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流程和反思.doc

合集下载

出师表教案(三课时)

出师表教案(三课时)

5、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四、第8段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5、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五、第9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六、总结本文写作特色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

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

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

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课后反思】。

《出师表》说课稿及反思(推荐5篇)

《出师表》说课稿及反思(推荐5篇)

《出师表》说课稿及反思(推荐5篇)第一篇:《出师表》说课稿及反思《出师表》说课稿王贵平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

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总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3.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

2.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二、说教法(一)学情分析1.近50%语文基础较差,主要表现在:拼音胡乱写,错别字较多,字迹潦草难辨,作文语意零乱等。

2.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3.从小学到初中,阅读量较小、阅读面不广,因此语文素养较低。

如问起课外知识时,只有很少的几名学生能回答得上,大部分学生一脸茫然。

(二)学法指导1.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

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内容和价值。

2.熟悉《出师表》的词汇、句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朗读《出师表》、理解其意义并能够运用其表达方式。

二、教学内容1.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汉末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和贡献2.学习《出师表》的内容和价值–《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掌握《出师表》的词汇、句法和语言特点–手抄并背诵原文–分析《出师表》的词汇、句法和语言风格4.朗读《出师表》并翻译其意义–良好的朗读能力和语音语调–熟练掌握《出师表》的表达方式–理解并翻译《出师表》的意义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与《出师表》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合作学习法–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阅读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在互相帮助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果。

3.词汇记忆法–采用卡片记忆、课堂联想、竞赛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并掌握《出师表》中的生词词汇。

4.课堂评价法–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与《出师表》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出师表》的兴趣和热情,引出《出师表》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学习环节–按照教学内容,依次进行历史背景、作者和作品内容的介绍。

–熟悉《出师表》的词汇、句法和语言特点。

同时,课堂现场进行字词的书写,并在线下进行反复练习和记忆。

–逐句朗读《出师表》,并进行分析和翻译。

3.巩固环节–分组或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4.课堂反思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度、发言情况、课前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出师表教案(1)

出师表教案(1)

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师表》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学习并理解《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3.学会分析文本结构,归纳文章脉络。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欣赏《出师表》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3.学习文学鉴赏方法,欣赏《出师表》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了解《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步:分析文本结构1.分析《出师表》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2.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第三步:学习《出师表》的主要内容1.逐段解读《出师表》,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一段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四步:文学鉴赏1.学习《出师表》的艺术特点,如用词精准、情感真挚等。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欣赏《出师表》的文学魅力。

第五步:小组合作1.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出师表》中的某一段进行深入讨论。

2.每个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共同探讨《出师表》的含义和价值。

第六步: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出师表》的读后感,并进行班内分享。

2.鼓励学生多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培养综合阅读能力。

四、教学资源1.《出师表》原文和注释资料。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设计好的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4.学生笔记本和纸张。

五、教学评估1.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反馈。

2.学生的小组合作表现和分享成果。

3.学生的读后感和写作作业。

六、拓展延伸1.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出师表》。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剧场演出,加深对于《出师表》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进行小组分享和讨论。

以上是《出师表教案》的详细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出师表》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出师表教案及教学反思诸葛亮是聪慧的代表,从刘备“三顾茅庐”就可看出他的才能卓越,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学校语文九班级上册出师表教案,一起来学习下诸葛亮的忠诚和爱国吧。

人教版学校语文九班级上册出师表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题、背景、、表2.指导阅读、分段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育同学文言文的阅读力量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见,初步领略了并有所体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阅读、分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才智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真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

我们今日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足,使同学产生激情。

要求同学留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诞生字词。

2.指导同学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引导同学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险的形势下,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其次,采纳应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恳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同学依据老师的提示独立思索,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相互沟通,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其次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1.同学结合解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老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困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同学进行评价更正,老师确定小结3.思索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险存亡之秋”?(2)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缘由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老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老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放声朗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完善→明确展示方式,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言,同时还要有朗诵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展示)
活动3:斟字酌句,品味语言特色
本文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还得益于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是议论,哪些地方是叙事,哪些地方是抒情,分析表达方式上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④以光先帝遗德()
⑤以塞忠谏之路也()
⑥受命以来()
于:①躬耕于南阳()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欲报之于陛下()
⑤还于旧都()
(四)、词类活用
1.此皆良实()
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优劣得所()
4.北定中原()
教学反思
课题《出师表》
课时: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赤诚之心。
写作背景: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很懦弱,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诸葛亮在这里把“表”写到了极致。
②深追先帝遗诏()
效:①恐托付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②每与臣论此事()
任: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语文教案)《出师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出师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出师表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出师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出师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1【教学目的】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设想】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此表用散体写成(唐宋以后写表多用骈体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给君王的上书。

臣下上书奏事,陈述己见,提出建议,有所谏诤。

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怀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意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自有其特点。

“表以陈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疏通文字,懂得词句,是理解古文的根底。

教学中要把这个根底打扎实。

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拟熟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篇文章将围绕《出师表》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反应进行评估与总结。

一、教学内容《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致曹魏司马懿的表状,表达了其愿为国家尽忠职守的决心。

教学中,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背景。

随后,详细解读《出师表》文本,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

通过深入解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史料和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

除了将《出师表》放入古代文学的背景中,也可以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该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首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出师表》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启发和引导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与《出师表》相关的文物、遗址等。

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历史情感与文化内涵。

再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绎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将《出师表》分段分发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分组进行演绎。

通过演绎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体验其中的情感冲击。

三、学生反应学生对于《出师表》的教学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此次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出师表》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部分学生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出师表》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教学流程和反思
《出师表》教学流程和反思
《出师表》是初中文言文中词汇量最大,最不好背诵和翻译的课文,仅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个,四字词语有三十个左右,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呢?我反复思考后,设计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字词。

第二课时,读通课文。

第三课时,翻译课文。

课堂上只学习字词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学为主、训练为纲的基础上,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在调动他的学习参与度,增加他的自主学习能力,检查他的学习状况。

第一课时给学生整整一节课让自学,根据注释,画出所有自己不会翻译的词语,标注出读音。

学生紧张而忙碌地学习了一节课,我来回检查,遇到不做批注的就提醒他。

这个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标记,一是把重要的字词意思写在下面,二是要思考怎么依据词语翻译这句话,三是要做出醒目的笔记。

检查很重要,如果不巡回走动,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学习惯和默读的自制力。

第二课时主要是训练朗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是根据标注的读音抽学生分段朗读;第二个层次是读准句读,去掉所有的标点,先自己练习读出句读,再抽人逐段朗读;第三个层次是找出课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读出诸葛亮当时的感情,学生找句子单独读,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比赛读。

三个环节难度逐渐增加,就会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挑战自己、征服困难的愿望。

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读出句读是比
较难的,每一张投影有三个段落,学生需要练习好几分钟才敢起来读。

第三个环节,其实是让学生在素读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可以训练他们对文言文的猜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

最后,我的示范朗读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让他们感觉到读好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三课时翻译课文,我在每一张幻灯片上标注了一句话“翻译课文,语言流畅,突出重点词汇”,要求他们先看课文,自己用三分钟时间试着翻译三个段落,然后合上课本,必须很流利地翻译出课文,这个过程中,要求把重点的字词翻译准确,同时我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板书出来。

翻译用了半个小时之后,为了避免学生疲倦,设计了五道选择题,用五分钟填完。

最后是课文填充,集体背诵。

作业是课外搜集写诸葛亮的语段,给诸葛亮写一段推荐词。

三节课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字词,学生始终注意力比较集中,除了纠正个别错误外,老师讲得很少。

在引导的过程中,主要给学生强调了几点:一.必须强化自己迅速识记重点词汇,流利翻译课文的能力,遇到单字要组词,遇到难句子要根据语境推断,遇到词类活用要翻译准确。

二.必须戒除资料书的白话文翻译,告诉学生多数资料书上的翻译并不是很准确,只有自己学会一字一句的翻译,才能阅读更多文言文。

三.必须降低学生的畏惧感,每一节课都告诉他们学习的任务,当学生觉得这节课仅仅是学会朗读的时候,他们觉得文言文学起来也不难。

在充分自学、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集中翻译课文,就会让他们有了自信心。

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要因课文而异,我们不能依赖资料书和教学参考书,要自己独立去感受去判断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让学生能够接受
的教学方案。

学习的难度必须是逐渐提升,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他才有信心去战胜更大的困难。

我的教学反思是: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放在第一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教师;让学生做的一切事情,自己要先去尝试;如果要让课文这把钥匙开更多的锁,那就先教会他自学;保持独立的思考,坚持更多的尝试,讲台上的青春期才会持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