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童谣
数蛤蟆的教学反思

数蛤蟆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
九课。
《数蛤蟆》是一首四川童谣,它的歌词和曲调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学生听起来风趣幽默,但学习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本堂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他们对事物好奇,而且好动,愿意参加各种活动,模仿力较强,能模仿简单节奏,但是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认知还不够,所以我设计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辅助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一是:学生对呱的八分音符分音符和十六音符的把握,孩子们掌握起来比较的困难。
例如模仿蛤蟆的叫声的节
奏。
教学难点二是:创编数动物,我先提示孩子们最喜欢哪种动物,然后分组,每组一个动物,然后创编。
歌曲学会后我设计了谜语、游戏等环节,这样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数数音乐会有多少只蛤蟆?让孩子们说说,算算,增强了孩子们的速算能力。
动作练习时还要求上台来的学生根据嘴巴、眼睛、腿来做一做动作,孩子们很喜欢,这是孩子们的天性。
最后全班同学根据音乐进行表演,学生做得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这样,既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提高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这整堂课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老师的激情还不够,语言评价不够丰富,语言组织能力也不是很好。
每个环节的进入有些生硬。
准备的不够充分,ppt的背景设计字体不够清楚,多媒体中间还
出现断电现象。
小组分组时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我不断改进。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成为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富有创新意识的人。
四川童谣与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

四川童谣与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作者:赖萌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1期童谣是传统艺术之一,在地方当中,每个童谣都具有当地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音乐素材之一。
童谣讲究歌词的韵脚以及歌唱的旋律,是传唱于儿童之间的一种比较简单而且节奏欢快的歌曲,在四川也有千百年来流传于世的四川童谣。
四川童谣流传于四川盆地,以非常生动形象的四川话作为载体。
每个四川童谣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四川特点,在传唱的过程当中易于孩子们理解,体现了四川所独特的地理文化,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由于现阶段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更多的人们选择了其他的文化,四川童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又由于普通话全面普及,现在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可以以现代儿歌作为教学素材,从而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普通话。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四川本地生长的孩子已经没有办法从四川的童谣当中感受和体会到四川本地的文化,也无法将之前传统的四川文化传承下去了。
一、四川童谣的类型与价值1.四川童谣的类型四川的童谣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四川童谣也具备了更多的四川当地特色。
总之来说,四川童谣诙谐幽默,在四川拥有着非常高的传唱度。
经过不同的人们一代一代的传承,沉淀下来的四川童谣种类较多,我们根据童谣歌词的内容以及歌谣的表现方式分成了五种不同的童谣,分别是四川本土特色童谣、教诲童谣、游戏童谣、连锁调、颠倒歌。
四川本土特色的童谣大多是描写四川本地的生活场景,并且在各幺当中经常出现一些具有四川本土特征的典型元素,比如说四川童谣《正月正》,在《正月正》当中有一些描写四川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学习四川本土的特色童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四川本土的文化,以及四川所具有的民风民俗。
教诲童谣是四川广为流传的童谣之一,在传唱过程当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接受歌谣中的道理,培养孩子更好的品质。
比如说《桃花树李花树》这个童谣就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去孝敬父母,并且引发他们关于孝敬的思考。
虫儿飞儿歌儿童版

虫儿飞儿歌儿童版
哟呵,各位看官,今儿咱来聊点不一样的。
这回咱得用四川、贵州、陕西、北京四地的方言,来给大家唱唱那首咱们小时候都爱听的《虫儿飞》儿歌儿童版。
咱就这么说,唱得好不好,大家伙儿可得给咱评评理儿。
(四川方言版)
嘿,小虫儿飞飞,飞得低又低,
就像那田坎上的小蚂蚁,忙个不停哩。
你莫看它们小,力量可不小,
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麻辣又够味。
(贵州方言版)
哟,虫儿们飞呀飞,飞过山头水边边,
就像贵州的山歌,悠扬又动听。
虫儿虽小,志气可高,
就像咱贵州的苗绣,精细又独特。
(陕西方言版)
虫儿飞飞飞,飞得高又高,
就像那黄土高原上的风,猛烈又自由。
别看虫儿小,心眼儿可不少,
就像咱陕西的面食,花样百出,味道好。
(北京方言版)
虫儿们飞啊飞,飞在四合院的天上,
就像那京城的胡同,古老又亲切。
虫儿虽小,胆儿可大,
就像咱北京的烤鸭,名扬四海,人人夸。
哎,各位看官,这《虫儿飞》用四地方言唱出来,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儿?咱也不多说,就希望各位能喜欢,觉得好的话,就给咱点个赞,咱心里可就乐开了花啦!。
2021年《螃蟹歌》教学反思

People with pure hearts live full of sweetness and joy.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螃蟹歌》教学反思《螃蟹歌》教学反思1《螃蟹歌》是一首具有四川特色的民歌,歌曲短小生动有趣,旋律朗朗上口流畅,很形象的刻画出螃蟹的特点。
低年级的孩子主要是形象思维,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让孩子们具化螃蟹的形象和特点。
本节课我先告诉孩子们课程的内容,让孩子们现在脑海中出现螃蟹的形象,下面我先让孩子听范唱,让孩子听听音乐中刻画的螃蟹和他们脑海中对螃蟹的印象是不是一样的,让孩子来说说自己认为的螃蟹是什么样的,音乐中刻画的螃蟹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们知道,运用各种音乐手段可以刻画出动物不同于我们认知的形象特点。
本节课还运用了部分四川方言,个别的字的发音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音不太一样,我会让孩子们聆听范唱,找出歌曲中不同的发音,并试着去学一学,然后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中。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模仿动物是他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课后我让孩子们结合歌曲的内容和曲调特点,为歌曲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拓展了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体验。
民歌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的重要性使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知道并努力传承的民族文化,本节课透过一首短小的四川民歌,渗透给学生要重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知识和传播,为祖国的文化传播做出一点的贡献。
《螃蟹歌》教学反思2这是一首内涵丰富、活泼风趣富有戏剧性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四川童谣。
歌曲内容反映了孩子去河里玩,遇到螃蟹的情景。
歌词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螃蟹夹人的过程;负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节性和戏剧性。
歌曲的第一部分描述了螃蟹的长相、形态,第二部分是音乐戏剧情节的展开,描述了玩童的脚趾被螃蟹哥的“夹夹”夹住了,一方面顽童努力挣,要摔掉螃蟹夹,一方面螃蟹紧夹不放,从而将歌觑推向高潮。
最后是螃蟹哥放了“我的脚”,意味深长,充满幽默感。
四川童谣在小学高段音乐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四川童谣在小学高段音乐教学中的策略研究作者:兰迪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21年第01期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
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四川童谣则是根据四川当地的风土人情所创作出来的、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的一些段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优秀传统文化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一、学习四川童谣的必要性笔者曾在某小学的六年级的4个班中做过关于“四川童谣”了解程度的调查:在调查的196名学生中,95%以上的孩子都不记得曾读过的童谣,4%的孩子表示没有读过童谣,只有1%的孩子回答曾读过童谣,而且能表演出来。
对于生活在四川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四川童谣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
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曾倡导“应从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入手,进行母语化教学,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学得更好一些。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四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到,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资源课程。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6年组织编写了四川省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川腔蜀韵》,上面就有整理好的16首四川童谣。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传承与推广四川童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四川童谣在高段教学中的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定义教学策略,广义上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而狭义则专指教的策略,属于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二)新体系音乐教学中的八大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基于此,姚丽雅在著书《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新常态”课堂》曾提到:“新常态音乐课的八大策略:一,创设情境;二,重视体验;三,加强合作;四,注重实践;五,意义构建;六,经验积累;七,关注综合;八,鼓励创造。
在四川童谣教学中融入原本性音乐元素

在四川童谣教学中融入原本性音乐元素摘要:原本性音乐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在游戏中学,在玩乐中学的教育理念。
我们在四川童谣教学中,将声势、舞蹈动作,打击乐器等,游戏等原本性音乐教育活动要素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四川童谣新的教学模式,玩味四川童谣之趣,品悟四川童谣之美。
让四川童谣在本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四川童谣原本性音乐原本性音乐教育也叫奥尔夫教学,是当今世界流传甚广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游戏中学,在玩乐中学的音乐教育理念。
我们可以将音乐、动作、语言、游戏等原本性音乐教育元素融入音乐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用自己的实践体验感受课堂的主导者地位,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养成合作意识;也让教师明白,通过课堂教学,去提升学生的音乐即兴创造能力、以及音乐感知等综合能力。
我们创新开发四川童谣的本土音乐教学,源于四川童谣是根据四川当地的风土人情所创作出来的,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我们所教授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四川人。
如果将原本性音乐教育活动也融合到四川童谣教学,一定会有更奇妙的效果。
一、将声势、舞蹈动作融入四川童谣,助理学生音律感知。
我们知道儿童的语言还处在发育期,这时候,肢体语言对于儿童的情感表达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音乐课堂也应该让孩子们不仅唱起来,还要动起来。
以四川童谣《茶俗歌》的教学为例。
这是一首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童谣,一念起这首童谣,仿佛回到老成都“王婆婆”的院落,听王婆婆吆喝,看孩子们打闹。
故事情节生动,叙事清晰。
学生很快就可以诵读,在领会童谣的意思后,老师请学生即兴创编声势,然后再选择比较好的声势动作做集体练习,这种声势动作的练习更能训练学生手脚的协调能力。
刚开始的时候比较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放慢速度练习,然后不断加速,直至学生能达到教师的要求。
声势表演很能激发学生表演的兴趣,再配合有感情的童谣念唱,仿佛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四川童谣与分年段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

四川童谣与分年段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发表时间:2020-04-14T14:40:38.4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作者:曾丽萍[导读]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摘要: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
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四川童谣则是根据四川当地的风土人情所创作出来的,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一些段子。
我校的音乐教学借助童谣来训练音乐节奏,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音乐表现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也是对四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音乐组分年段进行了四川童谣与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
关键词:四川童谣音乐教学融合研究一、价值认识四川童谣与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我们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课例实践,我们根据不同的四川童谣,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只要把四川童谣有序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四川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帮助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把握和运用水平,直至完美地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四川童谣。
二、实践运用(一)低段音乐教学利用四川童谣的游戏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四川童谣是我们的学生最喜欢的艺术作品和教学资源,在儿童的意识中,游戏与音乐是自发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连接儿童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许多童谣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小游戏,学生在吟唱童谣的游戏活动中,能够唤起其好奇心和联想,在内心展现一定形象、意境的事物,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在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1、《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
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
浅谈四川童谣辅助音乐节奏教学的意义

浅谈四川童谣辅助音乐节奏教学的意义摘要:童谣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各个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文化、语言。
就四川童谣而言,大多是口头创作,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可以用来开启孩子的心智。
童谣的节奏非常鲜明,它既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又与音乐节奏密切相连,将四川童谣与音乐中的节奏教学相融合既能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同时又能够从本民族文化入培养发儿童的乐感,更能够起到一种民间文化传承的作用。
本文从学习童谣的意义、音乐节奏教学适用的童谣类型以及童谣节奏的分析,浅谈四川童谣辅助音乐节奏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童谣;节奏;童谣的类型;意义前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人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开始不断追求精神享受。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大城市刮起了艺术教育培训之风,大人们或是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或是满足当年自己未完成的心愿,给孩子报了大量的培训班,因此各式各样的培训班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孩子们则奔走在如声乐班、舞蹈班、绘画班等兴趣爱好班之间,但是艺术培训火热的背后,大量的机构并没有按照孩子们的认识和情感水平来设置课程和教学,“成人化”教育倾向严重、教学趋于“模式化”,不利于学生发展。
比如音乐学科,灌溉式的育人方式导致音乐学习存在严重的技术化倾向,无论是业余学习还是专业学习,商家都一味的在市场上推销自己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声乐技能,“包教会”等各种承诺,这些都没有从音乐的本质着手,无法真正的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无法顾及学生的心灵感受,更无法有效的发挥人的学习本能,而导致陷入了单纯学习音乐技术的困境,让音乐学习停留在表面,且趋向于技艺化和手艺化。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性”,在儿童的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在最自然的条件下,经过自身的感受、学习以及模仿,经过慢慢的成长,语言日见成熟的表达,使得一些潜意识的经验能够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倌儿说闲话
推磨,摇磨,推豆腐,赶晌(sha)午,娃儿不吃冷豆腐;推磨,摇磨,推豆腐,赶乡场,娃儿不吃冷糖糖。
干筋筋,瘦壳壳(ke),一顿要吃八钵钵。
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补裤裆。
老婆婆,尖尖脚, 火车来了跑不脱。
跟到别个学,流鼻血,跟到别个跑,烂爪爪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回来留一个。
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大人吃饱三顿饭,娃儿要拿挂挂钱(即压岁钱)。
鸡公叫,鸭公叫,各人找到各人要。
扯锯还锯,家婆门口有本戏。
要请外孙来看戏,没得啥子好
吃的,牛肉包子夹狗屁。
胖娃胖都都,骑马赶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骑的高,胖娃耍弯刀,弯刀耍得圆,胖娃吃汤圆,汤圆吃得多,胖娃屙驼驼!
一二一,爸爸不买米,饿死你!妈妈不买菜,把你拿去卖!
前拍拍,后拍拍,娃娃洗澡不怕得,拍拍胸,不伤风,拍拍背,不伤肺。
天老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白米甜,白米香,今年不得饿慌慌。
快唱歌,快唱歌,唱个猴子摸耳朵。
东打铁,西打铁,打个剪刀送姐姐;姐姐要我歇,我不歇,我在桥角歇;桥角有条乌梢蛇,把我耳朵咬半截;杀个猪儿补不起,杀个牛儿刚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