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常见事故案例

合集下载

某制氢装置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故、处理方法及经验教训

某制氢装置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故、处理方法及经验教训

某制氢装置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故、处理方法及经验教训1.氢气泄漏自燃(1)事故经过:1998年1月2日8:00制氢装置因塔-302吸收效果差,净化气中CO2超标,造成甲烷化反应器R-306飞温,600℃的工业氢使E-308浮头大盖处密封失效,氢气泄漏自燃,值班人员指示按紧急停车处理,并报火警。

8:20将火扑灭,13:00生产恢复正常。

(2)经验教训:①如果发现R-306床层飞温,立即联系调度,降量生产。

同时,向C-301打入新鲜碱液,并加适量的消泡剂。

②当R-306床层温度超过425℃,切除甲烷化反应器,保温保压。

③稳定两塔操作,碱液浓度上来后,可视R-306温升情况切入(或切出)甲烷化反应器。

④发生火灾要及时切除周围可燃气,并用蒸汽保护灭火。

2.冰块砸断管线(1)事故经过:1998年1月21日,C-302顶二氧化碳放空线顶端冰块落下,将C-303吹汽线砸断,其余临近管线也部分受损。

车间针对塔-302集液器顶结冰这一隐患,采取在CO2放空线集夜器排液线加保温伴热,解决了问题。

(2)经验教训:针对装置水线多的特点,做好防冻防凝工作,将高处排液引到地上加伴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E-303瓦斯加热器内漏(1)事故经过:1998年2月24日,转化炉瓦斯带液明显增多,火咀爆燃严重,调节困难,判断为E-303瓦斯加热器内漏,将E-303切除,堵管处理,共堵管12根。

(2)经验教训:①乏汽线有可燃气,说明E-303内漏。

②E-303管束是铸铁的,介质均为腐蚀介质,应更换为白钢管束。

③前后工序紧密配合,如转化炉火嘴带液多,则应考虑E-303内漏。

4.原料总硫超标(1)事故经过:1998年4月17日,原料采样总硫为2440PPm,原因为富气装置生产波动,容易造成R-302硫穿透,而影响转化催化剂,车间采取降量处理,总硫降至20PPm后,生产恢复正常。

(2)经验教训:①通知调度及富气装置,让富气装置调整操作,送合格原料与制氢。

加制氢装置安全事故案例

加制氢装置安全事故案例

加制氢装置安全事故案例1.大庆石化炼油厂制氢装置低变反应器超温1980年1月11日22:25分由于氢压缩机倒车,电压波动,造成控制仪表(容-2温度表)及低变CO分析仪表分析保险爆,使其电源中断,失去自动调节及自动分析的作用,而引起低变反应器超温。

此次事故并非技术性质的,完全是责任心不强,在岗位上马马虎虎及弄虚作假造成的。

因为:a、23点的记录不但提前记而且还没有按自动显示开关,所以23点低变床层温度到底是多少不知道。

b、23点的录记完后又搞卫生准备下班,这样在22:25分压缩机倒车时,虽然操作室内的照明出现闪动,但当班操作员也没有到仪表盘前检查各仪表运行情况,以至两块表电源中断也不知道,致使低变急冷水量回零,一直延长到零点班接班者准备记24点录时才发现,但低变反应器已经超温了。

另外交接班不执行对口交接,检查也是走马观花,主要控制参数该看的不看,也是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2.大庆石化炼油厂制氢装置瓦斯爆炸着火造成人员伤亡87年6月22日制氢装置接到开工指令后,准备动作,当时装置检修还没有全完,有的还在交叉作业。

当班操作工在看到机修将裂化瓦斯盲板拆除把好后,等了一段时间就认为机修已将炼厂瓦斯盲板也拆除把好了。

没有按规程检查一下,就将炼厂瓦斯阀裂化瓦斯阀打开了,此时炼厂瓦斯盲板刚刚抽出,还没把好,这时裂化瓦斯就在此法兰处逸出,当操作工发现了这一情况并将炼厂瓦斯阀关死时,逸出的瓦斯气散布在管廊中间,此时有人误拉机修正在使用的电焊机开关,引起瓦斯爆燃,造成10人轻伤、一人重伤,经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次事故属违章责任事故,在操作前没有详细检查流程及管线、阀门情况,只凭自己的感觉行事,所以酿成大祸。

3.大庆石化炼油厂制氢装置转化炉灭火92年5月20日15:25分由于B炉瓦斯控制阀瞬间关死,使得B炉瓦斯流量回零,造成B炉灭火。

发现后,立即切除原料气和甲烷化,并组织人力关死B炉所有火嘴小阀,同时联系化验做爆炸分析,合格后点火。

典型事故案例

典型事故案例

典型事故案例案例1. 湖北某热电厂氢气爆炸二死一伤事故一、事故经过1984年6月25日湖北某热电厂5号机因主油泵推力瓦磨损被迫停机。

停机后,厂部决定利用这次停机时间同时处理其他几项设备缺陷。

因有两处要动火作业,决定5号发电机排氢。

6月25日14时开始排氢,由电气班操作,14时15分通知化学车间制氢站值班人员用二氧化碳排氢,二氧化碳浓度合格后,再用空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

17时20分机内取样检验合格,排氢工作结束。

这次作业主要是由电气电机检修班对5号发电机内部接线套管是否流胶进行检查,并清擦发电机内部的渗油,对5号发电机工作开了一张工作票。

工作内容为5号发电机检查,安全措施列了电气一次线断开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内容,但未列氢气防爆的项目。

27日,发电机检修班工作人员打开5号发电机下部汽机侧和励磁机侧两个孔门,并进入发电机风道内进行了部分工作。

工作后,感觉在发电机内发闷,准备第二天用轴流风机通风,因轴流风机未找到,经请示车间领导同意,改用一台日用台式电扇。

6月28日继续进行此项检修工作。

工作负责人为林××,工作人员有朱×、苏××和陶××。

上班后,林、陶二人上到汽机侧人孔门下的脚手板上,朱上到励磁机侧人孔门下的脚手板上,苏去领工作用品未在场,8点45分,当陶钻到人孔门内放电扇并几次开停电扇寻找合适放置位置时,一声巨响,氢气爆炸。

爆炸后检查,朱×被气浪油励磁侧人孔门处向汽机侧冲出约5m,撞在管道等物上摔下,头骨粉碎性骨折,全身皮肤多处烧伤,其他部位也有不同程度伤害,当场死亡。

陶、林二人也同时被气浪随脚手板一起冲下,陶头部骨折,全身皮肤部分烧伤,送厂医院抢救无效伤亡。

林因在陶身后,负重伤,立即送到医院抢救,经治疗已脱离危险。

二、事故原因(1)经检查,倒氢后,由制氢站到发电机内部的氢管道中,只有两道阀门在关闭状态,但两道门均泄漏,补氢管路任何部位均未加堵板。

加氢事故案例

加氢事故案例

加氢事故案例和事故处理预案一、事故案例案例一:火炬冒烟事故分析事故经过:2006的年10月23日2:23加氢主操作发现脱硫塔顶压控由0.61Mpa骤降至0.28Mpa,初步判断为仪表压控远传失灵,于是改自动为手动操作,并联系仪表处理。

7:35脱硫塔顶安全阀起跳,脱硫塔顶温109℃开始迅速上升,至7:45开至200℃,火炬开始冒黑烟。

8:35脱硫塔顶压控远传仪表修复后,火炬停止冒黑烟。

事故原因:由于天气变冷,塔内形成的部分胺盐附着在仪表测点上,造成仪表远传失灵,致使现场实际压力值与远传显示压力值不符,造成现场安全阀起跳,塔顶大量轻组份从安全阀泄至火炬,造成火炬冒黑烟。

因此脱硫塔顶压控仪表失灵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预防措施:1、加强仪表巡检,做好仪表检查工作,该加保温伴热煌加保温伴热。

2、加强员工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职工事故所处理能力。

3、发现问题各单位全力配合查原因,并将所采取措施做好交接班。

事故性质:非责任事故。

事故损失:导致火炬持续冒烟1小时。

处理意见:鉴于此次事故属于非人为因素造成,不与经济处罚,精制车间要组织加氢岗位全员进行学习,以预防此类事故发生。

案例二:精制柴油闪点不合格事故分析事故经过:31日8:00精制柴油采样初馏点133℃,闪点33℃,白班调度立即通知加氢岗位进行调整,至11:00精制柴油闪点分析62℃,装置正常。

事故原因:5:00左右加氢当班操作工发现重沸炉温度下降,以为油品质量发生变化,随即电话询问油品泵房加氢原料时否改罐,得知加氢原料并未改罐后并未将这一情况通知调度,调整不够及时,导致分馏塔底温度最低降至229℃,8:00精制柴油闪点不合格。

防范措施:操作工加强业务学习,装置出现波动时能准确判断,迅速处理,要有责任心,装置出现波动时及时联系调度,协调处理。

处理意见:本次事故为一般操作事故,当班操作工对事故认识较深刻,根据工艺管理相关规定扣罚当班操作工50元。

希望其他职工引以为戒,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制氢装置安全措施及常见事故案例

制氢装置安全措施及常见事故案例

1.安全技术措施(1)减少潜在危(wei)险因素在新工艺、新产品的开辟时,尽量避免使用具体危(wei)险性的物质、工艺和设备,即尽可能用不燃和难燃的物质代替可燃物质,用无毒和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这样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将因失去基础而不会发生。

这种减少潜在危(wei)险因素的方法是预防事故的最根本措施。

(2)降低潜在危(wei)险因素的数值潜在危(wei)险因素往往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强度才干施害。

通过一些方法降低它的数值,使之处在安全范围内就能防止事故发生。

如作业环境中存在有毒气体,可安装通风设施,降低有毒气体的浓度,使之达到容许值以下,就不会影响人身安全和健康。

(3)联锁当设备或者装置浮现危(wei)险情况时,以某种方法强制一些元件相互作用,以保证安全操作。

例如,当检测仪表显示出工艺参数达到危(wei)险值时,与之相连的控制元件就会自动关闭或者调节系统,使之处于正常状态或者安全停车。

目前由于化工、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联锁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可有效的防止人的误操作。

(4)隔离操作或者远距离操作由事故致因理论得知,伤亡事故的发生必须是人与施害物相互接触,如果将两者隔离开来或者保持一定距离,就会避免人身事故的发生或者减弱对人体的危害。

例如,对放射性、辐射和噪音等的防护,可以通过提高自动化生产程度,设置隔离屏障,防止人员接触危(wei)险有害因素都属于这方面的措施。

(5)设置薄弱环节在设备或者装置上安装薄弱元件,当危(wei)险因素达到危(wei)险值之前这个地方预先破坏,将能量释放,防止重大破坏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压力容器上安装安全阀或者爆破膜,在电气设备上安装保险丝等。

(6)坚固或者加强(7)封闭有时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程度,可增加安全系数,加大安全裕度,提高结构的强度,防止因结构破坏而导致事故发生。

(7)封闭封闭就是将危(wei)险物质和危(wei)险能量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能量逆流,可有效的预防事故发生或者减少事故损失。

煤制氢事故案例

煤制氢事故案例

煤制氢事故案例
咱就说一个煤制氢厂发生的事儿吧。

那厂里有个大反应釜,就像一个超级大的魔法锅,专门把煤变成氢气这个宝贝。

有一天啊,厂里的几个工人大哥在检查设备的时候有点粗心大意了。

他们本来应该仔细看看反应釜的温度和压力监测设备是不是正常工作的,结果就大概瞅了一眼就走了。

这反应釜里的煤制氢反应啊,就像一场特别精细的魔术表演,温度和压力都得控制得死死的。

结果呢,有个小零件在里面偷偷地出故障了,是个控制温度的阀门,就像魔术道具里一个小螺丝松了一样。

这个阀门一坏,反应釜里的温度就开始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往上跑。

当时啊,操作室里的监控屏幕就开始闪红灯报警了,可那负责看监控的小哥那天正好有点犯困,就没第一时间发现。

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温度已经高得不像话了。

这时候,反应釜里面的压力也跟着凑热闹,蹭蹭往上升。

然后啊,就听到“轰”的一声,反应釜就像一个被激怒的巨兽一样,发生了爆炸。

那场面可吓人了,火光冲天,周围的设备就像纸糊的一样被震得七零八落。

还好当时周围的工人离得稍微有点距离,但是也有几个被爆炸的冲击力给震倒受伤了。

这一炸啊,整个煤制氢的生产线就瘫痪了,就像一条好好的传送带突然断了一样。

厂里损失可大了,不但要修设备,还得停产好长一段时间,就像一个正在跑步的人突然摔了个大跟头,半天都爬不起来。

这事故啊,说到底就是因为一开始工人检查不仔细,监控的人也没好好盯着,再加上设备一个小零件出问题没及时发现,结果就捅出这么大的娄子。

所以说啊,在煤制氢这种危险又精密的生产过程里,每一个小细节都得当成大事情来对待,可不能有一点马虎。

实验室气瓶事故案例

实验室气瓶事故案例

实验室气瓶事故案例案例一:“粗心大意的阀门之祸”有这么一个实验室,里面有个氢气瓶。

负责这个气瓶的同学啊,那叫一个迷糊。

有一天,他用完氢气瓶后,就随手那么一关阀门,也没仔细检查是不是关紧了。

结果呢,这氢气就慢悠悠地泄漏了。

你想啊,氢气这玩意儿在空气中越积越多,就像一颗隐形的炸弹。

这时候呢,实验室里有个电器设备,可能有点小故障,就冒了个小火花。

这火花就像是点燃炸弹的导火索啊,“轰”的一下,就发生了爆炸。

整个实验室那是一片狼藉啊,玻璃仪器碎了一地,幸好当时实验室里人不多,不过也把大家吓得够呛。

这就是一个小小的阀门没关好,引发了这么大的灾难。

案例二:“错误搭配的悲剧”还有个实验室,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要用到氧气瓶和乙炔气瓶。

这俩气瓶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小伙伴,得按照规矩来相处。

可是呢,有个新来的工作人员不知道啊,他把这两个气瓶放得特别近,而且也没有采取什么安全隔离措施。

这就好比把两个爱吵架的人硬塞在一个小房间里。

在操作过程中,不知道怎么的,乙炔就泄漏了,然后遇到了氧气,这就是干柴烈火啊。

瞬间就引发了剧烈的燃烧,火势一下子就蔓延开来。

周围的实验器材都被烧得不成样子了,大家手忙脚乱地灭火,好在最后没有人员伤亡,但这个实验室也算是遭受了重创,重新整顿了好久才又能正常使用呢。

案例三:“老化的受害者”在一个比较老的实验室里,有一个二氧化碳气瓶。

这个气瓶啊,已经用了好多年了,就像一个年迈的老人,身上很多地方都老化了。

可是呢,实验室的人没有太在意,觉得还能继续用。

有一天,在正常使用的时候,气瓶的瓶体突然出现了裂缝。

这二氧化碳就像找到了出口一样,呼呼地往外冒。

这突然的变故把正在做实验的同学吓了一跳。

虽然二氧化碳本身不可燃,但是大量泄漏也会造成很多问题啊,比如让人窒息。

而且这个气瓶因为压力突然变化,还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破裂。

还好发现得及时,大家赶紧疏散了,然后找专业的人来处理这个问题。

这就是忽视气瓶老化问题带来的惊险一幕啊。

氢能源汽车事故案例

氢能源汽车事故案例

氢能源汽车事故案例近年来,氢能源汽车(简称氢车)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其逐渐进入市场和道路测试阶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氢车也存在一些事故风险。

本文将探讨几个氢能源汽车事故案例,并分析其原因和对策。

首先,2024年,美国加州发生了一起氢车爆炸事故。

当时,一辆氢能源汽车在加油站加氢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两人死亡。

经过调查,事故的原因是加油站的氢气泄漏导致氢气积聚,进而与外部的火源接触引发爆炸。

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包括为加油站建立良好的气体检测和泄漏报警系统,确保加氢过程中的安全性。

另外,2024年,日本福岛县的一辆氢车在行驶途中突然起火燃烧。

事故发生后,氢车的乘客被成功救出,但由于缺乏灭火剂,车辆最终被完全烧毁。

经过调查,事故原因是氢车氢气泄漏,遇到火源引发爆燃。

为了预防类似事故,氢车需加强氢气泄漏的监测和防护措施,并配备有效的灭火设备,以及培训车辆乘客和驾驶员的逃生和自救技能。

此外,2024年,德国柏林的一辆氢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造成车辆完全损毁。

经过调查,发现事故的原因是氢车氢气气瓶出现泄漏,进而引发爆炸。

这一事故表明,氢气气瓶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都需要更加严谨和可靠,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氢能源汽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事故风险。

为了有效降低这些风险,需要采取多重措施。

首先,加油站需要建立完善的气体检测和泄漏报警系统,确保加氢过程中的安全性。

其次,氢车应加强氢气泄漏的监测和防护措施,并配备有效的灭火设备。

最后,氢气气瓶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需要更加严谨和可靠。

此外,还需要提高车辆乘客和驾驶员的自救和逃生技能,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脱离危险。

总而言之,氢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未来可持续交通的重要方向。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氢车事故带来的风险,加强安全措施的落实,以确保氢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只有这样,氢能源汽车才能真正成为未来绿色交通的可行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事故案例分析及应急处理预案根据伤亡事故的致因理论得知,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它们的背景原因是管理上存在缺陷。

要预防事故的发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控制,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并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利用,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制氢装置使用的介质为石脑油、天然气和氢气,属易燃易爆;而且工艺条件十分苛刻,极易发生不安全事故,给员工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影响和损失。

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制氢装置的安全运行得到了增强。

但是,往往由于操作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牢和疏忽大意,却酿成了不应该发生的事故。

本章结合HSE管理体系中的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对制氢装置历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事故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人、设备、原材料、工艺、作业环境五个方面探讨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纠正、预防措施。

希望能举一反三,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中,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实现制氢装置本质安全。

第一节预防事故的措施1.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就是为消除生产中各种不安全不卫生因素,防止伤害和职业性危害,改善劳动条件和保证安全生产而在工艺、设备、控制等各方面采取一些技术上的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是提高设备装置本质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本质安全”一词来源于防爆电气设备,这种电气设备没有任何附加的安全装置,完全利用本身构造的设计,限制电路在低电压和低电流下工作,防止产生高热和火花而引起火灾或引燃爆炸性混合物。

设备和装置的本质安全性是指对机械设备和装置安装自保系统,即使人操作失误,其本身的安全防护系统能自动调节和处理,以防护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安全技术措施必须在设备、装置和工程的设计时就要予以考虑,并在制造或建设时给予解决和落实,使设备和装置投产后能安全、稳定的运转。

不同的生产过程存在的危险因素不完全相同,需要的安全技术措施也有所差异,必须根据各种生产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使用物质(含原料、半成品、产品)设备以及其他有关设施,在充分辨识潜在危险和不安全部位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包括预防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两个方面,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减少潜在危险因素在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时,尽量避免使用具体危险性的物质、工艺和设备,即尽可能用不燃和难燃的物质代替可燃物质,用无毒和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这样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将因失去基础而不会发生。

这种减少潜在危险因素的方法是预防事故的最根本措施。

(2)降低潜在危险因素的数值潜在危险因素往往达到一定的程度或强度才能施害。

通过一些方法降低它的数值,使之处在安全范围内就能防止事故发生。

如作业环境中存在有毒气体,可安装通风设施,降低有毒气体的浓度,使之达到容许值以下,就不会影响人身安全和健康。

(3)联锁当设备或装置出现危险情况时,以某种方法强制一些元件相互作用,以保证安全操作。

例如,当检测仪表显示出工艺参数达到危险值时,与之相连的控制元件就会自动关闭或调节系统,使之处于正常状态或安全停车。

目前由于化工、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联锁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可有效的防止人的误操作。

(4)隔离操作或远距离操作由事故致因理论得知,伤亡事故的发生必须是人与施害物相互接触,如果将两者隔离开来或保持一定距离,就会避免人身事故的发生或减弱对人体的危害。

例如,对放射性、辐射和噪音等的防护,可以通过提高自动化生产程度,设置隔离屏障,防止人员接触危险有害因素都属于这方面的措施。

(5)设置薄弱环节在设备或装置上安装薄弱元件,当危险因素达到危险值之前这个地方预先破坏,将能量释放,防止重大破坏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压力容器上安装安全阀或爆破膜,在电气设备上安装保险丝等。

(6)坚固或加强有时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程度,可增加安全系数,加大安全裕度,提高结构的强度,防止因结构破坏而导致事故发生。

(7)封闭封闭就是将危险物质和危险能量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能量逆流,可有效的预防事故发生或减少事故损失。

例如,使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把他们封闭在容器、管道里边,不与空气、火源和人体接触,就不会发生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

将容易发生爆炸的设备用防爆墙围起来,一旦爆炸,破坏能量不至于波及周围的人和设备。

(8)警告牌示和信号装置警告可以提醒人们注意,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或危险部位,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警告牌示是利用人们的视觉引起注意;警告信号则可利用听觉引起注意。

目前应用较多的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既有光也有声的报警,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提醒人们注意。

此外,还有生产装置的合理布局、建筑物和设备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等其他方面的安全技术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开发出新的更加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措施。

2.安全教育措施安全教育是提高各级领导和全体领导职工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提高执行安全法规的自觉性,掌握安全生产的科学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的手段。

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以及安全管理知识教育。

安全意识教育主要是思想教育、劳动纪律以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法纪教育。

通过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政策水平和法制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自觉贯彻执行各级劳动保护法规政策,增强保护人、保护生产力的责任感。

安全管理知识的教育包括安全管理体制、安全组织机构及基本安全管理方法和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等。

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内容含一般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性安全技术知识。

一般安全技术知识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原料、产品的危险有害特性,可能出现的危险设备和场所,形成事故的规律,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尘毒危害的防治方法,异常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方案,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护和自救措施等。

对从事特殊工种的作业,如锅炉、压力容器、化学危险品、尘毒作业等有特殊的安全要求,还应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教育。

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应做到应知应会,不仅要懂得方法原理,还会学会熟练操作,加强处理异常情况的训练,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使员工系统的掌握安全知识,了解各种危害因素发生事故的原理及防止方法,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设备财产不受损失。

3.安全管理措施这方面措施主要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为保障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保护设备财产不受损失,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和行政手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安全的政策法规。

这些法令法规具有强制作用,各单位、各部门必须认真执行。

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来考虑。

建立和健全安全组织机构,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编制和实施安全技术措施,组织安全检查和宣传教育等。

在传统安全管理基础之上还要大力推广和应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对生产装置进行预先的危险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在分析、评价基础上制定安全防范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识别—评价—控制危险须从源头抓起,即在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之前,充分的分析、评价危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全技术措施,供设计部门在安全设计时考虑,将危险因素消灭在项目的建设之中。

随着系统的运转,由于磨损、老化、腐蚀等原因,各部件功能开始下降,会产生新的隐患。

因此在系统或装置运转的整个过程,还要反复的进行危险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

不断发现隐患、及时消除。

只有这样才能作到防患于未然,实现系统安全。

工作危害性分析(JHA)是HSE管理体系中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对每一步骤有可能产生什么危害进行分析,再根据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最后以评估出来的风险危害程度等级来提出进一步的安全整改建议或控制措施,从而达到防微杜渐,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目的。

风险等级划分及控制措施的划分见表5-1-1。

表5-1-1 风险等级划分及控制措施风险度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20~25 不可容忍的风险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立即整改15~16 巨大的风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立即或近期整改9~12 中等的风险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2年内治理4~8 可容忍的风险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用工作危害性分析的方法对一些工作失误造成的事故进行分析,使人们对事故有进一步的认识,事故发生的原因往往就是人们未能意识到工作中每一步骤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从而麻痹大意,酿成事故。

如果我们进行每一项工作之前,都进行工作危险害性分析,那么将会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

在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三个方面措施中,技术措施主要是提高工艺过程、机械设备本身安全可靠程度,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由于人的差错难以控制,所以技术措施是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安全管理是保证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从事工作,并为采取安全技术提供依据和方案,同时还要对安全防护设施加强维护保养,保证性能正常,否则再先进的安全技术措施也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安全教育是提高人们安全素质,掌握安全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方法的手段,没有安全教育就谈不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

所以技术、教育、管理三个方面措施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技术(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管理(Enforcement)措施又称为“3E”措施,是防止事故的三根支柱,要始终保持三者的均衡,不能偏重其中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才能保障系统安全。

他们的关系可用图5-1-1来表示。

图5-1-1 “3E”措施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爆炸事故案例分析【案例1】加热炉闪爆事故加热炉闪爆,是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事故,其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怕麻烦,图省事,炉膛不经充分吹扫置换,采样分析合格,凭经验冒然点火。

结果,发生炉膛内瓦斯闪爆事故,轻者损坏炉膛保温,重者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害。

一、加热炉闪爆事故分析1.事故经过2002年7月11日上午14:30,某厂制氢装置原料预热炉点火时,操作人员刚把火把伸进点火孔,炉膛即刻发生闪爆,火焰从点火孔、看火孔喷出,造成现场操作的一名操作工胳膊烧伤,加热炉辐射段衬里全部脱落。

2.事故原因(1)事故发生后,对预热炉点火前串入可燃气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分析,检查发现火嘴前手阀泄漏严重,点火前操作工打开高点放空排凝时,瓦斯通过内漏的阀1进入炉膛,形成爆炸混合气,遇火把发生闪爆。

事故现场瓦斯流程见图5-2-1。

图5-2-1 预热炉瓦斯流程图(2)操作工安全意识不强,违反加热炉点火操作规程,点火前未分析炉膛内爆炸气,只凭经验用蒸汽吹扫炉膛,是严重的违章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