基础 时区
太阳黑子
本 章 重 点
1. 地转自转的地理意义 2. 地理坐标 3. 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及原因
5.2 引力作用

海洋潮汐,海水运动 大气潮汐,气压周期变化,影响气流、降水 固体潮汐,地球自转变化
5.3 陨石撞击
改变地表形态 (陨石坑、环形山) 地表环境灾变 (导致地震、气候灾变等)
5.4 其他因素
物质交换 ( 宇宙尘埃、陨石降落地表, 大气层上部的分子逃逸到宇宙空间 ) 太阳活动 (干扰地球磁场,影响无线电通讯)
1.2 地球的形状
N b:短半轴 • 椭球体
a = 6378160 m
b = 6356755 m • 扁率 α= ( a – b ) / a = 1 / 298.75 • 第一偏心率
a:长半轴
β= ( a2 – b2 ) / a2
S • 第二偏心率 γ= ( a2 – b2 ) / b2
1.3 地球的大小
1) 太阳辐射
—— 地表系统主要的能量来源
电磁波:由不同波长的射线
组成,是太阳输送给地球能量 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影响地表 系统的太阳辐射位于紫外、可 见光和近红外范围内

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球 表面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
a) 带状分布,全年辐射总量低纬大于高纬 b) 日辐射总量随季节变化
4.2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6) 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人类对地表环境的改造: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的诞生 地表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形成 地表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对地表结构的改变
(开垦土地、城市化、填湖造地)
改变地表环境演化速率和方向
(温室效应、土地侵蚀 12~ 1500 m3 ↑ 1500~85000 m3 )
春分日和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 极递减,极点为零 夏至日: 从北回归线向南 递减,南极圈内为 零向北递增,北半 球高纬最大 冬至日: 从南回归线向北 递减,北极圈内为 零向南递增,南半 球高纬最大

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原因
直接原因
a) 太阳高度角的纬向 变化及其季节变化: 高度角越大,接 收太阳辐射越多
改变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
(燃烧化石燃料)
(火山、地震、台风、海啸、 改变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 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尘暴) (改变地表结构~改变反射 率~改变太阳辐射接受量 —— 热岛效 应)
5.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5.1 能量来源 —— 太阳辐射


保持地表温度 光合作用,生成有机质 辐射差异,物质运动与天气现象
( 海陆比 2.5 : 1 ,六个大陆,四大洋)
2) 海陆起伏
( 泛对称现象:面积越大,平均海拔或深度越大 )
3) 岛屿
( 大陆岛: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关系,基础固 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 海洋岛: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 海底火山喷发——火山岛 珊瑚礁构成的岩岛——珊瑚岛 )
4.2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3) 特有的、自身发展而成的物质和现象 (生物、风化壳、土壤、沉积岩、地貌形态) 4) 地表各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 水循环:大气圈 —— 水圈 地质循环:岩石圈 —— 水圈、大气圈) 5) 地球表面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形成不同等级 的自然综合体——自然区域 硅铝层(花岗岩层) 地壳 硅镁层(玄武岩层) 岩石圈 地幔 地核 垂直分异 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水平分异(水平差异与变化,气候冷暖、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3.1 纬线与纬度

地轴 地心
(地轴的中点)
N α α
(连接地球南北极的地纬线、赤道
(纬圈——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 相交成圆 纬线——构成纬圈的圆弧 赤道——最大的纬圈 )

纬度
(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赤道纬度、南北极纬度、纬度测量)
S
3. 地理坐标
N
3.2 经线与经度
b) 日照长度及其季节变化: 日照时间越长,接收 太阳辐射越多

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原因
根本原因
a) 黄赤交角和地球的公转:使太阳高度角和日 照长度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变化, 因此,地球上各地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才具有 随季节而变化的特点。 b)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的更替,从而使地 球上太阳辐射的季 节变化成为全球共 有的现象。
第一章 地 球
1. 2. 3. 4. 5. 地球基本参数 地球的运动 地理坐标 地球表面形态与特征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1. 地球的基本参数
1.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总星系——星系团(星系群)——星系——恒星 本星系群——银河系——太阳 (太阳系)
日地距离:
14960×104KM
——(天文单位) ↓5% → 温度过高 ↑1% → 温度偏低

地转偏向力 (科里奥利力) D = 2 V · ω· Sin (φ)
( V: 物体运动速度 ω: 地球自转角速度 φ:物体所在纬度 ) N B→A VSN V A→B VEW
A
W B
E VEW V VSN
北半球右偏
S
南半球左偏
2.2
地球的公转
1)基本概念

地球轨道面 黄道/黄道面 黄赤交角



太阳高度角
冬至日,阳光直射南纬23o27, 夏至日,阳光直射北纬23o27, 春分/秋分,阳光直射赤道 (太阳高度角90o)
2) 地理意义

季节变化
(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变化于南北纬 23o27,之间 )

昼夜长短变化
(夏季太阳直射,昼长夜短,夏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3. 地理坐标
经线圈、经线 (经线圈: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 相交构成一个圆 经线:为经线圈的一个半圆弧,所有经 线呈南北方向,在两极相交 )
β
本初经线 经度
(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经度 的零度线)

S
(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夹 角,向东和向西各分180o)
4. 地球表面形态和特征
4.1 地球表面形态 1) 海陆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