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课后习题-译介论)【圣才出品】

第7章译介论第一节1.什么是译介学?答: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
其学理基础是“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
2.译介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答:译介学主要研究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研究译作对输入国文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同时考察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译介学开始“文化转向”,也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因此格外重视翻译的文化建构作用。
3.根据译介学的两层含义,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译介学兼有“媒介”和“翻译”两层意思,从这一角度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如下:(1)文学影响的起点(发送者)和终点(接收者)之间由媒介沟通,这种媒介称作“传递者”。
媒介属于传播者的范畴。
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七大领域之一就是世界主义文学的传播者。
译介学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翻译是文学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译介学中的翻译也是比较文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此,译介学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文学交流和比较文学得以开展的前提和途径。
4.起源于法国学派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具备什么特点?答:(1)十分关注译介学的学科属性,注意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内涵衔接。
(2)十分关注文学交流中属于译人语文化的文学系统,因此译介学的研究模式为传统意义上的“影响研究”,关注重点往往在外国文学的“接收者”身上,因此讨论焦点多是译者、译文以及译入语文化等。
(3)注意研究文学交流的全过程,人物、事件、文本三者并行不悖,同时十分关注文学交流的动态迁移过程,因此而丰富了影响研究的内在学术肌理。
5.简要论述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已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章节练习-本体论)【圣才出品】

第2章本体论一、填空题1.________在其论文________中提出“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其他信仰领域的比较”。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解析】雷马克在他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2.韦勒克曾在________一文中对“比较文学”进行过深入探讨。
【答案】《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解析】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一文中,韦勒克曾对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最初使用做过一次反思,认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虽然第一次提出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但并没有把“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及相对自觉的学科概念来使用。
二、名词解释1.“总体文学”(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总体文学”是指探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普遍的根本规律的文学研究。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不要求必须将两个国家的文学作对比研究,换言之,它本身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总体文学的概念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提出,后来为韦勒克、沃伦等人加以修正。
它是一种比“比较文学”更注重理论性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宽广的视野,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联系多国文学实践寻找各国文学间的互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综合的全面的研究。
2.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问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三、简答题1.民族文学与国民文学有什么联系区别?(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的研究是宏观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章节练习-类型论)【圣才出品】

第5章类型论一、简答题1.何谓主题学?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1)主题学主题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2)主题和母题的区别①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被概括为数量有限的类型,而主题需要针对具体作品加以概括。
②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
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
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③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母题简单地被指出来,而主题由于深刻复杂得多,往往以复杂句式呈现。
④母题是对题材的基本概括,是对情节中的一个或数个事件的概括,但是它并不形成问题;主题则不然,它侧重于理念和用意,常将“文以载道”之道上升到问题的高度来进行分析、认识。
母题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例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
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
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十分清楚了。
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该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
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特征了。
总之,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
无疑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译介论)【圣才出品】

第7章译介论7.1 复习笔记一、译介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一)译介学的基本定义及内涵发展1.定义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
2.学理基础:“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3.主要研究内容(1)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2)译作对输入国文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3)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
(4)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
4.内涵发展译介学顾名思义兼有“媒介(中介)”和“翻译”两层意思:(1)作为“媒介(中介)”的译介学起源于法国学派。
(2)文学的交流“翻译是最重要的途径”,译介学自然要将翻译作为“比较文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
5.译介学研究的主要特点(1)十分关注译介学的学科属性,注意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内涵衔接;(2)十分关注文学交流中属于译入语文化的文学系统;(3)注意研究文学交流的全过程。
6.根据苏珊·巴斯奈特的观点,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经历过的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2)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奥·赫曼斯初具后结构主义理论品质的“译者隐喻语言映射”理论阶段;(3)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创立的“文学调控”理论阶段①翻译与民族文化及民族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②如何评价翻译之为文化和文学的主要建构力量?③从文学史的角度考察,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与文学文本经典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④关于译作的文化与文学整合功能,译者心中的“印象”如何?该“印象”又如何以隐喻的方式得以曲折地表达?⑤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界定?⑥如何考察文学史特定发展阶段中翻译活动的运行模式?⑦能否将翻译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策略?⑧在民族文学系统内部考察译作能否揭示特定文学系统其文学接受的演变模式?7.经过近20年的渐次发展,译介学已初具现代学术形态即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门学科已演变成为从文化层面对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完整版)《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

(完整版)《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一、填空填(20分)1、比较文学具有 ( 开放性 )、( 多方位 )、( 动态性 ) 的特点。
2、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 ( 认同 ) 和( 离异 )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3、过去常有人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简化为( 影响)研究,把美国学派简化为( 平行 )研究。
4、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是( 戴克斯特 )的学术活动。
5、被誉为法国比较文学喉舌的杂志是( 《比较文学评论》),创始人是(巴登斯贝格 ) 。
6、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1899年创立于( 哥伦比亚大学 )大学。
7、德国古典语文学家( 霍普特)关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为德国比较文学开辟了道路。
8、东欧唯一译本自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理论性著作是(久里申) 的《比较文学研究》。
9、文化外求的三个方向是 ( 外求于他种文化;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外求于他种学科)。
10、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可以上朔到 ( 1897年 ) 年林纾翻译《茶花女》。
1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则是在 ( 20年代末30年代 )(时间)。
12、三四十年代显示我国比较文学实绩的是( 朱光潜) 的《文艺心理学》、《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
二、名词解释(20分)1、文学批评: 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文学批评在一定的文学历史中来进行,它必然是某种文学流派、文艺思潮的反映,因此又必然和文学史相联系。
2、文化转型: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了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3、文化离异: 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怀疑,甚至否定、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和曾经被驱逐到边缘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乃至颠覆。
4、题旨(母题): 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题旨,或称母题。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发展论)【圣才出品】

第1章发展论1.1 复习笔记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一)全球化的界定1.全球化的概念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2.全球化的特征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却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3.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自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革新推动的,特别是20世纪后期新的通讯媒介——主要是大众的电子传播媒介和互联网。
4.全球化对比较文学的影响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而比较文学则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
比较文学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二)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1.文化全球化的论题(1)涉及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2)这些互相对立的语词表达的是对全球化截然相反的态度,可粗略地分为是欢迎接受还是拒绝抵制。
(3)后一种被称之为逆全球化的姿态无疑也包裹在全球性话语之中,就此意义而言,在全球化时代不可能有任何退出全球化的策略,同时这也揭示出我们目前所称的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不平衡的、复杂的过程。
2.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的问题。
3.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4.大众文化携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之势异军突起(1)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突出的景观是大众文化携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之势异军突起,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原来已有的紧张更趋激烈。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诗学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诗学论第一节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1.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答: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2.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答:(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①专指《诗经》研究;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a.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一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3.试述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
答: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是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其中又以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为其基础。
美国学派为比较诗学的产生做了独特的贡献。
(1)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基础强调对于不同文学间影响事实的外部实证研究,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
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难,为了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或美学品格赢得合法性,而后者是符合新的学术精神的。
独家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杨乃乔王柏华

一、比较文学的本体与视域: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因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客体不是一元的、纯粹的国族文学,而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二元关系。
这种二元关系是依据主体——研究者对两种语言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汇通性比较研究而成立的,这种二元关系不可能在客观上完全从属于两种语言文学之间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在客体上完全隶属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两者之间的任何一方,因此,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三种类型: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3.四个跨越跨民族:文学研究的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于是文学研究主体的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的。
跨语言:一般来讲,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了两种语言之上,也就跨越了民族与文化。
但是不跨语言,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成立。
如加拿大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与英国文学同用英语撰写,虽然不跨语言但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国界、文化与民族,这四个国家的文学仍然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又如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虽然操用的汉语,但由于写作是在外域民族、外域国家与外域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我们可以把汉语写作的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汉语写作的中国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
跨文化:在跨东方西方文化系统下展开的比较文学研究,一定跨越了民族和语言。
但是欧洲一些民族和国家在信仰上共同隶属基督教文化系统,那么对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文学进行双向的比较研究,虽然同属一种宗教信仰文化系统下,但这种比较研究也跨越了民族、语言,比较文学在这里同样可以成立。
跨学科: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有着自身的学理要求,表现为三个规限:首先,和文学作交叉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
1.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__。
3.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提出分析符号的两个分析层次,指的是直接意指层与________。
4.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________生产意义。
5.福柯的话语概念试图克服传统理论中人所说的与所做的之间的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语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领域。
6.以下书籍或影片作者各为何人?
(1)________《超越父神》(Beyond God the Pather);
(2)________《斯芬克斯之谜》(Riddles of the sphinx);
(3)________《明星凝视:好莱坞电影和女性观众》(Star Gazing);
(4)________《女权辩》(Vindication of the Right of Woman)
7.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对性/社会性别制度的诠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哪几大议题上?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何谓形象学?形象学研究有什么意义?
2.简述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差异。
3.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
4.何谓主题学?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
三、论述题(第1题35分,第2题40分,共75分)
1.试选一个好莱坞经典电影文类,并聚焦于一位代表性电影导演/作者的作品,以其为范例,运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一些观点,对好莱坞经典电影中有关性别的议题进行探讨。
(35分)
2.比较中西戏剧在主题、结构、心理描写等的差异。
(35分)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
1.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答案】跨民族、跨语言
【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
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3.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提出分析符号的两个分析层次,指的是直接意指层与________。
【答案】含蓄意指层
【解析】任何一个符号都包括了能指/所指两个部分。
罗兰·巴尔特从意义建构过程将两个部分分成了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有时也直接用直接意指/含蓄意指所替代。
4.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________生产意义。
【答案】语言
【解析】表征将意义和语言同文化相联系。
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5.福柯的话语概念试图克服传统理论中人所说的与所做的之间的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语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领域。
【答案】语言;实践
【解析】福柯使用“话语”这个概念是为了弥补结构主义的缺陷,强调语言和实践的联系,“它试图克服传统的人所说的(语言)和人所做的(实践)之间的鸿沟。
”
6.以下书籍或影片作者各为何人?
(1)________《超越父神》(Beyond God the Father);
【答案】戴利
【解析】戴利以《超越父神》(Beyond God the Father)一书开始她的精神旅程,虽然她在其中也呼吁雌雄同体,但是她最终完全否认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说法,认为这都是父权制的毫无希望的、蒙蔽人心的产物。
(2)________《斯芬克斯之谜》(Riddles of the sphinx);
【答案】索福克勒斯
【解析】斯芬克斯之谜出自《俄狄浦斯王》,是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
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谜底为人。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
(3)_______《明星凝视:好莱坞电影和女性观众》(Star Gazing);
【答案】杰基·斯泰西
【解析】杰基·斯泰西的《明星凝视:好莱坞电影和女性观众》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女性观众研究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994年。
这本书将电影理论与文化研究相结合,采用民族志调查的方法,分析1940年到1959年之间好莱坞电影中女明星形象与当时英国白人女性观众之间的联系。
(4)________《女权辩》(Vindication of the Right of Woman)
【答案】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解析】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发表于1797年,被公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女权宣言,“这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妇女权利并要求承认这种权利的文献作者是潘恩和许多法国革命者的朋友,接触了大量的革命思想,要求将革命的基本观点运用于仍被排斥在人权之外的广大妇女。
”
7.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对性/社会性别制度的诠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哪几大议题上?(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答案】社会性别问题;性欲问题;生育观念问题
【解析】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的女性主义者不仅在社会性别问题上有非常不同的观点,在性欲问题的认识上也很不一致。
激进自由派女性主义者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不仅
对性的见解不同,对生育也有不同观念。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何谓形象学?形象学研究有什么意义?
答:(1)形象学
形象学,是指研究形象的学问。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等。
20世纪80年代,形象学研究在国外,特别是在欧洲大陆发展迅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形象学并非晚近产生的新学科,恰恰相反,对形象的研究可以远溯至l9世纪,它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范畴。
(2)形象学研究的意义
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
①形象学研究可以介入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也可以是对社会总体面貌的概述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
巴柔在文章中这样定义形象,很有概括性,在与“他者”进行的有意识的区别后,对异域的自觉感知具象为文字,“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形象是对一种文化或者社会的想像,它有时候反映在作品中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同时也可以是充满文学性的“乌托邦”,可归根到底它都可以纳入社会集体想象物的范畴,这里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同时具备相同性和相异性。
而“形象”不仅可以介入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也可以是对社会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