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花生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与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花生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花生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 沈阳农业 大学 土地 与环境学 院, 辽宁生物碳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 , 辽宁 沈 阳,186 10 6 ;
2 南京农业 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 , . 江苏 南京 ,105 209 )
摘要 : 为评 价辽 宁地 区花生连作对土壤生物性状 的影 响 , 对不 同连作 年限花生土壤酶 活性动态变化进行 了研 究。 土壤 酸性 和中性磷酸酶 活性 均呈现先升高后下 降的趋 势, 活性排列顺序为连作 2年 >连作 4年 >正茬 >连作 6年 ; 土壤脲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升
I lue e o o i ou r p n e r n s i nz m e a tv te fpe nu s nf nc fc ntnu sc o pi g y a s o o le y c i iis o a t
HU ANG Yu—qa HAN L —s , N i , AO Yi o g , in , i i HA Me XI —n n YANG i Jn—fn HAN Xio—F eg , a 1 ’
高再 下降的趋势 ; 土壤过氧化氢 酶和转化酶活性在不 同生育 时期 内变化规律 不一致 。连作 改变 了土壤 酶活性 , 使 花生根系毒害作用 和土壤磷素流失加重 , 使土壤状况 、H值 、 p 氮素供应能力均发生变化 。
关键词 : 花生 ; 连作 ; 土壤酶 ; 盆栽试验
中图分类号 :14 2 S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 0 4 2 1 ) 1 09 0 10 9 8 (0 2 0 — 0 6— 5
21 0 2年 2月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 iee ora o ico ce cs hn s un l f l rpsine j o

花生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花生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摘要:本试验以花育52号为供试品种,设置4个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用起垄种植模式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表现较好,其次是培土种植模式。

因此,起垄和花针期培土种植模式较适宜阿克苏地区采用。

关键词:花生;种植模式;产量;经济效益阿克苏地区具备花生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区域内耕地面积大、沙性土壤分布广、光热资源丰富、地膜覆盖节水滴灌技术普及率高,加上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病虫害发生较轻。

由于花生种植时间较短,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引种、驯化栽培阶段,对花生高产栽培模式研究相对较少。

花生种植除受栽培品种、栽培密度、土壤气象条件及水肥管理、综合调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影响外,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技术效益也不相同。

因此,合理的种植模式是花生增产的重要途径。

本试验以高油酸花生花育52号为材料,研究在同一品种、同一水肥条件、同一栽培管理水平下,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经济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阿克苏地区农业示范园,前茬作物为棉花,面积667米2;试验点年均日照时数2878小时,≥10℃积温3800℃,无霜期210天;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土壤全氮含量0.28克/千克,有机质9.4克/千克,速效钾89.8毫克/千克,有效磷13.93毫克/千克,碱解氮36毫克/千克。

2.试验作物供试花生品种为花育52号。

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4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小区49米2。

667米2理论播种密度10000穴、20000株;采用厚0.008毫米、幅宽1.45米地膜,按照1膜2带、1膜4行配置方式,每穴播2粒。

4个处理田间管理水平一致,均于4月14日播种,9月20日收获。

处理1,不铺膜平种条播;处理2,铺膜起垄条播,垄面宽1.2米、垄高10~15厘米,垄距1.7米;处理3,铺膜培土条播,花针期分2次培土,始花前后各1次,把行间和株间表土锄松碎,培到植株基部周围,培土高度5~7厘米,以不压分枝为宜;处理4,为对照,铺膜平种条播。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引言花生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广泛栽培。

不同的种植模式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

深入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花生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传统种植模式传统种植模式一般是指单作或者与其他作物轮作,土地施肥和管理方式相对传统,劳动力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

在传统种植模式下,花生经常会受到土壤疾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降低。

由于传统种植模式下施肥管理不合理,对于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现代化种植模式现代化种植模式主要指采用科学化的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化操作和科学化管理等技术手段,以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

采用现代化种植模式的花生田通常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采用滴灌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以及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可以有效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3.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种植模式对花生的产量影响较大。

现代化种植模式下,花生产量一般比传统种植模式下高出20%以上。

这是因为现代化种植模式下,在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采用了科学化的手段,能够更好地满足花生的生长需求,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促进花生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1.施肥管理传统种植模式下,施肥管理一般比较随意,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不合理,导致花生吸收养分不够,影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了产量。

现代化种植模式下,施肥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可以根据花生的生长需求进行调节,能够更好地促进花生的生长、提高产量。

2.水肥一体化在传统种植模式下,水肥管理通常不够科学化,过量施肥和过度灌溉会浪费资源,并且还容易造成农田土壤的贫瘠和环境的破坏。

而现代化种植模式下,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根据花生生长的需求进行水肥配合,有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促进花生的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花生的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花生的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Ab s t r a c t :The nu t r i e n t s a n d e n z y me a c t i v i t y i n s o i l a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i n t h e f o ur r e d s o i l f i e l d s wi t h
花 生连作会 明显降低 土壤 酶 活性 ,轮 作 有利 于提 高土壤 酶 活性. 关键 词 :耕 作 方式 ;土壤 酶 活性 ;土壤 养分 ;花生种植
中 图 分 类 号 :S 1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Ef f e c t o f S o i l Nu t r i e n t s a nd En z y me Ac t i v i t y o n Pe a nu t Pl a n t i n g
( C o l l e g e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r e s o u r c e s , Yi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 Y i c h u n 3 3 6 0 0 0 , C h i n a )
d i f f e r e n t c r o p p i n g p a t t e r n s o f p e a n u t i n J i a n g x i .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 1 ) r o t a t i n g c r o p p i n g p a t t e r n
r o t a t i n g c r o p p i n g p a t t e r n i s b e n e f i t o f k e e p i n g s o l l n u t r i e n t s s t e a d i l y ; 3 ) t h e e n z y me a c t i v i t y w o u l d b e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花生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种植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良。

为了更好地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有必要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的产量影响明显。

一些种植模式能够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而另一些种植模式可能会对花生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深入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花生作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

而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农业生产实践中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索其对花生产量的影响规律,为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了解不同种植模式在花生产量方面的表现,找出其中的优劣势和影响因素;二是探讨种植模式与土壤、气候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种植模式对环境的影响;三是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的种植模式选择建议,促进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该领域的学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全球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一直是农业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可以为提高花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供应、推动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也有助于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田间土壤微环境和产量的影响

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田间土壤微环境和产量的影响
( 1 . College of A gr onomy of S handong A gr icultur al Univer sity / S tate K ey Labor ator y of Cr op Biolo gy , T aian, Shandong 271018 ; 2 . A gr icultur al B ur eau of A nqiu County , W eif ang , S hand ong 262100; 3 . P eanut Resear ch I nstitution of Shandong Pr ov ince, Qing dao, Shandong 266100 )
[ 4]
。土壤微环境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前
*收稿日期 : 2010 02 03 基金项目 : 国家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2006BA D 21B04- 9, 2009BA D A 8B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30840056) 作者简介 : 林英杰 ( 1980- ) , 男 , 山东威海人 , 在读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花生生理生态。 E mail : yingj_l@ 163. com 通讯作者 : 李向东 ( 1963- ) , 男 , 山东菏泽人 , 博士 , 教授博导 , 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生理生态。 E m ail : lix don g@ sdau. edu. cn
132
水土保持学报
第 24 卷
人从肥料、 耕作方式、 土壤类型、 覆盖方式等都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 且多集中在玉米、 小麦等 [ 4, 5] 禾本科作物上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花生生产上有地膜覆盖种植、 露地种植和麦 田套种等多种方式, 由于花生是在地下结果, 在其果针入土、 荚果膨大过程中必将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微生 物产生一定影响 , 有关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田间土壤微环境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存在 的花生主要种植方式 , 设计春播覆膜( CBFM ) 、 春播露地 ( CBLD) 、 麦田套种 ( M T ) 、 麦田露地( M T L D) 、 夏播覆 膜( XBF M) 和夏播露地 ( XBL D) 6 种花生种植方式 ,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微生物 量碳、 活跃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 探讨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比较不同种植 方式的优劣, 以期为花生高产、 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辽西北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辽西北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辽西北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作者:刘立军来源:《吉林蔬菜》2016年第05期摘要:根据本地区气候特征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大方向,通过对花生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的论述,为农民朋友科学种植花生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推动花生产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地域特征、花生产业、主栽品种、栽培技术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属于温和半湿润的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年均降水量510毫米,平均无霜期156天,当地的土质和气候特征非常适合花生的种植,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自2010年以来,已把花生确定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经过几年努力,产业发展迅速,初具规模。

近几年种植面积都稳定在30万亩以上,是辽宁省重要的花生主产区。

白沙、唐油、阜花等优势品种已广泛种植,并且质量上乘,具备出口创汇能力。

现将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简述如下:1品种选择及播前处理1.1品种选择选择适宜的品种是花生获得高产、高收益的关键。

要选用经审定推广的、生育期适宜、株型紧凑、结荚集中、抗旱性较强、较抗叶斑病的优良品种。

彰武地区适宜选用白沙1016、白沙1017、阜花12、唐油4号、鲁花14、鲁花15等优良品种。

1.2种子播前处理1.2.1晒种:播前要带壳晒种,晒果能增加种子的后熟,打破种子的休眠性,促进酶的活动,有利于种子内养分的转化,提高种子的生活力;晒果可使种子干燥,增强种皮透性,提高吸水能力,促进种子的萌动发芽,特别是对成熟度差和贮藏期间受过潮的种子效果尤为明显;晒果还可以起到杀菌作用。

选择晴天上午,摊厚5耀10厘米左右,每隔1耀2小时翻动一次,晒2耀3天。

1.2.2剥壳:花生剥壳不宜太早,因剥壳后的种子容易吸收水分,增强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养分,降低发芽能力。

因此,花生的剥壳时间离播种期越近越好。

以播种前5天左右为好。

剥壳后选种仁大而整齐、籽粒饱满、色泽好,未感染病虫害和霉变,没有机械损伤的一级、二级大粒作种,淘汰三级小粒。

1.2.3药剂拌种:播种前1耀2天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耀0.5%拌种,可有效防止烂根死苗;用50%辛硫磷乳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用50%氯丹乳剂按种子量的0.1%耀0.3%拌种,可防治苗期地下害虫。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作者:吕铭来源:《河南农业·科技版》2019年第02期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集成、推广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科學依据,本文设置麦垄套种、麦后平地栽培、麦后起垄种植、麦后起垄地膜覆盖种植4个试验处理。

试验表明,麦后起垄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最好,4个处理的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麦后起垄地膜覆盖种植、麦垄套种、麦后起垄种植、麦后平地栽培。

关键词:花生;种植模式;产量长垣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是河南省主要的花生种植地之一,常年花生种植面积1.33万hm2以上。

为加快花生产业发展,集成、推广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笔者就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安排了如下试验。

一、试验示范地点示范作物为花生,试验地点安排在长垣县谷稻香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

示范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小麦。

二、示范设计(一)田间设计本试验示范设4个处理:P1,麦垄套种;P2,麦后平地栽培;P3,麦后起垄种植;P4,麦后起垄地膜覆盖栽培。

长垣县谷稻香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试验示范面积共2.00 hm2。

其中,试验区0.67 hm2,小区设上述4个处理,每个处理667 m2,随机排列,麦垄套种不设重复,其他3个处理3次重复[1-2]。

示范区1.33 hm2,全部为夏直播起垄地膜覆盖栽培。

花生品种为新花1号。

(二)种植方法1.麦垄套种小麦收获前人力耧播种,行距0.385 cm,株距17.800 cm,密度19 350株/667 m2。

长垣县谷稻香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播期为5月17日。

2.麦后平栽种植麦收后耕地,整平后做畦,人力耧播种。

长垣县谷稻香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播种期为6月15日,行距0.380 cm,株距17.700 cm,密度19 830株/667 m2。

3.麦后起垄种植麦收后耕地,应用机械化起垄播种机起垄种植。

垄距80~85 cm,播种密度1.0万~1.1万穴/667 m2,每穴2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6 —
试 验 研 究2 0 1 4 . 1 0
( 2 ) 大垄 双 行裸 地 种 植 模 式 ( 处理 2 ) ; 同处 理 1 , 2 裸地 播种 。 ( 3 ) 大 垄 三行 裸地 种 植模 式 ( 处理 3 ) ; 畦宽 1 0 0 ~
舢蛐l 挑 l _
结果 与分 析
● l 舢辞 如 姚
辽 西北花 生不 同种植 模 式
对 土壤 酶活 性 与产 量 的影 响
孙 巍
( 辽 宁省铁 岭农 校
铁岭 1 1 2半 干旱 区设 置 四种 花 生种 植模 式 ( 大 垄双 行覆 膜 、 大垄双 行裸 地 、 大 垄三行 、 单垄) , 以
解 、腐 殖 质 的形 成及 植 物 营养 的转化 等生 物 化学 过 旱 、 伏旱 、 秋 吊交 替 发 生 。 无 霜 期 1 4 5 ~ 1 5 0天 , 该 地
程 。 有 关研 究 表 明 , 耕作 方式 能够 改善 土 壤微环 境 。 区 ≥1 0 活 动积 温 3 4 6 8 ℃, 年平 均 气 温 6 . 8 2 ℃, 是易
表 1 供 试 土 壤 基 本 理 化性 质
基金 项 目 : : 国家花生产 业技术体 系 C A R S 一 1 4 ; 辽宁省农 业综 合开发办项 目( 2 0 1 1 2 0 1 0 3 0 ) ; 辽宁省科 技共 建项 目( G C N T — L N 一
08 ) 。
作者简介 : 孙巍( 1 9 8 0 一 ) , 女, 硕 士, 铁岭农校讲师 , 主 要 从 事 土 壤 微 生 物教 学工 作 。
土壤 酶 作 为 土壤 的组 成 部 分 .参 与土 壤 中的各 缘 , 北纬 4 2 。 4 2 , 东经 1 2 2 。 3 2 , 海拔 高 度 2 1 3 . 1 m, 为
种 生 物 化 学过 程 。土壤 酶 活性 是 土壤 生 物 活 性 的 总 典 型 的风 沙土 , 理 化性 质 见表 1 。该 地 区 的 自然 特点
花 生品种 “ 阜花 1 7号” 为材 料 , 研 究 了不 同种 植模 式 对花 生土壤 酶 活性 和产 量 的影响 。 结果表 明 : 花
生 大垄双 行覆 膜种 植 能显著提 高土壤 脲酶 与蛋 白酶 的 活性 ,大 垄双行 覆膜 与 大 垄三行 种植模 式产
量较 高 。 因此 , 大垄双行 覆 膜与 大 垄三行种 植模 式较 适 宜本 地 区。 关键 词 : 种 植模 式 ; 土壤 酶 活性 ; 花生 产量
种 。密度 为 : 2 . 2万株/ 亩。
人 土壤 氮 的利 用 率 影 响很 大 。因而 土 壤 中脲 酶 活 性 ( 4 ) 单垄 传统种植模 式 ( 处理 4 ) 为 对 照 。 行 距 可 以作 为 衡量 土 壤 肥力 的指 标 之一 ,并 能部 分 反 映 6 0 c m, 穴距 6 . 5 ~ 7 . 5 c m, 单粒播种 。 密度为 1 . 6 万株/ 亩。 土壤 生产 力 。 由图 1可看 出 , 不 同种 植模 式 0 ~ 2 0 c m
征 及 土 壤养 分 转 化进 程【 - - 4 ] 。土壤 酶 在 土壤 中含 有 的 份 , 年蒸 发量 约 1 6 0 0 ~ 1 8 0 0 mm, 干燥 度在 4 . 0左 右 ,
数 量 虽 少 ,但 其 作用 颇 大 ,它 参 与 土壤 有 机 质 的分 属 于半 干旱 区 。该 地 区常 发生春 旱 、 伏旱 , 秋 吊。 或春
体 现 ,它不 仅 与 作物 产 量及 土 壤 管理 措 施 之 间有 一 是 风 多 、 风大 , 全 年 平 均 风速 3 . 3 3 m / s . 5 m / s 起 沙 风
定 关 系 ,且 在 一 定程 度 上 反 映 了土壤 的综 合 肥力 特 达 2 4 0次 。 年 降水量 4 0 0 ~ 4 5 0 mm, 多集 中在 7月 、 8 月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概 况
6 0 ~ 6 5 c m, 畦底 宽 8 5 ~ 9 0 e m, 畦 间距 3 0 c m。 畦 间大
行距 5 0 e m, 畦上种两垄 , 畦上 小 行 距 3 5 ~ 4 0 e m 畦
0 ~ 1 2 c m。穴 距 6 . 5 ~ 7 . 5 c r f l , 单 粒覆 膜播 种 。密度 试 验 在 辽 宁省 风 沙地 改 良利用 研 究 所 章 古 台试 高 1 . 9万株/ 亩。 验 站 进 行 。试 验 区位 于 风沙 半 干旱 区科 尔 沁 沙地 南 为 1
但 目前 针对 风 沙 半干 旱 区 花生 不 同种 植 模 式 对 土壤 旱 易风 蚀典 型风 沙地 区 。
酶 活 性 的影 响 则 少有 报 道 。我 们通 过 试 验 研究 花 生 1 . 2 试 验 设 计 不 同种 植模 式 对 土壤 酶 活性 与 产量 的影 响 ,为风 沙
半 干 旱 区确 定适 宜 的花 生种植 模 式提 供科 学依 据 。 试 验设 以下 四种种 植模 式 : ( 1 )大垄 双 行覆 膜 种植 模式 ( 处理 1 ) ;畦上 宽
( 1 ) 不 同秸秆 还 田量对 脲 酶活性 的影 响 。脲酶 是
2 . 1 不 同种植 模式 对 土壤 酶活 性 的影响
1 1 0 c m,畦 底宽 1 2 0 c m,畦上 种 三垄 ,畦 上小 行 距 土壤 氮 循 环 的一 种 关键 性 酶 ,可 以加 速 土壤 中潜 在 3 0 ~ 3 5 c m, 畦高 1 0 ~ 1 2 c m。穴 距 6 . 5 ~ 7 . 5 c m, 单 粒 播 养分 的有 效化 。 与 土壤 供 氮 能力 有 密切 的关 系 , 对 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