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解析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

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 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 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 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 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 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例: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 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 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 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 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 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 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 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 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 祖荫。 (2004广东卷) 依据上面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 荫”这句话?(4分) 第一层是字面意义:天坛和太庙所依傍的树荫来自祖宗留 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 第二层是喻意: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并非俊彦美女(或空头美术家)的急就而成。
修辞作用题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 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 结合句子语境。
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 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 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 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 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 的情操。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句子)换成另一个词(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加以肯定,发人深思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三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三种题型及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三种题型及答题技巧对提高分数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现代文阅读的三种题型以及相应的答题技巧。
一、主旨大意题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有时候,题干会明确要求你找出作者的主题,而有时候则要求你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整体理解: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重点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些部分通常会暗示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3.关注段落:检查每个段落的主题句或关键句,了解段落的内容。
主题句通常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而关键句则是承上启下的桥梁。
5.选项比较:细致比较每个选项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排除不符合文章思想的选项,找出最符合文章意图的选项。
二、段落大意题
段落大意题要求根据段落的内容和结构,抓住段落的中心思想。
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段落大意题通常会问你关于该段落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特别是句子开头的主题句。
2.整体理解:通读该段落,了解段落的结构和内容。
阅读段落的开头和结尾,这些部分通常会暗示段落的重点或主题。
4.选项分析:仔细比较每个选项与段落的内容和结构,排除不符合段落思想的选项,找出最符合段落大意的选项。
三、观点态度题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观点态度题通常会问你关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
总结:。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方法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方法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现代文阅读的重视度日益增加。
现代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现代文阅读,本文将对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方法进行深入解析,希望能够给学生们带来帮助。
一、现代文阅读题型1. 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常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内容中归纳总结出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
2. 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细节信息,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细节进行解答。
这种题型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细致阅读能力。
3. 归纳概括题归纳概括题要求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最终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这需要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4. 文章结构题文章结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头、过渡、承接等,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评述鉴赏题评述鉴赏题要求学生对文章的作者态度、观点和观念进行分析评价,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答题技巧方法1. 注重整体把握在阅读现代文时,学生应该注重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只有对文章整体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细节和进行答题。
2. 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
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答题。
3. 注重细节信息在解答细节理解题时,学生应该注重细节信息的把握和理解,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和句子,要能准确地理解并加以运用。
4. 多维思维分析在解答评述鉴赏题时,学生应该运用多维思维,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观点、语言表达等进行深入分析,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标注重点信息在解答题目时,学生可以适度进行标注、划线等操作,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细节信息,避免在答题过程中遗漏重要信息。
初二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16个常见题型+答题方法

初二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16个常见题型+答题方法01.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02.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答题模板一、整体感知内容问题:1.请概选文的主要内容2.请以“xx”为线索,从某角度分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围绕“xx”写了哪些内容?答题思路:1.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取主舍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3.合并段意。
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归纳要素。
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二、概括事件方法知识点一:概括事件【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1.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例】《散步》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事件的概括方法,应该按照事件的概括的答题模式去答题。
人物:两个母亲两个儿子(祖孙三代)。
地点:田野。
事件:散步,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
【答案】本文叙述了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的故事。
三、分析文章标题知识点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1】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题技巧】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题型2】文章标题拟得好在哪里?【答题技巧】1.分析标题字词。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人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修辞。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人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2020年中考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而初中生在这方面失分却很多。
现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一加以分析,同学们在期中考试前一定要认真看一遍,真正看懂了现代文阅读能多拿好几分呢!01.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02.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
现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其解答方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现代文,是,提到现代文阅读题,类阅读题的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高分。
对此,其解答方法,一、词语理解题释文章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和作用。
3.解答这类题目,同学们就要回到原文中去,词语,看看它出现在什么位置,例如,王安忆的《比邻而居》写了“我”在装修时选择使用了公共烟道,的油烟就通过“我”事。
文中的“我”通过闻邻居家的油烟,认真劲儿,在吃的方面很有规律,家就不大有规律,有时一日吃一顿,顿。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弱”的含意。
假如没有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已有的经验来解释这一词语。
但是,理解其中的深意。
题目已经告诉我们,“文章中的第五自然段,且我们需要说明意”,而不是“含义”词在文中有别的意思。
在答题之前,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的含意。
作者在文中提到:“有一种……不大有定规,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似的。
”联系上下文,我们会发现作者先写了新邻居家“有虚无浮华的气息”,然后写了“这家生活不大有定规”以及“咖啡的味道较弱”,最后写了“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
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孱弱”一词是在形容生活气息。
相比第一家的油烟味,咖啡的味道较弱。
新邻居的生活不大有规律,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二、句子赏析题句子赏析题也是现代文阅读题中较常见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命题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1.请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2.请你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3.你认为某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要解答这类题目,同学们就要明确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例如,张亦斌在《油菜花是乡村的一枚标签》中描写了乡村的油菜花,表达了对油菜花田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春天是花开的季节,春风一吹,各种各样的花儿次第开放。
作者认为,油菜花是乡村的代言人,“不仅有花,而且有实,既能饱人眼福,更能饱人口福,比樱花实在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解析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㈠描绘类⒈提问方式:⑪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⑫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⒉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⒊答题技巧⑪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⑫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⑬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⑭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⒋答题示例例1: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例2:(1998年全国卷)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
前几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㈡结构类⒈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⒉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⒊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㈢修辞类⒈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⒉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④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⑤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⒊答题示例:(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附:常见修辞及其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层递:突出特点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布局谋篇类主要题型是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其解题思路:⑪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⑫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⑬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提问方式: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⒉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㈠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第12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㈡中间段的作用《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第15题: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
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重庆卷》第16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第16题:(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
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
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㈢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