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导学案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导学案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导学案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导学案

【活动目标】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 【活动器材】

1、八分之一地球仪模具一个,在半球侧面表达立体空间的铁丝架,如下图:

北半球 南半球

2、箭头板

【探究过程】

步骤一: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小组讨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空气运动状况。 (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种运动)

2、根据讨论结果粘贴出气流运动状况。

温馨提示:热力环流示意图

1、小组讨论分析30°近地面的空气运动状况;

2、根据讨论结果,用红色箭头贴出0°和30°

对应的立体空间内的空气运动;

3、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汇报。

步骤三: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1、小组讨论分析60°附近气流的运动状况;

2、根据讨论结果,用红色箭头粘贴:

30°到60°对应的立体空间内的空气运动,

60°到90°对应的立体空间内的空气运动。

3、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汇报成果并说明。

北半球 南半球

授课教师

唐文明 授课时间 2015年11月 单位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

教学内容 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环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在地球模具上,模拟赤道到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使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

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 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难 点 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 法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复习巩固、引导设问、演示法 环 节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教 学 过 程

【视频播放】南极科考的相关视频。 【教具介绍】

【复习导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探究过程】

步骤一: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小组讨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空气运动状况。 (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种运动)

2、根据讨论结果粘贴出气流运动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熟悉模具,为探究活动动手环节做铺垫,初步建立学生的赤道到两极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后面难点知识的学习。

复习巩固,利用旧知识导 新知识,树立学生学习信 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贴制 单圈环流,使学生进一步 熟悉模具,完成热力环流 向单圈环流的迁移。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气压带与风带导学案

热 冷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目标】 1、 通过回顾热力环流知识,结合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理解单圈环流的前提条件,绘制出单圈环流示意图 2、 通过回顾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理解地球自转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因,并能够绘制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3、 通过读图,理解风带气压带随季节移动的原因和规律 4、 通过案例探究,学会应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学习重点】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难点】理解太阳辐射、地转偏向力、直射点移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入:撒哈拉沙尘挽救了亚马孙地区 在一般人眼里,漂浮在空气中的沙尘除了给人带来烦恼外实在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然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惊奇地发现,在巴西亚马孙地区,暴雨每年都从土壤中冲走大量矿物质。然而,正是从5000千米外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刮起的沙尘,不断跨越大西洋,将携带的矿物质补充到亚马孙地区,才保持住了该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 1、 热力环流回顾 请完成右图, I) 用箭头标上气流运动方向, II) 在圆圈中填入近地面气压状况 III) 在方格中填入高空气压状况 由于地面 不均,导致气流的 (垂直/水平)运动,从而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而这一气压差异导致气流的 (垂直/水平)运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2、 大气环流 概念: 的、 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 状态 成因: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 不同,造成高低纬度之间产生 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2016会考2.1(3)三圈环流导学案

《三圈环流》学案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完成下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B A C 冷 热 冷 A 、单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B 、三圈环流(北半球)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自转但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 结论: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圈环流。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在左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2)三圈环流——近地面的表现为: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 (3)思考: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气压带①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 气压带②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 气压带③的形成原因 是 ,属于 作用,④也属于 作用形成。 (4)气压带和风带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 分布,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南北半球 分布。 C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即自转也公转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移动原因: 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A 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 __ B 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 __ C 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 __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 就南半球而言: ___

三圈环流难点突破

三圈环流难点突破 ——————三圈环流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三圈环流”从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心理分析,它是学习全球气候的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在“大气”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留给师生的空间很大,如何处理好这个知识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一般采用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而后教师边讲解、边板图,完成“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见图1)。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图1,归纳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抓住一个原理:热力环流原理 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天气阴雨;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天气晴朗。(上升湿润,下沉干) 根据全球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规律,赤道受热多、极地受热少。赤道受热多→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极地受热少→气流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这是三圈环流形成的最原始动力。

二、把握二个作用力 两个作用力指全球七个气压带的形成。其中赤道低压带和两个极地高压带是热力作用形成的;两个副热带高压带和两个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作用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赤道上空气流源源不断地过来,在30°纬度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而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较低纬的暖而轻的气流与较高纬的冷而重的气流在60°纬度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产生上升气流而形成。 三、了解三圈环流的分布 三圈环流指低纬环流:赤道~30°N/S;中纬环流:30°N/S~60°N/S;高纬环流:60°N/S~北(南)极点。 四、看清四个特殊节气的气压带、风带位置 特殊节气是指两分两至日,见图2先观察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见图2中的B。二分日后,由于太阳直射点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原文 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明其成因,阐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二)课程标准解析 在《气压带和风带》中具体有三个要求: 1)先要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由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环流引入主题。 2)运用教材上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说明三圈环流的成因。 3)通过对三圈环流的讲解,引进对气压带、风带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6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是在之前的初中就学习过地理课,且在学习本节内容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这一章前2节的地理课程,这一节主要说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前2节知识的延伸。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途的能力。 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有一些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起来。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使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动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内容包括有3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同时在提问过程中引出大规模大气运动,并让学生们理解大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环流”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本节内容的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知识,也同时体现出一些地理要素图具有的相似处,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解决的。 2.知识结构关联图 1)单圈环流示意图

三圈环流导学案

《三圈环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学习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及分布。 学习难点:难点一:低纬环流的形成 难点二:极锋附近气流情况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绘图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完成下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B A C 冷热冷 【自主学习】 A、单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B、三圈环流(北半球)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自转但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 结论: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圈环流。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在下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2)三圈环流——近地面的表现为: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 (3)思考: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气压带①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 气压带②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 气压带③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 ④也属于作用形成。 (4)气压带和风带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南北半球分布。 C、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即自转也公转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移动原因: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A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__ B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__ C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__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 就南半球而言:___ 【课堂练习】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地球自转偏向力 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三圈环流学案 中图版必修1

第二单元 三圈环流 【温故】 知识回顾: ⑴、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它是_______的最简单形式。 ⑵、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⑶、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是如何弯曲的。 ⑷、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原理。 ⑸、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⑹、近地面、高空风向受力有何不同。 ⑺、风力和风向的判断方法。 2、知识链接: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知新】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分布,形成规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运用图表说明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单圈环流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存在温差,会形成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 之间的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 ① 圈② 圈③ 圈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 ????? A 为④ 带 ?????C 为⑤ 带E 为⑥ 带G 为⑦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 ?????? ????B 为⑧ 带D 为⑨ 带F 为⑩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知识运用: 案例研究: ①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成因相同吗?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成因相同吗? ③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降水?与赤道地区降水是否相同? ④南北半球低纬度与高纬度风向是否相似? 自主练习: 1.右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 .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B .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 .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D .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2.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向那个方向飘扬( ) A.西南 B.东南 C.西北 D.东北 3. 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 (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 A. 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 纬80° 附近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 ) A. 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5.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动 B.北半球夏季向南移,冬季向北移动 C.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动 D.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 B.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低纬度地区 C.南北纬度400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下沉 D.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 (3)当堂质量检测: 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 .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 C .地转偏向力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热带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3、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 B .从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 .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完整word版)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含答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和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案(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的关系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海陆分布示意图,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与成因及相关的气候类型。 自主学习: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两个。全球共有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由于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1个赤道低气压带和2个极地高气压带。 3、由于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2个副 4、结合课本50页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 和风带示意,画出全球气压带、风带。 并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 1、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做有规律的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是否也随之做相应 的移动呢?如果随之移动,请说明其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2、根据50页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理想模式下的,如果我们考虑了海陆分布等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压中心。 3、结合世界地图及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在海陆分布的影响下,北半球的冬季和夏季气压带会如何变化?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所切断,

仅在大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 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大,控制范围最广,这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保留在海洋上。 4、读53页图2-34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请回答: (1)什么是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 (2)形成季风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分布导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原因。 (3)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有什么区别?并填下表4“东亚、南亚季风的对比”。 表4东亚、南亚季风的对比 (4)为什么说东亚的季风最典型? 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所以东亚的季风最典型。 自主检测: 必做题 1.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的分布是( C) A.1月份、7月份都向北凸出B.1月份、7月份都向低纬凸出C.1月份向南凸出,7月份向北凸出D.1月份向高纬凸出,7月份向低纬凸出 2.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 A.被阿留申低压切断 B.被冰岛低压切断 C.被印度低压切断D.高压仅保留在陆地上 3.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的是( A)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分布规律性及生活中的一些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的形成分析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但对于文科学生也言,物理知识的欠缺、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固以及地理各知识点的不融会,虽然是复习课,本节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由于是复习课,必须要求全体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准确地画图并理解气压的分布规律,为了促进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知识的巩固,课堂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实例——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进行分析,而实例中分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则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即使学生对零散地理知识进行了整合,也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模式,确定计分标准激励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共设计四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结果在黑板上进行阐述,当阐述完毕后先由本组同学进行补充,再组间进行质疑和补充,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的分布规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及局地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各局地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组排学生进行观点阐述→本组学生对知识进行补充→其他组质疑,本组解答应→其他组进行补充。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即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也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三圈环流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课题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 重点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课型新授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法 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1、引入 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 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 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必修模块一第二章第一节题目: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及分析】 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目标分析: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式: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主要方法: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建立模型图,把地理原理应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以老师为主导,通过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思、议、讲、练等活动,掌握学科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逐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目标导航】 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微课、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设问:全球大气运动情况很复杂,实际大气如何运动?有什么运动规律?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节的内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 成、分布、移动 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 气压带的影响。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 读图、绘图和动 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 合思维习惯;树 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 界观;陶冶爱国 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 目标、学 习思路是 有效学习 的基础 1.温故知新---热力环流 [温故知新] 学案上完成A、B、C三地 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 学案画热力环流 图,一位同学上黑 板展示。 及时回顾, 做好铺垫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讲全球性大气环流学案中图版

第2讲 全球性大气环流 考纲 考点 知识细化 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 三圈环流的成因 熟练绘制三圈环 流简图 分析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与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准确判断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正确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及成因 分析判断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北半球气压中心的 季节变化 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影响分析 季风环流的成因与 分布 依据分布判断季风气候类型 季风气候的成因与 分布 (对应学生用书第48页)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 1.三圈环流的形成与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 读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三圈环流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 ?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三圈环流?? ???①低纬度环流圈 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 (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①气压带 名 称 成 因

(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特别提醒]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气压带也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3.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炎热干燥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2.分布 月份被切断的气压带 形成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 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亚洲高压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亚洲低压 1月7月 东亚季风西北风东南风 南亚季风东北风西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特别提醒] 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北回归线附近的世界各地均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2.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升起的五星红旗主要向西北方向飘扬。(√) 3.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因信风带的辐合作用盛行上升气流。(×) 4.亚欧大陆东部冬季的盛行风以东北风为主。(×)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1.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⑦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⑤东北信风带,⑥盛行西风带,⑦极地东风带。 (2)该图为北(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境---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导学案

2.34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理解其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运用插图、数据资料、网络、报刊等,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的方式学习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重点难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自主学习】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 ①环流(° --- °) ②环流(° --- °) ③环流(° --- °) 2.图中A—G所表示的气压带的名称为: D C、E B、F A、G

2.图中①--⑥所表示的风带的名称,并在图上画出风带的风向(图中虚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请据其方向标出风向)。 ③④ ②⑤ ①⑥ 3.各气压带中多阴雨的是:;多晴天的是:。 各风带中多阴雨的是:;多晴天的是:。(填序号) 4.由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 由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填序号) 【问题探究】 据上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造成了什么影响?

【基础过关】 1.地球上气压带分布的规律是() A.冷的地方为高压,热的地方为低压 B.冷的地方为低压,热的地方为高压 C.高纬为高压,低纬为低压 D.极地高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属冷性高压2. 下列四幅风带图中,属于北半球东北信风的是 3. 能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4.下面的风带示意图中,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 B C D 5.下列有关风带的画法,正确的是 ( ) 6.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关于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动力上升B.②为高空西风 C.③为热力下沉D.④为东南信风 7. 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 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 A.赤道附近 B. 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 南北极附

三圈环流教案 公开课版

三圈环流 一、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准备。 2、教学目标 A.通过假设地球在理想状况下、无自转、公转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大 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和移动规律。 B.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 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 1、复习铺垫 A.提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成是什么? B.请同学完成热力环流图。 2、新知学习 过渡: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由于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我们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形成过程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同学们要注意我们的推导步骤和过程,并通过绘制示意图,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第一步:假设地球为理想状况(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公转),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小组合作绘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图。 提问:单圈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 图 1

热力环流学案

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三国故事火烧上方谷) 思考:上方谷为什么会在紧要关头下起雨来? 二、复习气压相关知识 A: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B: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C: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相关规律:1、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2、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三、观察实验,解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自己绘制大气运动简图): 四、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小组讨论) 1、海陆风形成过程 2、山谷风形成过程 3、城市热岛效应形成过程 ?想一想: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与热力环流有关的例子? (对流雨、孔明灯) 解决问题:上方谷对流雨的原因? A B C D 受热冷却 思考: 1、图中空气在A、B、C、D四点的流 向如何? 2、A、B、C、D四点气压值由高到 低排列顺序? 知识拓展

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环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2249

第二节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模式。全球范围内大气大规模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全球的分布上也主要体现为大陆东、西的差异。大陆西岸主要表现为受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大陆东岸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在热力环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高空和近地面偏转形成的风向,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画出分布图。】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将热力环流模型扩大到全球。(一般气压带的跨幅为10°左右) 【赤道低气压带,0°为中心】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则形成高气压,流向两极方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最终在北纬30°高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源源不断从赤道上来补充,越堆积越多,最终气流被迫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30°为中心】气流被迫下沉在地面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高压气流流向赤道和高纬度。流向赤道的偏转成[东北信风带]。流向高纬度的偏转成[西风带]。 【极地高低压带,90°为中心】极地周围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高压气流流向四周,形成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高空气流则下来补充。 【副极地低气压带,60°为中心】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在60°附近相遇,来自低纬度的暖而轻气流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熟记气压带和风带(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 气压带风带的判别: 1.根据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的名称 2.结合气压带判断风向名称或根据风带推算气压带 3.结合气压带的成因或者天气状况判断气压带风带 成因分类:(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天气状况:西风湿润信风干,上升多雨下沉晴 注意:如果信风从海洋上经过,将会带来大量水汽,变得比较湿润,遇到地形的抬升作用,会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例如冬季日本的西海岸降雪较多。 二、北半球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2.2.1气压带和风带学案(三圈环流)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编写人:王枫叶校对:王丽娟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独立按照形成过程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 2.通过绘制示意图,能熟练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 【温故而知新】 要求: 1、在图1中画出AB之间的热力环流; 2、在图2中画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的高空风向; 3、在中画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下的近地面风向; 【学习流程】 一、三圈环流 1.大气环流指。 2.请用示意图表示单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无地偏力;b.阳光直射赤道---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c.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 赤道空气受热()到高空形成()气压,极地空气冷却()高空形成()气压,气流在高空由()流向(),近地面()流向()。 3.三圈环流 (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b.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我参与1:画出低纬环流 A 低纬环流:赤道空气因受热上升,致使近地面形成低压,称为(),赤道高空形成高气压,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南风),但受()的影响,到()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时,变成了西风,空气便在()附近自西向东运动,并且堆积的越来越多,最终下沉形成(),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了()。 我参与2:画出中纬环流 B 中纬环流:近地面,副热带高压带一部分流向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风,也叫()。与此同时,从()向南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上空,另一部分流向()上空。 我参与3:画出高纬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