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马陵之战》1教案
马陵之战

学校:花园镇西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授课教师:刘芳芳
•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 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俩人是同门师兄弟,感情深厚。
• 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 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 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 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一找,和大家一起分享。
1、夜幕降临时庞涓率部进入马陵道。 2、砍到的树木阻拦了去路 3、看到剥皮的大树就点火看
最后庞涓的下如何,魏军呢?
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 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太子 申
你觉得在军事战役中要靠什么取 胜?
孙膑和庞涓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用一个词来形容。
在古代军事战役中,还有许多这 样的军事谋略,请同学们课后找
孙膑——减灶示弱
时间
行动
庞涓
第一天 遗 饭用下足的够灶。10万人吃惴惴不安
第二天 减去一半的灶 振作精神
第三天 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灶 骄傲
既然“减灶示弱”这么有成效, 为什么课文不干脆以此为题呢,
而要以“马陵之战”为题?
孙膑判断庞涓的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 日落后可达到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 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 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孙
庞涓
膑
齐
魏
国
国
军
大
师
将
默读课文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并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这 场战役呢?
北
西
东
南
推荐精品语文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马陵之战》精品习题1

《马陵之战》习题基础巩固一、读拼音,写词语。
二、写出下面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救援——()抵达——()阻塞——()反义词:失败——()骄傲——()怯懦——()三、选词填空。
创造创举创作1.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伟大的()。
2.劳动人民是历史的()者。
3.他()了一部文艺作品。
自言自语三言两语4.同学们听说要去参观菊花花展,()论开了。
5.列宁()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四、下面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反问 E.设问1.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他一头扑向数学的海洋,一有空就写呀算呀。
()4.他们近视难道和看电视没有关系吗?我认为很有关系。
()五、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光……还……只要……就……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管……总是……1.()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我们看上去只有盘子那么大。
2.雷锋叔叔()牺牲了,()他的精神永世长存。
3.()多读多写,你的作文水平()会提高。
4.他()多么难做的算术题,()想尽办法把它算出来。
5.()同学选你当组长,你()要处处起带头作用,把小组工作做好。
6.查字典,()能知道字的读音,能知道字的意思。
拓展学习六、课外阅读微笑有个国王,饱读诗书,每次上朝,都会讲一些人生哲理给大臣们听,但诸大臣皆面无表情。
国王大惑不解,便去请教国师:“老师,为什么我讲的话这么有内容,大臣们却不肯听呢?”国师向众大臣了解了缘由后,对国王说:“我为你准备了一副神奇的面具,明天上朝时你可先戴上它,再对臣子们讲话。
一定会和以往不一样。
”第二天,国王(半信半疑毕恭毕敬)地照着国师的话去做,情形果然有了180°的转变,大臣们在听他讲话时,不断地点头称是,有的还感动(得地的)落了泪。
退朝后□国王对国师说□那个神奇的面具果然产生效果了□臣子们听了我的话都很感动□国王照国师的嘱咐,连续戴了三个月的面具,文武百官都对国王表现出越来越深的敬佩之情。
《马陵之战》课件2-优质公开课-湘教五下精品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
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不被遍地
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
以魏军的行动衬托出孙膑的“运筹 帷幄,料事如神”。
“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
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
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交代了“马陵之战”的最后结 果,进一步突出了它在“援韩战争” 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故事背景(1-2);
故事经过(3-6)。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 什么事情?请大致简述一下。
细读感知
“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 我们正好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 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分析: 魏军:素称剽悍,以为齐军怯弱。(骄傲轻敌) 齐军: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诱敌追赶。 (有勇有谋)
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
文,又是谁巧妙地应用什么计谋,最终获得
了战争的胜利呢?一起来,其本名不传,
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
是孙武的后人。战国时期齐国的军师。
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著有《孙膑兵法》。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问题探究
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 怎么样的人物?
拓展延伸
1. 复述课文。 2. 拓展延伸:找出孙膑和庞涓
的故事读一读。
谢 谢 指 导!
孙膑这句话中,讲了几个可以战
胜敌人的条件?哪个条件可以不要?
(每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减灶示 弱”是关键条件)。
画出庞涓心里活动的句子, 说说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孙膑根据庞涓地行军速度,判断魏 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 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交代:战事的地点(马陵道); 天时(日落后); 地利(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湘教版语文五下《马陵之战》ppt课件

公元前341年,魏国派庞涓联合赵国攻打 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田婴 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 东济宁)围攻魏国国都。庞涓听到消息后,急 忙弃韩而回。魏国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 大事,于是派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 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 决一死战。
遗下足够10万 人吃饭用的灶
第二天
减去一半的灶
第三天
只剩下供3万 人用的灶
庞涓 惴惴不安 振作精神
骄傲
这句话交代了战事的地点:马陵道。不难看出,在马陵作战, 齐国占尽了“天时地利”。“天时”——“日落后”,天黑,有利于 伏兵;“地利”——“地势险要,树林茂密”,适于居高临下,万箭齐 发。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 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孙膑让士兵把树砍倒,横七竖八丢在路上,只留其中最大 一株,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 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附近,命令他们夜间看到 火光,就一齐放箭。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背景:齐 国派兵救援被魏国围困的韩时,魏国也派大军 对其进行阻击。
第二部分(3—6自然段)详细描写马陵之战的 起因、经过和结果。齐国按照孙膑的“减灶示 弱”计谋,杀死了魏国大将庞涓,取得了胜利。
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
1.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想出了一条什么 妙计? 2.孙膑为什么会想出这条妙计? 3.庞涓是怎样中计的? 4.马陵之战的结局如何?
hán
注意:“韩”的韵母是前鼻音。
jì
nuò
mù
kuì
jiān
注意:“歼”的韵母是前鼻音。
lǔ
注意:“虏”的声母是边音“l”。
25马陵之战ppt课件

25*马陵之战
1
合作探究:
1、找出画圈词,并自学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3、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想出了一条什么妙 计?为什么会想出这条妙计? 4、什么是“减灶示弱”? 5、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样的人? 6、你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有何体会。
9
10
11
12
拓展延伸
古今战争谋略:
1、顺手牵羊计 2、空城计 3、调虎离山计 4、反间计 5、苦肉计 6、连环计
……
我国古代杰出军事家:
1、孙武 2、项羽 3、诸葛亮 4、曹操 5、岳飞 6、卫青
……
132Biblioteka 1、词语理解惴惴不安 :(形容因为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剽悍 :(灵活而勇敢。) 怯懦 :(胆小而懦弱。) 减灶示弱 :(减少军队的灶数,造 成士卒日渐逃亡的假象, 以迷惑敌人。)
3
2
公元前341年,魏国派庞涓联合赵国攻打 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田婴 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 东济宁)围攻魏国国都。庞涓听到消息后,急 忙弃韩而回。魏国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 大事,于是派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 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 决一死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4
北
西
东
南 5
6
孙
庞
膑
涓
齐
魏
国
国
军
大
师
将
7
4、“减灶示弱”
孙膑——减灶示弱
时间
行动
庞涓
第一天 遗 吃下饭足用够的灶10。万人惴惴不安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5马陵之战》PPT课件 (3)

2019/5/24
Hale Waihona Puke 19减灶示弱时间
行动
第一天
遗下足够10万 人吃饭用的灶
第二天
减去一半的灶
第三天
只剩下供3万 人用的灶
2019/5/24
庞涓 惴惴不安 振作精神
骄傲
20
这句话交代了战事的地点:马陵道。不难看出,在马陵作战,齐国占尽了“天时地利”。 “天时”——“日落后”,天黑,有利于伏兵;“地利”——“地势险要,树林茂密”,适于 居高临下,万箭齐发。
2019/5/24
16
马陵之战
孙膑 减灶示弱 庞涓
2019/5/24
17
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两军一接触,齐军就立即后撤,诱敌深入。庞涓在 追赶齐军的途中,发现齐军遗下的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zhuì) 惴不安。第二天却发现齐军的灶减去一半,他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 第三天,齐军的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庞涓认为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 逃亡所致。他骄傲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懦(nuò),你们看,三天之中, 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于是,他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的骑兵,孤 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2.孙膑为什么会想出这条妙计? 3.庞涓是怎样中计的?
4.马陵之战的结局如何?
2019/5/24
15
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hán)国。 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jì)、军师孙膑(bìn)率兵前往救韩。 魏惠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即派太子申、大将庞涓(juān)率兵10万阻击齐军。可 是,魏军抵达齐魏边境时,齐军早已越过边境西去。 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如何对付魏军。孙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 田忌说:“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正好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 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田忌连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 便采用了孙膑之计。
最新课标XJ湘教版 五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春季 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第七单元(第7单元教案)

第23课古诗二首夏日绝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重点难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二、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我会读(1)学生自由读(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3)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4)听示范朗读2.我会认(1)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2)考考同桌(3)汇报学习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3.我想问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三、读中感悟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2.汇报交流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四、深情朗读,深入体会1.听课件朗读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父母听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第二课时示儿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5马陵之战_湘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5 马陵之战_湘教版这篇课文记叙了马陵之战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的故事。
在这次战争中,孙膑制定了战胜敌人的三部曲:减灶示弱——诱敌追赶——伺机伏击。
表现了孙膑善用兵法、料事如神的军事才能和庞涓轻敌傲慢、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
一、教学成效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此环节用歌曲、深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新课,学生现在对整个故事已产生了浓厚的爱好。
这一课教学中,我就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马陵之战的短片,然后带着学生把上一学期给他们讲的故事《增灶计》的要紧内容复述了一遍,然后再引出本课。
如此学生带着爱好来研读课文,教学成效就专门容易达到。
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我指导鼓舞学生就课题质疑,使学生带着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将生成的问题归纳梳理,整合为探究的专题,表达了教师的引领作用。
这一课重点问题是:什么是“减灶示弱”?孙膑什么缘故会想到那个方法?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那个地点我要紧采纳“自主学习、合作品味、以读代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读感悟。
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和重点段落去明白得课文,其间适时渗透学法的指导。
如此学生就读明白了课文内容,领会到古代闻名的军事妙计,感悟到军事家的聪慧。
二、成功之处在教本课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复述课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战争要取得胜利光靠勇敢不行,还得有谋略。
我用下面的教学过程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一、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交流字词。
三、细读课文,感悟明白得:1、师范读课文。
2、课文围绕“减灶示弱”的计策来展开,能够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的背景。
第二部分(3-6)详细描写了马陵之战的起因、通过和结果。
3、说说课文要紧写了一件什么事?4、什么是“减灶示弱”?孙膑什么缘故会想到那个方法?“魏军素称……伏击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膑 减灶示弱 胜
马陵之战
庞涓 轻敌傲慢 败
作业布置
5.既然“减灶示弱”法这么有成效,为什么课题干脆不以此为题,而要以“马陵之战”为题呢?学习5.6自然段。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树林茂密。”
“一切布置停当……只得停下来。”
“魏军失去主帅……俘虏了魏太子申。”
6.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样的人?
孙膑:善用法、料事如神
庞涓:轻敌傲慢、狂妄自大
四、总结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师范读课文。
2.课文围绕“减灶示弱”的计策来展开,可以分为几部分?
两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的背景。
第二部分(3-6)详细描写了马陵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什么是“减灶示弱”?孙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
“魏军素称……伏击敌人。”
“庞涓在追赶齐军的途中……穷追齐。”
*25.《马陵之战》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了解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古代著名的军事妙计,感悟军事家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领悟古代著名的军事妙计,感悟军事家的智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交流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