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力学-3-岩体的力学特性-王亚军-2020
第二章 岩体力学性质

无 充 填 有 充 填 充 填 物 性 粘 有 单节理 节理组 节理群 羽毛状 节理
充填 非充填
按 力 学 观 点 的 破 坏 面 和 破 坏 带 分 类
破碎带
三、各类岩体结构的地质分类 完整结构岩体 块裂结构岩体 板裂结构岩体 碎裂结构岩体 断续结构岩体 散体结构岩体
β1 ≤ β ≤ β 2
对岩体强度有影响的节理方位角: 对岩体强度有影响的节理方位角:
有关岩体破坏的几点讨论
当
β < β1或β > β2
岩体不会沿结构面破坏
当 β2 < β < β1 •若莫尔圆和岩石强度包络线相离,节理先 若莫尔圆和岩石强度包络线相离, 若莫尔圆和岩石强度包络线相离 破坏,岩体强度小于岩块强度; 破坏,岩体强度小于岩块强度 •若莫尔圆和岩石强度包络线相切,则岩体 若莫尔圆和岩石强度包络线相切, 若莫尔圆和岩石强度包络线相切 沿某一岩石截面破坏, 沿某一岩石截面破坏,破坏角 β = π + ϕ
图4-19 结构面的力学效应
所以,强度准则: 所以,强度准则:
τ m (sin 2β − tgφw cos 2β ) = cw +σntgφw
令
2Cw + 2 fσ3 (1− fctgβ )sin 2β
f = tgφw 则
w
σ1 −σ3 =
①当 β = φ ②当 β =
σ1 −σ3 →∞ (节理的存在不影响岩体的强度)
σ −ε
,分3 ,分3
第一段Ⅰ曲线上凹,——节理闭合——非线弹 第一段Ⅰ曲线上凹,——节理闭合——非线弹 性(很短) 第二段Ⅱ直线——线弹性(很短) 第二段Ⅱ直线——线弹性(很短) 第三段Ⅲ曲线下凹——塑性变形或破坏,至A3 第三段Ⅲ曲线下凹——塑性变形或破坏,至A3 点(较长)体积增大
岩体力学-2-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王亚军-2020

1.示底 构造
(1)层理构造
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 由于气候、季节等周期性 变化,必然引起搬运介质 如水的流向、水量的大小 等变化,从而使搬运物质 的数量、成分、颗粒大小、 有机质成分的多少等也发 生变化,甚至出现一定时 间的沉积间断,这样就会 使沉积物在垂直方向由于 成分、颜色、结构及层的 厚度的不同,而形成层状 构造,总称为层理构造。
33
第2章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岩石的含水状况,将容重分为天然容重
和饱和容重 w。
、干容重 d
•测定岩石的容重可采用量积法(直接法)、水中法或蜡封 法。具体采取何种方法,应根据岩石的性质和岩样形态来确 定。
•岩石容重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孔隙发育程度及其 含水量。岩石容重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岩石力学性 质的优劣。
变质作用不彻底而保留下来的原岩的构造 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等. 变余构造是恢复原岩类型的主要依据。
• 变质岩的条带状构造(德钦)
• 变质岩的水平条带状构造(德钦)
• 变质岩的条带状构造(新平县哀牢山变质岩带)
• 肠状构造---肠褶皱(新平县戛洒镇 哀牢山变质带)
• 肠状结构---肠褶皱
• 晶粒的自形程度主要决定于结晶的先后,在岩浆中早期结晶矿物 常为自形晶,晚期结晶矿物常为他形晶。
5.岩浆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 流纹构造 流动构造 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
二、沉积岩结构
岩 类
结构名称
形 成条件
碎屑结构 形成于地表,经过搬运滚动的条件,包 括碎屑和胶结物
泥质结构 形成于较少流动的水体中或呈悬浮状态
• 粗粒结构——晶粒直径大于5mm; • 中粒结构——晶粒直径1~5mm;(2~5mm) • 细粒结构——晶粒直径0.1~1mm (<2mm)
岩体力学 第三章

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对弹性波的波速和动弹性模量有一定的影响,受力状 态可分静水压缩、三向压缩和单向压缩,量测方式可分为平行或垂直于最大应力 或层面方向。
1.加载方式对声波波速的影响 在单向压缩且垂直应力方向测试岩石的波速时,所测波速有较明显的 影响
静水压力
单向压缩平行应力方向
单向压缩垂直应力方向
随着压力的增大,纵波的
波速亦随之增大。在开始
阶段较快,然后逐渐变小, 最后可能不增加。
2. 对于层面发育的沉积岩石,垂直于层面方向纵波波速,在低应力阶段波速 随应力增长而急速增加,当波速超过平行层面方向的波以后,增长变慢。
平行于层面方向的纵波速度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幅较小。
3.当岩石种类不同,纵波波速不同。但基本规律相同,即在低应力区纵波波
(三)岩体弹性波测定结果
由表可见,一般来说,
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岩体纵波波速变化范围较大,受各种因素影响。 岩块波速要大于岩体波速; 新鲜完整的岩体波速大; 裂隙越发育和风化破碎岩体的波速越小。
根据实验结果整理的岩体动、弹性模量
动弹性模量比静弹性模量高百分之几甚至10倍
动弹模
静弹模
岩体动力学
动态 超动态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3.2 岩体中应力波类型及传播 一、固体中应力波的种类
波—某种扰动或某种运动参数或状态参数(例如应力、变 形、震(振)动、温度、电磁场强度等)的变化在介质中 的传播。应力波就是应力在固体介质中的传播。 应力波分类:(4类)
弹性波— 在应力应变关系服从虎克定律的介质(线弹性介
岩体力学
第三章 岩体的动力学性质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宁建国
第三章 岩体的动力学性质
岩石力学第二讲、岩石的变形与强度特征

{ζ}=[D]{ε}
[D]为弹性矩阵 在各向同性弹性体中,应力应 变关系可由右式表示。
四、材料的变形性质
1、弹性: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而外力撤去后, 材料立即恢复它原来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的性质。 外力撤去后能完全恢复的变形叫弹性变形。 分为线弹性和非线弹性。 2、塑性:指材料受力在应力超过屈服应力后,仍能继续 变形而不即行断裂,撤去外力后,变形有不能完全恢复 的性质。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复的变形叫塑性变形。 应 变硬化。 3、粘性:指材料受力后不能在瞬间完成变形,变形与时 间有关,且应变速率随应力的大小而改变的性质。
五、峰值后的变形阶段
伺服控制的刚性试验机与岩石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 5.1 稳定破裂传播型:荷载位移曲线为反坡型,试件在 峰值后所储存的变形能不能使其破坏,试验机需继续做 功,有残余强度。 5.2 非稳定破裂传播型:试件在峰值后,不需试验机做 功,所储存的变形能使其继续破坏。
六、荷载条件对单轴变形与强度的影响
应力途径:岩体中某 一点的应力变化过程。
有试验认为:应力途径与强度无关。 另外的试验认为,在一定条件下, 应力途径与强度有关。 但应力途径的概念对围岩稳定性评 价及施工过程控制等有重要意义。
D、温度对岩石变形与强度的影响 温度上升,延性增长,但强度降低。
岩石的变形能
1、试验机所做的功转换为岩石的变形能 2、岩石的变形能可由应力—应变曲线所围的面积来表示 3、总储能为:U = ∫ζdε 4、U = U e + U p (弹性变形能 + 塑性变形能) 5、弹性变形能 U e = ζ2/(2E) 6、工程意义:岩爆研究:高地应力,高储能体,触发因素。 岩石应变能引起的岩爆
性脆易断、 无明显屈服、 弹塑性并存。 变形特性:阶段性;总变 形不完全恢复;记忆性;变形 的滞后性;变形硬化与软化; 变形参数的不为常量。
矿山岩石力学(1)

矿山岩石力学(1)
1.岩体力学研究的内容:
• 岩体的地质特征 • 岩块、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 岩体的力学性质 • 岩体中天然应力 • 岩体中重分布应力 •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 工程处理与加固
矿山岩石力学(1)
六、岩体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岩体力学与材料力学、弹塑性力学和流变力学等有着纵 向联系。人们运用这些理论使岩体力学得到发展。 2、岩体工程的围岩赋存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之中。因此,岩 体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和地质力学有着十分密 切的联系。 3.岩体力学是为解决岩体工程中的力学问题服务的,这些 工程学科包括:采矿和其它地下空间工程、交通工程、水 电工程和基础工程等。因此,岩体力学是各1)
2.岩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研究法 研究岩块和岩体的地质与结构特征, 为岩体力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地质模型和地质资料。
•试验法 为岩体变形和稳定性分析计算提供必要的物理 力学参数。
•数学力学分析法 通过建立岩体力学模型和利用适当的 分析方法, 预测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的变形与稳定性, 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定量依据 。
矿山岩石力学(1)
二、岩体的特征
岩体既不是理想的弹性体, 也不是典型的塑 性体, 既不是连续介质, 又不是松散介质, 而是 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地质体, 这就造成了研究它的 困难性和复杂性。因此, 只用一般的固体力学理 论尚不能完善解决岩体工程中的所有问题。
矿山岩石力学(1)
三、岩体力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在此阶段更加深入地研究岩石的破坏机理。
矿山岩石力学(1)
岩体的力学特征

岩体的力学特征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岩体的力学特征。
你说这岩体啊,就像一个脾气有点怪的大汉。
有时候它可结实了,硬邦邦的,能撑起一大片天地;有时候呢,又好像有点“脆弱”,轻轻一碰就可能出点小状况。
咱先说说岩体的强度。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力气大小,有的岩体那强度,杠杠的,怎么折腾都没事,就像大力士一样。
可有的岩体呢,就没那么厉害了,稍微给点压力可能就扛不住啦。
你想想看,要是盖房子的时候遇到强度不行的岩体,那房子还不得摇摇晃晃的呀,多吓人!还有岩体的变形特性呢,这就跟面团似的。
有的面团好揉,能变出各种形状;有的就比较难搞。
岩体也一样,有些岩体容易变形,在压力下会慢慢改变形状;而有些就比较倔强,不怎么愿意变形。
这要是在工程建设中不搞清楚,那可容易出问题咯!比如修条路,路下面的岩体变形太厉害,那路不就变得坑坑洼洼了嘛。
再讲讲岩体的断裂韧性。
这就好像一根绳子的结实程度,有的岩体就像很结实的绳子,很难弄断;有的就像质量不太好的绳子,稍微一拉就断了。
在一些地质活动或者工程施工中,如果岩体的断裂韧性不够,那不是很容易就出现裂缝甚至崩塌吗?岩体的各向异性也很有意思哦。
就像人有不同的性格侧面一样,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力学性质也可能不一样。
这边硬一点,那边可能就软一点。
这可不能小瞧啊,要是不注意,按照一个标准去对待,那不就得出错嘛。
你说咱生活中的好多事儿不都跟岩体的力学特征有关系嘛。
就好比爬山的时候,那些陡峭的山崖,不就是岩体嘛,它们的力学特征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安全地爬上去呀。
还有挖矿的时候,得搞清楚岩体的情况,不然怎么能安全地把矿石挖出来呢?所以啊,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岩体的力学特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只有把它搞清楚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和它打交道,利用它或者避开它可能带来的问题。
别小看了这些石头,它们的脾气可不小呢!咱得小心伺候着,才能让它们为我们服务,而不是给我们找麻烦,对吧?总之,岩体的力学特征那是相当重要,咱可不能马虎对待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岩体力学》课程笔记

《岩体力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岩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岩体力学是研究岩石和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变形、破坏和稳定性的科学。
它是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
岩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岩石、岩体、结构面等。
1.2 岩体力学的研究内容岩体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岩石的物理性质:研究岩石的密度、孔隙度、渗透性、吸水性、热学性质等。
这些物理性质对岩石的力学行为和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
(2)岩石的变形与强度:研究岩石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规律和强度特性。
包括岩石的单轴压缩、三轴压缩、剪切、拉伸和蠕变性质等。
(3)岩体的力学性质:研究岩体的变形、强度、稳定性等力学特性。
岩体的力学性质受岩石性质、结构面特性、水理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
(4)岩体的天然应力:研究岩体在自然状态下受到的应力状态和分布规律。
天然应力对岩体的力学行为和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
(5)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分析岩体在各种工程活动中的稳定性问题,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包括斜坡岩体稳定性、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地基岩体稳定性等。
1.3 岩体力学的研究方法岩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现场观测。
理论分析包括力学模型建立、本构关系推导等;实验研究包括岩石力学性质试验、岩体力学性质试验等;现场观测包括地质调查、岩体应力测量、位移监测等。
1.4 岩体力学的发展与应用岩体力学自20世纪初以来,经历了从古典力学到现代力学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岩体力学在理论研究、试验方法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岩体力学已广泛应用于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等领域,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第二章岩体地质和结构特征2.1 岩块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天然物质,其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对岩石的力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岩石的物质组成包括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痕量矿物,不同矿物的相对含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岩石的性质。
岩石力学复习重点资料

岩石力学复习重点资料岩石力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岩石材料的特殊性:岩石材料不同于一般的人工制造的固体材料,岩石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构造作用,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压应力,具有各种规模的不连续面和孔洞,而且还可能含有液相和气相,岩石远不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弹性连续体。
2.岩石与岩体的区别:(1)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他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凝聚而成的自然地质体。
(2)岩体:是指一定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地质体,他经历了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经受了各种地质作用,并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在其内部保留了各种永久变形和各种各样的地质构造形迹如不整合褶皱断层层理节理劈理等不连续面。
重要区别就是岩体包含若干不连续面。
起决定作用的是岩体强度,而不是岩石强度。
3.岩体结构的两个基本要素:结构面和结构体。
结构面即岩体内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面状地质界面,包括物质的分界面与不连续面。
被结构面分割而形成的岩块,四周均被结构面所包围,这种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切割而形成的单元体称为结构体。
第二章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1.名词解释:孔隙比:孔隙的体积(Vv)与岩石固体的体积的比值。
孔隙率:是指岩石试样中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吸水率:干燥岩石试样在一个大气压和室温条件下吸入水的重量与岩石干重量之比的百分率。
其大小取决于岩石中孔隙数量多少盒细微裂隙的连通情况。
膨胀性:是指岩石浸水后体积增大的性质。
崩解性: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失去粘结力,完全丧失强度时的松散物质的性质。
扩容:岩石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当外力继续增加时,岩石试件的体积不是减小,而是大幅度增加的现象。
蠕变:应力恒定,变形随时间发展。
松弛:应变恒定,应力随时间减少。
弹性后效:在卸载过程中弹性应变滞后于应力的现象。
长期强度:当岩石承受超过某一临界应力时,其蠕变向不稳定蠕变发展,当小于该临界值时,其蠕变向稳定蠕变发展,称该临界值为岩石的长期强度。
2.岩石反复冻融后强度下降的原因:①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的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变化时由于矿物的涨缩不均而导致岩石结构的破坏;②当温度减低到0℃以下时岩石孔隙中的水将结冰,其体积增大约9%,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压力,使岩石的结构发生改变,直至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面密度(间距)的工程意义:控制着岩体的完整 性和岩块的块度,是反映岩体的完整程度和岩石块体 大小的重要指标。结构面发育愈密集,岩体的完整性 愈差,岩块的块度愈小,进而岩体的力学性质差,渗 透性增强。
40
结构面的张开度
结构面的张开度是指结构面裂口开口处张开的程度。
--指结构面两壁间的垂直距离。如果岩壁间具有粘土或其他充填物,称为
▲这些次生作用是指风化作用和地下水作用。 ▲风化作用参与形成风化夹层; ▲地下水作用形成泥化夹层。
16
结 构 面 的 类 型 及 其 特 征
17
3.1.2 结构面的自然特征
上小节介绍的是结构面的类型,本小节将介绍结构面的自 然特征。
我们前面提到,岩体的变形和破坏主要由结构面控制,因此, 必须了解结构面的自然特征,才能进一步研究岩体受力后变 形和破坏的规律。
第二级凹凸度即粗糙度,反映面上普遍微量的凹凸 不平状态。
对结构面来讲,一般可分为极粗糙、粗糙、一般、 光滑、镜面五个等级:
平均基线长度
(三)结构面的空间分布
结构面的空间分布包括四个方面:
(1)结构面的产状(即方位)及其变化; (2)结构面的延展性; (3)结构面密集的程度; (4)结构面空间组合关系。
形态有关。
连续 充填物连续,且充填物厚度大于结构面的起伏差。结 充填 构面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充填物性质。
厚层 充填物厚度远大于结构面的起伏差,可达几十cm以上。 充填 结构面力学性质很差,岩体易于沿这种结构面滑移而
失稳。
21
22
(二)结构面的形态特征
结构面在三维空间展布的几何属性称结构面的形态, 是地质营力作用下地质体发生变形和破坏遗留下来 的产物。
●由于结构面的长短是相对于岩体尺寸而言的,因而它与岩体 尺寸有密切关系。
按结构面的延展特性,可分为三种型式:(如图3-8)
(a)非贯通性的; (b)半贯通性的; (c) 贯通性的。
结构面的延展性 可用切割度Xe来 表示,
31
切割度Xe
假设有一平直的断面,它与考虑的结构面重叠而且完全地横 贯所考虑的岩体,令其面积为A,则结构面的面积a与它之间 的比率,即为切割度:
(1)结构面的地质成因类型 (2)结构面的自然特征 (3)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3
几个基本概念: 岩块、结构面、岩体
1. 结构面 (Structural Plane、discontinuities)
--指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 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界面或带。 包括:层面、不整合面、节理、断层、片理面、劈理、软弱夹层、 卸荷裂隙和风化裂隙等。
10
11
(3)次生结构面
次生结构面:指岩体在外营力(如风化、卸荷、 应力变化、地下水、人工爆破等)作用下而形成 的结构面。
风化裂隙和卸荷裂隙是两种最主要的次生结构面。 风化裂隙:由风化作用在地壳的表部形成的裂隙。 卸荷裂隙:指岩体的表面某一部分被剥蚀掉,引起重力和构
造应力的释放或调整,使得岩体向自由空间膨胀而产生的 平行于地表面的张裂隙。
12
13
14
软弱夹层
软弱夹层是结构面的一种(其它两种是物质分界面 和断裂面)。
软弱夹层:指在坚硬岩层中夹有力学强度低、泥质 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和厚度较薄 的软弱岩层。
软弱夹层在数量上虽然只占岩体中很小的比例,但 却是岩体中的薄弱部位,常常是工程中的隐患,应 特别注意。
15
24
起伏度
侧壁的起伏度可以用起伏角i表示:
平均起伏差
另外,起伏角的大小也可以表示出前述结构面的三 种几何形态:
● i=0°时,结构面为平直型的; ● i=10°~20°时,结构面为波浪型; ● i更大时,结构面变为锯齿型; ● i=90°时,结构面为台阶型的。
粗糙度
粗糙度:指结构面的粗糙程度。
用粗糙度系数-- JRC(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 )表示
法向变形刚度:图3-10中变形曲线的斜率称为法向变形刚度。
44
法向变形刚度的表达式
根据Goodman(1974)的研究,法向变形刚度可由下式表达:
Kn
Kno
(
K
no max K no max
n
)2
(3-8)
式中:Kno —结构面的初始刚度。
●张性断层(也称正断层); ●压性断层(也称逆断层); ●剪性(扭性)断层(也称平移断层)。
②节理:一般又称为裂隙,它普遍存在于岩体或岩层中。 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剪节理,层面节理。
③劈理:实际上就是密集的构造微节理,是沿着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矿物定向 排列或某些平行薄层能劈开的软弱面。
④由层间错动而引起的破碎层。
充填结构面的宽度。
结构面两壁面一般不是紧密接触的,
结构面实际接触面积减少,导致结
构面粘聚力降低,渗透性增大。
描述结构面的张开度,常采用 下面的术语:
①很密闭,张开度小于
0.1mm; ②密闭,张开度在0.1~1mm
之间;
③中等张开,张开度在1~ 5mm之间;
④张开,张开度大于5mm。
3.1.3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42
研究结构面变形和强度特性的意义如何?
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1) 岩石工程实践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工程岩体的失稳破 坏是沿软弱结构面破坏的。结构面的强度性质是评价岩体 稳定性的关键。 2) 结构面及其充填物的变形是岩体变形的主要组成部分, 控制着工程岩体的变形特性。
3) 结构面是岩体中渗透水流的主要通道。工程岩体结构面 的变形又将极大地改变岩体的渗透性、应力分布及其强度。 4) 工程岩体中应力的分布受结构面及其力学性质的影响。
3. 岩体(Rockmass)--是指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 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 的地质体。
5
3.1.1 结构面的类型
结构面按照地质成因不同,可划分为三类: (1)原生结构面: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
按其特征和岩体成因密切程度可分为: 岩浆结构面:指岩浆侵入及冷凝过程中所形成的原生结构面,
软弱夹层的类型
从成因上,软弱夹层也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原生软弱夹层:是指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软弱夹层。 ●构造软弱夹层:主要是沿原有的弱面或软弱夹层经构造错 动而形成的,也有的沿断裂面错动或再次错动而成,如断层 破碎带等。 ●次生软弱夹层:是沿着薄层状岩石、岩体间接触面或原有
软弱面或软弱夹层,由次生作用参与形成的软弱夹层。
43
一、压缩变形
在法向荷载作用下,粗糙 结构面的接触面积和接触 点数随荷载增大而增加, 结构面间隙呈非线性减小, 应力与法向变形之间呈 指数关系(图3-10示)。
●这种非线性力学行为归结于 接触微凸体弹性变形、压碎 和间接拉裂隙的产生,以及 新的接触点、接触面积的增加。
●当荷载去除时,将引起明显 的后滞和非弹性效应。
线密度的测量方法
实际测定结构面的线密度时, 测线的长度可在20~50m之间。
●如果测线不可能沿结构面法线方向 布置时,应使测线水平,并与结构面 走向垂直。
●此时,如实际测线长度为L, 结构面的倾角为,则(图3-9):
K= n / Lsinα (3-5)
36
37
实例: K=4/10=0.4/m d=1/K=2.5m
充填物的粒度成分对结构面的强度也有影响:
●粗颗粒含量愈高,力学性能愈好; ●细颗粒愈多,则力学性能愈差。
根据其充填物厚度和连续性,充填结构面可分为:
薄膜 结构面两壁附着一层极薄的矿物膜,其厚度多小于 充填 1mm。多为性质不良矿物,明显降低结构面的强度。 断续 充填物不连续,且充填物厚度小于结构面的起伏差。 充填 结构面力学性质与充填物性质、壁岩性质及结构面的
(1)完整的:Xe=10~20%; (2)弱节理化:Xe=20~40%; (3)中等节理化:Xe=40~60%; (4)强节理化:Xe=60~80%; (5)完全节理化:Xe=80~100%。
33
结构面密度
结构面的密度,是指岩体中结构面发育的程度。 它可以用结构面的裂隙度、间距或体密度表示。
●裂隙度也称为结构面的线密度。
如原生节理、流纹面 沉积结构面:指沉积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分界面。
如层面、层理、夹层、不整合面等 变质结构面:指在区域变质作用中形成的结构面,如片理
6
7
8
层 面
片 理 9
(2)构造结构面
指岩体受地壳运动(构造应力)作用所形成的结构面。
构造结构面包括: ①断层:位移显著的构造结构面 断层因应力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应力场的特性,可分为:
本小节将介绍三方面内容:
(1)充填胶结特征; (2)结构面形态特征; (3)结构面的空间分布。
18
(一)充填胶结特征
结构面的充填胶结可以分为无充填和有充填两类。 无充填结构面
●它们处于闭合状态,岩块之间接合较为紧密。 有充填结构面
●根据充填物的成分,分两种情况:
①若硅质、铁质、钙质以及部分岩脉充填胶结结构面,其强度经常不低于岩 体的 强度,这种结构面就不属于弱面的范围。
10m
38
结构面间距
结构面间距:结构面间距是指同一组结构面在法线方向上, 该组结构面的平均间距。
●如以d来表示,则 d=l / n =1 / K (3-6) ●即结构面的间距为线密度的倒数。
Watkins(1970)根据结构面间距对结构面(不连续面)进 行的分类,如表3-2所示(P52)。
39
Xe= a / A
(3-1)
切割度也可以说明岩体连续性的好坏:
●Xe愈小,则岩体连续性愈好; ●反之,则愈差。
岩体中经常出现成组的平行结构面,同一切割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