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扬州城市的人文学阐释

合集下载

扬州历史名人

扬州历史名人

扬州历史名人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荟萃的城市。

自古以来,扬州就是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地方。

许多文人墨客、政治家、名将都在扬州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和传奇。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扬州历史上的名人吧。

1. 范仲淹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东坡居士,在扬州设立坡厅,官至宰相。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范文正”,其治国理政的思想被后人称为“范氏治学”。

范仲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以仁政来治理国家,倡导“宽中折严”的治国方针。

他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二集》等文章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关汉卿关汉卿(约1178年-约1234年),字汉卿,一字伯圭,生于扬州。

关汉卿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戏曲家、剧作家,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创作了《窦娥冤》、《牡丹亭》、《汉宫秋》等优秀的传世作品,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关派”代表人物。

关汉卿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思考和扎实的表现技巧,至今仍广泛演出,深受观众喜爱。

3. 杨时杨时(1045年-1101年),字敬之,扬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杨时是北宋初期的重要官员,曾任京兆尹、礼部尚书等要职。

他治理扬州有方,清廉明断,为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杨时精通文学、经史,著有《辩经论》等著作,有“南杨北范”之称,与范仲淹齐名,为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

4. 李密李密(公元614年—公元670年),字元礼,唐代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出生于扬州。

李密初期为唐隋之际的大将,曾被封为右武威将军、徐州刺史。

他在唐朝末年的武周时期,被定为“盖世太守”,成为了武周政权的重要支柱。

李密通晓兵法、善谋略,因其为人正直,深得士民拥戴,是扬州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

5. 范成大范成大(1502年—1584年),字次远,号东坡,扬州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

范成大是明代儒臣范钦的嫡孙,素有“东坡第二”之称。

他撰有《茅庵全集》、《南岳杂说》等经典之作,对明代文学、戏曲、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扬州叙游+题解+句解

扬州叙游+题解+句解

扬州叙游+题解+句解
一、题解
《扬州叙游》是唐代文人杜牧的一篇游记,主要描绘了扬州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这篇游记对扬州的美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深深眷恋和敬仰。

二、句解
以下是《扬州叙游》中的一些名句解释:
1.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这句话形容扬州的繁华景象,即使卷起珠帘,十里春风中的扬州路也总是比其他地方更胜一筹。

2. “天下三分,两分在此。

” 这句话表明扬州在当时的繁荣程度,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三分之二。

3.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 这句话描绘了夜晚扬州的景象,桥梁上的灯火与天上的星汉相互辉映,水域上的船只仿佛近在咫尺。

4.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 这句话描绘了江雨纷飞、江草茂盛的景色,以及六朝时期繁华已逝、如今只剩下鸟儿啼鸣的情景。

5. “玉带垂虹看尚好,金钗换酒恣尤狂。

” 这句话描述了作者与友人在扬州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玉带垂虹、金钗换酒,纵情畅饮。

【最新文档】经故秘书崔监扬州南塘旧居翻译赏析-word范文 (2页)

【最新文档】经故秘书崔监扬州南塘旧居翻译赏析-word范文 (2页)

【最新文档】经故秘书崔监扬州南塘旧居翻译赏析-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经故秘书崔监扬州南塘旧居翻译赏析
《经故秘书崔监扬州南塘旧居》作品介绍
《经故秘书崔监扬州南塘旧居》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8卷。

《经故秘书崔监扬州南塘旧居》原文
经故秘书崔监扬州南塘旧居
作者:唐·温庭筠
昔年曾识范安成,松竹风姿鹤性情。

西掖曙河横漏响,北山秋月照江声。

乘舟觅吏经舆县,为酒求官得步兵。

千顷水流通故墅,至今留得谢公名。

《经故秘书崔监扬州南塘旧居》注释
①崔监:崔咸。

官至秘书监,大和八年(834)十月卒。

说见《全唐诗人名考证》。

崔咸元和末至长庆初曾佐淮南节度使李夷简幕,其于扬州有旧居,或在此时。

见《旧唐书·崔咸传》。

②范安成:全诗校“一作谢宣城。

”谢宣城,谢朓,字玄晖,南齐诗人,曾为宣城太守。

见《南齐书·谢朓传》。

③《世说新语·容止》谓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旧唐书》本传谓崔咸“栖心高尚,志于林壑”,“尤长于歌诗”。

④西掖:中书省之别称。

咸曾任中书舍人,参见《全唐诗人名考证》。

以上二句全诗校:“一作唯向旧山留月色,偶逢秋涧似琴声。

”。

李善:方雅清劲淹贯古今

李善:方雅清劲淹贯古今

李善:方雅清劲淹贯古今陋巷中的名人扬州旧城旌忠寺南有一条小巷,名糙米巷,实由曹李巷讹传而来。

“曹李”是指隋唐时扬州学者曹宪和李善。

千百年来,扬州人一直怀念给这座城市带来光荣的两位名人。

李斗《扬州画舫录》写道:“旌忠寺巷,俗传梁昭明太子著《文选》于此,因于寺后建楼,额曰‘梁昭明太子文选楼’。

按,是地昔名曹宪巷。

”李善是继曹宪之后研究《文选》的大家,因为他的缘故,扬州成为“文选学”的滥觞之地。

李善、李邕父子都是唐代知名学者。

李善著有《文选注》六十卷,学问淹贯古今,人号“书簏”。

李邕擅长书法,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李善(630-689),唐代扬州人。

《新唐书》说他“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

”也就是说,李善的品行雅洁美好,学识博古通今,有君子的风范和韵致。

但他不善于写华美的文章,所以人称他“书箱”。

显庆年间,李善升官至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

他作《文选注》,阐述分析得精深而准确。

李善将书献给朝廷后,得到的赏赐颇为丰厚,被委任为潞王府记室参军,授予泾城令。

因他与贺兰敏之友好,被株连流放到姚州。

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外甥,后被武则天所杀。

李善遇赦后,住在汴、郑之间,以教学为业。

学生们从四方远道而来,李善传授其学术,称之为“文选学”。

李善的儿子李邕,年轻时就已知名。

当初,李善注《文选》时,有时依词解析忽略了文意。

书成后问李邕,李邕不敢回答。

李善一再追问,李邕才说:“要有所修改。

”李善说:“你替我补充试试。

”李邕就据原词而表述旨意。

李善觉得自己和儿子的两种解法都有道理,所以将两者并录。

潜心研究《文选》《文选》是由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汇集前代优秀文章的经典著作,在历代文人中产生过极大影响。

研究《文选》者称为“文选学”。

而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作用最大的数李善。

李善曾在文选学开山祖师、扬州同乡曹宪的指导下,为《文选》作详细注解。

在作注过程中,李善博采众家之长,后来将修改完善后的《文选注》六十卷上呈唐高宗李治。

唐代扬州诗歌研究

唐代扬州诗歌研究

唐代扬州诗歌研究1. 你知道唐代的扬州在诗里有多迷人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诗人的笔下闪闪发光。

李白就写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时候的扬州,在他眼里是烟花般绚烂的地方,连送别都带着诗意的美。

好像他的朋友不是去一个普通的城市,而是去一个梦幻的仙境。

2. 唐代扬州啊,那可是诗人们的心头爱!要是把唐代的诗歌世界比作一个大花园,扬州就是最娇艳的那朵花。

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嘿,你听听,这得是对扬州有多偏爱啊!全天下的明月夜三分之二的美都在扬州了,这就好像在说,在诗人心中,扬州的美是那种独占鳌头的美。

3. 唐代扬州的诗歌可太有意思了。

我有时候就想,那些诗人要是能穿越到现在,看到扬州的变化,又会写出怎样的诗句呢?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在月光下的那种幽静和神秘,还有玉人吹箫的美好画面,就像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感觉唐代的扬州充满了这种浪漫又神秘的气息。

4. 嘿,想了解唐代扬州的诗歌吗?那可真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宝库。

就像打开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每一首诗都是一颗耀眼的宝石。

张祜写“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你看,那时候的扬州,十里长街繁华热闹,月明桥上仿佛能看到神仙一样的人物。

这让我感觉唐代的扬州就像是人间的天堂,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5. 唐代扬州在诗歌里就像一个风情万种的佳人。

你看诗人们对它的描写,就知道它有多大的魅力了。

王建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哇,夜晚的扬州,千灯照得天空都亮了,高楼里有红袖的佳人,还有众多的客人。

这是多么热闹又迷人的景象啊!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每个人都沉浸在扬州的繁华之中。

6. 要是你没读过唐代关于扬州的诗歌,那可真是一大损失。

唐代扬州就像一个神秘的磁场,把诗人们都吸引过去了。

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夜晚桥上的灯火能和天上的星星相连,水边的船帆像要靠近天上的星宿。

这哪里是描写一个城市啊,简直就是在描绘一个天上的街市,扬州在唐代诗人笔下的美简直超乎想象。

《长恨歌》中城与人的描写。

《长恨歌》中城与人的描写。

《长恨歌》中城与人的描写。

《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白居易创作。

作品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生动描绘了唐朝盛世的繁荣和人物的美丽。

在《长恨歌》中,城与人的描写相互交织,形成了浓郁的艺术意境。

首先,作者通过对城市的描绘,展现了唐朝长安城的繁华景象。

他写道:“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千里拂长安。

”这句诗描绘了长安城烟花绚烂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当时城市的喧嚣和繁荣。

与此同时,白居易也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唐朝士人的风采。

他塑造了杨贵妃的风华绝代、温婉娴淑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 金络脑袋斜阳前。

”这句诗描绘了杨贵妃出尘的仪态和高贵的气质。

另外,白居易还描写了杨贵妃的才情:“宴罢酒醒卧后病, 梦魂不到关山难。

”这句描写表达了杨贵妃对文学的热爱和才情的高尚。

除了杨贵妃,白居易也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唐朝士人的风采。

他描绘了贵族宴会上的士人:“白发韩生剧舞袖, 红妆素女争欢笑。

”这句诗描绘了士人们在宴会上的欢乐和风采。

另外,他还写到了贵族生活中的女子:“缕缕堆楼似盖云, 四山五岳带烟雨。

”这句描写表达了贵族生活中女子的繁华与多姿。

总的来说,白居易通过《长恨歌》中城与人的描写,展现了唐朝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和人物的美丽。

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向读者展示了唐朝盛世的壮丽景象,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白居易将城与人巧妙地结合,以此突出城市和人物的魅力,使作品更加丰满和生动。

扬州出过哪些文化名人

扬州出过哪些文化名人

扬州出过哪些文化名人扬州名人鉴真【鉴真】(688~763)唐代高僧。

俗姓淳于,扬州人。

14岁出家大云寺,从智满禅师为沙弥。

18岁,由应邀来扬州的南山律宗开创人道岸律师授菩萨戒。

27岁,回扬州大明寺,是年夏主持大明寺法会。

此后,在扬州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阐律,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为4万余人授戒。

为道岸、义威之后一方宗首。

唐天宝元年(742),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来大明寺请求推荐一传戒师“东游兴化”。

时已55岁的鉴真,同思托等人先后6次东渡日本,前5次均未成功,鉴真于第五次东渡中失明。

天宝十二载十一月十六日,鉴真同普照、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等24人,第六次东渡日本,历时1个多月,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达日本阿多郡秋妻屋浦,由延庆师引入太宰府。

次年二月,鉴真一行入京(奈良),安居东大寺,为圣武上皇、皇太后、孝谦天皇、皇太子等授菩萨戒,后为沙弥澄修等440余人授戒,又为旧大僧灵福、道缘、忍基等80余人舍旧戒后重授具足戒。

是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

唐乾元二年(759)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招提寺,遂由东大寺移居于此。

鉴真除弘扬戒律外,还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少游【秦少游】(1049~1100)宋代词人。

名观,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

扬州高邮人。

北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

后经苏轼、范纯仁等举荐,参加制科考试,授为宣德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

不久又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官。

此间,秦少游发表过许多切中时弊的言论,并望朝廷审时度势,安都定策,区别朋党,任用贤能,遂遭旧党攻击,屡遭贬谪。

绍圣元年(1094)调任杭州通判。

又因御史刘拯谗他增损《实录》,贬为处州监酒税。

复以他罪削职流放郴州,后又除去名籍,贬谪横州。

元符二年(1099),贬徙雷州。

徽宗即位,大赦党人,秦少游复为宣德郎,还放至衡州,途经藤州,游光化亭(一作华光亭),为友人吟诵梦中长短句《好事近》,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兴 龙
(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 学院, 上海 20 3 ) 02 4

要 : 唐代 以前扬 州城 市的人 文 学 内蕴 , 以从 两个层 面加 以 阐释 : 可 一是 美学 维度上 ,
自春秋 时期 建造邗城 至唐代 唐城 , 方面 , 州“ 一 扬 江海扬 波” 自然地 理特 征 , 淀 了扬 州城 市 的 积
Ma ,2 0 1 0 y Vo . 9. . 13 No 3
第3 9卷 第3期
中 图 分类 号 :9 2 8 C 1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8 3 2 1 0 -0 4 (7 10 -64(00)30 4 -0 )
唐 代 以 前 扬 州 城 市 的 人 文 学 阐释
今 10 0~7 0 00 0 0年 , 淮之 间 的 海岸 线 江
向西推进 最远 处 可 达 高 邮湖 西岸 ; 全新
指 出 ,古 代扬 州 经 济 、 “ 文化 的发 展 也 就从 这 里 发 轫 。 。 由此 至唐代 , 州在 城市 发展 史 上 多次 ” ‘ 扬
易名 : 怀王 十年 ( 楚 公元 前 3 9年 ) 城广 陵” 《 1 “ ( 史
独特 的 美学 内涵 : 对 象化 角度 而言 , 现在 汉魏 六朝 诗赋 对 广 陵 潮赞 颂 的雄 奇之 美 ; 主体 就 体 就
化 角度而言, 体现在唐诗对江水流逝中自我个体生命存在觉醒意识的哲 思之关; 另一方面, 屡 遭劫难的广陵城也在诗赋 中呈现 出悲怆之关。二是伦理维度上 , 扬州在 中国古代都 市文明史
收稿 日期 :0 91 - 2 0 —23 0


事 物 的起 源决定 了事 物 的本 质 。扬 州城 市起
基 金 课题 : 上海 师范 大学 研 究 生 创 新 基 金 课 题 “ 州 都 市 文化 的美 学 研 究 ” 扬 。
作者简介: 张兴龙( 93 , , 17 一) 男 江苏连云港人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 院博 士研究生 , 海工学院讲师 , 淮 主要从事文 艺学 、 美学研 究。
44
张兴龙 : 代以前扬 州城市 的人文学 阐释 唐
源于春 秋 时期吴 王 夫 差 所 筑 的 邗 城 , 已是 学 界 这 不 争 的事实 。对 于 古 代 扬 州 城 市 的人 文学 阐释 , 也应 该 以此 为 起 点 。对 此 , 名 学 者 李廷 先 早 就 著
生过几 次 海侵 , 大 一 次 海侵 发 生在 距 最
中, 一个极 富道德价 值判 断争议 性 的文化符 号 。一 方 面 , 州凸显 了言 商重 利 的社会 风 尚, 是 扬 形成 了与传统 伦理教 义 中重农抑 商不 同的道德 价值观 念体 系。另一 方面 , 求功利 奢 华、 追 羡慕 富商 、 注重情 色感官 享受 , 扬 州均被 赋 予 了正面 的道 德价值 内涵。 在 关键 词 : 唐代 以前 ; 州城 市 ; 文 学; 扬 人 关学 ; 理 伦
首 先需要 解决 的学理性 命题 是 : , 一 选取唐 代 以前
扬 州城市 进行人 文学 阐释 的依据何 在 ; , 二 人文 学
的语境究 竞如何具 体界 定 。 就前 者而 言 , 方 面 , 州 不 仅 是 个地 理学 、 一 扬
分歧 和争议 , 阐释 扬州城 市 的人 文 内涵 , 须设置 必 相对科 学而具 体 的语境 。按 照香港 中文大 学前校 长金耀 基 的观点 , 人文学 主要 有两 大块 , 个是美 一 学, 一个 是 伦 理学 , 分别 讲什 么 是 美 的 , 么是 善 什
20 10年 5月
上 海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 u a o h n h i oma U i ri ( hl o h o rl f a g a N r l nv s y P i sp y& S ca S i c s dt n n S e t o o i ce e io ) l n E i
的 。 本 文试 图从 美 学 和伦 理 学 两个 层 面 上 , 对 唐 代 以前扬州 城市 人文 内涵加 以 阐释。 唐代 以前扬 州城市 的 美学之维
城市学概念 , 与具体的地理 区域 、 城市建 筑相对
应, 同时 , 还是一个 充满 文化 韵味 的人文范 畴 。这 是对扬 州进 行人文 学 阐释的逻 辑起点 ; 另一 方 面 ,
自春 秋末 年吴王 夫 差 在蜀 冈之 上建 筑 邗城 开始 ,
直 到唐 代 的唐 城 , 州古 城 址 基 本 没 有 变 化 , 扬 但 是 ,唐 代 已开始 在蜀 冈下筑 罗城 , 代 扬 州城 址 “ 古 的变化 是 从 这 个 时候 开 始 的 。至 宋 代 则 建 宋 大 城 , 全在 蜀 冈下 , 临 运 河 ” l( 换 言 之 , 完 濒 。】 j 唐 代是扬 州城址 变 迁 的转 折 点 , 味着 唐 以前是 扬 意
世 最 高海 面发 生在距今 50 50年 前后 , 江 淮 之 间 在 阜 宁一 盐 城一 东 台一 海 安 一
线 , 东为 浅海相 沉积 , 以 以西 为泻湖 沼泽 相 沉积 ; 距今 4 0 7 0~4 0 时 期 , 羽一 度 “ 江 六 )秦 项 都 都” 《 ( 史记 ・ 秦楚之 际 月表 》 ; ) 隋文帝 时期 , 诏 下 改为扬 州 ; 高祖 武德 九年 , 陵地 区开始 专 有扬 唐 广

切 关于 唐代 以前扬 州 城 市 的人 文 学 阐 释 ,
州城 市 文 化 内 蕴 延 续 相 对 完 整 的 一 个 “ 史 区 历 间 ”这 是 对 选 取 唐代 以 前扬 州城 市 进 行 人 文 学 ,
阐释 的另一 个学 理性基 础 。 就 后者 而言 , 由于学 界 对 人 文学 概 念 界定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