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的经验转向

合集下载

美国社会转型下的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美国社会转型下的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美国社会转型下的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社会转型下的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

在这一时期,城市化、工业化和移民激增等因素导致了美国社会结构、经济体系和文化风貌的深刻变革。

在这个充满变动和挑战的时代,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他的教育思想在美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之一。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一种以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关系,使之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首先,约翰·杜威关注教育的目标。

在他看来,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全面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杜威反对传统教育模式中强调单一知识的灌输式教育,而主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式学习。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以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灵活适应和实践所学。

其次,杜威关注教育的方法。

他主张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被视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教育者应通过与学生互动和合作,以及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杜威还强调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他提倡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杜威关注教育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教育应该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民主。

在美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杜威批评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主张教育应该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人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使其具备批判思维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经验论文: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

经验论文: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

经验论文: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中文摘要】《艺术即经验》是杜威美学思想的集中代表,也是实用主义美学的扛鼎之作。

这部成书于杜威晚年、代表了其思想成熟深度的著作,是他一生主张和践行的实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总结,其覆盖范围之广泛,讨论之详细实属罕见。

杜威以“经验(experience)”作为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赋予经验以区别于传统经验论的内涵,希望通过将经验送归到其在习语中的种种用法而获得解救。

他认为经验起源于作为“活的生物(living creature)”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经验的自然根基与活力得以恢复,并具有了社会-历史的维度,人与自然、社会构成了一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这样一来,作为经验的艺术不仅恢复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成为了一个囊括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广阔的范畴。

杜威眼中的“经验”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艺术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其实质也不外乎是一种经验——一个手段与、实质与形式、情感与理性、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统一的完满的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即经验。

作为一个完满的经验的艺术,它来源于适当的做与充分的受之间的协作,是一个包含能量与节奏、重新组织材料的动态的连续性过程。

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艺术品,它要求其生产、欣赏、交流活动都必须有经验的参与。

杜威用经验来阐释艺术,在极其宽泛地扩展了艺术的内涵的同时,实际上也从最严苛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一个完满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验才是艺术。

这不同于审美泛化的主张。

【英文摘要】Art as Experience is a masterpiece of pragmatist aesthetics written by Dewey, which expresses all his aesthetic thoughts. The masterpiece was written in Dewey’s latter years, representing his mentally mature. It summarizes Dewey’s pragmatism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that he advocates and practices in all his life. It is a precious piece of works which is both comprehensive and precise.Experience, which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empiricism,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Dewey’s aesthetic ideology. Dewey believes that it can be liberated by the various usages in idioms. He thinks that experience is an outcom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iving creature, that is, people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interaction, experience restored its natural basis and vigor, and had the dimension of society and history. In the end, people, nature and society become a unity that have strong bonds and can’t be separated. In this way, art as experience restores its connection with our life, and also become an inclusive category containing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beauty of society and the beauty of art.The experience in Dewey’s opinion is a conclusive conception, and it permeates our life. As a production by human, art is nothing more than an experience,more exactly, a complete piece of experience that integrates means and end, substance and form, emotion and reaso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esthetics and pragmatics. In this sense, art is experience. As a complete piece of experience, art originates from the cooperation of doing and undergoing, which is a dynamic and continuous process that consists of energy, rhythm and reorganization of materials. The outcome of such process is art product. The whole art activities, that is, artistic production, appreci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ll involve experience. Dewey’s method of explaining art by means of experience widely extends the connotation of art. Meanwhile, it also rigorously defines art strictly:art is a complete, vigorous experienc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estheticization.【关键词】经验做与受艺术【英文关键词】experience doing and undergoing art【目录】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中文摘要6-7ABSTRACT7序论8-11第一章杜威美学思想的来源及哲学基础11-18第一节黑格尔辩证统一思想对杜威的影响11-13第二节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对杜威的影响13-15第三节实用主义哲学对杜威的影响15-18第二章杜威美学思想的核心——经验18-32第一节传统的经验论18-20第二节杜威实用主义美学中的经验20-32一、经验——做与受的产物20-22二、经验的自然根基与活力22-24三、经验的社会-历史维度24-27四、经验与美感27-29五、经验与科学29-32第三章艺术即经验32-47第一节艺术——一个完满的经验32-35第二节作为经验的艺术的特征35-41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35-36二、实质与形式的统一36-37三、情感与理性的统一37-39四、认识与实践的统一39五、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39-41第三节艺术的生产、欣赏与交流41-44第四节艺术即经验与审美泛化44-47结语47-50参考文献50-52致谢52-54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4。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

浅谈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孙欣宇摘要: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对美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对他的教育思想的评价曾经大起大落,褒贬不一,他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试就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它对美国现代教育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现代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建立是在对时代变革,科学发展和教育冲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

首先是美国当时时代背景的要求。

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美国社会发生了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中,整个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科学技术带给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惊人变化,因此崇尚科学,提倡探究和创新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次,实用主义哲学在当时的美国大行其道,这种哲学思想虽然不是在美国发端,但是经过美国哲学家皮尔思和詹姆士的发展后,理论体系逐渐成熟.杜威作为一名实用主义哲学家,一方面在进一步完善实用主义哲学的同时,在密执安大学任教授期间,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图把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①杜威探索“现代教育”即发端于此.同时,他能够将他所掌握的机能心理学,工具逻辑学和社会有机论等作为研究“现代教育”的工具,将实用主义运用到教育领域;再次,传统的认识论在此时遭到了批判,传统认知论的地位在此时也受到了挑战和批判.传统认知论在认知问题上是以“知识旁观者”的理论出现的。

知识是对实在的“静态”的把握和关注,这种认知论割裂了认知主体与被认知对象的关系,造成了认知主体的被动,在现代科学的面前越来越站不主脚,而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①《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郭法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

”①美国传统教育诸如“知行分离”的弊端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以知识讲授和教师为中心,儿童进行学习的活动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审美经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理论反思

审美经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理论反思

审美经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理论反思摘要:对于审美经验的探讨是现代美学的一大转向。

在美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对审美经验的不同认识。

其最大分歧在于:审美经验究竟是一种主观的经验还是客观的经验。

主观派强调审美经验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有距离的静观,从而得到一种超越性的审美感受,可以看作是分离式的审美经验。

客观派强调审美经验源于审美主体积极参与到审美对象中所获得的感受,可以看作是介入式的审美经验。

这两种经验理论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补充,为我们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审美经验 分离式 介入式现代美学的一个显著转向是将研究的重点从美的本质转向对审美经验的探讨,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美本质的讨论无法取得最终的共识。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家们对审美经验的探寻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神秘主义阵营,柏拉图认为“美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念的回忆”①。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把审美经验界定为必须依靠心灵才能观照的美的理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派主张要感受美必①须得先有美的概念在心中存在。

另一阵营是亚里士多德阵营。

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经验就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所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

中古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在其《神学大全》一书中接受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审美经验的理论,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从感觉得来的印象借和谐而产生了快感”,并强调这种快感是不涉及人的生存的。

18、19世纪以后,对于审美经验本质的界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总体看来都是一种主观的解释和阐说。

塔塔科维兹在他的《西方美学概念史》中把19世纪后的审美经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智的经验,一类是纯感性的经验。

纯感性的经验是继实证主义之后出现的,但更多的是因为20世纪艺术的巨大发展而带来审美情感的反思。

这种纯感性的经验突出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审美经验,亦即下文所言的分离式审美经验。

一、 分离式审美经验美学史上关于审美经验的看法纷争不断,其中最大的分歧在于审美经验上的主观论与客观论。

[对杜威哲学中,经验,的再审视,杜威,经验]浅谈回到“儿童的经验”

[对杜威哲学中,经验,的再审视,杜威,经验]浅谈回到“儿童的经验”

浅谈回到“儿童的经验”——对杜威哲学中“经验”的再审视一、杜威哲学:用经验的自然主义消解哲学上的二元论近代哲学自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即我们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罗素曾写道,从严格的哲学观点看,杜威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对传统的真理概念的批评,这个批评表现在他称之为工具主义的理论中。

其中,罗素还提到杜威不是把真理和知识作为逻辑的要素,而是把探究作为逻辑的要素。

罗素提到的探究,也就是经验,也是杜威用以反对传统的二元论,即身体和精神、经验和自然、感性和理性、心灵和物质的工具。

杜威的哲学思想受到实用主义者皮尔士和詹姆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对他们的思想又有改造。

杜威反对传统的经验主义,认为传统的经验主义将经验和自然分离,而我们的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自然和经验。

杜威说,经验到达了自然的内部,它具有了深度,它也有宽度而且可扩展到一个有无限伸缩性的范围。

它伸展着,这种伸展便组成了推论。

在哲学的认识上,尼采曾试图用酒神和日神,即非理性和理性统一于自然的方式建构其回归酒神精神的前苏格拉底时代的纯粹的自然哲学,也就是人的认识的经验和理性的统一,而这种回归是为了人类免于整体性的毁灭。

杜威和尼采一样,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并力图用经验的自然主义或者自然的经验主义将经验和自然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认识论上的统一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这种观点贯穿于杜威的哲学观点和教育思想中。

经验既是关于自然的,也是发生在自然之内的。

被经验到的并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岩石、树木、动物、疾病、健康、温度和电力等。

由此看来,元青在《杜威与中国》中提出的观点是恰当的,即所谓哲学的本体既不是物质和存在,也不是观念和精神,而是他们的统一体经验。

在杜威的哲学中,杜威用经验替代了以往哲学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把经验作为世界的本体论认识,经验是人类不断向前的唯一确定性的道路,这如同康德的绝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他们皆以此来打破和消解哲学认识上的二元对立。

艺术经验的自然审美转向———从杜威到伯林特

艺术经验的自然审美转向———从杜威到伯林特

收稿日期:2023-05-09作者简介:范锦熙(1996-),女,河南安阳人,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学与文艺理论。

 第56卷 第5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9月 Vol.56 No.5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Sep.2023 艺术经验的自然审美转向———从杜威到伯林特范锦熙(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杜威对“经验”的阐释,直接建构性地影响了伯林特的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思想。

杜威通过“一则经验”所恢复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被伯林特用“审美场”加以明晰,“构成艺术的对象”与“经验发生的情境”相互结合到一个统一的经验序列中,传统的“艺术对象论”消弭,“参与美学”为当代艺术作注解。

在艺术突破将人隔开的屏障,而与日常生活经验接轨的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融合。

在经验的节奏中,杜威将艺术扩展到了自然当中。

在经验的交互中,伯林特使人通过身体参与到环境中去,艺术经验演化为环境体验。

而在伯林特将环境视为涵盖艺术的范畴而建立环境美学时,自然却是其忽略的领域。

从经验出发,重审自然美学的特殊性,则为延展环境的纵深度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艺术经验;参与美学;环境美学;自然美学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5-0066-06 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后,艺术以其自身的创造与应用赢得了主导话语权。

美学诉诸艺术领域而展开,黑格尔甚至将其所著的《美学》命名为“美的艺术的哲学”[1](序论P4)。

美学问题集中在对艺术的解释中,“美的艺术哲学”成为美学的代名。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以经验界定艺术,经验与艺术是不可分离的,艺术的源头蕴藏在人类每一则平常的经验中,这就意味着艺术并不仅仅存在于建筑、书籍、绘画与雕像这类远离人类经验的作品中,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

论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

论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

论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作者:严静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0期摘要: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期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

而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体现了美学思想,本文将通过其作品论述其美学思想。

关键词:杜威;美学思想1 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期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

在这片土地上的绝大部分人都会近乎本能的讲求实用,注重实效。

正是这种踏实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得以使美国社会在短短几百年内迅速而稳步的成长为世界头号强国。

究其原因,一般学术界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国是典型的移民社会,是由“乌合之众”组成的世界,他们必须较多考虑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并根据这些来考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同时容忍并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

费孝通认为,“这种信任自己经验,向自己判断负责的精神是民主的基本要义。

”[1]二是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人类的知识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和传播,到19世纪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科学理论把过去认为永恒不变的定律取代,沉重打击了传统,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心理学的出现,对实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直接起了推动的作用。

标志实用主义哲学诞生的是1907年由威廉詹姆斯著述的《实用主义》一书,尽管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生活方式的结晶,但实用主义哲学从诞生之初,却一直遭受人们的误解。

实用主义往往被贬为为达到个人私利而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的庸俗的市侩主义。

但我们经过冷静而深刻的反思之后才会明白,实用主义并不是纯粹为个人私利辩护,忽略精神价值的哲学,而是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往往没有得到普遍的理解,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除了詹姆斯外,即使是集大成者杜威,他们也很少被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引为同道,并且更没有被尊为圣人贤哲。

笔者认为,杜威的“实用”,主要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当人们在种种利益冲突面前,他是怎样作为人的导师和良心出现。

杜威为人平易,不事张扬,早年对人、对环境都有着仔细的观察和深刻的体认。

正因如此,杜威才如此强调人生经验的重要性。

实用主义哲学的转变_从杜威到胡适

实用主义哲学的转变_从杜威到胡适

··2009·1实用主义于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形成,并广泛流传至西方各国,并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教育界产生重大的影响,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大厦有两个重要的基点:一个是本体论,在对世界本原问题的认识上,杜威把他的哲学叫作经验自然主义,或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经验论。

另一个是认识论即方法论,在认识论上,杜威把他的实用主义叫作工具主义认识论。

在这两个基点上,杜威构建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体系。

胡适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把实用主义哲学介绍到中国来,成为20世纪初对中国学界影响最大的西方哲学,胡适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杜威”。

胡适本人也曾说过:“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

”从胡适的哲学思想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述两人的学说对他的深刻影响。

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胡适的实用主义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学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定论,对胡适的哲学思想也没有作出全面的评定。

有人认为,胡适的实用主义就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简单翻版;也有人认为胡适的哲学虽然属于实用主义,但并不是杜威哲学的简单翻版,而是经过发展、改造、中国式的实用主义。

本文试图从经验自然主义本体论和工具主义认识论两个方面来剖析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本真所在。

一、经验自然主义本体论的转变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他的一切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经验展开的。

但是杜威的经验论与过去传统经验论有很大的区别,杜威把经验看成是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把整个世界都纳入经验的范畴,经验无所不包、无所不在。

杜威的经验概念是对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詹姆斯经验论的发展。

他在《经验与自然》中说:“经验是詹姆斯所谓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

好像它的同类语生活和历史一样,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言之,经验就是能经验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杜威 实用 主义 美 学 的经 验转 向
陈后 亮
【 摘 要】经验是 杜威 实用主 义 美 学 的核 心 范畴 ,也 是 他 考虑 美学 问题 的根 本 出发 点和 落脚 点 。 不 同于以往哲 学 家对 于经验 的理 解 ,杜 威认 为 经验是 作 为 “ 的生物 ” 的人 与环 境 的 互动 过 程 , 活
主 观 ,也 非 纯 粹 客 观 。 它 超 越 主 客 二 分 ,是 自然 发 生 、 浑 融 一 体 的过 程 。他 说 :“ 经 验 ) 不 是 表 示 封 ( 闭 在 个 人 自己 的 感 受 与 感 觉 之 中 ,而 是 表 示 积 极 而 活 跃 的 与 世 界 的交 流 ;其 极 致 是 表 示 自我 与 客 体 和 事 件 的世 界 的 完 全 相 互 渗 透 。∞作 为 有 机 体 的 人 与 环 境 之 间 处 在 全 方 位 的 互 动 之 中 。个 人 与 环 境 在 运 ” 作 过 程 中 始 终 是 一 个 有 机 统 一 的 系统 。过 去 的哲 学 家 把 经 验 与 自然 分 开 的 主 要 原 因 在 于 他 们 并 不 真 正
“ 零
碎 的 感 受 ” “ 糙 的 知 识 ” 和 “ 浅 的 了解 ” 的 代 名 词 。而 杜 威 则 认 为 ,经 验 决 不 是 像 经 验 论 者 所 认 、 粗 肤 为 的 那 样 , 仅 仅 是 关 于 物 理 事 实 的 经 历 和 认 识 , 一 种 冷 冰 冰 的 关 于 事 实 的 报 道 , 里 面 不 涉 及 人 的 行 为 和 价 值 等 。 相 反 , 经 验 就 是 经 验 的 过 程 。 人 的 经 验 浸 透 了 人 的 情 感 、 价 值 和 理 性 , 承 载 着 “ 义 ” 意 。 未 加 区 分 和 反 思 的 原 初 经 验 才 是 经 验 的 真 实 状 态 。 它 是 人 作 为 “ 的 生 物 ” 与 环 境 之 间所 发 生 的 相 互 活 作 用 ,其 中 既 包 括 人 作 用 于 环 境 的 “ ” 也 包 括 因 环 境 作 用 于 人 而 产 生 的 “ ” 这 种 经 验 既 非 完 全 做 , 受 。
己 的哲 学 为 经 验 自然 主 义 (9 9 ) 山 东大 学 文 艺 美 学 研 究 中心 博 士 生 , 山 东 经 济 学 院 外 语 系讲 师 。 ( 东 济 南 ・邮 编 : 17一 山
2 501 ) 01
4 0
20 年 09
懂 得 经 验 究 竟 是 什 么 。 杜 威 认 为 , 人 的 经 验 不 仅 是 我 们 的 生 活 得 以 展 开 的 基 础 , 也 应 当 是 哲 学 的 立 身
之 本 ,这 样 才 是 超 越 以 大 陆 理 性 主 义 和 英 国经 验 主 义 为 代 表 的 传 统 二 元 论 哲 学 的 关 键 。这 也 是 他 称 自
【 键 词 】一 个 经 验 ; 实 用 主 义 ; 日常 生 活 ; 艺 术 关 【 图分类 号】B 3 0 【 献标 识码】 A 中 8- 6 文 【 章 编 号 】 1 0 - 0 6 2 0 )3 0 4 —4 文 0 8 5 7 (0 9 0 - 0 00
实 用 主 义 是 最 具 美 国特 色 的哲 学 传 统 ,而 美 学 则 是 实 用 主 义 哲 学 最 为 关 注 的 领 域 之 一 。几 乎 每 一 位 实 用 主 义 哲 学 家 都 对 美 学 做 过 相 当 深 入 地 讨 论 。 杜 威 更 是 实 用 主 义 哲 学 和 美 学 的 集 大 成 者 。 他 的 《 术 即 经 验 》 被 认 为 是 美 国 人 所 写 的 最 好 的 美 学 著 作 。 杜 威 称 他 自 己 的 哲 学 为 经 验 自 然 主 义 , 因 为 艺 经 验 是 他 的 哲 学 和 美 学 的核 心 范 畴 。他 始 终 对 人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经 验 抱 有 浓 厚 兴 趣 ,并 把 它 作 为 思 考
所 有 艺 术 问 题 的 出发 点 和 落 脚 点 ,提 出 了 许 多 很 有 启 发 的 理 论 见 解 。可 以说 杜 威 的 美 学 实 现 了 美 学 理 论 的 “ 验转 向”L 经 。1
什 么是 “ 验” 和 “ 个经 验” 经 一


杜 威 对 于 经 验 的 理 解 和 欧 洲 传 统 的 经 验 主 义 哲 学 是 很 不 相 同 的 。 在 后 者 那 里 ,经 验 常 常 只是
第 3期
陈后 亮 :论 杜 威 实 用主 义 美学 的 经验 转 向
在 杜 威 看 来 , 人 活 着 就 是 一 个 经 验 持 续 发 生 的 过 程 。 然 而 大 多 数 的 日 常 经 验 却 都 是 零 碎 的 和 不 完 整 的 。 由 于 受 到 各 种 因 素 影 响 ,经 验 一 般 很 难 达 到 预 定 目的 。 成 功 而 又 完 整 的 经 验 并 不 容 易 得 到 。 “ 获 得 的 经 验 常 常 是 初 步 的 。 事 物 被 经 验 到 ,但 却 没 有 构 成 所 ‘ 个 经 验 ’” “ 个 经 验 ” 与 普 通 经 一 。” 一
康定 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J OUR L OF K NA ANGDI TI NG NA ONAL T IY
TEACHERS CO L LEGE
第 1 8卷 第 3期
20 0 9年 6月
VOI 8 .1 No. JU .2 9 3 n 00
★ 历 史 ・文 化 ★
是 我们 的 生活得 以展 开 的基础 。它超越 主客 二分 的传统 思维模 式 ,应 当是哲 学的立 身之 本 。艺 术 的根 源在 于人 的经验 ;它 的特征 不在 实体 性 ,而在 经验 性 。美 学理论 必须把 握 艺术 的经 验基 础 ,
并能 够对 改善 人 们 的 日常 经验发挥 实际作 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