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遥感
航天飞行中的遥感技术与应用

航天飞行中的遥感技术与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非接触式测量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成为了航空和航天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在航天飞行中,遥感技术可以帮助观测地球的大气和环境,提高飞行任务的效率。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遥感技术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的基础知识遥感技术是指通过空间观测设备,如卫星、飞机等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探测和研究的一种技术。
这些设备可以搭载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如微波雷达、红外线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气象、环境、地质、水文等等。
由于传感器可以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辐射,因此遥感技术也被称为辐射地学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例如,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方面。
在航天飞行中,遥感技术可以为飞行任务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遥感技术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1. 环境监测在航天飞行中,环境监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个好的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帮助飞行员更好地控制飞行器,提高飞行效率和安全性。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观测大气的变化和变化趋势,通过对大气成分、光学厚度、湍流等进行观测,可以监测空气污染、天气变化、气候变化等。
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海洋和陆地的环境变化,包括海洋污染、土地利用等,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加强生态保护。
2. 资源调查航天飞行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对地球的资源进行调查。
遥感技术可以在航天飞行中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质地形图,可以发现并确定地下的矿产资源、水源、天然气和石油田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资源分布,并为地质勘探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3. 宇宙探索和研究遥感技术还可以在太空探索和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太阳系中的无数行星、恒星和星系都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得到探测和研究。
例如,地球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观测和研究太阳风、地球磁场、地球热平衡等,而其他行星、卫星和天体也都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测绘学概论第8章 遥感科学与技术

遥
感
➢ 空间分辨率:通常指一个像素对应
图
地面的实际大小。一般遥感图像分
像
辨率指的是地面分辨率;
中
➢ 光谱分辨率:成象范围内波谱带数
的
目;
分
辨
➢ 时间分辨率:重复获取某地区图像
率
的周期;
➢ 温度分辨率(热红外):可探测的
温度变化幅度。
应用需求
资源
农业
环境
森林
国防
高光谱
多光谱
交通
城市
光谱分辨率
全色
100 m
公司 ESA NOAA
发射时间 1995 1994-1995
NASDA 1995 ISRO 1996-1997 中国 1997
位置 0o
75135oW 135oE 75oE 105oE
8.3 遥感信息获取
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系统
系统 公司
NOAA- NOAA 14
NOAA-K NOAA
FY-
中国
1A/1B
非图像方式(主动式和被动式)
雷达高度计 合成孔径雷达 微波辐射计 红外辐射计
…
8.2 遥感的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
8.2 遥感的电磁波谱
遥感技术使用的电磁波分类名称和波长范围
名称
波长范围
紫外线 可见光
近红外
100 A°~0.4μm 0.4~0.7μm 0.76~3.0μm
紫 0.38~0.43μm 蓝 0.43~0.47μm 青 0.47~0.50μm
radarsat
Landsat
SPOT
ers SEASAT
JERS
NOAA
航天遥感传感器搭载的主要平台是卫星。 上图是目前国外常用的遥感卫星。
航天遥感讲座心得体会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航天遥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国防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航天遥感讲座,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我对航天遥感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二、讲座内容回顾1. 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讲座首先介绍了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航天遥感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航天遥感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航天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专家详细讲解了航天遥感技术的原理,包括遥感传感器、卫星平台、数据处理等方面。
随后,介绍了航天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展示了遥感技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讲座最后,专家分析了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高分辨率、多光谱、多平台、多学科交叉等方向。
同时,还强调了我国在航天遥感技术领域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遥感技术的发展。
三、心得体会1. 深刻认识到航天遥感技术的重要性通过此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航天遥感技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可以实时、快速、准确地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为我国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增强了对航天遥感技术的了解讲座让我对航天遥感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遥感技术已经从单一的光学遥感发展到多平台、多学科交叉的遥感技术体系,为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坚定了从事遥感技术研究的信心在讲座中,专家对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让我对我国遥感技术的研究充满信心。
我相信,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遥感技术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4. 增强了国际合作意识讲座中提到,我国在航天遥感技术领域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遥感技术的发展。
航空航天中遥感技术的使用教程与应用前景展望

航空航天中遥感技术的使用教程与应用前景展望摘要:航空航天中的遥感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军事侦察等领域。
本文介绍了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提供了详细的使用教程。
此外,还探讨了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军事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第一节:导论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航空或航天器载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它通过传感器测量地物的反射、辐射或散射产生的电磁信号,从而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节: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航空遥感利用飞行器携带的遥感传感器获取地面信息;航天遥感则是利用卫星携带的遥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遥感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地物特征对电磁波的吸收、反射、散射的不同而进行地物识别与分类。
遥感图像的特点是全幅覆盖、多光谱、多角度、快速更新等。
第三节: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使用教程1.数据获取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数据获取包括航空数据和卫星数据两种方式。
要获取航空数据,需要选择适当的飞行器和传感器,确定航空任务的具体要求。
要获取卫星数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卫星、传感器和数据源,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分辨率。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指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校正、纠正和配准等处理,以消除影响数据质量和准确性的因素。
数据预处理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类型和处理要求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如大气校正、几何纠正、辐射校正等。
3.图像解译与分析图像解译与分析是指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识别地物类型、提取地物信息,并进行定量分析。
图像解译可以通过目视解译、数字解译、人工智能算法等方法进行。
图像分析可以利用遥感软件进行特征提取、变化检测、地物分类等操作。
4.应用案例展示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应用案例包括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军事侦察等领域。
环境监测方面,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大气污染监测、水体质量监测、植被覆盖监测等。
《航天遥感》课件

通过航天遥感可以获取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信息,帮助规划师做出科学决策。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将遥感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像和可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图像处理、分类和解译等技术。
航天遥感发展前景
1
技术创新
航天遥感技术将继续创新,新型传感器和测量设备将带来更高分辨率和更准确的 数据。
2
应用扩展
航天遥感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健康监测、气候变化研究和灾害管理。
3
数据共享
航天遥感数据的共享与开放将成为趋势,促进全球合作和深入研究。
总结
航天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做出贡献。
《航天遥感》PPT课件
航天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或航天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本课程将 介绍航天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
课程介绍
本节将介绍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航天遥感技术在如今数字化时代中的 重要性。
遥感概述
遥感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它为我们 提供了大范围和高时效的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
航天遥感技术
航天遥感技术包括卫星和航天器上的传感器和测量设备,用于观测和记录地 球上的各种现象和特征,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
航天遥感应用领染、森林覆盖率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农业与林业
航天遥感可用于监测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情况,并预测干旱和病虫害的发生。
测绘技术中的航空遥感技术详解

测绘技术中的航空遥感技术详解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空遥感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航空遥感技术以其高效、全面和精确的特点,成为了测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的定义、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详细论述航空遥感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航空遥感技术是指通过高空或太空中的传感器,通过感知、记录和解析地物辐射信息来获取关于地球表面的数据和信息。
它主要是通过将能源注入环境中,测量物体反射和辐射回波,利用计算机处理和解析出相关信息。
根据遥感技术的原理,可以将其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是指通过发送射频或激光脉冲来探测地面目标,从而获取信息。
而被动遥感则是通过接受地球表面发出的电磁波辐射,来获取相关信息。
在航空测绘中,通常采用的是被动遥感技术。
航空遥感技术主要基于传感器的使用,传感器可以分为两大类:光学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传感器,而微波传感器则可以利用雷达、卫星通信等。
这些传感器通过捕捉地球表面发出的电磁波,以不同的光谱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获取地球表面地物的信息。
二、航空遥感技术的应用航空遥感技术在测绘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通过获取高分辨率、大范围的图像数据,来为土地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首先,航空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不同地区的地貌、植被、水源等进行快速的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航空遥感技术获取的影像数据,来评估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情况,从而指导农民的种植决策。
其次,航空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清晰地反映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这对于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用地结构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城市扩张时,可以通过分析遥感数据,来确定新建道路、园区等的最佳位置,以优化城市空间利用。
5遥感技术与应用-航空遥感

第5章 航空遥感
(airborne sensing)
航空遥感:以中低空遥感平台为基础进 行摄影(或扫描)成像的遥感方式 本章提要(„)
5.1 航空遥感系统 航空遥感平台、航空摄影方式、优缺点 5.2 航空像片的物理特性 5.3 航空像片的几何特征
5.4 像片投影差
5.5 像片视差 (立体测量) *5.6 航摄飞行计划(自学)
23
航空摄影方式
多航线摄影:
沿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航线对一个广大地区进行的 连续的、布满全区的摄影。 由几个相互平行、相互连续并有一定重叠部分的单 航线摄影组成。 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的各相邻像片间的重叠 旁向重叠度:旁向重叠面积与一张像片总面积之比。 一般为15%-30%。 为避免飞行偏差,一般航线长度限制在60-120km。
航向重叠 旁向重叠
Flightl ine #2 20 ?30% sidel ap Flightl ine #3
Jensen, 2000 26
航空摄影方式
(3)按摄影所用的波段分
普通黑白摄影:城市航空摄影测量使用的基 本资料
天然彩色摄影:蓝、绿、红三种感光乳剂
黑白红外摄影:对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感光 彩色红外摄影:绿、红、红外波段感光(主 要类型) 多光谱摄影:多个波段航空像片 机载侧视雷达
航空遥感灵活,适用于一些专题遥感研究
根据用户的需求, 灵活选择具有特定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时间分 辨率的传感器, 设计航空遥感飞行的方案和路线等 ;
航空遥感作为实验性技术系统,是各种星载遥感 仪器的先行检验者
检测传感器的功能;一切星载遥感仪器都是以机载试验为前提的
信息获取方便
可以随时随地对需要侦察或普查的地区进行遥感
航天遥感

三、遥感卫星的轨道类型
遥感卫星轨道可分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其运行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如果从地面上各地 方看过去,卫星在赤道上的一点静止不动,所以又叫静止轨道卫星。 静止轨道卫星能够长期观测特定地区,卫星高度高,能将大范围的 区域同时收入视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气象卫星和通信卫星中 资源卫星轨道一方面要求 保证在固定不变的光照条件下 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同时又 要求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同步, 使得卫星通过任意纬度时平均 地方时间保持不变,例如卫星 过降交点的平均地方时间总是 为 9 点 40 分,过升交点的平均 地方时问总是为 2l 点 30 分。这 样获得的图像有利于对同一地 区不同时相图像进行对比解译
为了说明覆盖周期,以Lamdsat—l卫星为例说明之。卫星绕地 球一圈与地球赤道面有两个交点,卫星由北向南运行与赤道面交点 为降交点;卫星由南向北运行与赤道面的交点为升交点。Landsat— 1卫星绕地球一圈需103.267分,一天内可绕地球14圈。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 转,使得卫星轨道在 地面上的轨迹向西退, 即降交点西退,升交 点东进。卫星每绕地 球一圈,卫星轨道在 地面上的轨迹向西旋 转25°49′,即轨迹在 赤道上西退2875km, 卫星一天绕地球运行 14圈,14周在地球上 的轨迹见图3-23、24。
陆地卫星-1、2各有一台MSS,其4个通道(光谱段) 分别称为MSS4、MSS5、 MSS6 、MSS7,光谱段颜色分 别为绿(0.5-0.6微米)、红(0.6-0.7微米)、深红-近红外 (0.7-0.8微米)和近红外(0.8-1.1微米)。陆地卫星-3装 载的MSS在这4个波段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热红外通道 MSS8,波长范围10.4-12.6微米。陆地卫星4、5搭载的 MSS为4个波谱段,即保留了MSS4、5、6、7通道,并将 其改名为MSS1、2、3、4。陆地卫星-7没有装载MSS。 MSS所有的光谱段中,只有MSS8通道的地面分辨力为 240米,其它4个通道的地面分辨力均为80米。 2. 图像成像原理 多光谱扫描仪(MSS) 垂直卫星航行方向扫描,扫描仪 视场角为11.56°,在910km轨道高度对应地面宽度为 185km。扫描仪由西向东扫描1 遥感卫星的姿态与轨道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遥感”改变我们的生活
报告体会
我与科学家面对面“啪啪啪……”一阵热烈的掌声,大家猜猜这是谁呢?我先来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他曾多次在全国各地进行科普演讲的专题科普报告。
就是因为这一个小小的提示, 我想大家也应该知道他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中国遥感接收站站长潘习哲潘教授。
潘习哲: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研究员,原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站长,中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地面系统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国家减灾委减灾卫星办公室专家组组长,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理事长,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战略专家组成员。
参加了我国第一座遥感卫星地面站从筹备、建设到运行,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对国际卫星遥感发展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校长出席并主持会议。
潘教授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讲座。
他演讲的题目是:航天遥感改变我们的生活。
“遥感”这个词对大家来说可能会不太熟悉,但在潘教授的精心讲解下我才知道: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当你看见卫星从太空拍摄的一幅幅清晰的遥感图像:天安门广场上的行人、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鸟巢一根根交错的钢梁、中东战争中夜间的军队调动、地下煤层在燃烧……你或许会觉得这非常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真的。
讲座通过一幅一幅生动的画面,为我们揭开了卫星遥感神秘的面纱。
卫星遥感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并直接改变了现代与未来战争的局面。
由此可见,遥感对社会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在众多的题目中,我感兴趣的还是这一个“你关心国土和环境变化吗?”当我看到太湖引发的蓝藻事件后,心中激动不已。
看以前太湖的照片,那时的水是清澈见底。
再看后来的太湖,水已经污浊得不成样子。
使太湖里的鱼类无家可归、导致死亡。
人误食了蓝藻水就会恶心呕吐,严重者会立刻休克,但这种现象较少。
所以为了鱼类、也为了我们自己。
我们必须爱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演讲结束之余,当然是避免不了“互动”这个环节的。
同学们纷纷举手,向潘教授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国在卫星领域取得哪些成就;太空垃圾怎么处理;卫星发射需要什么条件等等。
潘教授都给我们一一耐心的讲解。
会后,潘教授把中国科学院的徽章送给了一位提问题的学生,以留作纪念。
会场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听完报告后,同学们纷纷到台前问潘教授要签名。
听了这次潘教授的演讲,本对科学毫无兴趣的我好像尝了一口味道特香的墨水。
对潘教授的智慧敬佩得五体投地。
潘习哲教授意味深长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更是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