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下”的隐喻分析
介词up和down的概念隐喻意义研究

介词up和down的概念隐喻意义研究介词是语法中的一种词类,主要用来表示名词与其他词或短语之间的关系。
在英语中,介词"up"和"down"是非常常用的介词,它们不仅表示了方向和位置,还有一些隐喻意义。
本文将对这两个介词的概念和隐喻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
介词"up"在概念上表示向上或远离地面的方向。
这个概念可以在字面意义上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动作,比如"stand up"(站起来)、"pick up"(捡起来)等。
"up"还可以表示增加或提升的概念,比如"amp up"(增强)、"level up"(水平提升)等。
除了字面意义之外,"up"还有一些隐喻意义。
它可以表示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感。
"cheer up"(振作起来)表达了鼓励和支持的意思;"keep up the good work"(继续加油做好)则表示对对方良好表现的赞扬和推动。
"up"还可以表示向前或向未来的概念。
"move up"(向前移动)表示前进和进步的意思;"grow up"(长大)则表示一个人从孩童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
另外一个常用的介词"down"表示朝着地面或靠近地面的方向。
它在字面意义上可以用于描述下降或下沉的动作,比如"sit down"(坐下)和"put down"(放下)等。
"down"还可以表示位置的靠近或接近,如"walk down the street"(沿街走)和"come down here"(到这边来)等。
和"up"一样,"down"也有一些隐喻意义。
从语境角度解析“上下”空间隐喻的认知思维

作者: 林荔凡[1]
作者机构: [1]莆田学院外语系,福建莆田351100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9-51页
主题词: “上/下”;空间隐喻;隐喻;语境;认知思维
摘要:文章以2000年阮智富、郭忠新主编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为语料库,通过对汉语"上/下"的空间隐喻归纳分析,指出"上"除了趋向于表示地位高的、品质好的,"下"除了趋向于表示地位低的、品质低的之外,还存在:(1)"上"含有贬义的意思,"下"含有褒义的意思;(2)上下还存在共为褒义的现象;(3)上、下还可以为中性词。
文章提出光从语义方面解释隐喻是不够的,必须认识到语境的重要性。
“在……上/下”的对比分析

“在……上/下”的对比分析“上”和“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等意义。
而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两者并不总是对称出现的。
本文把研究对象限定在“上”“下”作为方位名词时出现在介宾词组末尾的这一小类情况,即放在“在……上/下”结构中,着重分析它们在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
标签:在……上/下隐喻结构义语义对称不对称一、研究对象本文要探讨的是方位隐喻中“上、下”的对称性及不对称性。
我们知道,“上”和“下”在汉语中的词类属性比较复杂:既可以是方位名词,又可以是趋向动词;由二者所构成的语言结构也具有多样性,既有复合词,又有短语结构。
因此,在考察它们的用法时,应该就其所属词类和构成语言结构的不同分别加以讨论。
这里仅仅考察“上”和“下”作为方位名词时出现在介宾词组末尾的这一小类情况(二者作为方位名词的另一类常见用法出现在复合词中,此处暂不作考察),即在“在……上/下”结构中的对称及不对称性。
二、对称与不对称(一)对称性“上”和“下”这对反义词最初是用来表示实际空间中客观存在的两个彼此相反相成的方位概念:以某个具体事物为界限,高出界限的一部分空间以及界限本身所占据的空间为“上”,低于界限的另一部分空间为“下”。
因此,“上”和“下”被用于表示具体空间方位时,只要客观现实中对称地存在相应的事实,二者在分布上就是对称的,因为人类用语言对基本客观事实进行表述时,主观上一般都会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所以,“上”“下”在表示具体的空间方位时,其用法是对称相同的。
如:在水面上——在水面下在桌子上——在桌子下在楼上——在楼下在地上——在地下这类用法都是对称的,主要是因为存在事实上的对称性方位概念,有“在……上”就有“在……下”。
(二)不对称性由于语言中存在着隐喻机制——可以从一个已知的、具体的概念域向未知的、较抽象的概念域映射,“上”和“下”也具有这种隐喻性用法:原先划分“上”“下”的界限和二者所表示的空间都是具体可感的真实存在,而在引申过程中界限和被表示空间的具体性消失,成为一些抽象的象征性界限和空间方位概念,但这些在人类的认识领域中形成的抽象空间方位就不可能像在客观现实中本身存在的空间方位一样总是对称地相反相成,于是“上”“下”所表示的这些抽象意义上的方位就不一定总是对称地出现,而是要取决于作为界限的名词,也就是介宾结构的宾语的语义,在语义中包含了人类经验对这些抽象空间方位的暗示。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义

文化长廊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义戴佩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方位词;隐喻;不对称;认知合理性作者简介:戴佩(1991-),女,湖北黄冈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176-021.引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中方位词“上/下”的释义,可以将“上”和“下”的释义概括为两个基本义项:一、“上/下”用在名词前,表示位置在高处/低处。
二、“上/下”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之上/物体表面之下的范围之内。
“对称”指一目标领域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概念的上或下,形成由“上/下”构成的反义词,如“上半年---下半年”等。
“不对称”指某一目标域没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只能用“上”或“下”来隐喻,如“上学校”,而不能说“下学校”。
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无论处于何种场景关系,基本呈对称性;当“上/下”映射到非空间领域后,却呈现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现象。
本文将从“上/下”隐喻的主要范围来分类考察其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其不对称的认知合理性。
2.“上”和“下”的隐喻义(1)隐喻数量和时间 在这两个目标域中,“上/下”基本对称: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
如:物价上涨、物价下跌、通货膨胀上扬、通货膨胀下降;上个月、下个月、上半夜、下半夜。
隐喻方式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
温度计和股市走势图直观再现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一对隐喻。
用空间来隐喻时间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相吻合。
人类的视觉系统中有感知物体的运动和方位的神经,但是没有感知时间的神经。
“(在)……上/下”引申用法的认知理据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Extension Usage
about“On”and“Under”
作者: 刘燕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学与新闻系,云南丽江674199
出版物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143-14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0期
主题词: 上;下;认知;意象图式;不对称
摘要:"(在)……上"与"(在)……下"引申用法的语义类型具有不对称性。
"(在)……上"至少可表示方面、范围、时间、程度等四种不同语义。
"(在)……下"主要表示条件义,但"在+NP+下"与"在+VP+下"的语义特征又有差别。
"(在)……上"与"(在)……下"引申用法的语义不对称性源于方位词"上""下"认知图式的不对称,其语义类型也可基于方位词"上""下"的认知图式找到相应的认知理据。
“UPDOWN”和“上下”的地位隐喻分析

“UP/DOWN”和“上/下”的地位隐喻分析作者:丁磊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4期[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和手段。
本文对比分析了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UP/DOWN”和“上/下”的地位隐喻,解读英汉在社会等级这个概念域内,从表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上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地位隐喻 UP/DOWN 上/下[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30-02引言传统语言学家将隐喻视为纯语言的修辞手段,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空间性概念“上/下”是人类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方位范畴之一,对垂直性空间的认知经验基础影响着语言的生成和演变。
本文将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空间隐喻理论来对比分析“UP/DOWN”和“上/下”的地位隐喻,解读英汉两种语言在地位隐喻认知模式中的相似性,进而揭示人类认知思维方式同语言表达之间的本质联系。
一、认知语言学的地位隐喻观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就是依据我们的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将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图示结构影射到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人类的活动是处于时空之中的运动,人们对空间方位的认知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基础,而对于时间和其他事物的认知是建立在对空间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当我们借助“上/下”这一空间性概念来理解和思考非空间的概念时,就实现了由空间域到非空间域的映射。
在这类空间隐喻中,常用“上/下”的具体概念隐喻性地表达情感、时间、状态、数量信息、社会地位、价值关键等抽象概念。
无论是英语的“UP/DOWN”,还是汉语的“上/下”都可以映射到地位域之上,形成以“UP/DOWN” 和“上/下”为始源域的地位隐喻。
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

而 且 人 们 一 开 始 并 没 有 一 个 很 明确 的方 向
,
,
古 人 发 现 天 上 的太 阳 总是 从 一 个 固定 的方 向升 起 来
,
然 后 在 一个 固定 的方 向落 下 去
周 而 复始
而 且都围 着北 极星 转 动
,
北 极 星 成为辨别
2 00 6
n u
,
其平 面 上 升
在 容 器 中减 少 物 质 时其 平 面 下 降 ( 赵
,
)
。
Th e
mbe
r
o
f bo
o
k
s
p r in t e d
e a e
h ye a r
ke
e
p s g o in g d o
.
n w
每 年 印 的 书 的数 量 持 续
减少
。
In f l
a
ti o
n
15
u
m
o
,
是 用 另 一 个概念域来解释 的
。
从
t e
e 隐喻 就是 从 始 发 模 型 /源 域 ( o u c
U
s
r
m
d o
e
) l
到 目 的模 型 / 目标 域 (
t
r g a
e l d )
的结 构 映 射 (
n g
d r e e r & Sh c mi
,
,
1 9% 5 1
,
)
。
认 知研 究 认 为充 当始 发 模 型 的 一般
,
认知语言学家
认为 式
,
日 常 的语 言 中充 满 了 隐喻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作者:义戴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9期摘要: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方位词;隐喻;不对称;认知合理性作者简介:戴佩(1991-),女,湖北黄冈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21.引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中方位词“上/下”的释义,可以将“上”和“下”的释义概括为两个基本义项:一、“上/下”用在名词前,表示位置在高处/低处。
二、“上/下”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之上/物体表面之下的范围之内。
“对称”指一目标领域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概念的上或下,形成由“上/下”构成的反义词,如“上半年---下半年”等。
“不对称”指某一目标域没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只能用“上”或“下”来隐喻,如“上学校”,而不能说“下学校”。
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无论处于何种场景关系,基本呈对称性;当“上/下”映射到非空间领域后,却呈现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现象。
本文将从“上/下”隐喻的主要范围来分类考察其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其不对称的认知合理性。
2.“上”和“下”的隐喻义(1)隐喻数量和时间在这两个目标域中,“上/下”基本对称: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
如:物价上涨、物价下跌、通货膨胀上扬、通货膨胀下降;上个月、下个月、上半夜、下半夜。
隐喻方式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
温度计和股市走势图直观再现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一对隐喻。
用空间来隐喻时间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相吻合。
人类的视觉系统中有感知物体的运动和方位的神经,但是没有感知时间的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种 认 知 活 动 。具 体 来说 , 是将 某 个 已知 领 域 的 经 验 映 射 到 词 的 另 一 类 常 见 用 法 是 出现 在 复 合 词 中 ,此 处 暂 不 作 考 察 ) 就
析 了产 生 这 种 现 象的 原 因 。 ・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 8 9 (0 0 0 — l7 0 1 0 — 4 9 2 1 ) 1 O 1— 3
关键词 : ……上/ ; 在 下 隐喻 ; 义 ; 称 ; 对称 语 对 不
中图 分 类 号 : 4 H1
型 : 构 隐 喻 、 位 隐 喻 和 实体 隐喻 。 结 方
者 在 分布 上 就 是对 称 的 。因为 人类 在 用 语 言对 基 本 客 观事 实 进
行 表述 时 。 主观 上 也一 般 都 会遵 循 客 观 真实 的 原 则 , 以 ,上 ” 所 “ 、
二、 研究对象
本 文 要 探 讨 的就 是 方 位 隐喻 中 “ 、 ” 对 称 及 不 对 称 上 下 的
%: 3 l 0卷 第 1 : 第 期
V0 . 0 No 13 .1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u a fS iu iest o r lo uh aUnv ri n y
21 0 0年 2月
F下" 的
冯 莉
( 中国防卫 科技 学 院 北 京 1 1 0 ) 0 6 1
“ ” 表 示 具体 的空 间方 位 时 , 用法 是 对 称相 同的 , : 下 在 其 如
在水 面上 — — 在 水 面 下 在楼 上 — — 在 楼 下
在桌 子上 — — 在 桌 子 下
在 地 上— — 在 地 下
} 【 收稿 日 ̄10 9 0 — 7 2 0 — 8 0 } 【 者简介】 作 冯莉(9 1 )女 , 18一 , 中国防卫科技学院讲师 , 研究生 , 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 。
17 1
这类 用法 都 是 对 称 的 ,主 要 就 是 因为 存 在 事 实 上 的对 称 可 以 指 事 物 的侧 面 、 面及 全 方 位 的 表 面 , : 下 如
在 下 结 另一 未 知 领 域 , 此 来 认 识 未 知 对 象 。 因此 , 们 的 日常 生 活 即在 “ … … 上, ” 构 中 的对 称 及 不 对 称 性 。 以 人 会 话 中充 满 了 隐喻 , 使 在 严密 的科 学 语 言 中 也 随处 可 见 。 即 18 9 0年 。 国生 成 语 义 学 家 乔 治 ・ 柯 夫 ( ereL kf 美 莱 G og ao ) 和 英 国哲 学 家 马克 ・ 翰 逊 ( r oosn 约 MakJhno)联 手 推 出 的 专 著
一
、
现代隐喻理论
性 , 是 我 们 知 道 ,上 ” “ ” 汉 语 中 的词 类 属 性 比较 复 但 “ 和 下 在
杂 : 们 既 可 以 是 方 位 名 词 , 可 以 是趋 向 动 词 ; 它 又 由于 二 者 所
既有 复 合 词 , 有 短 语 结 构 , 又 传 统 的 隐 喻 理 论 将 隐喻 看作 是 一 种 语 言 现 象 ,是 一 种 用 构 成 的语 言 结 构 也 具 有 多 样 性 : 于修 饰 话 语 的修 辞 现象 。但 是 , 认 知 语 言 学 中 。 喻 不 仅 仅 因 此 在 考 察 它 们 的 用 法 时 应 该 就 其 所 属 词 类 和 构 成语 言 结 构 在 隐 上 、下 在 是一 种 语 言 现 象 , 更 重 要 的 是一 种 人 类 的认 知 现 象 。它 是 人 的不 同 分别 加 以讨 论 。这 里 仅 仅 考 察 “ ”“ ” 作 为 方 位 名 它
三 、 与不对称 对称
( ) 称 性 。 “ ” “ ” 对反 义 词 最 初 是 用 来 表 示 实 际 一 对 上 、下 这
《 们 赖 以 生存 的 隐 喻 》 书 指 出 : 类 的 思 维 过 程 在 很 大 程 我 一 人
度 上 都 是 隐 喻 性 的 。因 为 我 们 赖 以思 维 和 行 动 的 普 通 的 概 念 空 间 中 客观 存 在 的两 个 彼 此相 反 相 成 的方 位 概念 : 以某 个 具 体 体 系 本 质 上是 隐喻 性 的 , “ 喻概 念体 系 ” 即 隐 。我 们 以 一 个 概 念 事 物 为 界 限 ,高 出界 限的 一部 分 空 间 以及 界 限本 身 所 占据的 空
去 理 解 和 构 建 另 一 个 概 念 .于 是 也 以一 个 概 念 的 词 语 去 谈 论 间 为 “ , 于 界 限 的另 一部 分空 间 为 “ ” 因此 。 被 用 于 表 上”低 下 。 在
另 一 个 概 念 , 就 是 “ 念 隐喻 ” 这 概 。并 把 概 念 隐 喻 分 为 三 种 类 示 具 体空 间方 位 时 , 只要 客 观 现实 中对 称地 存 在 相应 地 事 实 , 二
摘
要 :上 ” “ ” 是 一 对 表 空 间概 念 的 词 语 , 们 常 常 映 射 到 其 它 非 空 间 领 域 , 示 时 间 、 级 、 围 、 作 行 为等 意 “ 、下 本 它 表 等 范 动
义 。而在 这 个过 程 中 , 为 人 类 重 要 思 维 方 式 的 隐喻 起 到 了 决定 性 作 用 。 是 , 实 际的 语 言现 象 中 ,上 / ” 不 总是 对称 出 作 但 在 “ 下 并 现 的 。文 章 把 研 究对 象 限 定 在 “ … … 上 / 结 构 中 , 过 对 它 们 在 聪喻 意 义 的 使 用 中表 现 出 来 的对 称 与 不 时 称 现 象 , 中 分 在 下” 通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