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2)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 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3)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可编辑ppt
35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
客观的真理性,这 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 题。
可编辑ppt
5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特征
2.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的反映过程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 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 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反映的创造性表现了 反映的能动性。
可编辑ppt
53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这种能动的反映 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三)马克思主义是能动反映论
可编辑ppt
41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
线。主张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可编辑ppt
6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 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人们 有目的考察探索客观对象的活动也 是实践活动。总之,除了纯粹的生 理本能活动和意识活动以外,人的 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
可编辑ppt
7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 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 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 人类的实践活动。
27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

【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

【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

【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认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和行为的选择。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和特性,它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思考,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还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统一。

主观性是指认识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认识,反映主体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客观性则是指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

认识的本质就是通过主观的认识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本质。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阶段。

认识的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客观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把握,它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抽象概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具体事物中去。

4. 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深化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性,而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和意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认识的特点1.主观性: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思维和意识活动,是人类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外部事物的过程。

2.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语言、符号、概念还是科学理论,都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产生和演变的。

3.目的性: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的,通过认识来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4.过程性: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类在实践中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的。

认识的要素认识的要素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

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特点。

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理性认识的源泉和依据。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和推理活动。

它通过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形成抽象概念、法则和理论。

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真实认识。

实践有助于人们主动积累和更新认识内容,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起点,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升华。

感性认识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和具体认识。

但感性认识的局限在于只能揭示事物的现象和特殊情况,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理性认识通过概括、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具体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抽象概念、规律和理论。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这种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即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如,一个想过河的人有必要认识河宽河深及桥或船的状况。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一是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二是实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毛泽东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述实践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或表述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结果)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就是说,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就在观念上、理论上去理解并把握客体,也就是达到对客体的认识。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对于认识本质的回答有什么不同?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离开实践和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2、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 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2实践性是认识的最显著的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失败了的就是错误。

4认识主体的特点: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5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9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1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12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