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培养了暴力儿童 (1)
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原因

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原因一、缘故(一)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教育方式的阻碍1、镜头:文文追着小汽车在家跑来跑去,边跑还边学着小汽车“嘟嘟”地大叫,正在写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静一点”,但都被文文当耳边风,爸爸动气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下说:“叫你不听话。
”2、解读:父亲平常忙于工作,疏于对小孩的教诲,小孩听话时就百般惯宠,一旦小孩犯错误了就拳打脚踢,在这种“溺爱加暴力”的家庭阻碍下,小孩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
这不是小孩天生爱“暴力”,而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从父母那儿得到的体会是负向的。
“绝对权威,高压统治”和“过渡溺爱爱护”类型的家庭都容易导致儿童“暴力”行为的产生。
3、如何样做: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不要对小孩采纳恐吓、打骂的方式,这专门容易让小孩“耳濡目染”,仿照家长不正确的行为。
有的家长在小孩犯了错误时,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确实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小孩讲道理,这不但难以让小孩心服口服,更容易把小孩引向不正确的道路。
父母是小孩仿照的榜样,因此,是“坏榜样”依旧“好榜样”,就取决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了。
4、父母不纵容:父母的溺爱与纵容也会培养或间接鼓舞小孩的暴力行为,有的父母在小孩被人欺负了时说:“不要怕,你也狠狠地揍他。
”现在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传授攻击性行为,是在教小孩错误的处理方法。
不帮小孩推卸责任:在生活中有一种家长,小孩不小心摔倒了,做家长的赶忙把他扶起来,生怕小孩哭,就踩踩地板说:“臭地板,坏地板,让宝宝摔倒了。
”要是小孩碰到了桌子,家长就打打桌子说:“桌子不行,碰到宝宝了。
”总之,什么差不多上其他人的错,小孩自身是没有责任的,什么事都怪别人,久而久之,在小孩心目中就产生了一种不良阻碍,什么差不多上人家不行,没有自己不对的,碰到一点事就怪别人,攻击别人。
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和谐正向的亲子关系为小孩提供了一个宽松适宜的心理、物理环境,能够使小孩的心理健康进展。
童年读书笔记第九章

《童年》第九章读书笔记《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的故事。
第九章中,故事的情节继续发展,主要描述了阿廖沙与外祖父家的矛盾日益激化,以及他在这种环境下的成长和变化。
一、章节概述在第九章中,阿廖沙与外祖父家的矛盾逐渐升级。
由于外祖父的吝啬和专横,家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阿廖沙因为一次小错误被外祖父痛打一顿,这使得他对这个家产生了更深的厌恶感。
同时,他也开始观察和理解到家庭中的种种不公平和压迫。
二、主题探讨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家庭暴力和儿童成长的主题。
外祖父的暴力行为对阿廖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让他身体上受到伤害,更在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然而,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阿廖沙开始学会了观察和思考,他的心灵逐渐成熟起来。
三、人物分析阿廖沙在这一章中展现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
尽管面对外祖父的暴力和家庭的压迫,他并没有选择屈服或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的智慧和勇气不仅赢得了读者的尊敬,也让他在困境中不断成长。
四、思考与启示读完这一章,我深感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而一个充满暴力和压迫的家庭则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同时,我也被阿廖沙的勇气和智慧所感动。
他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勇气和智慧,就一定能够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童年》第九章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和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不仅对故事情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启示。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启示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 停止吼叫(套装2册)》读书笔记模板

第四章家长精神专制,酿成“腐烂的脐带”
简单粗暴,亲子教育之殇 别要求孩子做顺从的羔羊 允许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给予孩子合理争辩的权利 尽量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 在家里为孩子设立“自治区” 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编织一个梦
第五章别压抑!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谨防不良情绪骚扰孩子 小小男子汉,有泪也要弹 别让孩子的烦恼积累成灾 将孩子的怒气恰当引导出来 大人说话,小孩可以插嘴 给孩子承认错误的机会 帮助孩子度过心理危险期 正确应对子女青春期怪异行为
第二章梳理负面心理,还给孩子心灵健康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开心理困惑 教会孩子合理疏导自己的愤怒 培养抗挫心理,给予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 帮助孩子摆脱失败综合症 消除自卑心理,让孩子喜欢自己 孩子心灵稚嫩,谨防消极心理来侵害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排解不良情绪 培养情绪控制力,教出情商高的好孩子
第三章及时扫除心理阴霾,让孩子向着阳光
第六章找出厌学的心理结症,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孩子厌学怎么办 如何帮孩子摆脱考试焦虑症的纠缠 压力太大,教孩子做做“心灵瑜伽” 把孩子的大意心理彻底纠正过来 孩子偏科别心急,查清原因巧引导 理解孩子追星心理,但要帮他掌握尺度 早日帮孩子戒除对络的依恋成瘾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
06
第十章放手 去爱,别让 包揽扼杀孩 子的生存能 力
05
第九章期望 值适当,别 把孩子压成 侏儒
第一章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糟糕的家庭最毁孩子 孩子一直在看着你呢 父母自私,孩子很自我 父母冷漠,孩子会冷酷 别让你的脏话污染了孩子 孩子爱撒谎,多半怪父母 好父母应该让孩子引以为荣 步调一致,才能教育好孩子
儿童心理学+停止吼叫(套装2 册)
读书笔记模板
安徒生童话问题(回答)

安徒生童话问题(回答)安徒生童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但其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回答一些与安徒生童话相关的常见问题。
问题1: 安徒生童话对儿童有益吗?回答:安徒生童话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有益。
它们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向儿童传达了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然而,一些安徒生童话中存在暴力、恐怖或残酷的情节,这可能会对某些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在阅读这些童话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
问题2: 安徒生童话的主题是什么?回答:安徒生童话的主题多种多样,涵盖了爱、友谊、勇气、毅力、善良等人类基本价值观。
童话中的故事情节常常通过奇幻的元素来传递这些主题,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中。
问题3: 安徒生童话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如何?回答:安徒生童话常常通过奇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探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安徒生对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人类欲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从而使童话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现实的谐和性。
问题4:安徒生童话被批评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安徒生童话有时被批评存在对女性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刻板印象或歧视。
此外,一些童话中的暴力和残酷情节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
但同时,这些童话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观念。
问题5:安徒生童话的受众是谁?回答:安徒生童话的受众不仅仅是儿童,也包括了成年读者。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和主题都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安徒生童话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通过想象力瑰丽的故事情节,传达了一些重要的人生价值观念。
然而,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暴力或残酷情节,并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引导。
安徒生童话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是成年读者不可错过的文学经典。
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和应对

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和应对近年来,儿童暴力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儿童暴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儿童自身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暴力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家庭冲突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暴力行为的出现。
首先,家庭暴力是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儿童在家庭中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暴力事件时,他们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并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此外,家庭暴力还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使他们产生愤怒、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促使他们采取暴力行为来宣泄情绪。
其次,家庭冲突也会对儿童暴力行为产生影响。
当父母之间存在频繁的争吵和冲突时,儿童可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进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他们可能会学到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观念,并将其应用于与同伴的争执中。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儿童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
过度严厉或过度宽容的父母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儿童产生暴力行为。
过度严厉的父母可能会对儿童施加过多的压力和惩罚,导致儿童产生愤怒和反抗的情绪。
而过度宽容的父母则可能忽视儿童的不当行为,使其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社会环境对儿童暴力行为的影响除了家庭环境外,社会环境也对儿童暴力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暴力、同伴关系和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学校暴力是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儿童在学校中遭受欺凌或暴力行为时,他们可能会受到心理上的创伤,并产生攻击性行为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
学校应该加强对欺凌行为的管理和教育,以减少儿童暴力行为的发生。
其次,同伴关系也会对儿童暴力行为产生影响。
当儿童与同伴之间存在紧张和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同伴关系的质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个案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小班新生入园,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性格的孩子,五花八门的,林宇涛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对班里的小朋友频频发起攻击:打人脸,捶人肚子,踩人脚,最严重的就是经常咬人,不仅打小朋友,连老师都敢打,班上老师也都无一幸免,有一天,他发起了十多次攻击性行为,涉及七八名幼儿。
逼得我们只好对他采取暂时的隔离。
经了解,我认为造成林宇涛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是:一、祖辈的无原则溺爱。
林宇涛的妈妈一味溺爱、娇宠、造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二、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
林宇涛的妈妈告诉我们,宇涛小时候住在乡下,居民素质不高,常常相互漫骂,甚至相互殴打,孩子耳濡目染学会了打架。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林宇涛的父母大多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
当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
林宇涛的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
四、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
当林宇涛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
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
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林宇涛的攻击性行为。
五、大众媒介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林宇涛的妈妈说宇涛爱看奥特曼这类型的动画片,暴力画面很多,他经常学动画片里的暴力动作。
久而久之就养成动手打人的坏习惯了。
六、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2020学前教育案例_1

2020学前教育案例大班的飞飞小朋友在班里是出了名的"打架好手",每天都有关于他的一些新闻。
每当他看到其他孩子做游戏、玩玩具时,他悄悄地靠近他们,趁其不备便伸手去抢玩具,抢不到就撒泼哭闹,甚至拔出拳头伸向同伴。
他的一对拳头几乎成了他的全部语言。
由于他爱打人,同伴们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还不断地向我告状,告状声越多,他越孤单,拳头也就越多地伸向别人。
分析:我想,飞飞的行为一定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
通过电话家访和与来接送的家长交谈,我了解到他的爸爸文化层次较低,飞飞的妈妈对飞飞百依百顺,从不对他提出任何要求,而爸爸却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他的爸爸自述:"飞飞在家不听话,跟他讲道理太累,还是痛打一顿有效,打痛了,他才会记住。
有时被打后还不服,反而发起了野性,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久而久之,在爸爸的影响下,使飞飞形成了打人的行为。
据观察,飞飞在幼儿园,他非常想和别人交流,又因为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小朋友都不愿与他一起玩。
学期总目标:有耐心,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
懂得遵守规则,不随意动手打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一阶段目标、措施:1、通过老师对孩子的观察、正确对待俊俊的攻击性行为。
2、家园合作。
要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同时要求飞飞的妈妈也改变与其爸爸在教育上截然不一致的做法,不要去迁就孩子的不良行为;多了解标标的闪光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阶段目标、措施:1、班里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造成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氛围来感化他、影响他。
2、扬长避短,多看到他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教育、引导他。
第一阶段:时间:20xx年2月25日上午10:00音乐活动时,飞飞跟着老师唱了两句后就开始坐不住了。
先玩弄自己的鞋子,然后扯扯身边女孩子的头发、衣服,弄得小朋友直嚷嚷:"老师,飞飞动我。
"请他上前表演时,他却突然跑到风琴前,东摸西摸。
儿童权利的观念_洛克、卢梭与康德

儿童权利的观念:洛克、卢梭与康德王本余(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南京 211137)摘 要:儿童权利观念是在启蒙运动之后诞生的,洛克、卢梭和康德在儿童权利观念的启蒙上充当了先锋作用,他们奠定了西方现代儿童权利思想的根基。
由于各自的政治理想不同,他们所建构的儿童权利观念也有着内在的差异。
洛克在 有限政府 观念下建构儿童权利的观念;卢梭在 道德理想国 观念下建构儿童权利观念;康德在 法律共和国 观念之下建构儿童权利观念。
关键词:儿童权利观念;自由权利;消极权利;积极权利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8-0130-07儿童权利是指儿童根据一个社会的道德或者法律而享有从事某些行动的自由以及受到某种对待的资格。
从事某些行动的自由 是儿童的消极权利,他人或者社会若没有更高的道德正当性理由便不能干预,这意味着他人或者社会承担着某种消极的、不作为的义务。
受到某种对待的资格 是儿童的积极权利,他人、社会必须提供相应的帮助和福利,这意味着他人或者社会承当着某种积极的、作为的义务。
所谓儿童权利的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儿童权利的理解与认识,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人们对于儿童权利的理性观念。
儿童权利的观念不同于儿童权利的 概念 ,也不同于儿童权利的 语言 。
这意味着当人们尚未提出权利的概念时,又或者当 权利 的语言尚未出现之时,权利的观念却可能已经存在了。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儿童在根本上隶属于城邦或者教会,儿童并未被作为独立的、自在的个体为人们充分理解与认识。
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儿童是被作为 小大人 或者是家庭的财产被看待的,儿童的独立性尚未成为人们自觉的意识;二是这段时期虽然也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是这种教育的出发点并非儿童本身,而是出于政治社会或者宗教的考量。
这实际上意味着,古典时期儿童以及儿童权利的观念尚未发萌成为自觉的意识。
因此,古希腊到中世纪时期儿童权利的观念,都应当建立在儿童还是 附属品 的前提下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培养了“暴力儿童”
镜头一:家长会上幼儿园老师很诚恳的在向某家长倾述:“您家的孩子经常会和小朋友发生一些矛盾,表现比较急躁,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尽量改善这种状况。
”
镜头二:放学时某家长被许多孩子围着告状。
镜头三:媒体报道:郑州3名小学生遭外校生施暴4小时被拍各种屈辱照。
面对这样一组组镜头,我想到了一个词语:“暴力儿童”。
何为“暴力儿童”?一般表现为两类。
轻者为语言暴力,如有些孩子年纪虽小,可脾气却相当暴躁,稍不顺心,嘴里就蹦出“杀了你”、“打死你”等言词。
有些孩子则表现为玩着玩着,突然猛叫一声,把周围人吓一大跳,自己却若无其事,等等。
另一类较为严重的表现在行动上。
轻度的是动辄对别人动手动脚,严重者则是用暴力器械伤人,危害性极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一名从教17年的幼儿园教师,据我的观察分析,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如果出现打人行为,很大的原因是出于自卫。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暴力行为继续存在的话原因有三:首先是孩子的性格比较任性。
目前,我国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了小皇帝的任性习性。
对孩子的种种要求,多数家长只是一味地满足、迁就,缺乏正确的引导。
例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自己不小心被桌腿绊倒了,跌倒爬起是
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许多祖辈都会‘迁怒’于周围的物件,边哄孩子边用手怕打着桌子嘴里喃喃道:“奶奶给你打它,别哭了,我们打死它,再让它伴我们宝宝,打死它。
”我们回头想想,桌子摆在那里想来已有时日,孩子摔倒时桌子并未主动攻击,它何错之有?然而我们的许多大人为了逗乐孩子总是喜欢这样‘迁怒于物’。
看似不经意的语言,看似在哄小孩子。
久而久之,这种遇事喜欢迁怒于人,逃避责任的做法,会使孩子为所欲为,会为孩子形成暴力倾向的性格奠定基础。
其次是影视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普遍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电视便成为家长看护孩子的手段之一。
幼儿园里的男孩子无一不崇拜奥特曼,奥特曼有能量,能打怪兽,孩子们整天模仿着奥特曼,摆着各种姿势,奥特曼的英雄形象满足了孩子们小小的英雄主义情怀。
据说奥特曼在日本是禁播的。
原因是太过暴力。
面对目前电视节目的良莠不齐,模仿力极强的孩子天天泡在以武打、凶杀、暴力等为主的电视剧里,极易从模仿、潜移默化到最终形成暴力倾向。
三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个场景,小豆的爷爷平素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唯一的爱好就是下象棋,而且很在乎输赢。
一日,爷爷在与老友下棋,正值军情告急,不善于察颜阅色的小豆围在爷爷身边跑来跳去玩着牺牲了的“废子”,爷爷忍无可忍踢了小豆一脚,不明原因的小豆坐在地上开始大哭,哭了一会儿无人理他,于是他站起来把
身边的小櫈子一脚踹飞。
看着飞滚着转了几圈的小櫈子,我的心情很不是滋味,爷爷无意识的举动,却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为培养一个施暴者做了示范。
小豆今天可以踢凳子说不定明天就可以踢同学。
还有一些家长嘴边经常会挂着这样的言语:“再不……看我揍你了。
”更有一些信奉“不打不成才”、“严父出孝子”的家长,更是在亲身上演武打片的同时并告诉了孩子武力可以解决语言解决不了的问题。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作为一名母亲。
我想和家长朋友们说一声,在暴力方面,环境的影响应该是大于遗传的。
一般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不被欢迎,这样更容易加剧促成他们使用暴力的可能。
这样的孩子是可悲的,须知,刚出生时,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为何有的孩子后来成了魔鬼了呢?这原因恐怕只有问生养孩子的父母和陪伴孩子成长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