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彝族新型“德古”调解——以小凉山彝区“德古”调解为例
彝族民间德古调解在劳动争议纠纷解决中的适用研究

限制了其所能从事 的工作类型 ,而相对集 中于 劳 动力密 集型 的 产业 ,在 该 领 域也 将 产 生 更 多 有别于传统 彝族社 会 日常生活 纠纷 的争议 类
型。
在 一个 传统 和惯 例 使 人们 的行 为 在 很 大 程 度上都 可 预期 的社 会 中 ,国 家 的强 制 力 可 以降 低到最 低 限 度 , ’ 会 秩 序 的 形 成 和维 护 … ・ 社 。 可 以更 多依 靠 非正 式 社 会规 范 。但 是 ,在 彝族 地 区劳务输 出 的背 景下 ,在 劳动 领 域 所 发 生 的 劳动争 议 当事 人 主 体 双 方 将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彝 族 ,更 多 的是发 生在 彝 族 当 事人 与 他 民族 当 事 人 间在 外 民族地 区发 生 的纠 纷 ,彝 族 传 统 习惯 法 的适 用则 不可 避 免 的遭 遇 到 了障碍 ,那 么 这 个 理 由的客 观存 在是 否 导 致 了此 类 纠 纷 必 然 落
族在劳动争议纠纷解决中民间德古调解 的运行 状况 为研 究对 象 ,考察 其 劳 动 争议 纠 纷 解决 途 径 中的 民 间德 古 调 解 与 国家 劳 动法 律 体 系 的交 叉 与 互 动 ,并 试 图通 过 对 于 这一 地 方 性 知识 的
理论 分 析 回答 社 会 生 活组 织 更 为 中心 化 的问题
一
具体 的 纠纷 解 决 中,可 能会 形成 新 的选 择 控 制者 的 规 范 。彝 族 民 间德 古 调 解这 一 非 正
式 社会 控 制 方式在 劳动 争议 纠 纷 解决 中的适 用可 能会 丧 失其 传 统 的 比较 优 势 ,法律 体 系
适 用的 可能性 会 增 大。
[ 关键 词 ] 彝 族 民间 习惯法 ;德 古调解 ;劳动 争议 ;纠纷 解决
多元规范的知识整合

重, 并 富有 经验 之 类 的 一 般 要 求 。而 在 彝族 地 区 , 德 古
法律 的分别 考察 与关 联论述 , 特别 是对 《 十 六法》 中有 关 规 定 和佛教 戒律 内在 关联 的 比较 , 揭 示 了 隐藏 在 《 十 六 法》 中的信 仰根 据 。强 调 “ 西 藏 古 代 法律 无论 是 内在 的 指 导思 想还 是外 在 的表现形 式 , 都 暗 合 着佛 教根 本 戒 律 的精神 ” 。在人 类 法 律史 上 , 通 过 某 种信 , f c 0 体 系 维 系 世 俗 法律 的情 形在 在 多有 , 甚至 直 接把 宗 教戒 律 阐释 为 世 俗 法律 的情 形 , 在伊 斯兰 世 界也 长期 存 在 。但把 某 种 信 仰体 系 中的戒律 通过 世俗 立法 , 如此 系 统地 直 接转 换 为 世俗 生活 中人们 遵行 的规 范根据 , 《 十 六法》 具 有 一定 代
国家 因素 , 却很 值得 玩 味。
王 小龙 的《 民族 文 化 “ 国家 化 ” 的侧 影 : 族 规 中国 家 意识 的凸显—— 以广 西京 族 ( 漓尾 哈 亭 亭规 ) 为例 》 , 是 继 其 去年在 本刊 发表 的《 民族 宗教 活动 中形 成 的 习惯 法 及 其在 和谐 社 会 建 设 中 的 作 用—— 以广 西 京 族 哈 节 习 惯 法 为例》 一文 后 的 又一 篇京 族 习惯 法 的研 究 论 文 , 不 过 这次 作者 直接 选取 了一项 具体 的 习惯 规范 , 并把 观 察 的取 向置于 国 家及 其 意 识 形 态 对 京族 习惯 法 的决 定 性 影 响 上。作 者透 过分 析认 为 : “ 民族文 化 ‘ 国家 化 ’ 。 是 世 界 历史 发展 的必 由之 路 , 有 其 自身发 展 的规 律 。任 何 刻 意 地加 速或 延缓 民族 文 化 ‘ 国家 化 ’ 的 想法 和 行 动 都 是
浅谈彝族民间调解文化

社会管理zhigong falv tiandi-260-2017 年第 2 期职工法律天地浅谈彝族民间调解文化佘鲁阿里(610041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摘 要:峨边彝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如彝族德古调解文化。
自治县党委政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不断发掘自治县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稳定与发展彝区服务。
2010年8月,县政府从彝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成功的开创了彝族“德古牟赫略赫”协会。
吸收部分彝族德古进入此协会,规范德古组织制度,组织德古培训,实现彝区民间德古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下的人民调解员的角色转变。
规范彝区德古调解,充分发挥了德古的潜能作用,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从彝族德古的概念及其特征、德古调解的作用、规范德古调解制度促进彝区和谐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彝族;民间文化调解一、彝族德古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德古的概念德古是音译,是彝族民间的“审判员”。
他是经过家支或者公众公认的,办事公正的,精通彝族习惯法、先例、尔毕①、好口才等全能型的一种尊称。
彝区对德古有很多种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叫“苏依”,苏依的影响力较小,一般在一个家支或者家支分支中的头人,主要调解家支内部或者一些较小的纠纷。
第二种叫“德古”,德古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苏依,他在彝区地位很高,很受群众的尊重。
1.德古形成的原因峨边彝族自治县有八个纯彝族乡,这几个乡交通不便,教育条件较差。
当地的老百姓都以种玉米为生,由于当地气候恶劣,收成不大。
一年种下来的玉米还不够喂人们过年的猪。
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很多老百姓都不会讲汉语,传统的文化根深蒂固。
如果遇到一个纠纷,他们不会用司法途径来解决。
不说写个什么司法文书了,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因此,在生活中有纠纷他们就去叫一些比较懂事的,有智慧的人来调解。
浅谈凉山彝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

浅谈凉山彝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摘要:恢弘壮丽的法治建设不应存在真空。
当法治的燎原之火点燃凉山大地,曾经存在、乃至延续到今日的彝区纠纷解决机制当何去何从。
是要潜移默化地褪去凉山社会的传统纠纷解决机制,还是要快刀斩乱麻地拔除陈规陋习,或者是取其精华而进行一场区域化的有机结合?关键词:纠纷解决;家支;德古;习惯法1.民主改革后的凉山彝族社会1950年,凉山地区获得了解放。
可是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地区的奴隶制度并无松动。
改革意在废除旧制度,将土地的所有权从旧贵族手中夺走。
民主改革后凉山社会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是,没有任何社会能在一夜之间改头换面,凉山地区并未彻底摆脱贫瘠,例如教育落后,师资奇缺,入学率低,尤其是边远地区。
彝族特有的“家支”曾在文革期间被破坏得七零八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控制大大放松,家支“复兴”尤其明显,彝族同胞又兴起了大规模的“认家支”活动。
重续家谱,制定家支法规,喝血酒发誓按家规办事。
从法治观念来看,家支包揽民事纠纷,尚可甄别认可,但家支干预刑事案件,却是公权力的禁区。
此处的民族认识分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罪与非罪的标准不同。
彝族习惯法认为,本族内部或本族与外族的械斗中,打死人不构成犯罪。
二、审判方式不同。
彝族无论遇见什么纠纷,都通过彝族的“德古”调解。
三、刑罚方式不同。
彝族刑罚方式主要有罚款、驱逐、偿命、肉刑、赔命价等,这是国家绝对禁止的私刑。
2.凉山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方式2.1械斗群体间的械斗,彝族称为“打冤家”。
械斗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些散落的群体各不统属,在凉山地区没有一个最高的权威,没有公共权力机构。
“一人、一户之仇就是全家支之仇”。
如果两人产生纠纷,各寻家支,由两个家支解决。
最原始的方式,就是械斗。
械斗的结果可能有如下三种:一、通过械斗,双方各有损失,不愿意损失扩大,开始讲和,互相商定利益界限,纠纷得以解决;二、特定的人主动出面调解,导致械斗停止,根据调解结果解决纠纷;三、械斗极其惨烈,其中一方无力承担,请求停止械斗,并提出其他的解决方式(做出让步)。
论凉山彝区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优化——以聘“德古”为特邀人民陪

Vo 1 . 3 3, No . 4
西 华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
— —
“De g u’ ’Be i n g S p e c i a l Pe o p l e ’ S As s e s s o r
ZHANG Ba n g — p u
( S o c i a l D u te R e s o l u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 X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 d u , S w h u a n , 6 1 0 0 3 9 , C h i n a )
审员制度 , 即通过将“ 德 古” 聘为特邀人 民陪审员 , 充分发 挥“ 德 古” 调解 的作 用, 从而使之 更好地优化 法 院民事调 解工作 。但这一制度在 实践 中还存在一 些不足, 因此应通过对“ 德 古” 进行法律知识培 训、 加 强对“ 德 古” 调 解案件
的指导、 以国家法为指导的 同时结合合理 的彝族 习惯法等 , 来进 一步完善特邀 人 民陪审员制度 。
c o m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 Yi ’ S c u s t o ms . Ke y wo r d s : L i ng a s h a n Y i ; “ De g u ” me d i a t i o n ;c i v i l me d i a t i o n; s p e c i a l p e o p l e ’ S a s s e s s o r
德古与莫――凉山彝人社会中的世俗权威与纠纷解决方式(论文资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8第204期本刊一址"-1101010.xuebao.嗽39“德古"与“莫"——凉山彝人社会中的世俗权威与纠纷解决方式杨洪林:………………………………………………………………………………………………………‘‘:i[摘要]在凉山彝人法律文化的研究中,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习惯法的规则和运行机制上,作为纠纷解};决程序和制度的“莫”很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导致了凉山彝人的公共道德与习惯-R-的混乱,从而得出i“德古”就是习惯法的执行者的结论。
笔者认为。
“德古”与“莫”分别象征着凉山彝人社会中的“世俗j;权威”和“纠纷解决方式”,这样的看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的凉山社会,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的凉山。
;[关键词】德古;莫萨;世俗权威;纠纷解决方式:中图分类号:D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8—0039—06作者简介:杨洪林,彝族,云南大学民族研究学院,讲师,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
云南昆明650031德古与莫皆为彝语,确切说来是彝语北部方言凉山彝人的政治和法律用语。
尽管这两个术语在凉山彝人的文化中有着相对稳定的用法和含义,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和革新,人们在理解两者的文化内涵上有着一定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学者们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学术目的,对德古和莫的解释也就千差万别。
然而,对德古和莫的不同解释不仅影响着凉山彝人法律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还影响着人们对凉山社会性质的解释和评判,因而也会影响到国家对凉山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决策。
所以,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就德古和莫所具有的政治和法律意义进行力所能及的阐释,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就论者们对“德古”和“莫”的各种理解和研究展开必要的分析,为理解凉山彝人的法律文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解释途径。
一、释义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德古含义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语言学的方法,二是功能性的解释。
德古的调解技巧

如前所述,调解时,双方当事人一般是不会直接接触见面的,德古在双方之间来
回穿梭,摸清双方的底细和底线以及薄弱理亏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有时德古会对当
事人采取攻心战术,加重双方的责任"在被害人面前,尽量找其理亏的地方,压缩所得
的赔偿金,而在另一方面前尽量使其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过错由此给对方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提高其赔偿金,意为把双方当事人的所得量和所赔数,控制在预计的范围内"
在纠纷解决的白热化阶段,矛盾双方唇枪舌剑,与德古力争,竭力推卸己方的责任,加
重对方的责任"这时候德古就需要耐心细致,给双方做大量的说服工作"如,甲方提出
要求1万,而乙方只能赔偿500,此时德古就需要说服,尽量使甲方的请求降低至1000, 让乙方多添一点,这样把案子结了"有时当事人更是暴跳如雷,走了拉回,拉回又走,
以示抗议"而德古也以其雄辩的口刁-和丰富的学识,严厉驳回当事人的特殊理由,阐明接受调解的合理性和不服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时候,如果经过反复说教当事人还不听, 德古就会找来其家支头人施加压力,不接受就开除家支,开除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里对当事人最严重的一种惩罚,一般当事人都会迫于这个压力而接受调解结果"。
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矛盾协调机制研究

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矛盾协调机制研究作者:王冬梅王鑫杰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7期【摘要】彝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惯法和纠纷解决机制。
在今天的凉山彝族地区,既由于传统的根深蒂固,也是由于人们现实的需要,“德古”调解依然是彝族群众解决纠纷最主要的方式。
探讨如何利用“德古”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传统的法律职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更好地为今天的法制建设服务。
【关键词】彝族德古习惯法调解纠纷模式德古协会“德古”自产生彝族部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任何一个部落的形成都是由一个聪明人团结民众,带领民众征战四方,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结果,很自然聪明人也就成了首领。
部落形成后,首领主要的职责就是抵御外来入侵,维护部落稳定,协调部落内部纠纷,并使其愈发强大愈发强盛。
“德古”是对聪明、正义、公正的人的最好评语,因此最开始是由部落头领担任,但当部落壮大时,分管的事情也日增,光凭头领一己之力难以应付民众间各种纠纷的调解,此时部落中就会出现充满正义感的人来主动调解民众之间的纠纷。
纠纷在“德古”的调解下得以平息,他们因此在民众心中有了一定的分量,能说会道、办事公正、具有正义感,在部落里越来越受欢迎,这样下来,“德古”慢慢衍生成一种职业。
德古调解也成为了凉山州彝族地区一种特有调解方式,德古调解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坏的一面,但是实践证明为了更好的促进彝区社会的发展,德古的调解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摈弃糟粕取其精华,德古在调解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合法,要将德古调解与社会主义社会法治建设相互适应、相互补充,促进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完善,彝族是一个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接受外来事物时间比较晚,所以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要鼓励彝族地区的人们学习法律,加强法律意识,既有利于德古调解纠纷,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到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彝族地区还存在德古习惯法,利用德古习惯法这一传统纠纷解决机制来化解纠纷也是凉山各地区彝族人民解决矛盾的最主要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 防线 作 用。2 0 0 7年 起 , 小凉 山峨边 顺应 新形
势下 构建 和 谐 社会 的 需 要 , 充 分 尊 重 彝 区 民风 民
俗, 选 聘彝 区调 解 民 间矛 盾 纠纷 的 “ 德古” 为人 民
调解 员 , 有效地 将 矛盾 纠纷化 解在 基层 , “ 德古 ” 调
J o u r na l o f Or i g i n a l Ec o l o gi c a l Na t i 0 na l Cu l c u r e
7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Z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1—2 7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 年项 目《 彝族 民间调解制度研究》( 项 目批 准号 : 1 1 C F X 0 5 3 ) 和 教育部 人文 社会科学 研究西 部和边垣地 区项 H 《 彝族多元化 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基于四川凉山彝族地 区的实 证分析》 ( 项 目批准 号: 1 0 X J C 8 2 0 0 1 0) 的阶段性 成果. .
解 矛盾 纠纷 l 3 0 0余 件 , 调 解成 功 率 高 达 9 8 %, 实
现 了彝 族 传 统 “ 德 古调解 ” 到社会 主义 “ 人 民调 解” 的转 变 , 创 造 了具 有 时代 特 色 的 “ 小 凉 山 彝 区
仅成 功率 高 , 而 且不 存在执 行 障碍 。
“ 德古 ” 是 彝族 社 会 历史 发 展 中 的特 殊 阶 层 ,
同时彝族 地 区还 有 约 定 俗 成 的 “ 习惯 法 ” 。过 去 , “ 德 古” 调 解纠 纷 是 按 照 彝 族 “ 习惯法” 而 不 是 国
家 的法律 法 规 ; 调解过程 中要收取一定 的 “ 中 间
德 古调解 法 ” … 。创 新纠 纷化 解 和社 会 管理 机 制 ,
开 创 民族 地 区人 民调解 新模 式 , 进 一步 实 现 了 “ 人
纷处理 场 面 , 场 面 触 目惊 心 。 当地 群 众 形 象 的 称 之 为“ 坎上法庭与坎下法庭” 。 ‘ 彝 族 民 间 调 解 不
人 民调 解 置 于 “ 大调解” 体 系 的前 沿 , 是 群 众
解决 各类 矛 盾 纠 纷 的首 要 选 择 , 是 社 会 管 理 的一
作者简介 : 张 邦铺 ( 1 9 7 6一) , 男, 江 西 吉 安人 , 西华 大 学社 会 纠 纷解 决 研 究 中心 主 任 , 法 学 系 副 主任 , 副教 授 , 研 究 方 向 为诉 讼法学 教 学 与研 究 ① 巴 且 日伙 : 《 “ 坎 E 法 庭 ”与“ 坎下 法 庭 ” 》, 《 凉 山 民族 研 究 ) ) 2 0 0 5 ( 年刊 ) 第3 6页 。
民矛盾人 民调 、 人 民调 解 人 民管 ” , 在 化 解 社会 矛 盾 工作 中起 到 了积 极 作 用 , 并对 进 一步 推 进 社 会 管 理创 新具 有重要 的 启示和 借鉴 意义 。
一
费” , 属于 有偿 调解 ; 调解 结果 签订 “ 口头协 议 ” , 没
有 文字记 载 , 不具规范性 , 不受法律保护 , 纠 纷 调
古” 调解, 使 规 范后 的“ 德 古” 调 解成 为 当地人 民调 解 工作体 系的重要 组成部 分。新 型 “ 德 古” 调 解 实现 了传 统“ 德 古” 调 解 的转 变与超 越 , 注重 强化 与传 统权 威 组 织 的 良性 互 动 , 实现 国 家法 与 彝 族 习惯 法的 良性互 动 , 构建 多元化 纠纷 解决机 制 。
民
间
法 与 法 文 化
,
一
关 键词 : 彝族; 新型; 德古; 调 解 中图分 类号 : D 9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6 2 1 X( 2 0 1 3 ) O 1— 0 0 7 0— 0 6 古”, 意 为德 高 望 重 、 具 有 较 高 调 解 和 调 处 能 力 的 人。一 直 以来 , 彝 族地 区发 生 民 间纠纷 时 , 彝 族 群 众往往 都要 请 “ 德古” 来 调 解 。在 调 研 中 , 课 题 组 恰 逢赶 集 日子 , 法庭 内冷 冷 清清 , 法庭 外 的 集市 却 到处可 见 几十 、 甚 至 上 百 人 参 与 和 围 观 的 民间 纠
民调 解 在化 解社会 矛盾 , 创 新社会 管理 机制 中的积极作 用 , 小 凉山峨 边经过 不 断摸 索和 实践 , 逐
步走 出了一 条符 合 当地 实际 , 具 有 当地特 色的 “ 彝 区德 古调 解” 之路 。新 型“ 德 古” 调 解 是 近年
来在新 形 势下开 创 的 凉 山彝 区人 民调 解 新 模 式 。鼓 励 、 引 导 和规 范 当地 彝 族 同胞 传 统 的 “ 德
解 后容 易 出现 反弹 , 留下后 遗 症 , 使 一些 本 来 不大
的矛盾 , 几经 反复 后 , 有些 甚 至酿 成 严 重 后果 。 因
、
“ 德古 ” 调解— — 彝 区的选 择
在 彝族 聚 居 地 区 , 有一部 分人被 尊称 为“ 德
此, 传统 的 “ 德古” 调 解具 有一 定 的缺 陷 。
论 彝族 新 型 “ 德古 ’ ’ 调 解 为例
张 邦铺
( 西华 大学社 会 纠纷解 决研 究 中心 ,四川 成 都
6 1 0 0 3 9 )
摘 要 : 创新 纠纷 化解 和社会 管理 机 制 , 是 当前 我 国面临 的 一 个重 大课 题 。 为 了进 一步 发挥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