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极拳教学中的重心移动
太极拳的重心转换和移动

太极拳的重心转换和移动重心转换移动,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关键。
太极拳架的练习能否成形,除了身法八要必须炼上身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重心转换移动的方法。
由于没掌握重心移动的要领,很多习练者出现了膝关节、挺胯、撅臀、猫腰、伸颈等,甚至一些著名大师的传人和习练几十年太极拳的老练家到了晚年一走架连身法八要都丢了。
因此不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家,都应注重太极拳行功走架时的虚实转换和重心移动。
目前流行的国家规定套路的练法和传统各门派的练法都有一定的区别,有些还大相径庭,令太极拳习练者无所适从。
一前腿弓、后腿蹬的误区规定套路对于虚步变弓步的技术要求是:前腿弓和后腿蹬要同步进行,前后上下要协调一致。
这种练法和技术内涵本身并没有毛病,尤其是对于初学者不失为一简捷有效的方法。
但按经典太极拳论的要求来看,则无论是弓还是蹬.都是后天主动做作的动作和局部用力,而非内家拳的自然之道。
其实不仅学院派的技术类型如此,甚至一些传统派的练法也与学院派的技术要求大同小异;练传统太极拳中得真传者并不多,太极拳行功走架的真谛:千万别在膝盖上使劲,腿要放松,要借身体往下的松沉之力,再裹裆护肫,转腰沉胯,重心就能轻松移动了。
你没有练到那儿,说了也没用。
二、传统派的练法“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左膝似线上提,左足尖离地上屈,足踵轻轻铲出,着地后足跗放松。
足下似有吸力,脚掌缓缓落下踏实,右足蹬地,右腿自然伸屈,上体随腰胯微左旋,尾闾前送成左弓步。
”秉承“转换在腰隙间”的法则,并且总结出一些很好的练法。
重心移动时:吸气用意念将后腿的实足提起,呼气用意念将前腿的虚足落实。
久而久之,不仅重心转换轻灵自如,倘若青少年能刻苦用功则有望练得身轻如燕,长年坚持这种练法不仅吐纳之功有成,而且敛气入骨亦有可能。
使重心移动与脚下三节劲的相结合成为行功走架的一种特色。
三、由浅入深的多层次练法初学太极拳者对体内的感应迟钝,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命意源头在腰隙”而抽叠两个腰眼进行虚实转换,要想以短时间进入太极境界,必须掌握具体有效的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中心”与“重心”

太极拳的“中心”与“重心”练习太极拳必须要弄清楚“中心”与“重心”的关系。
重心的掌握对走架对敌至关重要,重心的作用在稳定。
然而重心的运用又须以中心为主宰,先辈言:“重心若不依于中心,重心将无所寄托,”且易反将被人所用。
中心,在几何上指和周围的距离相等的位置上,对称的那个对称中心。
也是太极拳上讲的中心,又特指劲源上的中心点,牵或发这个点,令其处于劣势。
重心,指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支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那一点。
重心在下,中心在上。
重心有顶力,中心则没有顶力。
中心是活的,不是什么固定的地方;重心是稳定的,一般在定位。
中心和重心有时是一致的,中心有时在重心之侧。
太极拳中的发劲,看似拳掌外形之劲,实则是身之中心所发之劲。
若非中心所发,局部之力则易于涣散,也易为人所制。
若再以中心运用重心,合而为一,则所发之劲沉而厚重,敌极易被摧,而己身则稳如泰山。
须辨彼之中心与重心。
发劲打“重心”,则易顶,阻力较大,且收效甚微。
如果击发“中心”,再以意念穿过对方身体,向中心点后发劲,则清脆而省力,能把对方抛跌较远。
先辈言:“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得中。
”得中的中,就是中线、中心的意思。
是说行工走架中,以身体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强调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身体的起伏(除向下及跳跃动作外)来借力,左右手臂各管身体的半边而不可随便逾越,双手不论如何动作,仍须一手护住自己的中线。
实战较技中,守住自己身体的中线,而极力的控制对方身体的中线,也就是控制了对方的重心,使其转动不灵,陷于被动状态。
得中和“守中用中”同理。
人体的中心在躯干脊柱腰胯之中,裆劲下沉即言重心。
四肢为重心所寄,发出之劲,由丹田而出,达于全身。
在手法上,则出手即为重心之运用,须处处稳住中心,保持重心。
沾粘点上的中心是不固定的,取决于功夫大小,姿势的差异。
搭手分五行,守住中,看住四方,其中一方给他顶住就是“重心”,旁侧就是“中心”。
恩师形象的比喻为“守住洞口”,简而扼要。
浅谈太极拳中的“中”与“重”

浅谈太极拳中的“中”与“重”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做进一步的了解。
“中”是指练太极拳时的身法要立身中正。
“重”是太极拳动作的重心转移应稳重、厚重、持重,避免双重。
人体在静止状态站立做到“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极状态)”时,就达到了“不偏不倚”,假如前方有了“重”的感觉,这就说明身体前“倾”了,反之则是后“仰”了,假如左侧有了“重”旳感觉,那就是左“偏”了,反之则是右“倚”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度,这样我们才能学的有效果。
而这种“不偏不倚”做到了,就达到了“无过不及”的标准,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标准做到了,就自然达到了“立身中正”。
将这种“立身中正”做到“放松,自然”,就达到了“中正安舒”的太极拳极致标准。
《太极拳论》说:“立如平准。
”陈鑫也说:“拳者,权也。
”平准就是我们常说的秤,权就是秤砣。
陈式太极拳等于同时用了两套秤。
手等于普通秤上的砣,它的作用是拨转对方加在我方某个肢体方面的力量,能够引进而落空。
膝则等于天平点上的砝码,对方来力在我左肢,我方以左膝上提以引化来力,同时我右膝下沉以加强身体的稳度。
这种动作同于杠杆原理。
可见,学习太极拳和物理是有相当的联系的,我们平时需多加强理论学习。
劲上领就是支点,对方来力就是重点,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点。
不过它和我们日常用秤称物的目的不同。
称物时要求力点和重点平衡。
在拳法上,则是对方力大则减少力点使它落空,对方力小,则加强力点使之反转回去,但都必须配合自转的顺逆缠法,适当地滚动摩擦,才能发挥借劲与截劲的作用。
太极拳的重应稳重、厚重、持重而勿双重。
稳重是指太极拳的动作稳而不迫,重似山峦;稳重能固本壮根,必无轻佻、轻浮之病。
厚重是指太极拳的动作重而不滞,轻而不浮。
厚重则能从容沉静,必无轻躁、轻薄之虑。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持重是指太极拳的动作灵活轻快,无轻率妄动之举。
能持重,则能动而有定。
能持重,则能做到“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
太极拳的重心转换,有这样一个好办法

太极拳的重心转换,有这样一个好办法
裆部左右水平移动与走后弧并不矛盾,走后弧是可以水平移动的。
太极拳要求劲起于脚,身体不能妄动,从这一点来看重心移动的问题可能才利于触及根本。
在移动重心时,如果思想(意念)全在裆部上,初学者很容易在腰裆上使劲,可能就违反了太极拳理。
这里以左右方向移动重心为例介绍,当重心在右要向左移动重心时,松左膝(膝松了就很容易松胯,一般情况下膝一松胯也就松掉了),随着左膝松下左胯也随之松掉,命门自然随之向下松沉,同时,左腿上在自然松沉的过程中会有向上的反作用力支撑,而右脚踩(蹬)地(劲起于脚)使身体移动,很轻灵、很自然地就完成了一次重心转换,向右移重心时动作与上述要求相反。
如果用拳式来练,不仿用杨式太极拳的云手(24式太极拳的云手)原地练习,这里提醒一下的是云手练习当重心在右向左移时,松膝胯后劲点在左命门,右脚踩地后左命门的劲送到右肩胸部上方的位置(力发于脊),整个移动过程中腰裆部是松活的不能用力,劲从脚上来节节传递,要很松很轻灵。
身体运动要有动力源,没有脚上节节贯穿送上来的劲,身体不能“妄动”,绝对不能腰裆部位别着劲使身体摇来摇去,那虽然也能使重心移动,但却是不符合太极拳理的,是错误的,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用同样的方法走太极步,练熟后加快速度,会发现与拳击、散打等步法一样轻松灵活符合实战要求。
有兴趣的话可以试试。
运动中包括以上所提定步练杨式云手时,初学者在注意“劲起于脚”的同时,还要注意“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叠”这个问题,到一定程度后还要注意劲力的连绵不断,简言之,就是一个动作在另一个动作的过程之中。
太极拳中的重心转换要点,需谨记

太极拳中的重心转换要点,需谨记重心转换在太极拳运行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
《拳论》曰:“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就是这个道理。
身体怎样“立”才如秤准,怎样“活”才如车轮,这里面就有着相当大的技巧问题。
一、重心转换从松沉开始“松沉”,是太极拳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没有松沉就没有太极拳。
没有松沉,动作就不自然流畅。
拳诀曰:“松者自逸,紧者自滞”就是这个道理。
松与沉是相辅相成的,有松就有沉,有沉就有松,它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
“有松无沉尤觉懈,有沉无松尤觉硬”,这是打好太极拳的道理。
所以,打好倒卷肱这个动作,也必须从松沉开始。
松沉要求两跨放松,裆劲撑圆,因为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跨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
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松活,腰也就很难起到车轴的作用。
只有跨放松了,裆撑圆了,腰的转动也就轻灵圆活了,腰转动顺畅了,身体的各个部位自然就会运用自如。
无论手臂在倒卷肱中怎样来回推拉,腿脚怎样前后挪动,身体重心的转换都会顺利地得以完成。
二、重心转换要做到屈膝有度,支撑协调重心开始转换后,双腿应做好两点,一是屈膝有度,就是两条腿应保持一定的弯曲角度,这是体现在太极拳步法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双腿应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既不能立腿过高,也不能弯曲过大。
鼓过高了失去了太极的韵味,弯曲过大了影响重心的转移。
二是支撑腿有力,是说支撑腿在重心转移时要做到支撑有力,用劲力去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并驱使上体转动自如。
但支撑腿绝不是百分之百的承受重力,而应该做到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协调运行,并保持虚领顶劲态势,以保证两条腿协调地去完成倒卷肱中的前进和后退动作。
这是在重心转换过程中两条腿的支撑状态。
而两腿在前进后退时,则又保持另一种状态,那就是在松腰、松胯、下沉、支撑的基础上,做好腿部前后移动的动作。
这就要求双腿除了交替做好支撑之外,也要按“三节律”规律去完成重心转换中腿部运作过程。
“三节律”,即跨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
太极拳的重心移动(或转动)

太极拳的重心移动(或转动)重心移动(或转动),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关键。
太极拳习练过程中,除了身法八要必须炼上身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重心移动(或转动)的方法。
由于没掌握重心移动(或转动)的要领,很多习练者出现了膝关节肿痛、挺胯、撅臀、猫腰、伸颈等弊病,甚至一些著名大师的传人和习练几十年太极拳的老练家到了晚年一走架连身法八要都丢了。
因此。
不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家,都应注重太极拳行功走架时的虚实转换和重心移动(或转动)。
凡是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裆的移动路线可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走上弧线,像搬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第二种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动;第三种是走下弧线,像钟摆、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第四种是走后弧线,就像站立不动左右扭屁股一般。
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是错误的,只有第三、四种才是正确的。
因为只有裆走下弧及裆走后弧,才有利于意气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贯彻“地心为第三主宰”的拳论,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万劲之源、万法之根,是体松心静、动作轻灵、蓄劲发劲、健体养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现在用一口大锅来做形象比喻:由AOB走蓝线锅底比如裆走下弧;由A到B走绿线锅沿比如裆走后弧。
示意图一、裆走下弧指身法上下起伏,下弧动作明显;裆按锅底走下弧,也叫锅底裆。
裆走下弧,在拳架较低的前提下,再加上这种裆走下弧的要求,其运动强度大、难度大、很吃功夫,无论对练功还是健身都有极大好处。
但走下弧时,注意不要忽高忽低,同时要注意,移动重心时先松一下,不要硬挤过去。
例如:双手正面缠丝,见示意图蓝线AOB,A点代表右胯,此时右胯先松沉,裆走下弧,右手随右胯由上向下、向左移动,裆走到O 点时,右胯已经移动到最低的(锅底),此时右手也移动到最低的。
裆走下弧后半段由锅底O点到B点贴着锅内壁继续移动,此时右手由最低点移动到左上最高的点。
太极拳入门基本功一一一身体重心移动转换训练(包括横向、转身)

太极拳入门基本功一一一身体重心移动转换训练(包括横向、
转身)
预备式,双手插腰,身体要求曲膝松胯,头虚领顶劲,臀部似坐板凳,形成身体上下对拉力,双脚平行一肩半宽,裆要内撑、外包(指两膝有向内包之意),同时脚要五指抓地,眼平视。
身体重心向右侧移动时先整体下沉再移动,移动后要求左膝前掤,同时左胯要松。
身体重心由右侧移向左侧要求,身体先整体下沉裆走下弧线移向左侧,同时要求右膝前掤,裆部要求内撑外包。
身体上下对拉力不丢。
身向左转45度训练,要求两膝定位平行重心在右,裆要内撑外包,身体上下对拉。
身向右转45度,重心左移,右膝前掤,裆也要内撑外包。
身体重心无论横移或左右转动自己的膝始终保持平行不变形。
上肢体做单运手训练(正运手)。
现为预备式,要求同以前。
手掌放右胯外两拳距离,曲膝松胯,手向下按掌心空,拇指微内扣,肘微曲,头上百会穴领劲形成上下对拉,左手掌插腰。
右手掌通过展小臂顺缠外折腕托向身体中线,同肘要向外乍(乍肘时肘有向外向下之意)。
保持臂弓外撑。
手掌逆缠向前向上掤胀翻手走上弧线展小臂(同时肘要定位身体转动与展臂同吋进行),身转45度,手的指跟与肩同高。
接上式重心左移,右膝前掤松右胯。
手掌梢节打开微逆缠坐腕同时头白会穴上领(上身与手形成对拉),完成后手回到预备式。
接上式把身体转正,整个运行是一个浑圆的运动,要求每一动式都要分前后、上向、左右这样的运动才叫浑圆运动,练出的功叫浑圆劲。
太极拳移动重心的方法

太极拳移动重心的方法
太极拳一致以“慢、柔、养生”为特点。
其移动重心的方法是太极拳最为基础的一项技术,对拳手在练习太极拳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一看太极拳移动重心的方法吧。
一、双脚距离
首先,太极拳的起始姿势就要求维持双脚肩宽的距离。
不管在哪一步都要始终维持这个距离,这是太极拳移动重心的第一步。
在练习过程中,双脚距离的调整将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平衡情况,拳手需要在移动时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脚的位置非常重要。
二、行进方向
太极拳练习时的行进方向通常是前进或者后退,这种移动的方法可以帮助拳手更好地掌握力量和平衡,提高功夫效果。
摆腿时要尽量轻松,一定要用脚尖触地,将身体向一侧倾斜,使得脚尖产生向外的旋转力,这样就可以形成前后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脚的移动方式
在太极拳中,脚的移动方式通常是“顺着地面滑动”。
即脚先抬起来然后顺着地面向前移动,这种姿势可以帮助拳手更好地掌握平衡情况,培养好的步法。
四、身体的旋转
太极拳中也存在着重心通过身体的旋转来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翻身、换脚等招式中是非常常见的。
身体的旋转可以帮助拳手更加灵活、自如地移动身体,使身体在移动过程中更加平衡、准确。
拳手需要时刻注意身体的平衡情况,保持身体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总之,太极拳移动重心的方法在拳击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通过提高拳手的平衡能力和技巧水平来使技艺更为丰富多彩。
拳手要时刻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情况,注意脚的位置和移动方式,才能练就更加高超的太极拳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来就没有重心的移动 ; 外 , 的同学正好把 动作做反 了 , 另 有 收脚 摆 臂 , 这 动 里 的重 在 b是 左 右平 动 的 , 此外 收脚 和 摆 臂 是 同步 完 成 的 。在这 动里 还 是 有 的同 学 没 有 转腰 收脚 和 摆 臂 不
违 反 了动 作 的 顺 序 性 , 样 动 作 自然也 是 错 误 动 作 。第 二 动 这
随 着 全 球 体 育事 业 的 蓬 勃 发 展 , 以及 人 们 对 身 体 健 康 意 识 越 来 越 关 注 。各 种 体 育 活 动 正 在 不 断 地 深 入 民 众 当 中 , 随 之 出 现 了大 众 体 育 、 区体 育 、 校 体 育 等 等 。太 极 拳 不 仅 列 社 学
1 太 极 拳 的 起 源
坐 腕 舒指 。推 掌 、 膝 、 搂 弓步 应 以腰 带 动 , 协调 一 致 。拗 弓步 , 这 式 动作 可 以分 为 四 动 , 一 动 转 体 摆 臂 。在 这 动 里 重 心 是 第 左 右 平 动 , 力 点 在 腰 部 。 以转 腰 带 动 躯 干 , 干 再 带 动 上 发 躯 肢 。而 学 生 在 练 习 时 只有 摆 臂 动 作 , 没 有 转 体 的 动作 , 样 而 这
僵 硬 ; 吸 不 均 匀 ; 下 肢 动 作 脱 节 等 等 。在 这 我 们 主 要 谈 一 呼 上
念 , 破 传 统教 学 模 式 。 打
6 2 建 立 新 型 的 师 生 关 系 一和 谐 住 敦 : . 过 中 . 老帅 学
谈 重 心 的移 动 问题 。
4 问题 出现 的 原 因
入 了 国家 的正 式 体 育 竞 赛 项 目, 年 都 有 全 国 和地 区 的 太 极 每 拳竞 赛 活 动 , 而且 大 量 的事 实 和科 学 实验 充 分 证 明 , 极 拳 是 太
一
项 对 身心 十分 有 益 的体 育 活 动 。因 此 , 极 拳 也 被 列 入 了 太
作 , 正 地 达 到 我 们 教 学 和健 身 的 目的 . 们仃 待要 解 决 心 真 我
对 体 育 教学 方 法 进 行 系统 的 改 , 以教
学 观 念 的变 革 为 突 破 口 , 由此 来 推 动 教 学方 法 教 学 .段 革新 。 『
这 就要 求 我 们 体 育 老 师 必 须 进 ・ 步 蜓新 敦 仃 心 总 和 敦 观 一
在 太极 拳 教 学 过 程 中 , 出现 的 问 题 很 多 , 如 : 作 过 于 例 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Βιβλιοθήκη
J ura fQiia e c lColg , 0 8, o n lo qh rM dia l e 2 0 Vo12 No 1 e . 9, . 0
浅 析 太极 拳 教 学 中 的重 心移 动
邱 兆 福 汪 晗 曹 阳
太 极 拳 是 一 个 拳 种 , 是 综 合 了 我 国其 他 的拳 术 、 生 它 养
移动的问题 。 6 解 决方 法
学 校 体育 教 学 内容 , 别 是 在 高 等 院 校 , 特 太极 拳 不 断 的得 到 了 普 及 。 随之 而 来 也 就 出 现 了一 些 教 学 问题 , 直 接 影 响 我 们 它
的教学质量。
3 待 解 决 的 问题
6 1 转 变 教 育观 念 .
生要 建 立 平 等 、 主 的师 生 关 系 , 学 生 处 J 教 师 f由 交 流 民 使 j 】 的 学 习 环境 中 , 发 出 积 极 主 动 性 、 造 性 激 创
实 现 与 学 生 平 等 的双 边 关 系 。 6 3 教 师 的主 导 作 用 教师 可 以告 诉 学 利 用 火镜 子 , 练 . 边 习 , 对 照 镜 中的 自己 。看 看 自己 的动 作 是 否 协 调一 致 , 心 边 霞 移 动 是 否合 理 。教 师 也 可 以利 用 小 摄 像 机把 每 名 同学 的 动
太 极拳 一 词 最 早 的 文 字 记 载 见 于 王 宗 岳 所 著 的《 极 拳 太
谱》 。尽 管 目前 关 于太 极 拳 的起 源 还 有 一 些 争 议 , 是 . 中 但 椐 国武 术 史学 家唐 豪 等 考 证 , 太极 拳 最 早 传 于 河南 温县 陈家 沟 ,
是 同步 完 成 的 。第 三 动 上 步 屈 肘 , 这 动 里 关 键 还 是 转 腰 体 在 现重 心 的左 右 移 动 。有 的 同学 还是 在 练 习 时 不 转腰 。第 四动
是 陈 王 廷 创遍 ; 术 界 和 多 数 拳 家 亦 以现 传 各 式 太 极 拳 均 源 学 出陈 式 太 极 拳 之说 为 本
2 文思 的缘 起
弓 步 搂推 , 动 是搂 膝 拗 步 最 关 键 的 一 动 , 是 最 难 的 一 动 。 这 也 重心 左右 移 动 和 向前 移 动是 同步 进 行 的 , 另外 , 膝 和推 掌 也 搂 是 同 步 的 , 重 心移 动 和 弓步 搂 推 是 同 步 完 成 的 。 同 学 在 这 即 动 练 习 时 近九 层 的 同学 动 作 做 的 都不 对 , 的 是没 有 转 腰 ; 有 有 的 是 搂 膝 和推 掌 动 作 分 解 ; 的 是 重 心 移 动 和 弓 步 搂 推 动 作 有
分 解 。 综 上所 诉 , 们不 难 发 现 仅 在 “ 膝 拗 步 ” 式 中 , 出 我 搂 这 就 现 了这 些 多 的 心 移 动 问 题 。 为 了 在 太 极 拳 教 学 过 程 中 , 尽 可 能 避 免 重 心 移 动 问题 的 出现 。让 学 生 更 准确 地 掌 握 每 个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