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初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溧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溧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踌躇(chóu)缄默(jiān)B. 饕餮(tāo tiè)蹉跎(cuō tuó)徜徉(cháng yáng)C. 恣意(zì)峥嵘(zhēng róng)窸窣(xī sū)D. 蹊跷(qī qiāo)踟躕(chí chú)踌躇(chú chù)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当益壮。
B. 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不足以自鸣得意。
C. 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真是一语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D. 他虽然历经挫折,但仍然坚持不懈,真是锲而不舍。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猛虎,勇往直前。
B. 他像一只小鸟,自由自在。
C. 他像一只蝴蝶,翩翩起舞。
D. 他像一只蜜蜂,勤劳工作。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生机勃勃;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
B. 他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工作认真,还乐于助人。
C. 他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
D. 他的成绩优异,他的品格高尚,他的态度谦逊。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呢?C. 难道这不是事实吗?D. 他怎么可能不努力呢?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
【全国区级联考】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全国区级联考】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021-2021学年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字词书写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入文后方格内。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欣赏到袁枚这首冷pì()古诗《苔》,我的泪点被引bào()了,打动我的是孩子们zhì()嫩的唱腔,是苔藓.()虽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但不失生活意向,将生命绽.()放的精神。
二、选择题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A.《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本散文集。
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来兴味盎然。
共收入十篇作品,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
B.《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C.贾里聪颖机智、热情侠义。
他模仿祁老师的声音打电话,让原本不愿参加智力大赛的陈应达积极参赛,为班里赢得了一枚金牌。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孩童时代的保尔被勒令退学后,到餐馆当童工,经常被厨子头毒打,遭了不少罪。
从此,历经生活的种种磨难。
E.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苏联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小说。
作品着力塑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光辉形象。
三、综合性学习3.下图是溧阳市某中学为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组织的“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主题活动而设计的宣传标志,中间的印章是繁体“書”字。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中考语文模拟仿真试卷(六)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中考语文模拟仿真试卷(六)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24分) (共5题;共24分)1. (10分)用诗文原句填空。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
(苏轼《定风波》)(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
(苏轼《定风波》)(3) ________,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4)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 。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5)一轮秋影转金波。
________。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6)乘风好去,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7)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________。
(纳兰性德《浣溪沙》)(8) 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
(纳兰性德《浣溪沙》)(9)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
(苏轼《题西林壁》)2. (4分) (2019七上·顺德月考) 根据拼音写词语。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xiá ài(________)民族主义和xiá ài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2)如果他kāng kǎi(________)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3)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hùn wéi yī tán(________ )。
(4)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guài dàn bù jīng(________)。
3. (3分)给下面各句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着。
②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着。
常州市溧阳市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常州市溧阳市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 (2016七下·敦煌期中) 下列词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伫立(chù)阔绰(chuò)黝黑(yōu)迥然不同(jiǒng)B . 丰腴(yú)笃信(dǔ)钦佩(qīng)不屑置辩(xuè)C . 秀颀(qí)伶仃(lín)亵渎(duó)海市蜃楼(shèn)D . 嫉妒(jí)充塞(sè)晕圈(yùn)汪洋万顷(qǐng)2. (2分)书写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 . 葱笼风烛残年不屑置辨B . 闪烁相提并论巧妙绝伦C . 殉职杳无消息循情枉法D . 造诣痛心疾手昭然若揭3. (2分)(2019·泰安)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 春天像小姑娘,花容月貌的,笑着,走着。
B . 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C .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茕茕孑立。
D .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4. (2分)(2013·恩施)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历史和法律充分的依据。
B . “中国海监50”船标志又一艘综合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中远程海监执法公务船。
C . 武汉铁路局近期将开行武汉直达恩施运行时间为4小时30分钟左右的特快列车。
D . “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第一颗首发星。
5. (2分) (2017八下·项城月考)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回味无穷。
精品解析:2021年江苏省溧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题
2021.5
注意事项:
1.全卷试题8页,答题卡4页,共12页,23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选择题一律用2B铅笔填涂。
3答题前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3分)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入文后方格内。
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永流传。同为中国人,共饮华夏文明长河一hóng( )水,同根同宗( )。基因传承,华夏文明的力量绵延至今,依旧闪烁着无比璀càn( )的光芒,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得不说,《典籍( )里的中国》只是华夏文明的一扇小小的窗,将广mào( )无边的华夏文明开启一个角,让人感受到其中宇宙释放能量般的无穷魅力。(根据相关资料改写)
“黄牛耕地”应与“万山金”组成一联,新翻出来的泥土是黄色的,如山黄金。
“草柳迎春”应与“千里绿”组成一联,春天到来,草和柳都萌发了新绿。
“桃李满园”应与“春锦绣”组成一联,桃李争奇斗艳,一片锦绣春光。
根据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可知,两个上联为“翠柳迎春千里绿”“桃李满园春锦绣”,两个下联为“黄牛耕地万山金”“芝兰绕阶座凝香”。
【答案】AE
【解析】
【分析】
【详解】B.“通过高俅”有误,应为“通过李师师”;
C.“布尔什维克党”是革命党,“社会革命党”是工人阶级的凶恶敌人;
D.“同彭德怀合作”有误,应为“同朱德合作”;
故选AE。
3.下列选项括号内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自己”是代词;关联词语“只要…就……”使用得当)
常州市溧阳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常州市溧阳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 (共6题;共47分)1. (7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又像一个rěn jùn bù jīn________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líng dīng________地挂在树梢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xiān lù qióng jiāng________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líng dīng________地挂在树梢?(2)我只是zhù lì________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3)它依傍一株kū huái________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líng dīng________地挂在树梢。
2. (2分) (2017八上·铜仁月考)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B . 他急忙迎上几步,看得更清楚了,前面一个人的挎包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十字。
C .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D .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3. (2分) (2017七下·梅江月考)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
B . 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C . 抓好禁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D .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10分)经典诗文默写。
(1)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2) 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常州市溧阳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常州市溧阳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 (2016九上·龙岗期末) 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项()A . 谮害(zèn)谀词(yú)栈桥(zhàn)诺诺连声(ruò)B . 收讫(qì)腆着(diàn)枘凿(ruì)细丝锭子(diàn)C . 脚踝(huái)装弶(jàng)阴晦(huì)开卷有益(juàn)D . 扶掖(yè)诓骗(kuāng)怄气(óu)润如油膏(gāo)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 一些人把中国航母和“中国军事威胁”相提并论,实属别有用心。
B . 重庆人将以汗牛充栋的勤劳,以学富五车的智慧,续写更多更美的“重庆故事”。
C . 遏制垃圾短信刻不容缓,只有用法律斩掉垃圾短信利益链,才能让垃圾短信销声匿迹。
D . 他读文章喜欢寻章摘句,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不少人认为他是“掉书袋”。
3. (2分) (2017九上·监利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许多人对新疆的周围环境有着十分深厚的兴趣,到了周末都想出去走走。
B . 日本停止滨冈核电站4号机组运转,目的是防止地震和海啸不再引发重大核安全事故。
C . 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主题演讲。
D .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包括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314个品种。
4.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 . 《陈涉世家》节选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藏私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江苏省溧阳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江苏省溧阳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溧阳市2022~2023学年度,21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卷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答卷前将答卷纸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0分)1.把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填在指定方格内。
(2 分)读书,一种充yíng( )精神的方式,一个塑造心灵的过程。
在这个海量阅读的时代,各种书籍琳( )琅满目,有名家荟cuì( )的《唐诗鉴赏辞典》,有风靡( )一时的《学习的革命》,有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学……在一个多元社会里,阅读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如饥似渴、良莠不分,不仅要学会甄别和迷选,更要懂得思biàn( )和批判把阅读与阅历结合起来。
(摘自人民网)汉字注音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3 分) 【】【】A.《水浒传》中面对梁山义军越战越勇的形势,朝廷改变策略,派人招抚。
于是,在宋江等人妥协思想的指导下,梁山全体接受招安,改编为赵宋王朝的军队,命令梁山好汉前去征辽征方腊。
B.《西游记》第七十六回中,悟空故意不扯救命索,让八戒被二魔象怪卷走,气得三藏大骂悟空无情无义,这体现了悟空自私狭隘的一面。
C.《水浒传》中林冲被押开封府。
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
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
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是一位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
他在双目失明后仍坚持写作,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这部书。
E.《水浒传》善用“穿针引线"的方式构思情节,如暴盖派吴用报恩,引出宋江杀阎婆惜的故事:宋江避难柴进庄园,又引出武松的故事。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___ 【】A.“既然懂得了时间的可贵,就要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
”是承接关系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溧 阳 初 三 模 拟 测 试语 文 试 题命题:徐建峰 审核:姚春华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8页,计22题。
总分值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一、积累运用(共20分)(一)积累(共1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选择..4.个.)(2分) 只有站在家乡的桥上,才能领略家乡有形的(qi àn )影和无形的(ju àn )恋。
如果还要听有声的家乡:流水的汩汩,石濑的淙淙,细流汇于空谷的(k ēng)锵,浸泉漫过草滩的柔(m àn),石缝间滴泉的清脆,潭底回流的(y è)咽。
2.默写。
(6分)(1) ,愁云惨淡万里凝。
(2)角声满天秋色里,。
(3)蓬山此去无多路, 。
(4)萧关逢候骑, 。
(5)怀旧空吟闻笛赋, 。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话是“ 。
” 3.名著阅读。
(2分)《水浒传》中发生在黄泥冈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二)运用(共10分)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分)新华网北京3月27日电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27日下午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发布,奖牌正面采用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图案,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答:5. 观看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共3分) (1) 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1分)(2) 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从多角度思考,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分)学校: 姓名: 班级: 学号:6.综合性学习。
(共5分)(1)下面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组图,请根据例句任选其它三个中的一个吉祥物写一段解说词。
(2分)(友情提醒:晶晶是黑色,来自森林;迎迎是黄色,来自大地;妮妮是绿色,来自天空。
)例句1:我是福娃——贝贝。
我是“鱼”和“水”的图案。
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是奥林匹克五环中的蓝环的象征。
例句2:我是福娃——欢欢。
我有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
我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我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
性格外向奔放,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色的一环。
答:(2)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
“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
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出50字)(3分)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
但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却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是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簏”。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华罗庚也说“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
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
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一道小河一道小河我的朋友!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感谢你解答了只经过平沙万里——只经过高山深谷——我久闷的问题,自由的,险阻的,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沉寂的,挫折的,青年的快乐它没有快乐的声音。
它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在其中荡漾着了。
7.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另一种是:。
(2分)8.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
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2分)(二)阅读下面《沉重的漂流》一文,完成9~13题。
(共12分)①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见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
②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③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漂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喜欢;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
④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
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
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⑤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
男人们高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
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
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更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⑥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
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
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
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⑦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决不敢轻薄。
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
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
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然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⑧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
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
男的女的,穿的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
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⑨然而,要论诗,只有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
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 阅读下面短诗《春水》,完成7~8题。
(共4分)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
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诗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
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臵之度外的战士。
⑩长江水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
没有四波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
在这里,打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
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震响天际,缭绕不息……9.第①段中“朴素”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10.从第④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11.第⑧段描绘清波荡舟图景的目的是什么?(2分)12.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3分)13.文中第⑥段提到了对长江漂流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你同意其中哪一种看法?说出你的理由。
(3分)(三)阅读下面《习惯成自然》一文,完成14~17题。
(共13分)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4.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15.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16.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分)17.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18.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