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化学 第1章第2节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第1课时 电解的原理作业2 鲁科版选修4

2019高中化学 第1章第2节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第1课时 电解的原理作业2 鲁科版选修4
2019高中化学 第1章第2节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第1课时 电解的原理作业2 鲁科版选修4

第1课时 电解的原理

知能演练 轻松闯关[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基础温故]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电解池是既能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又能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②金属和石墨导电均为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 ③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解有可能实现

A .①②③

B .只有②③

C .只有①③

D .只有③

解析:选B 。电解池是只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①错;金属和石墨导电是自由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电解质溶液导电时两极上均有离子放电,是化学变化,②对;电解可强制氧化还原反应发生,③对。

2.某同学为了使反应2HCl +2Ag===2AgCl +H 2↑能进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你认为可行的方案是( )

解析:选C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g 不能置换盐酸中的氢,因此要实现2Ag +2HCl===2AgCl +H 2↑,应用电解法,在上述反应中,Ag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g 做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结合四个装置,其可行的方案是C 。

3.如图所示为某学生设计的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滤纸先用硫酸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嫦娥奔月”,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铅笔端做阴极,铂片端发生还原反应

B .铅笔端有少量钠生成

C .硫酸钠溶液不可以用硝酸钾溶液代替

D .铂片端发生电极反应:4OH --4e -===2H 2O +O 2↑

解析:选D 。根据图示知,铅笔端为阴极,铂片端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在硫酸钠溶

液中存在电离反应式:Na 2SO 4===2Na ++SO 2-4,H 2O H ++OH -,在阳极(铂片端),失电子

能力:OH ->SO 2-4,电极反应式:4OH --4e -===2H 2O +O 2↑;阴极(铅笔端),得电子能力:H +>Na +,电极反应式:4H ++4e -===2H 2↑,铅笔端OH -浓度增大,呈碱性,使含酚酞的滤纸变红色。此反应实质是电解水,硫酸钠溶液可以用硝酸钠、硝酸钾溶液代替。

4.用惰性电极电解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比为1∶3的CuSO 4和NaCl 的混合溶液,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

①2Cu 2++2H 2O=====通电2Cu +4H ++O 2↑

②Cu 2++2Cl -=====通电Cu +Cl 2↑

③2Cl -+2H 2O=====通电2OH -+H 2↑+Cl 2↑

④2H 2O=====通电2H 2↑+O 2↑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

解析:选C 。阴极阳离子的放电先后顺序为Cu 2+、H +,阳极阴离子放电的先后顺序为

Cl -、OH -,通电时首先发生的反应为Cu 2++2Cl -=====通电Cu +Cl 2↑,Cu 2+全部还原后,Cl -还有

剩余,此时阴极放电的离子是H 2O 电离产生的H +,因此反应为2Cl -+2H 2O=====通电2OH -+H 2↑+

Cl 2↑,当Cl -全部氧化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 2SO 4、NaOH ,继续通电实质是电解水:2H 2O=====

通电2H 2↑+O 2↑,故正确选项为C 。

5.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溶液,电解一段时间,阴极质量增加,电解液的pH 下降的是( )

A .CuSO 4

B .NaCl

C .NaOH

D .H 2SO 4

解析:选A 。根据电解规律和题干信息,电解的是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溶液,故A 正确。

6.如图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

2溶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 端是直流电源的负极

B .通电使CuCl 2发生电离

C .阳极上发生的反应:Cu 2++2e -===Cu

D .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解析:选A 。A.铜离子应移向阴极,则a 为负极。B.CuCl 2发生电

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完成的,并非通电才能发生。C.反应Cu 2++2e

-===Cu 应在阴极上发生,阳极上发生的反应应为2Cl --2e -===Cl 2↑。

D.通电一段时间后,应在阳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7.用指定材料做电极来电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甲一段时间后,然后加入物质乙能使溶液复原。则合适的组合是( )

阴极 阳极 溶液甲 物质乙

A .Pt Pt NaOH NaOH 固体

B .Pt Pt H 2SO 4 H 2O

C .C Pt NaCl 盐酸

D .Fe Cu CuSO 4 Cu(OH)2

解析:选B 。电解NaOH 、H 2SO 4溶液,都是电解水,所以加水就可复原,A 项错误、B 项正确;电解NaCl 溶液后应通入氯化氢气体使之复原,如果加盐酸,会使NaCl 溶液的物质的

量浓度减小,C 项错误;D 项,阳极反应为Cu -2e -===Cu 2+,阴极反应为Cu 2++2e -===Cu ,

电解质溶液没有变化,不用加任何物质。

8.某同学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过程中,铜电极上有O 2产生

B .电解初期,反应方程式为Cu +H 2SO 4=====通电CuSO 4+H 2↑

C .电解一定时间后,石墨电极上有铜析出

D .整个电解过程中,H +的浓度先减小后不变

解析:选A 。金属铜做阳极,阳极发生反应为Cu -2e -===Cu 2+,电解初期阴极溶液中的

H +放电:2H ++2e -===H 2↑,溶液中的[H +]减小,总反应方程式为Cu +H 2SO 4=====通电CuSO 4+H 2↑,

随着反应进行,溶液中Cu 2+数目增多,此时阴极上溶液中的Cu 2+得电子:Cu 2++2e -===Cu ,

此时,该装置为电镀铜,溶液中的[H +]保持不变。

9.KIO 3可用电解的方法制得,原理是以石墨为阳极,以不锈钢为阴极,在一定温度和

碱性条件下电解KI 溶液。总反应方程式为KI +3H 2O=====通电KIO 3+3H 2↑,则阳极的电极反应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附近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如果把上述电解质溶液换成酸性溶液,则阳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I -+6OH --6e -===IO -3+3H 2O 2H ++2e -===H 2↑ 增大 I -+3H 2O -6e -===IO -3+

6H +

10.用碳棒做电极,在Na +、Cu 2+、Cl -、SO 2-4等离子中选出适当离子组成电解质,电解

其溶液,写出符合条件的一种电解质的化学式:

(1)当阴极放出H 2,阳极放出O 2时,电解质是________。

(2)当阴极析出金属,阳极放出O 2时,电解质是________。

(3)当阴极放出H 2,阳极放出Cl 2时,电解质是________。

(4)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阴极析出的金属的物质的量、阳极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2∶1时,电解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

解析:(1)实质为电解水型。(2)中为不活泼金属离子与OH -放电。(3)为H +与Cl -放电。

(4)电子的物质的量、阴极析出的金属的物质的量、阳极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2∶1,则可推断金属离子为+2价,阳极生成1 mol 气体会失去4 mol 电子。

答案:(1)Na 2SO 4 (2)CuSO 4 (3)NaCl (4)CuSO 4

[能力提升]

11.如图为实验室电解Na 2SO 4溶液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阴极:2H ++2e -===H 2↑(还原反应)

阳极:4OH --4e -===2H 2O +O 2↑(氧化反应)

B .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区显碱性,阳极区显酸性

C .电解过程中,Na +、H +向阴极定向移动,进入阴极区;SO 2-4、OH -向阳极定向移动,

进入阳极区

D .电解后,撤掉阴离子交换膜充分混合,Na 2SO 4溶液的浓度比电解前增大

解析:选C 。通电时,阴极H +得电子被还原,阳极OH -失电子被氧化,A 正确;由于H

+在阴极上放电,阴极区[OH -]增大,OH -在阳极上放电,阳极区[H +]增大,B 正确;由于是

阴离子交换膜,所以Na +、H +不能通过,C 错误;从两电极反应看,该电解反应相当于电解

水,最终Na 2SO 4溶液浓度增大,D 正确。

12.某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NaCl 和H 2SO 4,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用石墨做电极电解该混合溶液时,根据电极产物,可明显分为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阴极自始至终只放出H 2

B .阳极先放出Cl 2,后放出O 2

C .电解最后阶段为电解水

D .溶液pH 不断增大,最后为7

解析:选D 。由题意知,n (H +)∶n (Cl -)=2∶3,在阴极放电的是H +,在阳极放电的是

Cl -、OH -,Cl -先放电OH -后放电,因此反应开始在两极放电的是H +、Cl -

,相当于电解盐

酸。由H 2SO 4电离出的H +放完电后,在两极放电的是由水电离出的H +和剩余的Cl -,相当于

电解NaCl 溶液。Cl -放完电后,在两极放电的是由水电离出的H +和OH -,相当于电解水。

故A 、B 、C 均正确。溶液pH 的变化是不断增大,但最后溶质是NaOH 和Na 2SO 4,pH 不会为7。

13.电解84.75 mL 16%的NaOH 溶液(ρ=1.18 g·cm -3),用石墨做电极经过一段时间

后溶液浓度为19.5%, 这是因为( )

A .溶质增加了3.5 g

B .放出22.4 L H 2和11.2 L O 2

C .NaOH 比水消耗少

D .消耗18 g 水

解析:选D 。由电解规律知,电解NaOH 溶液的实质是水被电解,则A 、C 错误;由于没指明条件无法计算气体的体积,B 错误。

14.用石墨做电极电解3 mol·L -1 KCl 和0.5 mol·L -1Al 2(SO 4)3的等体积混合溶液时,

下列图像合理的是( )

解析:选A 。根据离子的放电顺序可知,在电解过程中,溶液中的阴离子有Cl -、OH -、

SO 2-4,在阳极Cl -先放电,生成氯气,然后是OH -放电生成氧气;在阴极是H +放电生成氢气。

2KCl +2H 2O=====通电2KOH +H 2↑+Cl 2↑,Al 2(SO 4)3+6KOH===2Al(OH)3↓+3K 2SO 4,从两种溶液的

浓度看,电解生成的氢氧化钾刚好把溶液中的硫酸铝沉淀完全,因为生成的氯气有少部分会溶解在溶液中,所以pH 小于7。

1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来进行有关化学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U 形管中盛有硫酸钠溶液,X 、Y 电极分别为石墨和铁棒,电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 形管中加入的少量植物油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一段时间后,某同学将电源反接,此时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铁做阳极时,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亚铁离子:Fe -2e -===Fe 2+,阴极发

生还原反应:2H ++2e -===H 2↑。阳极生成的亚铁离子向阴极扩散,而阴极产生的氢氧根离

子向阳极扩散,二者在U 形管中间相遇结合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故U 形管中加入少量植物油以隔绝空气。当反接电源时,为电解水,X 、Y 极分别生成氧气和氢气,氧气将氢氧化亚铁氧化为氢氧化铁。

答案:(1)X 极有气泡冒出,Y 极附近溶液渐变浅绿色,U 形管下部中间位置出现白色沉淀 隔绝空气(防止白色沉淀被氧化变质)

(2)X 、Y 两极都有气泡冒出,且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2H 2O=====

通电2H 2↑+O 2↑,

4Fe(OH)2+O 2+2H 2O===4Fe(OH)3

16.如图所示,溶液体积均为200 mL ,若电解5 min 时铜电极质量增加2.16 g ,溶液体积均不变,试回答:

(1)电源电极X 名称为________。

(2)pH 变化:B 池________,C 池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通电5 min 时,B 中共收集224 mL 气体(标准状况),则通电前硫酸铜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A 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铜电极上析出银,是阴极,则X 电极为负极。

n (Ag)= 2.16 g 108 g·mol

-1=0.02 mol 。 (2)B 池是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 4溶液:2CuSO 4+2H 2O=====通电2Cu +O 2↑+2H 2SO 4,所以pH 减

小,C 池中银电极溶解,Ag -e -===Ag +,AgNO 3溶液浓度不变,pH 不变。

(3)B 池中阳极反应为4OH --4e -===O 2↑+2H 2O ,通电5 min 时转移电子0.02 mol ,由

电子守恒得n (O 2)=0.02 mol 4

=0.005 mol ,小于0.01 mol ,据此可知B 池中阴极上反应为Cu 2++2e -===Cu,2H ++2e -===H 2↑,则n (H 2)=0.224 L 22.4 L·mol

-1-n (O 2)=0.01 mol -0.005 mol =0.005 mol ,根据电子守恒列式2n (Cu 2+)+0.005×2 mol=0.02 mol ,解得n (Cu 2+)=0.005

mol ,则[CuSO 4]=0.005 mol 0.2 L

=0.025 mol·L -1。 答案:(1)负极 (2)减小 不变

(3)0.025 mol·L -1

(4)2KCl +2H 2O=====通电2KOH +Cl 2↑+H 2↑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 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以及这种转化 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 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高三化学2019年全国高考化学集锦

高考集锦 1.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WZ的水溶液呈碱性 B. 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为X>Y>Z C. 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中强酸 D. 该新化合物中Y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 “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5.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PO 数目为0.1N A A. 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B. 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 4 C. 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 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6.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子半径:W

2019版高中化学专题复习 (1)

题型八框图、结构分析判断型 1.(2018·日照市高三5月校际联考)前20号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分列四个不同周期和四个不同主族。其中A为Y元素组成的单质;甲、乙、丙、丁、戊为上述四种元素组成的二元或三元化合物;常温下乙为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Z>Y B.反应①为吸热反应 C.反应②为工业上制备漂白粉的反应原理 D.X、Y分别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一定相同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分析可知,常温下乙为液体,乙为水,W为氢元素,Y为氯元素,A为氯气;甲为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X为氧,Z为钙;化合物丁和化合物戊可能为氯化钙或次氯酸钙。A项,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Ca2+< Cl-,错误;B项,钙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C项,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钙,为工业上制备漂白粉的反应原理,正确;D项,过氧化钙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而氯化钙只有离子键,错误。 2.(2018·聊城市高三三模)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其中a、b、d、g为化合物,a为淡黄色固体,c是Z的单质,在铝热反应中常作引发剂;e、f为常见气体单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的半径:Y>Z>X B.简单氢化物的沸点:Y>X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Z>Y D.W、Y的氧化物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 答案 B

解析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其中a、b、d、g为化合物,a为淡黄色固体,则a为过氧化钠;c是Z的单质,在铝热反应中常作引发剂,c为金属镁;e、f 为常见气体单质,根据框图,镁与化合物b反应生成气体单质f,则f为氢气;过氧化钠与化合物b反应生成气体单质e,则e为氧气,则b为水,d为氢氧化钠,g为氢氧化镁。根据上述分析,a为过氧化钠,b为水,c为镁,d为氢氧化钠,e为氧气,f为氢气,g为氢氧化镁;则W为H、X为O、Y为Na、Z为Mg。A项,X为O、Y为Na、Z为Mg,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X>Y>Z,错误;B项,氢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沸点高于水,正确;C项,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碱性:Y>Z,错误;D项,水或过氧化氢都是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氧化钠或过氧化钠都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化学键类型不同,错误。 3.(2018·新余市高三二模)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p、q、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m、n分别是元素Y、Z的单质,m是常见的金属单质,n通常为深红棕色液体;0.01 mol·L-1 r溶液的pH为2,p被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称为“氢的重碳化合物”,s通常是难溶于水、比水重的油状液体。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q的溶液显酸性 B.W的氧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C.Z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一定为强酸 D.p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答案 C 解析由题中的信息可知,p为苯,n为溴,s为溴苯,q为溴化铁,m为铁,W为H,X为C,Y为Fe,Z为Br。A项,q为溴化铁,三价铁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正确;B项,W 的氧化物是水或过氧化氢,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正确;C项,Z的氧化物的水化物若为HBrO4时为强酸,若为HBrO时则为弱酸,错误;D项,p为苯,苯分子中没有双键,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正确。 4.(2018·青州市高三三模)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元素形成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最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案例 厦门集美中学化学组韩冬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电解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最后设计了交流与讨论钢铁的吸氧腐蚀来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 2. 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属于电化学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理论会接受起到会比较困难。根据课标要求:要学生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并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要求从知识角度上不高,在化学选修中还会继续学习。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不拓展太多内容。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提出原电池理论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对电的感性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在课的引入时,我用“借实验用品”的方式来完成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借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的不同面值的硬币和面巾纸来完成。通过用灵敏电流表来测试硬币原电池的电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和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下一个环节提供了铺垫,为了更好的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给学生提供铜锌原电池的材料让学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通过投影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练习来巩固原电池的概念理解通过习题讲述原电池的应用。实验探究分析课前硬币发电实验中如何利用电流表确定正负极,及哪种材料更为活泼,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身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交流钢铁的腐蚀完成吸氧腐蚀的内容,这部分以了解为主不拓展太多。 二. 三维目标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其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1)能源的简单分类(2)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3)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4)原理池原理的实验探究。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与必修2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而学习的,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 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原电池的知识,而在后面的选修模块中还会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充分理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 2、教学难点 学生此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但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却是第一次接触,而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四、教学设计理念及方法 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五、教学手段

2019北京高考化学卷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一部分(选择题) 1.下列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材料中,主要成分为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2.下列示意图与化学用语表述内容不相符 ...的是(水合离子用相应离子符号表示) CH3COOH在水中电离 NaCl溶于水电解CuCl2溶液 H2与Cl2反应能量变化

3.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期间科学家为完善周期表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曾主持测定了铟(49In)等9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铟与铷(37Rb)同周期。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In 是第五周期第ⅢA 族元素 B.11549In 的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17 C.原子半径:In >Al D.碱性:In(OH)3>RbOH 4.交联聚合物P 的结构片段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图中 表示链延长) A.聚合物P 中有酯基,能水解 B.聚合物P 的合成反应为缩聚反应 C.聚合物P 的原料之一丙三醇可由油脂水解获得 D.邻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在聚合过程中也可形成类似聚合物P 的交联结构 5.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 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 2溶液( FeCl 3) Fe 粉 B NaCl 溶液(MgCl 2) NaOH 溶液、稀HCl C Cl 2 (HCl ) H 2O 、浓H 2SO 4 D NO (NO 2) H 2O 、无水CaCl 2 6.探究草酸(H 2C 204)性质,进行如下实验。(已知:室温下,0.1mol ·L -1 H 2C 2O 4的pH =1.3) 实验 装置 试剂a 现象 ① Ca(OH)2溶液(含酚酞) 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② 少量 NaHCO 3溶液 产生气泡 ③ 酸性KMnO 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④ C 2H 5OH 和浓硫酸 加热后产生有香味物质 由上述实验所得草酸性质所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422O C H 有酸性,Ca(OH)2+H 2C 2O 4=CaC 2O 4↓+2H 20 B.酸性:H 2C 204>H 2CO 3,NaHCO 3+H 2C 2O 4= NaHC 2O 4+CO 2↑+H 2O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必修2【重点推荐】【精品推荐】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必修2【重点推荐】【精品推荐】

专题4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专题检测试卷(四)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8·温州市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物质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得到金属钠、氢气和氯气 B.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制取漂白粉C.用焦炭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可得到粗硅D.高炉炼铁中利用焦炭直接将铁矿石还原为铁单质 答案 C 解析Na+在溶液中是不能放电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得到NaOH、氢气和氯气,故A错误; 的溶解度小,澄清石灰水中溶质质量小,Ca(OH) 2

不利于工业生产,工业上是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制取漂白粉的,故B错误;用焦炭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是工业制粗硅的原理,故C正确;高炉炼铁中用焦炭燃烧产生的CO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还原为铁单质,故D错误。2.(2018·浙江舟山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关于科学家及其提出学说与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科学家戴维在实验室首次制得了金属钠,不久又制得了金属镁 B.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制碱法的最终产物是纯碱 (Na 2CO 3 ) C.舍勒发现了氯气,并将这种气体的组成元素命名为 chlorine D.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答案 C 解析首先制得金属钠的科学家是戴维,同时他还制得了金属镁,故A正确;我国化学家侯德榜

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化学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故B正确;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时发现了氯气,后来戴维将这种气体的组成元素命名为chlorine,故C 错误;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故D正确。 3.(2018·曙光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的分子间作用力A.干冰升华,克服的是CO 2 B.碳原子间连接方式的多样性,是含碳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C.航空航天等技术所需要的许多高新材料来自于化学合成 D.目前,科学家还无法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 答案 D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练习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练习题 1.电解池中电解某盐溶液时,阴、阳两极相等的是 () A.析出物质的物质的量 B.析出物质的质量 C.转移电子的数目 D.放出气体的体积 2.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 A.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铁作为阳极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为阴极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用涂镍碳钢网作为阴极 D.在镀件上电镀锌,用锌作为阳极 3.用铂电极(惰性)电解下列溶液时,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H2和O2的是() A.稀NaOH溶液B.HCl溶液 C.酸性CuSO4溶液 D.酸性AgNO3溶液 4.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若x轴表示流入阴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y轴应表示 ①c(Ag+)②c(NO-3)③a棒的质量④b棒的质量⑤c(H+) A.①③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5.如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Na2SO4水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a 和 b附近分别滴加一滴石蕊溶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是 () A.逸出气体的体积,a电极的小于b电极的 B.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C.a电极附近呈红色,b电极附近呈蓝色 D.a电极附近呈蓝色,b电极附近呈红色 6.取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

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 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圆为 白色,外圈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b 电极是阴极 B .a 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C .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 D .b 电极附近溶液的pH 变小 7.某同学按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过程中,铜电极上有H 2产生 B .电解初期,总反应方程式为:Cu +H 2SO 4=====电解 CuSO 4+H 2↑ C .电解一定时间后,石墨电极质量不变 D .整个电解过程中,H +的浓度不断增大 8.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纯净物(方括号内物质),能 使溶液恢复到原来的成分和浓度的是 ( ) A .AgNO 3[AgNO 3] B .NaOH [H 2O] C .KCl [KCl] D .CuSO 4[Cu(OH)2] 9.用惰性电极实现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电解稀硫酸溶液,实质上是电解水,故溶液pH 不变 B .电解稀氢氧化钠溶液,要消耗OH -,故溶液pH 减小 C .电解硫酸钠溶液,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 .电解氯化铜溶液,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10.如图所示装置,两玻璃管中盛满滴有酚酞溶液的NaCl 饱和溶液,C(Ⅰ)、 C(Ⅱ)为多孔石墨电极.接通S 后,C(Ⅱ)附近溶液变红,两玻璃管中有 气体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C(Ⅰ)的电极名称是正极 B .C(Ⅱ)的电极反应式是2Cl -―→Cl 2↑+2e - C .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沿导线流向C(Ⅱ) D .电解过程中,C(Ⅰ)、C(Ⅱ)两极产生的气体质量相等 11.常温下用石墨电极,电解100 mL 0.1 mol·L -1Cu(NO 3)2和0.1 mol·L -1 AgNO 3组成的混合溶液,当某一电极上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 L 时,假设溶液体积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阴极增重1.4 g B .所得溶液pH <1 C .阴极增重0.64 g D .所得溶液pH >1 12.按如下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若图乙中横坐标x 表示流入电极的电子的物质的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2019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马上点标题下蓝字 " 高中化学 " 注重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 —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水平减弱,失电子水平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失电子水平——→逐渐减弱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

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研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②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2018-2019年高中化学重庆高三专题试卷拔高试卷【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化学重庆高三专题试卷拔高试卷【8】含答 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有Al 、CuO 、Fe 2O 3组成的混合物共10.0 g ,放入500 mL 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混合物完全溶解,当再加入250 mL 2.0 mol/L 的NaOH 溶液时,得到的沉淀最多。上述盐酸溶液的浓度为 A .0.5 mol /L B .1.0 mol/L C .2.0 mol/L D . 3.0 mol/L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守恒,当沉淀完全时最终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设盐酸的浓度为c ,则0.5Lc=0.25L×2.0mol/L ,解得c=1.0mol/L ,答案选B 。 考点:考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常温下,对于下列电解质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 .pH =1的溶液中,Fe 3+、I -、NO 3-、K + 可以大量共存 B .在c(SO )=0.1 mol·L -1 的溶液中,Na + 、Cl - 、H +、Ca 2+ 可以大量共存 C .工业上用过量的NaOH 溶液吸收SO 2:SO 2 + OH - ="=" HSO 3- D .将AlCl 3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 3+ + 4OH - = AlO 2- + 2H 2O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中是强酸性溶液,在该溶液中Fe 3+ 、I - 、NO 3-等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 共存;B 组中SO 和Ca 2+ 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过量氢氧化钠吸收SO2应该生成正盐 SO ,C 错误;.将AlCl 3溶液滴入NaOH 溶液,开始碱过量,所以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Al 3+ + 4OH - = AlO 2- + 2H 2O ,D 正确,故选D 。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离子反应中离子共存问题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3.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Fe 3 +、Mg 2 +、SO 42-、NO 3-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注重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水平减弱,失电子水平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失电子水平——→逐渐减弱

浙江省2019~2020年高中化学非选择题专题汇编(有机推断大题)

浙江省2019~2020年高中化学非选择题专题汇编( 有机推断大) 题 1.(2019·武邑县教育局高三月考)薄荷油中含有少量的α ?非兰烃和 β?非兰烃,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36。根据如下转化,回答相关问题: 已知: (1) 写出 α ?非兰烃中官能团名称 ,β?非兰烃的结构简式 。 (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α ?非兰烃与等物质的量的Br 2 进行加成反应,产物共有3 种 B .C→D 和E→F 反应类型相同 C .聚合物H 易溶于水 D .C→M 反应过程中有高分子聚合物等副产物产生 +RCHO +CO 2 2CH 3 COOH

(3)写出F→G 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A 的同分异构体。 ①含有4 个-CH3 ;②1 mol 此同分异构体在碱性条件下水解需2 mol NaOH。 2.(2019·浙江高三)依折麦布是目前唯一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合成它的一种重要中间体M 的结构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以甲苯和戊二酸酐为原料,设计了以下合成路线,部分条件和产物已略去。 (5) 以甲苯和丙烯为基本原料合成(用流程图表示,其他无机试剂任选)。已知:①

② ③ 请回答: (1)物质K 的结构简式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甲苯制B 需用Fe 作催化剂 B.物质H 水解后产物的最简单同系物为乙酸 C.反应①②③ 均为取代反应 D.1mol物质K 最多能与2mol NaOH反应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G 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分子中含有3 个苯环;②能发生银镜反应;③酸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④1H?NMR谱显示分子中含有6 种氢原子。 (5) 设计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制备另一种医药中间体二苯甲酮( ) 的合成路线: 。( 用流程图表示,无机试剂任选) 3.(2018·浙江镇海中学高三)化合物物G是一种用于合成γ- 分泌调节剂的药物中间体,其合成路线流程图如下: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组成集创造性应用)和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中的燃料电池是生活中的新产品,可用于学生扩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典型材料。 学情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们刚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⑵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⑶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学生经过探究过程,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通过对废旧电池的处理加深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四、教学模式:预习、实验探究、讨论、启发、讲解 五、教学过程

2019化学高考真题(2)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化学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 24S32Cl35.5Mn55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试剂瓶标签上安全标志如右图,该试剂是( ) A. 氮水 B. 乙酸 C. 氢氧化钠 D. 硝酸 2.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的记载,其中石胆是指 A. 42CuSO 5H O ? B. 42FeSO 7H O ? C. 42ZnSO 7H O ? D. ()422KAl SO 12H O ? 3. 反应22426C H ()C H (g)+H (g)g =,>0H 在一定条件下于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乙烷平衡转化率的是( ) A. 增大容器容积 B.升高反应温度 C.分离出部分氢气 D.等容下通入惰性气体 4.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B. C. D. 5. 根据右图中的能量关系,可求得C H —的键能为( )

A. 1414kJ mol -? B. 1377kJ mol -? C. 1235kJ mol -? D. 1197kJ mol -? 6.实验室通过称量42MgSO xH O ?样品受热脱水前后的质最来测定x 值,下列情况会导致测定值偏低的是( ) A. 实验前试样未经干燥 B. 试样中含有少景碳酸氢铵 C. 试样中含有少量氯化钠 D.加热过程中有试样进溅出来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趣有一个或两个..... 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得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得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就得0分。 7. 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下列有关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周期表共有18列 B. VIIN 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自上而下依次减弱 C. 主族元素均呈现与其族数相同的最高化合价 D. 第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自左向右依次增大 8.微型银-锌电池可用作电子仪器的电源,其电极分别是2Ag /Ag O 和Zn ,电解质为KOH 溶液,电池总反应为222Ag O Zn H O 2Ag Zn(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池工作过程中,KOH 溶液浓度降低 B. 电池工作过程中,电解液中-OH 向负极迁移 C. 负极发生反应2Zn 2OH 2e Zn(OH)--+-=

2019年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三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解析版)

专题二十三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解析版) 1.【2019新课标Ⅰ卷】在普通铝中加入少量Cu和Mg后,形成一种称为拉维斯相的MgCu2微小晶粒,其分 散在Al中可使得铝材的硬度增加、延展性减小,形成所谓“坚铝”,是制造飞机的主要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状态的镁中,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大的是(填标号)。 (2)乙二胺(H2NCH2CH2NH2)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氮、碳的杂化类型分别是、 。乙二胺能与Mg2+、Cu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环状离子,其原因是,其中与乙二胺形成的化合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是(填“Mg2+”或“Cu2+”)。 (3)一些氧化物的熔点如下表所示: 氧化物Li O MgO P4O6SO2 2 熔点/℃ 15702800﹣解释表中氧化物之间熔点差异的原因。 (4)图(a)是MgCu2的拉维斯结构,Mg以金刚石方式堆积,八面体空隙和半数的四面体空隙中,填入以四面体方式排列的Cu.图(b)是沿立方格子对角面取得的截图。可见,Cu原子之间最短距离x=pm,Mg原子之间最短距离y= pm.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则MgCu2的密度是g?cm﹣3(列出计算表达式)。 【答案】(1) A (2)sp3;sp3;乙二胺的两个N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Cu2+ (3)Li2O和MgO是离子晶体、P4O6和SO2是分子晶体,晶格能MgO>Li2O,分子间作用力:P4O6>SO2

(4)a;a; 【解析】 (1)AD微粒都是Mg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得到的,但是D微粒能量高于A,稳定性A>D,所以失电子能量A>D;BC都是原子,但是B是基态、C是激发态,能量:C>B,稳定性B>C,所以失 去一个电子能量:B>C;A微粒是B失去一个电子得到的,且A轨道中电子处于半满状态,较 稳定,所以失去一个电子能力A>B, 通过以上分析知,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大的是A, 故答案为:A; (2)每个N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有2个N﹣H键、1个N﹣C键,且还含有1个孤电子对;每个C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有2个C﹣H键、2个C﹣N键,所以N、C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都是4,根据价层电子 对互斥理论判断N、C原子杂化类型分别为sp3、sp3;含有孤电子对的原子和含有空轨道的原子 之间易形成配位键,乙二胺的两个N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所以乙二胺能与Mg2+、Cu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环状离子;碱土金属与乙二胺形成的化合物稳定性较弱,所以与乙二胺 形成的化合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是Cu2+. (3)晶体熔沸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离子晶体熔沸点与晶格能有关,晶格能越大熔沸点越高,晶格能与离子半径成反比,与电荷成正比,分子晶体熔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分子间作用力与 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分子间作用力越大,Li2O和MgO是离子晶体、P4O6和SO2 是分子晶体,且晶格能MgO>Li2O,分子间作用力:P4O6>SO2,所以熔沸点:MgO>Li2O>P4O6> SO2. (4)如图所示,AB之间的距离为面对角线长度=apm,AB之间距离相当于4个Cu原子直径,x距离1个Cu原子直径=; 体对角线长度=棱长=×apm,CD距离为y,该长度为体对角线BC长度的 =××apm=apm;该晶胞中Mg原子位于8个顶点上、6个面心上,在晶胞内部有4个Mg原子,所以Mg原子个数=8×+6×+4=8,Cu原子都位于晶胞内部,有16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