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导学案 2

合集下载

2再别康桥导学案

2再别康桥导学案

2《再别康桥》导学案高一年级语文组【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基础)2、把握诗歌独特的意象,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重点)3、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教学过程】一、入情境听歌曲《再别康桥》1.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很多次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出许多动人的诗歌,古人是如何表达别离的愁绪的呢?(列举2句)在你看来,何为别离?2.欣赏朗读,谈感受(用什么语气,什么语速,什么情感读)二、识作者(结合导学案)1.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是“新月派”代表人物。

2.“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而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三、预习:注音河畔( ) 荡漾( ) 青荇( ) 浮藻(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箫( )四、把握意象,体悟情感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意象,试分析其特点?(意象+喜欢的理由)。

2、诗歌语言优美,那么随着意象的不断变化,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3、《再别康桥》第一节写自己“轻轻的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写自己“悄悄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二者是否有些重复呢?4、这首诗不光是听起来也很美,看起来很美, ,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那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的呢?五、课堂小结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再别康桥》导学案2篇

《再别康桥》导学案2篇

《再别康桥》导学案2篇A case study of farewell to Cambridge《再别康桥》导学案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再别康桥》导学案2、篇章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篇章1:《再别康桥》导学案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XX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xxx大学、天津xxx大学和xxx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xxx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1)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2)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 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21年徐志摩开始创作新诗。

后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飞机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失事而遇难。

主要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秋》,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有《涡堤孩》《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再别康桥 导学案2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再别康桥 导学案2

再别康桥导学案徐志摩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阅读鉴赏】乡愁是游子心中的一种伤痛,一抹永远不会褪色的思念,也是游子的心中家园和归宿。

在中国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乡愁的名篇,本诗是其中突出的一篇。

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余光中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将人心中无形的愁思化作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海峡,无论从空间还是到时间,感觉表达得是如此鲜明,触手可摸,却又意味深长。

每一段的结构相似,却并不让人有重复拖沓之感,第一段话中换上几个不同的关键词,相互之间衔接自然分明,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年在外却始终思念家园的游子形象。

想一想,诗人在每一段中所用的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与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之间有什么联系?【思考探究】1、诗中,“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各有什么含义?2、诗人是如何来抒发内心的乡愁的?3、全诗四小节,每小节都有形容词,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4、全诗四段,结构相似,在感情表达上,是否也相同呢?【思考探究答案】1、“邮票”的含义是指“我”在书信中倾吐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船票”是“我”屡次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明证;而“坟墓”是表达“我”失去亲人的绝望和痛苦;“海峡”则是抒发对祖国大陆深切的思念和期盼。

2、(1)时间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表明乡愁的连续不断和绵绵悠长,感情真挚浓烈。

(2)空间感觉:邮票的两头,船票的两头、坟墓的内外及海峡天各一方,空间可以隔开亲人,却隔不断无尽的思念,令人读后意味深长。

3、加上这些形容词,是形成一种对比。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从空间角度看,都是很小的,不大的物体,但正是在这些小东西和小物体上,凝聚了几代人不尽的忧愁和思念。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执教人班级 学生姓名1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学习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学法指导】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学习中,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3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乞求。

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预习任务安排与要求】1、利用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青荇. 长篙. 漫溯.满载. 斑斓. 笙箫..2、反复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执教人班级 学生姓名2(2)诗歌写了哪些景物?(3)为什么描写以上那些景物就能表达依恋之情?(4)作者在诗中说“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梦”的内容是什么?二、课中——探究交流1、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试从动与静,虚与实的角度分析)2、诗中前后两节相呼应,回环往复。

再别康桥 教案 (2)

再别康桥 教案 (2)

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他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分析并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2. 教学重点•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分析并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分段朗读《再别康桥》•师生互动,解读诗句含义•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播放相关音频和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指导学生写作和表达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徐志摩的照片,介绍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朗读课文安排学生分段朗读《再别康桥》,注意发音和语调。

第三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整体了解《再别康桥》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例如,徐志摩离别康桥的经历、主人公的心情变化等。

第四步:分析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词句用意、修辞手法、意象描绘等,帮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特色。

第五步:欣赏音视频资源播放音频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六步:讨论和写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于《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并组织学生书写读后感或自由发挥诗歌创作。

第七步: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读后感和创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了解和体验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5. 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

•学生完成的读后感或创作作品,评价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程度。

6. 参考资源•徐志摩的照片和生平材料•《再别康桥》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源•课外阅读和相关文学作品7. 后续拓展•学生可以尝试阅读更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学生可以尝试写作其他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或创作,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再别康桥》导学案

第二单元-《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经历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找出诗的意象,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在朗诵的基础上会背诵。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

2关于写作背景:写作背景一: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他钟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深深沉浸在浓郁的康桥文化氛围中,走上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

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魂牵梦萦,1922年诗人选修归国后,写下《康桥再会吧》一诗;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诗人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美景,灵感闪现,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

写作背景二:1918年作者赴美留学。

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

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徽因,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并从此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他说,我的眼睛是康桥叫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

写作背景三: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

他理想中的“自由”主要是实现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他带着这样的政治理想回国后,与闻一多、胡适等组织了文艺团体新月社,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平六中师生语文科导学案七年语文下系列
课题:给爸爸妈妈的信
课型:指导练习
主备:郭淑梅
审核:八年语文组
第周第节
学习
目标
1、了解书信的格式 正确运用书信的形式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
2、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真情实感。
3、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使用
说明

学法
小组合作: 从上述小练笔中 你学到了
同学们 现在打开你尘封的记忆 回想你与父母相处时的欢乐、感激亦或是委屈、误解 来收集一下写信的素材吧
(温馨提示)1、文章可采用欲扬先抑或对比等写作手法来表现主题。
2、刻画人物要细致 要能表现出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
3、要尽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抒发真情实感。
4、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把人物写细 写活。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我们的故事
1、
2、
3、
【拓展提升】
写作提示:
1、把自己的父母看做知己,敞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你的生活很重要,不要漠视自己的生活体验。不重视感受生活,一味向壁虚构,是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的。
2、朋友们,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想,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的看过一眼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即便是我们回家,我们的眼睛落在朋友的身上,落在同学的身上,回去父母身边只是一个形式。可是今天,我想让我们所有的朋友们,在这一刻将你的父母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静下心来好好地看看,此时此刻.就在今天你的父母,他们是什么样子。父亲依然留着你记忆中的发型,穿着你熟悉的衣服,让父亲一步一步向你走来。你看到了什么?曾经的父亲顶天立地,曾经的父亲骑自行车带着你走过千山万水。而今天当父亲一步步向你走近的时候,你是否看到父亲的脊梁不再挺拔!你是否看到了,曾经把你高高举过头顶的父亲,今天他再也举不动你了!当父亲一步一步向你走近,你是否留意了何时开始父亲的头上长出来白发
【小】
妙笔叙真情如果说 大自然的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百花争艳、春华秋实是一种视觉美 那么我们与父母之间的那些事就是一幅幅展现心灵美的图片。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写下你对他们的理解和感悟吧!
【作业】
修改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反思收获】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你的朋友×××等。
在下一行写日期。
班级小组姓名日期
【预习案】
1、我的热身——走近父母。
同学们 父母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 请你用手中的妙笔来描绘一下父母的画像吧
1、他她的外貌
他(她)最喜欢说的话
指导
1、回忆生活的点滴,从点滴中拾起细节达到与父母沟通的目的
2、先进行小片段的练习,在预习案中练笔热身
3、认真阅读知识链接中的相关知识,掌握书信体格式
【知识链接】
书信的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敬爱的、尊敬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他(她)最喜欢做的事
二、细化人物描写
1、同学们 家长时时刻刻关注着我们的变化、我们的成长 今天也让我们用手中的妙笔来关注一下我们的父母吧
当我的腿磕破了他(她)的做法是:
当我考试成绩优异时她(他):
当我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向他们发脾气时她(他)
【我的疑问】
【探究案】
温馨提示: 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多角度去感知、去感受父母对我们浓浓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