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15.1 两种电荷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1)学生分析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
中考物理15.1两种电荷(原卷版3)

15.1 两种电荷(原卷版)考点直击典例分析+变式训练考点1 物体带电及摩擦起电现象1、静电的基本概念(1)静电:即相对静止不动的电荷,通常指因不同物体之间相互摩擦而产生的在物体表面所带的正负电荷。
(2)静电放电:指具有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由于直接接触或静电感应所引起的物体之间静电电荷的转移。
通常指在静电场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击穿其间介质而进行放电的现象。
2、物体带电:摩擦过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电。
带电物体(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2)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后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3)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注意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而是两个物体在摩擦过程中,电子发生了转移,它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②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强的夺得电子,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典例1】(2021•鞍山模拟)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A.缝衣针和磁铁接触几次,缝衣针就能吸起铁屑B.电风扇扇叶的周边部分,容易积攒更多的灰尘C.买食品时,装食品的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D.用干抹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上粘有细小的绒毛【典例2】(2021•常州)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摩擦使得()A.部分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B.部分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毛皮C.部分原子核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D.部分原子核从橡胶棒转移到毛皮【典例3】(2021秋•南雄市校级月考)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典例4】(2021•本溪模拟)如图所示是一只猫在毛毯上打滚后身上沾了多个气球的情景。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为什么物体(wùtǐ)摩擦会起电的呢?
•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 同。
束缚能力(nénglì)强的得到电子:带负电 荷
束缚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导体和绝缘体
后又张开,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判断( B)
A、带电体一定带有大量的正电 B、带电体一定带有大量的负电 C、带电体一定带有与验电器等量的正电 D、带电体一定带有与验电器等量的负电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二页。
练习(liànxí)
1、物体具有
吸引(xīyǐn)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
物体带了
;电或者带说了
电。荷
jiàn)
的 导 体
导体(dǎotǐ)和绝缘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dǎodiàn)的物体。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常 见
(chánɡ jiàn)
的 绝 缘 体
金属(jīnshǔ)导体为例: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二页。
空气
试一试:连线(lián
xiàn)
塑料
6、摩擦起电并不是_产__生__了电荷,而是电荷发
生了____转__。移
(chǎnshēng)
7、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电子从__玻___璃__棒转移到
___丝__,绸玻璃棒因____失__去电子(选填“失去”或
“ ___得负__到电”。)而带__正___电;丝绸_得___到_电子而带
第四十页,共四十二页。
陶瓷
(táocí)
玻璃
石墨
橡胶
油
人体
大地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课件15.1两种电荷 (共16张PPT)

• 1.导体是 容易 导电的物体。常见的导体有:
金属、人体、大地、石墨、溶液等
。
• 2.绝缘体是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的绝缘体有: 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空气、二氧化碳等。
•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显的 界种电荷 • 1.关于摩擦起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 A.两个材料相同的物体互相摩擦时才会发生带
物理
九年级全一册配人教版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第1节 两种电荷
•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 的相互作用。
•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 单位。
•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第1节 两种电荷
• (课前自学完成,完成时间:3分钟)
•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 正电荷 和 负电荷 。电 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 排斥 , 异种电荷互相 吸引 。
第1节 两种电荷
• 知识点三验电器 • 4.验电器的金属箔原来是张开的,当用与丝绸摩
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观察到 验电器的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了,则能说明( A ) • A.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负电,后来带正电 • B.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正电,后来带负电 • C.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接触前后一直均带负电 • D.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接触前后一直均带正电
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第1节 两种电荷
• 5.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 的本领 不同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束缚电子 本领强的物体得到电子带 负 电,束缚电子本领 弱的物体失去电子带 正 电。
•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 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 物体叫做 绝缘体 。
第1节 两种电荷
九年级物理 15.1 两种电荷(第1课时 两种电荷)课件

• (1)将一根棒子悬挂起来是使为棒了子能在空中自由
旋转
;
• (2)通过观察,你对摩擦起电电荷种类的看法是:
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两电荷有
种①,③(理或由者是
是②③)两图中的现象(或“棒子受到的力”或“棒子
转动方向”)不; • (3)通同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同是种电荷相互排斥,异
种电荷相互吸引
。
• B.细丝张开的原因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 C.细丝带了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 D.细丝带上了电的实质是分子在物体间的转 移
• 5.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 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C带正电, 则( )
• A.甲物体带正电、乙物体带负电 • B.甲、乙两物体均带正电 • C.甲、乙两物体均带负电 • D.甲物体带负电、乙物体带正电
负电荷的光洁金பைடு நூலகம்网B时,受到强烈的吸引力,
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
吸的引性轻质小物。体颗
粒物与光洁金属网B接触后也带上负电,会受到
金属网B对它的斥力而离开,被带有正电荷的
• 活性炭棉芯层C牢牢吸引,这是异利种用电荷相互吸引 的原理,最终起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 13.在“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活动 中,小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 的橡胶棒进行了如图15-1-7所示的三次实验, 观察到如图箭头所示的现象。
• A.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 • B.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 •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 • 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
• 12.雾霾天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应对雾霾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如图15-1-
6所示是某校科技小组研制的PM2.5净化器原理
15.1 两种电荷 摩擦起电【初中物理】

A. 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B. B 球、C球都带正电
C. B 球、C球都带负电
D. 无法判断
【解析】A、B排斥,则B一定带负电;
A
B
C
B、C排斥,则C一定带负电。
答案:C
练习 甲、乙两个通草球相互靠近时互相吸引,已知甲带正电,则下列 对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乙一定带负电 B、乙一定不带电 C、乙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D、无法判断
A. 带电棒一定带负电 B. 带电棒一定带正电 C. 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电荷 D. 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同种电荷
答案:D
练习 如图所示,甲、乙是两个相同的验电器,带有等量电荷,甲带 正电,乙带负电,金属箔片都处于张开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用橡胶棒连接甲、乙两验电器的金属球,则金属箔片的夹角不变 B. 若用玻璃棒连接甲、乙两验电器的金属球,则金属箔片的夹角不变 C. 若用金属棒连接甲、乙两验电器的金属球,则金属箔片的夹角不变 D. 若用金属棒连接甲、乙两验电器的金属球,则金属箔片全都闭合
练习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甲和乙,使甲带电,乙不带电。可以看到 甲的金属箔张开,乙的金属箔闭合(如图所示)。用带绝缘柄的金属 棒 将甲和乙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则甲、乙金属箔张开角的变化情况 是( )
A. 甲和乙都不变 B. 甲变小,乙张开 C. 甲变大,乙不变 D. 甲闭合,乙张开
答案:B
练习 图是用带电棒接触原来不带电验电 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 下列判断正 确的是( )
元电荷
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的粒子。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e 1.61019 C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摩擦起电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束缚能 力弱的失去电子,带正电。 摩擦起电的本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 擦创造了电荷。 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因 失去 电子而带 正 电;丝绸 得到 电 子而带 负 电,电子从 玻璃棒 转移到 丝绸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点解读和综合训练

15.1两种电荷一、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毛皮带负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还能比较物体带电多少)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元电荷e (比如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③不带电的物体并不是没有电荷,而是原子内部正电荷和负电荷发生了电中和。
二、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定义: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不要忘了水银)、石墨(铅笔芯)、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含杂质的水。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验,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应用它们。
设计思路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用实验方法产生和观察电荷,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为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气球、毛皮、塑料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电荷的性质。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例如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这些重难点,我会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以及耐心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有需要,我会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静电现象,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应用后续知识的基础。
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关键。
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对于第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会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反复体验和观察电荷的产生和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15.3 串联和并联
主备人张哲斐参与人刘超审核人李永慧
学习目标:
1.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 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区别。
自主学习:
1.电路和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
2.(1)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串联
..电路电路图
(2)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并联
..联电路电路图
(3)画一画:请在右边方框里画出图1的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
根据图2给出的电路图,
连接图3的实物图。
合作探究:
1、组成串、并联电路:
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尽可能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
不同小组间讨论
比较。
当电路中有两个灯泡时,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如图4所示:把两个灯泡首尾相
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种电路我们叫做。
在图5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另一种像图6
是的.我们不妨将L1
从电路中取下,闭合开关后L2照常发光,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
识别并联电路.在图7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方法:对照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
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
总结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填入下表:
当堂训练:
1.在串联电路中,电流有条路径,只需个开关就可以控制整个电路。
开关位置不
同时,对电路影响。
各用电器能否单独工作?
2.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有条路径,干路开关控制,支路开关控制。
各
用电器能否单独工作?
3.市场上出售的装饰用的小彩灯,是由十几只彩色小灯泡联而成的,它们只
要其中一只灯损坏,其它的灯都。
(填“亮”或“不亮”)
4.家庭电路中的电灯、电视机、电风扇等电器都是联的,它们工作时互不影响
5. 马路上的路灯总是一齐亮,一齐灭。
如果它们其中一盏灯的灯丝断了,其它灯
仍能正常发光。
根据这些现象判断路灯是()。
A.串联的 C.可能是串联的,也可能是并联的
B.并联的 D.不能确定是何种连接方式
6.判断串、并联: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