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25万)的设计与建造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标准化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标准化

可移植性是评价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项重 要指标.一个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
可 移 植 性
和数据库,不仅在于它自身结构的合理,还在
于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首先要求系统必 须按国家规范标准设计,以保证软件和数据 的匹配,交换和共享.此外,在地理信息系统 软件的设计中,采用自上而下的结构设计,即 首先将与软件,硬件有关的公用子程序列出, 在列出与软件,硬件无关的子程序,最后组成 软件系统,也可提高软件开发的可移植性.
考 察 的 主 要 内 容
系统效率
系统可靠性
可扩展性 可移植性 系统效益
系统效率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
系 统 效 率
的各种职能指标,技术指标和 经济指标反映出来的。例如:
系统操作是否方便快捷,系统
出错率如何,资源的使用效率
高低等等。
系统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运行
系 统 可 靠 性
时的稳定性.可靠性好的系统,
GIS标准化的内容
一般很少发生事故,即使发生 事故也能很快修复。可靠性还 包括系统有关的数据文件和程 序能否妥善保存,系统是否有 后备体系等。
任何系统的开发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不
可 扩 展 性
断求精和逐步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地理信息
系统常常是从清查和汇集空间数据开始,然
后逐步演化到从管理到决策的高级阶段,功 能逐步增加和提高.因此,要在现行系统上不 做大的改动或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情况下增加 功能模块,就必须在系统设计时留有接口,否 则,当数据增加或功能增加时,系统就要重新 设计,这就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系统.
系统分析
开 发 研 究 的 四 个 阶 段
GIS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系统维护及评价
的 研 制 过 程

山西省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山西省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ECONOMY2013年第23卷第2期1系统建设背景环境与发展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生态环境环境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多位国家领导人在山西考察期间,曾对山西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随着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地理信息作为空间基础信息已经在社会各方面获得了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山西省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政府和行业部门的需求,结合山西省的实际和特有的地域环境特点研制开发的,是一个以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以遥感调查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对全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进行规划管理,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有为数不多的省份进行过这样的工作。

2设计目标“山西省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紧密围绕山西省发改委和林业部门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系统研建。

最终力求达到以下3个应用目的:一是要满足规划管理方面的应用需要;二是要满足林业调查生产工作的需求;三是要满足公众服务的需求。

建成的“山西省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将作为长期、稳定、易操作的生态环境管理决策运行系统。

系统将提供山西省多种专题数据库,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全面、科学的数据保障。

确立系统在数字生态、退耕还林等方面信息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为政府和社会其他部门提供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务。

3技术流程山西省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流程如下:(1)以土地部门的1∶10000土地详查图为主要信息源,辅助以1∶10000地形图、土地利用变更手册等资料,采用扫描矢量化的方法,分层采集基础地理要素和土地专题要素,由此资料生成分幅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作为生态环境工程核查、规划的基础工作底图。

(2)林业部门经过野外实地核查、规划后,在工作底图上完成核查规划图,同样采用扫描数字化的方法,分层采集规划要素,将规划图件进行数字化录入。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第1章概述1.1研究内容概述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重要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服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高公共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科学决策能力及共享服务水平。

并能够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

数字城市以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种类的城市空间数据体系,构建统一的、权威的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城市空间框架建设的核心。

是对城市的多源数据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为各类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应用部门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作为数字城市的重要空间信息模块,通过不同模型结构提供多种分辨率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地理信息,服务于多种应用领域。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据管理系统以及软硬件支撑环境等组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是指通用性较强,功能共享需求最大,能够被测绘相关行业采用作为统一的数据空间定位和空间分析的基础单元。

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定位的地理坐标系格网;表达自然地理信息的地貌、水系、植被;表达社会地理信息的居民地、交通、管线、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同采用的地图比例尺有关,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基础地理信息的覆盖面更加广泛细致。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是以实现数据的基本输入、编辑、查询、浏览、分析、统计、输出以及更新维护为目标,对以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获取的不同格式、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处理和存贮,从而对城市多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为城市中与测绘需求相关的部门(国土、城市规划、测绘、林业和农业等部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为各类社会经济信息的整合、共享提供专业、通用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

地形数据库建设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或数字城市的定位基础。

该类数据库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中表达的各类自然地理和社会地理信息要素,包括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地貌、植被与土质、注记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编码,以一定的规则分层,并对各要素的空间、属性信息及相互间的空间关系等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一、名词解释信息:信息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它以文字、数据、符号、声音、图象等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递和处理,为人们的生产,建设,管理等提供依据。

具有客观性、传输性、适用性、共享性。

数据:指输入到计算机并能被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象等符号。

地理信息: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

它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能完成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信息系统: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

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能力。

分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是一种获取、存储、检索、操作、分析和显示地球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地理实体:指自然界现象和社会经济事件中不能再分割的单元,它是一个具有概括性,复杂性,相对性的概念。

空间数据:指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面信息的数据,可以用来描述来自现实世界的目标,具有定位、定性、时间和空间关系等特征。

空间数据结构:适合于计算机系统存储、管理和处理的地学图形的逻辑结构,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

空间数据模型:描述了数据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在数据上的各种操作,是数据库系统关于数据内容和数据间联系的逻辑形式的表示。

数据字典用于描述数据库的整体结构、数据内容和定义等。

是一个数据的标准规范,它可使数据库的开发者依此来实施数据库的建立、维护和更新。

地图数字化:指把传统的纸质或其他材料上的地图(模拟信号)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图形数据(数据信号)的过程,以便进一步在计算机中进行存储、分析和输出。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点之间的连线与某一基准方向的夹角即可,该夹角称为连
线的方位角。基准方向通常有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 向和坐标纵线方向三种。 • 同样计算点状和线状空间实体、点状和面状空间实体时, 只需将线状和面状空间实体视为由它们的中心所形成的点 状实体,然后按点状实体来求解方向关系即可。
3、地理空间信息的度量关系
(一) 数据层次与文件组织
• • • 数据层次(数据项、记录、文件、数据库) 数据间的逻辑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用数据文件(顺序、直接、索引、到排文件)
1、数据的层次单位
物理单位: 位(比特)、字节、字、块(物理记录)、桶和卷 逻辑单位: 数据项、数据项组、记录、文件和数据库 记录 文件 数据项
多边形环路法
树状索引编码法 拓扑结构编码法
形成完整的 拓扑结构
由多边形边界的x,y 坐标队集合及说明 信息组成
对所有边界点数字化,将坐 标对以顺序方式存储,由点 索引与边界线号相联系,以 线索引与各多边形相联系
2、栅格数据结构
栅格结构是以规则的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 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理要 素的非几何属性特征。 特点:属性明显,定位隐含。 获取方法: 2 2 2 1 (1) 手工网格法; 2 2 2 1 3 2 2 1 2 2 2 (2) 扫描数字化法; 1 2 2 1 1 (3) 分类影像输入法; 1 8 8 8 1 1 8 8 8 8 (4) 数据结构转换法。 8 8 8 8 8 8 8 1
1986年,SPOT卫星首次发射;
1987年,地理信息系统的国际杂志出版; 1988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第一次公开发布TIGER; 1988年,GIS World 首次发行; 1989年,Ingegraph 发布MGE;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案第一节地理空间及其表达一、地理空间的概念地理空间(geo-spatial)一般包括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及其所联结的特征实体。

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即大地测量控制, 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组成。

二、空间实体的表达1.空间实体指具有形状、属性和时序特征的空间对象或地理实体, 包括点、线、面、体。

2.空间实体描述对空间实体的描述有5种内容:识别码:位置:可用坐标描述也可用其它形式实体特征: 也是位置信息的一种, 如维数、类型及实体的组合等行为或功能: 是指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体的静态描述, 还要收集那些动态的变化, 如岛屿的侵蚀、水体污染的扩散、建筑的变形等实体的衍生信息: 如一个实体有许多个名称第二节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一、GIS的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是GIS的核心, GIS中的数据来源和数据类型繁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地图数据;影像数据;地形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二、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一般一幅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交通图主要会传达以下几种基本信息: 定位信息、属性信息、拓扑信息。

(1)拓扑邻接。

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同类元素之间的关系。

如结点邻接关系V5/V6;多边形邻接关系P2/P3等。

(2)拓扑关联。

指存在与空间图形的不同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如L3/V4等(3)拓扑包含。

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同类, 但不同级的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三、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示第三节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一、矢量数据结构基于矢量模型的数据结构简称为矢量数据结构。

矢量数据结构是利用殴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

1.简单数据结构在简单数据结构中, 空间数据按照以基本的空间对象(点、线或多边形)为单元进行单独组织, 不含有拓扑关系数据, 最典型的是面条结构。

特点:数据按点、线或多边形为单元进行组织 数据编排直观 数字化操作简单;每个多边形都以闭合线段存储 多边形的公共边界被数字化两次和存储两次 造成数据冗余和不一致;点、线和多边形有各自的坐标数据但没有拓扑数据互相之间不关联;岛只作为一个单个图形 没有与外界多边形的联系。

基于天地图的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

基于天地图的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

基于天地图的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基于天地图的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展开讨论。

在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

接着探讨了天地图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以及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强调了数据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然后详细介绍了建设方法与数据收集过程,以及数据库功能和特点,阐述了数据更新与维护的重要性。

在总结了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希望促进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为地震救援工作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天地图、地震应急救援、山西地震、基础数据库建设、数据收集、功能、特点、更新、维护、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西省是我国经济大省之一,也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

山西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一直受到重视,但由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传统的救援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应急需求。

为了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天地图作为我国领先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为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利用天地图平台的数据资源和技术优势,可以实现对山西地震灾害救援相关信息的快速获取、统一管理和实时更新,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本文将重点介绍基于天地图的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方法与数据收集、数据库功能和特点等方面内容,旨在为山西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天地图的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通过分析天地图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以及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为山西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探讨天地图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优势和价值,为山西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分析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明确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建设方法与数据收集、数据库功能和特点、数据更新与维护等方面展开讨论,为进一步完善山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提升山西地震应急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库技术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库技术要求

项目编号: ZXPR-SU020-2003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Version: 2.1本文档使用部门:■主管领导■项目组□客户(市场)□维护人员□用户执行ISO9001:2000标准编制:评审:项目评审委员会日期:日期:分发编号:目录1.前言 (4)1.1范围 (4)1.2引用标准 (4)2.总则 (4)2.1编制目的 (4)2.2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工作 (4)2.3数据成果 (4)2.3.1成果资料 (4)2.3.2成果格式 (5)3.基础地理数据集规范 (5)3.1数据文件命名 (5)3.2图层名称结构 (5)3.3图层定义 (6)3.3.1测量控制点(POINT)*A01P (7)3.3.2测量控制点辅助线(LINE)*A02L (8)3.3.3测量控制点注记(POINT)*A03P (8)3.3.4居民地(POLY、LINE、POINT) *B01A、*B01L、*B01P (9)3.3.5居民地附属物(POLY、LINE、POINT) *B02A、*B02L、*B02P (9)3.3.6居民地注记(POINT)*B03P (9)3.3.7工矿建(构)筑物(POLY)*C01A (10)3.3.8工矿建(构)筑物辅助线点(LINE、POINT)*C02L、*C02P (10)3.3.9工矿建(构)筑物注记(POINT)*C03P (10)3.3.10交通道路(POLY 、LINE)*D01A、*D01L (11)3.3.11交通道路辅助设施(LINE、POINT)*D02L、*D02P (11)3.3.12交通道路注记(POINT)*D03P (11)3.3.13管线(LINE)*E01L (12)3.3.14管线辅助设施(POINT)*E02P (12)3.3.15管线注记(POINT)*E03P (12)3.3.16水系(POLY、LINE)*F01A、*F01L (13)3.3.17水系辅助设施(LINE、POINT)*F02L、*F02P (13)3.3.18水系注记(POINT)*F03P (13)3.3.19境界(POLY、LINE、POINT)*G01A、*G01L、*G01P (13)3.3.20境界注记(POINT)*G03P (14)3.3.21地貌与地质(POLY)*H01A (14)3.3.22高程点(POINT)*H01P (14)3.3.23等高线(LINE)*H01L (14)3.3.24地貌与地质辅助设施(LINE、POINT)*H02L、*H02P (15)3.3.25地貌与地质注记(POINT)*H03P (15)3.3.26植被(POLY、LINE、POINT)*I01A、*I01L、*I01P (15)3.3.27植被辅助设施(LINE、POINT)*I02L、*I02P (15)3.3.28植被注记(POINT)*I03P (16)3.3.29图幅索引图层(POLY)*INDEX01 (16)4.数据转换流程 (16)4.1数据转换技术流程 (16)4.2代码转换、数据分层 (17)4.2.1测量控制点 (18)4.2.2居民地及垣栅 (18)4.2.3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 (20)4.2.4交通及附属设施 (25)4.2.5管线及附属设施 (28)4.2.6水系及附属设施 (30)4.2.7境界 (32)4.2.8地貌和土质 (33)4.2.9植被 (34)4.2.10注记 (35)4.2.11其他特殊要求 (35)4.3数据接边处理 (35)4.4数据检查 (35)4.4.1质量控制指标 (35)4.4.2自(互)检 (36)4.4.3过程检查 (36)4.4.4最终检查 (36)5.地名数据技术规范 (36)5.1图层及属性定义 (36)5.1.1物理分层 (36)5.1.2地名代码 (37)5.2数据编辑流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万的设计与建造

董宇阳韦运昌张维娜霍亮张旭平山西省遥感中,泞)

一、项目的背景及由来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在我国80年一代才刚起步,在国际上曾由于目标不够明确,进展滞缓。近年来,由于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加上空间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伴随信息高速公路

的兴起,又呈出现非常活跃的局面。“七五”期间,国家把“地理信息系统规范化研究’,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曾就“国家1/100万

国土基础信息系统(现更名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省、市、县区域规划与管理信息”、“区域开发信息系统”以及黄土高、洞庭湖等区域的一些专业性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提交了一些典型性的试验成果

为了给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标准的地形数据库,国家测绘局批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从1984

介开始,历时10年,耗资数于万元人民币,完成了“国家1/10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暨

全国】/100万地形数据库”的研究任务,成为以各类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交通、境界等测绘信

息为主要内容,对国民经济信息和国土资源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应用所需的基础信息系统。另外国家测绘局也将在全国建立1/25万地形数据库。

考虑到对于一个省域国民经济信息和国土资源信息及政府宏观决策、统筹规划、集中管理等进行空间分析应用的基础信息系统,使用1/100万的比例尺不能满足要求。又因“辽宁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提交的成果,重点放在对国土资源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分析等还不十分易于推广。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系统建立的硬件环境是小型机(vAx11),软件环境是专用性很强的ARc/NIFo。因此,为了能够既能达到按省级以下行政区划的需求建立进行空间分析应用所必需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又能够便于在微机环境下工作,使用符合国际150标准格式,有利于各种用户将自行建立在cAD软件下的图形定位数据,DBAsE、FoxBAsE等关系数据库软件环境下的文档数据在荃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下使用,山西省遥感中心于1990年开始调查研究,191年申请立项,决定着手研究和建立“山西省资源、环境、灾情信息系统”,并分步完成以下项目。1山西省水系、交通道路、乡(镇)以下居民地等地理数据分类与编码的研究;(已完成,并经省

标准局颁布、。2山西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原名为山西省国土墓础信息系统)设计与建造技术方案的研究

;

31/25万地形数据库的建立,包括山西省领域的21幅地形图;(本次只鉴定平面数据库部分)

412/5万数字地图的编辑与制作

;

5有关的资源、环境、灾情专业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该项目1993年正式被山西省测绘局批准,列入国家测绘局的指令性试验任务,并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管理。2二、项目的目标基础地理信息是以测绘信息为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各类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交通、境界、地形、植被、地名及某些专题信息。国民经济信息与国土资源信息对于空间分析应用,一般是由空间定位型和数据统计型的方式,使用基础地理信息的。对于空间定位型方一式的,希望提供动态的、最现势性的基础信息,以反映国家经济信息与国土资源信息同自然存在的和人为改造的资源、环境、灾

情方面信息的相互关系。对于数据统计型方式的,希望按一定级别的行政区划或按经济配置,资源分布等划分的区域为单位,反映不同单元相同类别的经济、资源、环境、灾情情况的比较关系。因此

,

两种类型比较,前者要求的定位精度高,现势性更强,后者对空间数据只要求区划概念,而重点不在

」基础地理信息上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建造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使用目的,改变传统基础底

图表示的方法,特别是当今空间技术、遥感方法已经为快速、准确地反映基础地理信息的动态性、现势性,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所以在设计山西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时,必须考虑用户要求,着眼于使用空间科学,遥感技术提供的影像数据,并保证在一次建库后,可生成多种版本满足各种要求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另外还要注重进行模拟地图制图工艺的改革,创造出一条计算机系统存储、编辑、制版、印刷地图的途径。根据这些目标,山西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25万)技术设计暨平面数据库建立项目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系统的构成及数据组织与结构

;

2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图的关系

;

3按一定精度要求拟合既有地图的数字化力法

;

{在微机和通用软件环境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保证运算速度的途径

;

5为通用显示环境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途径

三、研究成果在原来试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完成了预订的目标提交的成果包括:技术文件有:1建造山西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

;

2山西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25万)总体设计

;

3山西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25万)数据组织与结构

;

4山西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准备技术要求

;

5山西省荃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检验标准

;

6山西省墓础地图信息系统(l/25万)地图跟踪数字化操作手册

;

7山西省基础地理信粤系统(l/25万)平面数据建库操作手册

数据实体有

:

1,山西省l/25万墓础地理信息系统;(现在只含平面数据

)

2人原l!、!/25万基础地理钻息系统;(现在只含平面数据)

3覆盖山西省领域的21幅标准分幅l/25万比例尺地形平面数据库

与其他数据连接的处理力法有:1地形数据库与标准地名数据库的连接方法

;

2地形数据库与标准测量控制点数据库的连接方法

;3用于公路、水系、居民地等专业信息的关系数据库结构表格

对应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显示影像的方法有关坐标转换、几何纠正的思路。四、本项目的特点

本系统选择了国际标准软件环境,在cAD环境下建立地形数据库,在RBAsE环境下建立属性数据库。因此该系统真正在微机环境下,成为一个开放型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接收各用户AuTocAD编制的各种专题地图数据库,文本文件、DBAsE、FoxBAsE等关系数据库系统建立的文档、统计等数据库

2本系统除用cAD的150国际标准数据结构装入GEo/sQL建立图形的几何拓扑关系外

,

遵照《国土基础数据分类与代码》将图层分为38层,一方面为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或专业信息系统选择不同的数据分类表示和快速查询检索创造了条件,另方面为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取舍,实现自动编辑l/25万、1/50万、l/75万、1/100万以及更小比例尺的地形数据库和编制数字地图代替模拟地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途径。3系统全部建立在386、486等高档微机硬件环境下,为加速发展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作了较

好的尝试,为迅速推广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国家级、省级的信息高速公路,解决了伐国当前发展的一种一具体方法。4该系统设计的数据结构描述了地物的类别(用国土基础数据代码)、地物的个性(用山西省用

地方标准赋予的标识代码)。由于这样的结构不仅可以按类别管理地理信息,也可以把分布在不同图幅内的同名地物统一管理起来,另外由于加上了图幅、行政区划代码,因此为数据的裁切、管理奠

定了基础。5采用了精确控制数采集方法,保证了一次采集既能为不同精度要求的Gls提供空间定位数

据,又能为今后编制数字地图提供数据。数据拟合精度达到印刷地图的标准。6此方案设计了按6度分带处理数字地图坐标系的方法,为图形拼接、坐标查询、分区切割等

提供了方便,也为实测数据展示在系统中疏通了渠道。7为了加快系统运算速度,采用了数据压缩技术,将一幅数据量达到ZMB以上的数据按

90%一50%的压缩比压缩后,使全省的数据仅仅保留一幅图的数据,使运算速度提高20多倍

8遥感影像,采用幻灯片的形式,改变了传统地形图的表示方法,提高了现势性与动态性

9这项工程在我国尚属首次对1/25万比例尺地形图进行数字化建库,不仅可以为国家基础地

理信息系统提供墓础数据,也为山西省信息产业开创了新的领域,为国民经济信息和国土资源信息

的自动管理奠定了空间基础。这项工程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在投资极少、投入人力、时间极短的情况下,取得如此之大的成

果是值得褒奖的。五、应用前景

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已将太原市一个独立的地区裁切出来,形成了完整的地市级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由此可见,这次取的成果是具有可靠的实用性。本次成果,就方法论而言,可以指导各种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建造一〔作,成为在微机硬件和cAD、RBAsE软件环境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一种科学、可靠的方法。本次建立的地形数据库,可作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25万)的组成部分,提交相邻省和国家部门使用。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