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分数的初步认识听课心得

分数的初步认识听课心得摘要:一、引言二、分数的概念与意义三、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五、分数的应用举例六、课堂互动与教学方法七、个人收获与建议八、总结正文:【引言】在本次听课中,我有幸学习了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作为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数学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堂课,我对分数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分数的概念与意义】分数是用来表示一个整体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方法。
它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子表示部分的数量,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的份数。
例如,一个蛋糕分给两个人,如果一人分到一半,那么这个半蛋糕就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1.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一个非零数,分数的值不变。
2.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非零数,分数的值不变。
3.分子乘以分母,分母乘以分子,分数的值不变。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遵循以下规则:1.同类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类分数相加减,需要先通分,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
【分数的应用举例】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分配物品、成绩统计等。
以下是一个例子:某班级数学测试成绩公布,全班共有30人,成绩分别为:优秀(90分以上):6人良好(80-89分):12人及格(60-79分):10人不及格(低于60分):2人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各个成绩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优秀:6/30=1/5良好:12/30=2/5及格:10/30=1/3不及格:2/30【课堂互动与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方式,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同时,老师还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我们在互相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使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分数知识。
【个人收获与建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对分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分数运算能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1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感触颇深,首先张老师这节课整体思路非常清晰,每一步环环相扣衔接的非常恰当,学生接受起来层次性非常强,这点在小结时学生回顾整理的过程中说的非常好我们完全能够感受的到。
张老师这节课的导入方式我非常欣赏,看起来虽然不是多么的独特,但从整数的平均分引出“单位1”的平均分即;分数,学生接受起来顺理成章。
张老师在讲解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找到物体的二分之一,给人感觉课堂非常活跃,教学不那么拘束,最后的练习中还选用了反面教材,这样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我感觉比较好,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分之一。
对于这节课我再说一点我感觉不是那么完美的地方吧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大多数学生是沿着宽对折的,沿着长对折的只有两三个,对角线的没有,在汇报之前如果张老师加以引导结论有学生说出来是否会更好呢?在这个时候再加以讲解二分之一与“单位1”的关系,必定理解单位1对分数的学习很关键。
第二就是折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过程中,学生折出了8分之2,我感觉这个资源很好,甚至都比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要好的多,分子不是1更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张老师可能是因为黑板的原因没有板书,我感觉有点遗憾。
第三点就是在最后的练习中,用分数标示阴影部分,一边是二分之一,一边是四分之一,有的学生说了四份之二,有的说三分之二,还有的说十分之五,我认为这些说法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都是些代表性的“错误资源”,如果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就好了,会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理解,放过这一点我感觉有点可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小小的思考,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2很荣幸能听到蔡老师的课,感谢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从这堂课中我感受到了蔡老师作为一位资深老师,对我们而言已经是很有经验的前辈了,课堂整体上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气势,特别有范,值得我学习。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分数无处不在。
无论是学校的考试成绩,还是商业交易中的比例,分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我却常常感到困惑。
最近,我看了一部关于分数的纪录片,对分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纪录片中,分数被定义为一种数学表达方式,用于表示整体被分割成若干等份的程度。
这种等份的概念让我想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
比如,一块蛋糕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大小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这种简单的概念让我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纪录片中,我了解到分数有很多种形式,比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
这些形式让我感到有些困惑,因为它们看起来很复杂。
然而,通过纪录片的解释,我逐渐明白了它们的含义和用途。
真分数表示的是一个小于1的数,假分数表示的是一个大于1的数,而带分数则是由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组成的数。
这些形式的分数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应用,让我对分数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纪录片的后半部分,分数的运算引起了我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和解释,我对分数的加减乘除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纪录片中,他们用图形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分数的运算规则,让我更容易理解。
比如,他们用一个蛋糕的例子来解释分数的加法,让我明白了两个分数相加的原理。
这些实际的例子让我对分数的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除了基本的运算,纪录片还介绍了分数的比较和化简。
比较分数的大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化简分数则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进行计算。
通过纪录片的讲解,我学会了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且了解了化简分数的方法。
这些技巧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实用,让我对分数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分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分数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工具。
我学会了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的等份,了解了分数的不同形式和运算规则,还学会了比较和化简分数。
这些知识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分数,提高了我的数学素养。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最近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总觉得数学就是一堆数字和符号的组合,枯燥又难懂。
但这次接触到分数,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分数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别好玩的例子。
她拿出了一块大大的圆形蛋糕,说这就好比是一个整体“1”。
然后,她把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指着其中的一份说:“这一份啊,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
”看着那被切开的蛋糕,我的眼睛都直了,心里想着:原来这就是分数呀!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师又拿来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让我们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不同的分数。
我拿起纸,左折一下,右折一下,可认真啦!我把纸对折,就得到了二分之一;再对折一次,就出现了四分之一。
这时候我发现,折的次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分数的分母也就越大。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给爸爸妈妈展示我新学的知识。
我看到桌子上有一盘水果,正好有 6 个苹果。
我灵机一动,对爸爸妈妈说:“这 6 个苹果就是一个整体,现在我要把它们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就是这盘苹果的三分之一,也就是2 个苹果。
”爸爸妈妈听了,笑着直点头,夸我学得好。
我还不满足,又跑去厨房。
看到妈妈刚做好的一摞烧饼,一共有 8 个。
我指着烧饼说:“妈妈,这 8 个烧饼是一个整体,如果平均分成 4 份,每份就是四分之一,也就是 2 个烧饼。
”妈妈一边忙着做饭,一边说:“宝贝真厉害,都会活学活用啦!”经过这一天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分数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一家人分吃一个西瓜,把西瓜平均分成几份,每个人拿到的就是几分之一;爸爸喝啤酒,一瓶啤酒倒在几个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啤酒就是这瓶啤酒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世界真的太有趣啦!它让我明白了,数学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东西,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通过这次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我不再害怕数学中的新知识,反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我知道,后面还有更多关于分数的奥秘等着我去发现,我已经准备好啦,要在数学的海洋里继续畅游,寻找更多的宝藏!现在想想,之前觉得数学难,大概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去了解它、亲近它。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信任大家有无数值得共享的东西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收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1听了张教师这节课,感受颇深,首先张教师这节课整体思路格外清楚,每一步环环相扣连接的格外恰当,学生承受起来层次性格外强,这点在小结时学生回忆收拾的过程中说的格外好我们完全能够感触的到。
再个张教师这节课的导入方式我格外观赏,看起来虽然不是多么的个性,但从整数的平均分引出“单位1〞的平均分即;分数,学生承受起来顺理成章。
张教师在解说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采纳不同的办法让学生找到物体的二分之一,给人感觉课堂格外活泼,教学不则拘束,最后的练习中还选用了背面教材,这样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我感觉比拟好,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分之一。
对于这节课我再说一点我感觉不是则完善的地方吧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大多数学生是沿着宽对折的,沿着长对折的惟独两三个,对角线的没有,在汇报之前假如张教师加以引导结论有学生说出来是否会更好呢?在这个时候再加以解说二分之一与“单位1〞的关系,必然理解单位1对分数的学习很关键。
第二就是折出一个你喜爱的分数过程中,学生折出了8分之2,我感觉这个资源很好,甚至都比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要好的多,分子不是1更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张教师可能是因为黑板的缘由没有板书,我感觉有点遗憾。
第三点就是在最后的练习中,用分数标示阴影局部,一边是二分之一,一边是四分之一,有的学生说了四份之二,有的说三分之二,还有的说十分之五,我认为这些说法学生都有自己的主意,并且都是些代表性的“错误资源〞,假如让学生谈自己的主意就好了,会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理解,放过这一点我感觉有点惋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小小的思量,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师赋予批判指正。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前几天,有幸接触了关于分数初步认识的相关课程,这可真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知识大门。
一开始,看到“分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心里还在犯嘀咕,这能有多难?不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嘛。
可真正学起来,才发现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课程里,老师拿着一块大大的圆形蛋糕,那蛋糕看起来香喷喷的,上面还点缀着诱人的水果,看得我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老师说:“假设这是一个完整的蛋糕,现在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呢?”我心里想,这还不简单,一人一半呗。
老师接着说:“对啦,这一半,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二分之一。
”只见老师拿出一把塑料刀,真的把蛋糕切成了完全相等的两份。
那动作小心翼翼的,就好像这不是在切蛋糕,而是在进行一项特别精细的手术。
分完后,老师把其中一份递给了一个虚拟的小朋友,然后指着剩下的那一份说:“这就是二分之一。
”这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分数“1/2”,旁边还有详细的解释和图示。
我盯着那个分数,感觉它就像是一个神秘的符号,隐藏着某种特殊的力量。
接下来,老师又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问我们如果要把它平均分成三份,该怎么折。
我立刻开动脑筋,在脑海里想象着折纸的步骤。
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对折,再对折,这样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三分之一。
”看着老师手中那被折得整整齐齐的纸,我突然觉得分数好像也没有那么抽象了。
然后,老师还通过分苹果、分糖果等例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比如,把五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能得到三分之五个苹果;把十颗糖果平均分给五个人,每个人能得到五分之十颗糖果。
这些例子都特别贴近生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闹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问一个披萨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三份是多少。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八分之三!”结果老师笑着说:“没错,但是你能跟老师讲讲为什么是八分之三吗?”我一下子就愣住了,因为我只是随口一答,根本没有认真去想。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在观看过电影《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我对分数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电影以儿童的视角出发,生动地讲述了分数的起源、应用和重要性,引起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思考。
首先,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分数的本质和起源。
分数是人们为了便于比较和表示不完全的数值而创造的一种数学工具。
它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子表示被分割的部分,分母表示分割的总数。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可爱的卡通角色,我们了解到古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月亮的圆缺、食物的分割等,逐渐认识到分数的存在和应用。
其次,电影通过讲述分数的应用场景,向我们展示了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常见的街道告示牌上的拆迁工程时间表、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体育场上的得分等等。
这些都离不开分数的使用。
电影中的场景让我意识到,有了分数,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比较和表示不完全的数值,提高计量和沟通的效率。
最后,电影通过引导主角解决问题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分数进行计算和比较。
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对白,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同时,电影还通过角色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让我们意识到,在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分数表示方法,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通过观看电影《分数的初步认识》,我对分数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分数不仅是一种数学工具,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帮助我们比较和表示不完全的数值,提高计量和沟通的效率。
同时,在运用分数进行计算和比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这部电影给予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堆公式和符号的堆砌,而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于生活的有趣而有用的工具。
总之,电影《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可爱的卡通角色和有趣的对白,向我们介绍了分数的本质、起源和应用。
通过观影后的思考和反思,我对分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最近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总觉得数学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没想到分数这里面居然藏着这么多有趣的门道。
在学习分数之前,我对它的理解简直就是一片空白。
只知道整数,比如说 1、2、3 这些,从来没想过数字的世界还能这样被细分。
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1/2”这个分数的时候,我心里还在犯嘀咕:“这到底是个啥呀?”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数,拿出了一个大大的苹果。
那苹果红彤彤的,看着就特别诱人。
老师说:“假设这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同学,那每个同学能得到多少呢?” 我们都齐声回答:“一半!” 老师笑着说:“对,这一半呀,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 1/2 。
” 然后,老师真的把苹果一分为二,拿着其中的一半问我们:“这是不是这个苹果的1/2 呀?” 我们都瞪大了眼睛使劲点头,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分数好像也没那么抽象了。
接着,老师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问我们:“如果要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三份,应该怎么分呢?” 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横着折,有的说竖着折。
最后老师给我们示范了一下,先横着对折一次,再竖着对折一次,这样就把纸平均分成了三份。
老师指着其中的一份说:“这就是这张纸的 1/3 。
” 我看着那小小的一份纸,心里想着:“原来这就是 1/3 啊,感觉好神奇。
”后来,老师又给我们出了好多关于分数的题目,让我们自己动手去画、去分。
我记得有一道题是让我们画出一个圆的 1/4 。
我拿起笔,小心翼翼地把圆对折两次,然后涂上其中的一份,看着自己画出来的 1/4 ,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我也遇到了一些小挫折。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 5 段,每段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我一开始想当然地就写了 1/5 ,结果老师批改的时候给我打了个叉。
我当时就懵了,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老师耐心地给我讲解:“你要想想,是平均分成5 段哦,每一段当然就是这根绳子的 1/5 啦,但是你要注意表述清楚,是这根绳子的 1/5 ,不是简单的 1/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体会
11月20日,我们全体数学老师到解放南路小学进行培训,内容是公开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分别由解放南路小学的张敏老师,解放北路的吕艳萍老师和北京密云三小的郑素文老师执教的,三位老师的课都设计了非常贴近儿童的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学生熟悉的“分苹果”小故事引入,让学生发现要比较公平的分物体必须要“平均分”,而在生活中还有经常会出现把"1个图形"或"1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这时候学生发现用自然数解决不了,就出现新的问题,引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另外老师设计了从生活中找出分数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说生活还有哪些分数的应用。
我认为这样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
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合作学习,感悟知识。
光有理解,学生的印象是不深刻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设计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
比如:在学生理解了一个苹果的1/2,并且会说了之后,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中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图形去“折一折”1/2,再“涂一涂”,把图形的1/2涂上顔色,由动口到动手,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本课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用“1/2”表示“一半”逐步认识分数,教学中能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形状、大小的纸片,通过折、涂、看、说,形成对“1/2”的正确认识,接着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理解分数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索的思维空间,也为他们与其他人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
总之,这三节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和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