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 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 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由先 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有具体一例可 观:就新文化方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 的八大主张: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讲求文法 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 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口 号
“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 “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 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 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 迷信和愚昧。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 机遇。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 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历史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 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 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 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 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 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 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 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 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 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 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 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 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 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背景
时至民国初年,旧中国政治动荡不安,社会风气陈旧落后,文化习俗刻板僵化,国力日益衰弱。

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成为一场革命与变革的思想浪潮,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运动主旨
新文化运动主张“实践出真知”,主张革新,主张民主与科学。

该运动呼吁弃旧迎新,推崇自由平等,倡导思想解放,提倡现代教育,探求民族复兴之路。

文化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指出其思想糜烂、滞留,呼吁将其改
良或推翻。

运动积极追求与国际接轨,提倡吸收西方科学技术、进步思想,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文艺驱动
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也起到推动作用。

各类新潮文学、新型戏剧、音乐等形式的出现,开启了现代文艺发展的新篇章,为文化潮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影响深远
新文化运动为之后的政治革命、思想启蒙、文化复兴奠定了基础。

启迪了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形成了孜孜不倦的学者群体,启发了后继文化运动与社会变革。

经典代表
陈独秀、鲁迅、梁启超等知名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批判精神和开明思想,引领并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界,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墨的一笔。

结语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洪流,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化人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

虽然运动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争议,但它作为我国近现代文化启蒙的一部分,将长久镌刻在历史长河中,永不凋零。

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

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

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发生在中国早期现代史上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主要出现于20世纪初的上海,其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全国范围。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倡导的一次重要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两方面:一是中国在近代多次遭遇列强侵略和战乱,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举步维艰,封建制度极度腐朽,为了寻求国家振兴的出路,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二是中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入,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对现代文化的向往。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征是:“反”和“启蒙”。

它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学教育的束缚,批判封建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腐朽,追求科学文化和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它倡导人的独立解放和个性发展,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婚姻和家庭的束缚,提倡新的伦理观念;它痛苦地感受到国家仍旧处于危机之中,呼吁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和政治改革,倡导科学思维,主张实用主义,反对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残害。

鲁迅以其深刻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发表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社会封建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陈独秀则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了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思路。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科学思维和实用主义的兴起,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其次,它引入和传播了西方现代文化和思想,为中国知识分子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

再次,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启示。

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 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 新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时间:1915年 标志:《青年杂志》的创刊(后改名为《新青年》
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 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蔡元培
宗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实质:鼓励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旧文化的阵地

独 秀
胡 适
鲁 蔡李 迅 元大 培钊
辜鸿铭
辜鸿铭:号称“清末怪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 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
陈独秀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3.代表
终身以新青年自居
陈独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胡适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蔡元培
北京大学红楼(20世纪初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阵地)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没有北大,蔡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思想 重内容 好理解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 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姑娘不错, 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晕过去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新文化运动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发起的一场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文化上的活动和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新文化运动是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尤其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迅速传入中国。

受到西方科学、民主、自由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认为传统文化束缚思想和创造力的发展,需要进行变革。

其次,新文化运动是对封建主义制度和社会阻碍的抗议。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下,封建主义的传统和思想束缚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抗议,他们希望通过文化的改革,推动社会革命。

最后,新文化运动是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兴起。

新文化运动主要由知识分子领导,其中大部分人是共产主义思想的追随者。

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传播,通过批判和抨击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主张推翻旧的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文化运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在封建社会中,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常常被强调,个人的意见和声音被压制。

新文化运动倡导个体的自由和独立,主张个人可以拥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反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束缚。

其次,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和实用性。

在旧的文化体系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科学和实用性常常被忽视。

新文化运动主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用的知识,强调理性和实用主义,追求真理和进步。

再次,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和人权。

旧的社会制度对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不足,尤其是女性的地位更加低下。

新文化运动主张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主义和压迫。

最后,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多元化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吸纳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的人才和思想。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

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好人政府:1922年9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王宠惠出任国务院总理,阁员罗文干、汤尔等属英美派,但是被称为无党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被称为“好人政府”。

直隶军阀曹锟和吴佩孚之间有裂痕。

这个政府仅存3个月就垮台了,成了历史的陈迹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为谋求稳定币值﹐摆脱财政经济危机﹐采纳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的建议﹐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

实现了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克服币制紊乱,屡经拟议而没有实现的币制改革。

‘对缓和当时金融危机,稳定经济,保存国家抗日战争经济实力起了积极作用,也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开了方便之门。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内容
新文化运动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即: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5.局限性
1.没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新文化运动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发起的运动,没有发动群众及广大的工农阶级。
2.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回避对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定位不对。发动新文化运动的人们,把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定为目标。但后期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仍是先前的“资产阶级新文化”斗争的继续和发展。这场启蒙运动依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写什么?
《新青年》索引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夬庵)...........第七卷2号
《《我吃之人节与烈礼观教》》((鲁鲁迅 迅) )..1..、......抨....击....旧....道......德....和..第 第旧五 六文卷 卷化26号 号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第二卷4号 《药》(鲁迅)........................ 第六卷5号 《科学的起源和效果》(王星拱).........第七卷1号
经,倡导复古……尊孔复古逆流 北京的人还称它为大学堂,当时北大
的猖獗,带动了封建沉渣泛起, 的大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都还
各种迎神拜佛、鬼怪迷信之风复 以为上北京大学就是要得到一个“进
炽。到1915年前后,中国的思想 士出身”,为将来做官的正途。
文化界已被闹一片乌烟瘴气。
——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 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小结: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思想文化
民主与科学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
自强求富 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洋务运动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总结中国近代的四次近代化运动
1、地主阶级 2、资产阶级维新派 3、资产阶级革命派
缺乏民主思想
为什么百姓买人血馒头治病?
《药》鲁迅第六卷5号 (刽子手)一只大手,向他摊着; 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 那红的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缺包乏好科,学包好思!想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 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维新派鼓吹改良,革命派力主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进一步思索中国的前途何在,他们萌发了想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愿望,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纲常伦理”等很难理解,需要教师主义选材,引导学生完成由看现象到懂含义的过程。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容易与教师、历史人物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共鸣,所以,本课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良好平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置情境、制造矛盾、设置悬念、明确归纳、自然发掘、紧扣课本、朗读体味、主动探究、联系乡土教材等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组织本课教学活动。

通过填写图表、知识探究与拓展完成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策略:通过“现场访谈”、“共同讲述”、“展望与反思”三个环节的设置,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习新文化运动之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子
策略:通过“社会现象”、“现场访谈”、“学者评说”三个环节与学生一同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客观的评价孔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预设:
纷拜谒孔子;
问题1:看完上述社会现象,你有什么感想?
二、学者评说:
问题2:今天我们在现场请来了四位赫赫有名的学者,请大家猜猜他们是谁:
展示暗示学者身份的四句话,学生猜测后再公布学者的照片。

展示学者对上述现象的评说,揭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背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和帝国主义妄图进一步控制中国。

三、直面历史:
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地”之历史进步洪流和反动势力行历史倒车。

通过对文字的推
测,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感受四位学者的精
神气概。

学生畅所欲言,谈当
时社会上与民主、进步
的潮流不协调的现象,
谈如何改变这些现象
学生看书归纳新文
化运动代表人物的言
行。

通过看表格、图片和
听教师讲述,对新文化
运动的开始标志、代表
人物、活动中心、主要
内容等做了解。

填表复习本课知识。

观看片段,引起共
鸣,共同朗读
积极性,感悟一代
哲人的人生价值
观。

明确归纳新文
化运动前夕历史进
步的潮流和暗中涌
动的逆流,帮助学
生理解运动的历史
背景。

通过学生自由
发言,自然发掘出
新文化运动将要反
对的各种社会现
象,同时激发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

紧扣课本,训
练学生阅读与归纳
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整
理知识的能力,巩
四、现场访谈:
问题3: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少年,你要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抵制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现象?
五、主持人讲述:
问题4:让我们看一看,四位激进的学者是怎么做的?
点评学生的回答之后,展示表格:《新文化运动概况》,做进一步的归纳与讲述。

六、展望与反思:
问题5:新文化运动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七、历史回望:
归纳、回顾本节可内容,填写图表《新文化运动》空白。

八、人生感怀:
播放《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带领湖南师范同学背诵《少年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对传统文化不应全盘否
定,要传承优秀文化的
结论,同时对当今祭孔
活动中行跪拜之礼,仿
效古代祭天等不和谐的
现象进行批判。

学生自行查找资料:
了解辛亥革命前后
芜湖的历史,感受新文
化运动与个人的命运紧
紧相连。

固所学
朗读体味伟人
少年时代的满腔赤
忱,升华自我的爱
国热情。

主动探究,加
深对新文化运动进
步性与局限性的理
解,并引起学生对
当今社会现象的思
考,从而树立正确
的对待传统文化的
态度——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

联系乡土教
材,增强学生的主
人翁意识,拓展课
堂所学知识。

设计小结:
本课设计力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完成教学,并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多次创设自由发言、主动思考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历史,体味新时代青年学生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并由此激励自己勤奋、务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