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归纳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

1.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于1946年,是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是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是新型计算机;即计算机的开展阶段是按电子器件划分的。
按信息的表示和处理方式分: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混合计算机。
按计算机用途分:专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
2.国际计算机分类:巨型机,小巨型机,大型主机,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
3.计算机开展两方向:一是朝巨〔型化〕,微〔型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二是非·诺依曼构造开展〔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4.计算机的特点:高速的运算能力、很高的计算精度、具有“记忆〞功能、具有逻辑判断能力、高度的自动化和灵活性、联网通讯,共享资源。
5.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6.任何进制的两要素:数码的个数和进位基数〔如下面的二进制〕。
不同进制的后缀区分:十进制:在数字后加D或不加,如12D或12。
二进制:在数字后加B,如1110B。
数码的个数:1,2。
进位基数为2.八进制:在数字后加Q,如123456Q。
十六进制:在数字后加H,如1234556643ACH。
7.不同进制的转换:十进制数换成二、八、十六进制数10→?整数局部采用“除?—倒取余数法〞〔一直除到商为0,将得到的余数倒排即为转换结果。
〕小数局部用“乘?-顺取整数法〞〔一直乘到小数局部为0,将得到的整数顺排即为结果。
〕二进制数与八进制数转换2→8采用“三位一并〞法:以小数点为基点,向左右两边三位一组转为八进制数,缺乏三位用0补齐。
8→2采用“一分为三〞法。
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转换2→16采用“四位一并〞法:以小数点为基点,向左右两边四位一组转为十六进制数,缺乏四位用0补齐。
16→2采用“一分为四〞法。
8.计算机的信息表示形式为二进制,它采用了·诺依曼的思想原理,即以0 和1两个形式用于展现,“逢二进一〞;它的根本信息单位为位,即一个二进制位。
计算机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计算机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一、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概论:概念、发展历史、计算机结构、计算机系统构成、计算机的功能、应用等;
2.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层次结构、TCP/IP协议体系结构、网络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等;
3.计算机硬件:CPU、BIOS、内存、磁盘、硬盘、显卡、主板、网卡等,以及安装驱动程序、诊断、操作系统的安装、硬盘的格式化、磁盘复制等;
4.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文件管理系统、网络安全工具等;
5.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管理,系统备份,安全策略,系统性能调优等;
6.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安全基础,网络安全原则,网络安全工具,系统安全配置,网络安全协议,病毒和黑客攻击防护等;
7.流程图编程:流程图的绘制,流程图语法,流程图基本概念,流程图实现的编程语言,流程图的读写步骤等;
8.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使用程序设计语言,调试、编写、编译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多线程程序的开发等;
9.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基础,线性表、树形结构、图形结构等。
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全

1、计算机工作原理:1)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接收和存储信息,并按照存储在其内部的程序(这些程序是人们意志的体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输出的高度自动化的电子设备。
2)计算机工作原理——冯·诺依曼原理(又称为存储程序原理)(1)组成计算机的物理设备(硬件)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2)所有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3)计算机系统在程序控制下自动运行。
2、计算机的发展:1)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从诞生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现正向第五代过渡。
见下表。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2)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Intel公司等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到一块芯片中,称之为微处理器(MPU)。
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六个阶段,如下表。
微机的六个发展阶段3)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2年我国的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在中科院数学所内成立。
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问世。
1964年,我国研制了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19机,用于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工作的计算任务。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生产的计算机进入了集成电路计算机时期。
1974年,我国设计的DJS-130机通过了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研制成功了巨型机。
1982年,我国独立研制成功了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亿次。
1997年6月研制成功的银河Ⅲ型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30亿次。
这些机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2005年4月18日,完全由我国科学界自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款六十四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CPU———“龙芯二号”芯片正式发布。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内容第一章1.计算机的发展2.计算机的特点3.计算机的应用4.电子计算机的基本运算5.电子计算机中的数制6.数据的存储单位7.字符编码8.存储程序原理的基本思想9.硬件系统组成、硬件、裸机的概念10.中央处理器、运算器、控制器11.存储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12.输入设备、键盘布局、各键的功能、指法13.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14.总线15.软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的概念、程序的概念16.系统软件及其分类17.应用软件及其分类18.计算机语言、高级语言的翻译程序工作方式19.网络的概念及其功能20.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传输介质21.主要的局域网类型、局域网的硬件组成、局域网的软件系统22.Internet的相关概念23.网络浏览器及其操作24.电子邮件相关概念、特点、地址、服务器、撰写与发送、接收与回复、转发25.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分类、传染途径、预防、消除26.防火墙与木马第二章1.Windows XP任务栏和开始菜单2.桌面基本操作3.窗口与对话框基本操作4.菜单的操作5.剪贴板6.磁盘操作7.文件的命名8.文件或文件夹的选定9.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复制10.文件或文件夹的删除11.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窗口12.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13.控制面板14.输入法第三章1.特殊符号和日期时间录入2.查找和替换(高级)3.文本编辑(复制、移动)4.字体格式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字间距、下划线、着重号等)5.边框(应用范围)、底纹6.段落格式设置7.项目符号和编号8.页眉页脚9.页面设置(纸张大小、页边距、文档网格)10.分栏11.首字下沉12.插入分隔符13.图文混排(填充色设置、线条设置、大小、亮度和对比度、版式、阴影和三维)14.图形综合处理(组合、分解、旋转)15.创建表格(表格输入文本)、表格的修改与填充16.表格的风格设置对齐方式、行高列宽、自动套用格式第四章1.工作表编辑(复制、删除、重命名、插入、移动)2.数据的输入(系统日期、系统时间、分数、数字组成的文本)3.序列输入4.编辑单元格5.设置单元格格式(字体、字号、对齐方式、格式、颜色、边框、底纹、合并单元格、行高、列宽、背景等)6.边框和底纹7.条件格式8.批注9.公式10.函数(SUM、A VERAGE、MAX、MIN、COUNT)11.编辑图表(设置图表选项、更改图表类型)12.美化图表(图表中图表元素的格式设置)13.排序汉字排序(按拼音、笔划)14.自动筛选15.高级筛选16.分类汇总第五章1.对单个幻灯片的编辑——插入对象2.幻灯片格式化(项目符号和编号、行间距)3.设置幻灯片外观(模板、背景、配色方案)4.幻灯片版式5.幻灯片母版6.自定义动画7.效果设置8.幻灯片切换9.超级链接10.幻灯片放映方式的设置11.自定义放映12.13.14.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15.16.17.。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归纳1一、硬件知识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 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看,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非格式化容量=面数x(磁道数/面)x内圆周长x最大位密度格式化容量=面数x(磁道数/面)x(扇区数/道)x(字节数/扇区)7、数据的表示方法原码和反码[+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00 [—0]反=111 (11)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二、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特性:并行性、共享性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虚拟存储器:是指一种实际上并不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虚假的存储器。
页架:把主存划分成相同大小的存储块。
页:把用户的逻辑地址空间(虚拟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个与页架大小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称为页。
页面置换算法有:1、最佳置换算法OPT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3、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RU4、最近未使用置换算法NUR使独占型设备成为共享设备,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系统的效率。
计算机基础——理论必考知识点汇编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一.信息与信息技术(一)信息:1.客观事物立场: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2.认识主体立场: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内容和效用3.信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资源。
(二)信息处理的行为和活动: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施用。
(三)信息技术IT: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1.扩展人类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技术与识别技术——雷达2.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3.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信息系统4.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四)常见信息处理系统1.电视/广播系统:单向的、点到多点(面)的以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的系统。
2.电话:双向的、点到点的以信息交互为主要目的的系统3.Internet是一种跨越全球的多功能信息处理系统(五)现代信息技术1.特点: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光子技术。
2.涉及领域:通信、广播、计算机、微电子、遥感遥测、自动控制、机器人等。
3.核心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二.微电子技术简介(一)微电子技术以集成电路为核心;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二)集成电路IC:1.定义: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材料,经平面工艺加工制造,将大量晶体管、电阻等元器件及互连线构成的电子线路集成在基片上,构成一个微型化的电路或系统。
2.特点: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功耗小3.现代集成电路使用的半导体材料:硅(Si)、砷化镓(GaAs)等4.制造:1)工序:从原料熔炼开始到最终产品包装大约需要400多道工序。
2)条件:必须在恒温、恒湿、超洁净的无尘厂房内完成。
3)工艺技术名称:硅平面工艺4)技术指标:线宽(主流技术线宽为45纳米或65纳米)5.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主要取决于组成逻辑门电路的晶体管的尺寸,晶体管的尺寸越小,其极限工作频率越高,门电路的开关速度就越快。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

22.某计算机内存按字节编址,内存地址区域从44000H到 6BFFFH,共有 28 K字节。若采用16K×4bit的SRAM芯 片,构成该内存区域共需 29 片。
28、A.128 29、A.5
B.160 B.10
C.180 D.220
C.20
D.32
将信息输 出
23、在 中,用户一般不直接操纵计算机,而是将作业提交
将信息输 出
10. 以下有关 PCI 总线的基本概念中,正确的描述是 。 A. PCI 总线是一个与处理器无关的高速外围总线 B. PCI 设备一定是主设备 C. 系统中允许只有一条 PCI 总线 D. 以桥连接实现的 PCI 总线结构不允许多条总线并行工作
将信息输 出
11.DMA访问主存时,让CPU处于等待状态,等DMA的一批数据访问结束后, CPU再恢复工作,这种情况称作______。 A.停止CPU访问主存; B.周期挪用; C.DMA与CPU交替访问; D.DMA。
18. 800×600 的分辨率的图像,若每个像素具有16位的颜色深度,则可
表示( )种不同的颜色。 A.1000
B. 1024 C.
65536 D. 480000
将信息输 出
19. 已知某字符的ASCII码值用十进制表示为69,若用二进制形式表示并 将最高位设置为偶校验位,则为()。 A.11000101 B.01000101 C.11000110 D.01100101
奇偶检验码:通过在编码中增加一位校验位,使编码中1的个数为奇数(奇校 验),为偶数(偶校验)。
海明码:在数据位中插入 i 个校验码,通过扩大码距来实现检错和纠错。 (1)第i位校验码的位置2i-1; (2)校验码 Pi (位置k)的校验位:从Pi 算起,校验k位,跳过k位,再校验k位, 跳过k位... (3)Pi =各校验位的异或(偶校验,不包括 Pi)
计算机基础知识知识点归纳

计算机基础知识知识点归纳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结构、算法等各个方面。
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从事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计算机硬件知识点1. 主机与外部设备:主机是计算机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RAM)、硬盘、光驱等。
外部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2. 存储器与存储介质:存储器包括内存与硬盘,内存主要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硬盘则用于永久存储数据。
存储介质有磁盘、固态硬盘、光盘等。
3. CPU与运算:CPU是计算机的核心,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和运算操作,包括算术逻辑运算、取指令、存储与读取数据等。
4. 主板与总线:主板是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之一,上面连接了CPU、内存、硬盘等设备。
总线负责传输数据和指令。
5. 输入与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如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则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输出,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二、计算机软件知识点1. 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计算机基本工作环境的一部分,如操作系统、编译器、驱动程序等;应用软件是为特定应用目的而编写的软件,如办公软件、图形处理软件等。
2.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提供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Linux、macOS等。
3. 编程语言与编程思想:编程语言是人与计算机沟通的工具,常见的编程语言有C、Java、Python等。
编程思想则指导着程序员如何组织和解决问题,如面向对象编程、函数式编程等。
4.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和组织大量数据,提供方便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功能。
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MySQL、Oracle、MongoDB等。
三、计算机网络知识点1. 网络拓扑与协议:网络拓扑指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形式,常见的拓扑有星型、总线型、环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概述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①1946年2月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的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致命缺陷:没有存储程序。
②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发展时间:Ø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计算机,主要应用科学计算和军事计算Ø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计算机,主要应用于数据处理领域Ø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可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等领域Ø第四代1971年以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深入到各行各业,家庭和个人开始使用计算机2.计算机的类型按计算机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按计算机规模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嵌入式计算机按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分类: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3.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计算机是一种能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含义)A.运算速度快运算速度用MIPS(百万条指令每秒)来衡量,是计算机性能的指标之一B.计算精度高应用于数值计算C.具有逻辑判断能力信息检索、图形识别D.记忆性强E.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应用于数据处理、工业控制、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办公自动化。
应用领域:1)数值计算(主要是科学研究等数学计算问题)2)数据及事务处理(非科技方面的数据管理和计算处理)3)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多用于航空航天领域)4)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5)通信与网络4.计算机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1、光计算机2、生物计算机3、量子计算机5.常用的数制基数:R进制的基数=R位权:在数制中,各位数字所表示值的大小不仅与该数字本身的大小有关,还与该数字所在的位置有关,我们称这关系为数的位权。
位权:一个与数字位置有关的常数,位权=Rn6.数据、信息和信息编码的概念数据不仅指数字、字母、文字和其他特殊字符。
而且还包括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
信息是人们按照预先的目的,通过从各种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观察记录反映客观事物状态和特征的某种概念或经过加工后的数据。
信息强调的是对人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将可能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与决策。
数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概念等,是一种可供加工的特殊表达形式。
信息编码的基本元素是0和1两个数码,称为二进制。
7.计算机仍采用二进制位数表示信息的原因:1)物理上容易实现2)运算规则简单3)可靠性高4)易于实现逻辑运算和逻辑判断8.二进制和其它进制的转换十进制转二进制:整数部分除以2取余,直至商为0;小数部分乘以2取整,直至小数部分为0或达到所需精度为止。
十进制转八进制:方法同上。
整数部分除以8,小数部分乘以8。
十进制转十六进制:方法同上。
整数部分除以16,小数部分乘以16。
9.计算机中的数据单位位(bit):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元(0、1)字节(Byte):处理数据的基本单位(8bit/Byte)常用的字节计数单位:1KB=1024 Byte(210B)1MB=1024 KB(220B)1GB=1024 MB(230B)1TB=1024 GB(240B)字长:CPU一次处理数据的二进制位数。
10.信息表示与编码所谓编码,就是利用数字串来标识所处理对象的不同个体。
Ø在数学中,数值是用“+”和“-”表示正数和负数的,而在计算机中只有0和1,所以正负号也用0和1表示,即数值符号数字化。
Ø“模”是指一个系统所能表示的数据个数。
按模运算是指运算结果超过模时,模(或模的整数倍)将溢出而只剩下余数。
假设M为模,若数a,b满足a+b=M,则称a,b互为补数。
在有模运算中,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对模的补数。
Ø原码用0表示正号1表示负号例如:(+45)10的原码为(00101101)2,(-45)的原码为(10101101)2Ø反码对于正数,其反码与其原码相同;对于负数,用相应正数的原码各位取反来表示,包括将符号位取反。
Ø补码正数的补码与原码和反码相同;负数的补码为该负数的反码末位加1.11.实数的表示定点数:小数点位置固定的数称为定点数。
浮点数:小数点位置不固定的数称为浮点数üBCD码即用二进制位表示十进制,最常见的是842BCD码采用四位二进制表示一位十进制。
üASCII码采用7位二进制表示一个字符,一个字节占8位二进制,一个ASSII 码占最低7位,最高位通常定位0.可以有27中状态,即128种状态。
ü汉字编码输入码a)输入码b)国标码和区位码:每个汉字占两个字节的编码,且每个字节最高位均为0。
所有汉字分94个区,每个区94个汉字。
由此构成区位码。
而区位码的区码和位码各加32就得到国标码。
c)机内码d)字型码:汉字存储在计算机内采用机内码,但输出时必须转换成字形码,再根据字形码输出汉字。
字形码又称汉字字模,用于在显示器或打印机上输出各种文字和符号。
点阵汉字:每一个汉字以点阵形式存储,有点的地方为“1”,空白的地方为“0”。
有16×16、24×24、48×48点阵等。
点阵越大,字形分辨率越好,字形也越美观,但汉字存储的字节数就多,字库也就越庞大。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1.计算机系统的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其中:中央处理器(简称CPU)=运算器+控制器主机=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软件是指各类程序和数据,计算机软件包括计算机本身运行所需要的系统软件和用户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应用软件。
2.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结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是将程序和数据事先存放在外存储器中,在执行时将程序和数据先从外存装入内存中,然后使计算机在工作时自动地从内存中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这就是存储程序概念的基本原理。
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程序和数据。
(2)计算机硬件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3)程序和数据以二进制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中。
(4)控制器根据存放在存储器中的指令(程序)工作。
3.中央处理器CPUCPU:运算器部件、寄存器部件和控制器部件。
CPU从存储器取出指令,放入CPU内部的指令寄存器,并对指令译码。
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后发出各种控制命令,执行微操作系列,从而完成一条指令的执行。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1)主频/外频(主频=外频×倍频,即CPU工作频率)(2)数据总线宽度(即字长,指CPU传输数据的位数)(3)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访问的地址空间)(4)工作电压(低电压可减少CPU过热,降低功耗)(5)高速缓存Cache(加速CPU与其它设备间数据交换)(6)运算速度(CPU每秒能处理的指令数)Ø运算器运算器是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部件,又称算术和逻辑运算单元。
计算机所完成的全部运算都是在运算器中进行的。
运算器的核心部件是:(1)运算逻辑部件(2)寄存器部件Ø控制器控制器负责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根据指令译码的结果,按指令先后顺序,负责向其它各部件发出控制信号,保证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完成各种操作。
控制器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①程序计数器。
存放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②指令寄存器。
保存现在正在执行的指令;③指令译码器。
用来识别指令的功能,分析指令的操作要求;④时序部件。
产生计算机工作中所需的各种定时控制信号,对各种微操作控制信号进行定时控制。
以协调各部件的工作顺序;⑤微操作控制电路。
一条指令的执行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不可再分的微操作命令信号,即微命令,以指挥整个计算机有条不紊地工作。
4.主板主板是电脑中各种设备的连接载体。
它提供CPU、各种接口卡、内存条和硬盘、软驱、光驱的插槽,其它的外部设备也会通过主板上的I/O接口连接到计算机上。
早期的PC机主板是将快速的CPU、中速的内存、慢速的外设都连接在一条总线上,使系统的总体性能得不到优化。
5.主存储器主存储器,简称主存,也叫内存储器(简称内存),由半导体材料构成。
内存分为只读存储器和随机读写存储器。
Ø只读存储器ROM•特点:存储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随机改写或存入,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可靠性高。
•ROM分类(1)掩膜式ROM(Mask ROM)(2)可编程PROM(Programmable ROM)(3)可擦除EPROM(Erasable PROM)(4)电可擦EEPROM(Electrically EPROM)(5)快擦写ROM(Flash ROM)Ø随机存储器RAM特点:用于存放原始数据、中间结果、最终结果。
开机前是空的,断电后数据消失。
RAM分类:ØSRAM:静态RAM。
不需要充电来保持数据完整性,成本高且集成低,一般做高速缓冲存储器。
(2)DRAM:动态RAM。
需要定时充电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通常所说的“内存”主要由它构成。
一般指以下两种类型:①SDRAM---同步动态存储器②DDR---双倍速率内存(DDR2---四倍速率内存\DDR3)ØCache(高速缓存)Cache是一种高速缓冲存储器,是为了解决CPU与主存之间速度不匹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技术。
其中片内Cache是集成在CPU芯片中,片外Cache是安插在主板上。
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存取速度比主存要快一个数量级,大体与CPU的处理速度相当。
Ø多级缓存最早的CPU缓存容量很低。
当集成在CPU内核中的缓存已不能满足CPU的需求,而制造工艺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缓存的容量时,出现了集成在与CPU同一块主板上的缓存,此时把CPU内核集成的缓存称为一级缓存,而外部的称为二级缓存。
现在多数CPU内部也有二级缓存,于是二级缓存又可分为内部二级缓存和外部二级缓存。
较高端的CPU中还会带有三级缓存。
6.总线总线:是一组连接各个部件的公共通信线路,是计算机内部传输指令、数据和各种控制信息的高速通道,是计算机硬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①地址总线。
传输的是地址信号,一般是单向传输。
当CPU需要访问某个外设时,它向地址总线发出相应外设的地址信号,以选择某个外设。
②数据总线。
传输的是数据,一般是双向传输。
CPU进行“读”时,数据由外设流向CPU,当CPU进行“写”时,数据由CPU流向外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