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制的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江西科技学院信息工程

合集下载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通知-教师厅[2014]5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通知-教师厅[2014]5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通知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通知教师厅[201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和有关申报遴选要求,经高等学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会议遴选,并经网上公示,确定华东师范大学“德业双修的卓越中学教师开放式养成计划”等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具体名单见附件)。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有关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工作,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和项目方案,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在招生选拔、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改革项目顺利实施。

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为契机,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要加强对改革项目承担高校的指导,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并对参与改革项目的中小学在办学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教育部委托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负责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改革项目的指导、咨询服务等。

实行改革项目承担高校动态调整机制,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对实施成效显著的,予以相关倾斜支持;对检查不合格的,将取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资格。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一、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序号高校名称项目名称1 华东师范大学德业双修的卓越中学教师开放式培养计划2 北京师范大学本—硕一体化的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3 东北师范大学基于协同、追求融合的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探索4 西南大学“三段五级”UGIS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实践5 华中师范大学卓越中学数字化教师培养6 陕西师范大学基于”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卓越中学教师培养体系建设7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8 华南师范大学卓越中学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9 浙江师范大学基于UGS教育共同体的实践创新型中学卓越教师培养10 南京师范大学地方高师本硕贯通教师教育模式探索11 福建师范大学基于“名师实验班”培养模式探索中学卓越教师培养新路径12 江苏师范大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中学卓越教师的探索与实践13 西北师范大学语数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14 湖南师范大学4+2本科-教育硕士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15 河北师范大学实践型教师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16 山东师范大学实践取向本硕一体化的卓越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17 安徽师范大学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改革18 云南师范大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19 哈尔滨师范大学打造“精品师范”培养“卓越教师”20 上海师范大学语文教师教科一体化培养21 四川师范大学西部复合型卓越中学教师培养综合改革项目22 河南大学以国家级示范项目为依托的中部地区卓越中学教师“三市百校千导计划”改革实践23 贵州师范大学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4 江西师范大学基于专业领导力的中学高端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25 山西师范大学实践取向的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生物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二、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序号高校名称项目名称1 东北师范大学全科型精英式未来小学教育家培养的理论与实践2 首都师范大学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路径的研究与探索3 天津师范大学“U-G-S”模式下小学教育专业多能型、研究型教师培养探索4 上海师范大学面向教育国际化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5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公费定向农村卓越小学教师培养6 杭州师范大学师德•师能•师艺并重的小学卓越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7 大连大学“1+X”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实践研究8 重庆师范大学基于UGIS联盟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9 南通大学定向培养初中起点多科性小学本科卓越教师模式探索10 临沂大学“校地联盟”协同培养农村小学卓越教师新模式探索11 哈尔滨学院协作共同体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基于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的诉求12 吉林师范大学“全科发展,学有专长”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创新设计13 华南师范大学卓越小学教师“学训研”共同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4 内蒙古科技大学构建民族地区“三位一体”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探索15 贵州师范大学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改革16 楚雄师范学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17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于“实践取向”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18 青海师范大学西部农牧区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19 海南师范大学综合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理论与实践20 合肥师范学院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三、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序号高校名称项目名称1 南京师范大学鹤琴之旅—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2 浙江师范大学保教融合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3 北京师范大学“优能型”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的探索与构建4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实践型卓越幼儿园教师融合培养5 华中师范大学中澳合作办学:国际性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探索6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卓越男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7 长沙师范学院“2+4”模式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8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于园校共融理念的幼师分园实践9 西北师范大学西部幼教精英培养计划10 江西师范大学基于“六P式素养结构模型”的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1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卓越学前教育双语师资闽台协同培养计划12 沈阳师范大学贯通式“三性合一”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13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研训一体,全称能力递进”多方协同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14 陕西师范大学基于”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建设15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地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16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幼儿教师卓越化培育工程—两校联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17 广西师范大学民族地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创新实践18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职前职后融通的幼儿园教师“双导师制”学前师资培养19 山东女子学院幼儿园教师协同培养综合改革实践20 西南大学“三级立体大课堂”卓越幼儿园教师行动计划四、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序号高校名称项目名称1 同济大学国际合作背景下中职师资“四位一体”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四位一体”协同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卓越师资的改革与实践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双师型”电子信息类职教师资培养4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校-企-校”协同育人、“一-二-三课堂”立体设计—卓越职教师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5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研究与实践6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理实交替式”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探索与实践7 湖北工业大学中职“双师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8 河南科技学院农科类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改革与实践9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基于“TLD-T”理念的美术与设计类卓越中职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卓越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10 湖南师范大学探索五、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序号高校名称项目名称1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探索2 重庆师范大学复合型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与实践3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医教结合、学科融合的复合型特殊教育卓越教师培养4 郑州师范学院地方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培养卓越特教教师的改革与实践5 泉州师范学院跨学科多领域协同培养卓越特殊教育教师。

基于科研导师制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基于科研导师制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基于科研导师制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特殊意义,其中科研能力的培养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完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培养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成为与国际高校培养模式接轨的有效途径。

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教师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大部分高校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基于这样优越的条件,依托科研导师制,指导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国内外科研导师制实施概况国外有“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改传统“教”模式为“导”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和持续发展能力。

15世纪初英国“新学院”创办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起初用于研究生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各大高校效仿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将导师制推广用于大学生培养。

我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起步较晚,实施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理论脱离实践,科研精神培养缺乏,创新能力教育缺失等。

在国家发展对创新型科技人才需求迫切的态势之下,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模式受到了挑战,促生了国内多所高校率先推出了科研与教学改革。

为发展科技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实施本科生科研培训方案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课题,中国高校中的科研导师制应运而生,多所高校尝试为本科学生配备全程的科研导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所谓科研导师制,是以项目为抓手,科研为纽带,导师主导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促进教师在科研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集中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层次教师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具备科研素质的学生,营造全员具备浓郁科研意识和学术氛围。

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于2011年率先在学校实施科研导师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探索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探索
科生 导 师制 的实施 孤立 起来 。 全人 教育 理念 的核 而
况下 , 也许 尚不突出 , 但伴 随着扩招 , 学生规模“ 巨 型化 ”高 校 E益 庞大 而 复杂之 后 , 、 t 问题 就 不容 乐观 了。动辄上万人的高校学生群体 , 单靠数量有限的 班主任或辅导员已不可能做到深人细致 ,因此 , 在 增加辅导员数量 、强化班主任工作力度 的同时 , 明 确专业课教师所负有的教书育人责任 , 实现“ 教书” 与“ 育人” 的完美结合 , 目前高校挖掘 自 是 身教育潜 力 、 升学 生 管理 工作 实效 的可行途 径 。针 对这 一 提
导师 制工 作模 式
大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高校的学习
和生活中是 以整体的人而不是单面的人行动的 , 因 此, 高校人才培养不应画地为牢 , 自我设限 , 需要对 学 生发展全 面关注 。 正是 在这一意 义上 , 科生导 师 本 制所致力 的师生全方位互 动 ,强 调教师对 学生诸 如
毕 业设 计 的任 务导师 制 , 也不 同于研 究生 阶段 的科
研导师制 , 是融教学与学生培养于一体的高等教育
长期 以来 , 国高校 实行 的是 以专业 年级 班级 我
制为主体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思想教育工作主要
由学 工系 统 的班 主任 或辅 导员 去做 , 而专业 教 学工
新模式 , 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 的学生教育管 理理念 , 有助于弥补传统高等教育中教学与学生思 想教育管理相脱节的缺失 , 在我 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发 展 阶段将 日益 显现其 优 势与 活力 。 近年来 , 高教界虽然对本科生导师制做了大量
江 西理 工大 学学报
2 1 年 4月 02
四个方 面 : 是 培养 整 全 的人 ; 一 二是 实 现 创造 个 性 的 展 示 ( xrs oeef ravl)三 是 促 进 学 习 E pes nslcetey ; i

依托导师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依托导师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完 善 自我 的过 程 ,也是 克 服挫 折 、调 整心 态 、 不断 进 取 的过 程 。在 这 个过 程 中 ,学生 的 心理 素质 无 疑 会得 到提 高 。
二 以导 师 制为 依 托 的 大 学 生课 题 研 究 的 有 益 尝 试
1. 院重 视 开 展 大 学生 课 题 研 究 活 动 学
重庆科技学 院是依托石 油 、冶 金、机械 、电子行 业为办校特 色 ,大力培 养具有 显著工程实践 能力 的应 用型本科 院校。从这 些行业对 人才的需 求来看 ,它 们 注重学生 的能力和素质 ,尤其 是需要具有创新 思维和 创新能 力的大学生 。培 养创新 人才是高等学 校的必然 选择 。能力 的培养应从学 生进校就 开始 ,这样他们 才 能接受 由易 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到深 的实践能力训 练 ,以培养 探索 未知 创造 求新 的实 践 … 。 随着 导师 制 的 全面 推行 ,导 师 制在 培 养 大学 生 创 新方 面 的 作用 越 来越 大 ,为 了培 养 大批 创 新型 人 才 ,我校全面推行 了导师制 ,导师在学 校培养和 造就 高 素质 人 才方面 担 负着历 史 重任 。
本 院高度 重视大学生开展科技 活动 ,积极 支持学 生 参加课题研究 。主要作 法有 :一 是在人才培养方 案 中 ,明确要 求大学 生必须修 满素质拓展教育 中的学分
专 门的组织机 构 ,学校有 专门机构负责 申报项 目、督 促检查 、组织 终评 等工作 ,为学 生参加课题研 究提供 1 有利 于培 养学生 的创 新 能力 . 2 ] 通 过科技 立项 ,在导 师 的指导 下开展 科研 活动 , 了组织保证 l 。 2. 强 实 践教 学 , 激 发 了 大 学 生 课 题 研 究 的 积 加 方面 利 于培 养学 生对 问题 的认 识能 力 ,另一 方 面 也利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 能力 。例如 , 自应本 2 0 极 性 06 学 院为 了激 发学 生 参加 课题 研 究 的积极 性 ,制 级学生通 过 申报 “ 流调速系统 仿真研究 ”项 目,对 直 仿真原理 有 了全面 、清楚 的认 识 ,在仿真 过程 中通过 订 了新 的人才培养 方案 。一 是开展教学改革 ,加强实 分析 各 种 不 同的 波形 ,使学 生 对调 速 原 理理 解 得 更 践教学 。在强调课 程 内容 的研究性 、理论性 、结构化 加透彻 ,同时 ,也培养 了学生 的创 新精神 。课题立项 的 同时 ,还加 大 了实践性 教学在 课程 体系 中的 比重 。 可 以使 大学 生 自由地 进入 各 种 学术 领 域 ,促 进 学 生 尤其是在 开设理论课程 的 同时 ,增加 了综合性 、设计 对新 知 识 的追 求和 探 索 ,在 实 践 中不 断 地 发现 和解 性实验 ,在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研 究过程 中,鼓励学 决新 问题 ,这 样将 会有 效地 激 发学 生 的创新 精 神 。 生在 实 践 中运 用 知识 解 决实 际 问题 ,激 发 了学 生 研 究探索 的积极 性 。二 是建立 了综合性 、设计性实 验平 2. 有利 于提 高学生 的实践 能 力 自应本 2 0 0 6级 四名学 生在完成 科技创新 项 目中 台 。为 了鼓励大学生参 与设 计研究 ,学院开放 了实验 方 面提 高 了实践 能力 ,另 一 方面 提高 了综 合解 决 室 ,建立 了实训 基地 ,并根 据各 二级学 院实 际情 况 , 问题 的能力 。 由于进行项 目试做 ,要 经常深入 调速实 增 设 了大学 生 科 技创 新 实验 室 ,学 生 可 以在 课外 时 验 室 等 实践 场所 进 行 实 际操 作 ,这 样有 利于提 高 其 间 到实验 室独 立完 成 自 己的项 目,使学 生 在 课堂 有 动手 操作 能 力 。 因学 生在 研 究过 程 中会 遇 到各 种 各 理 论 ,课 下有实践 ,从 而大大激 发了学 生参加课题研 样 的困难 ,需 要不断地想办 法去解决 ,这无疑 会锻炼 究 的兴趣 。三是建立导师 制。导师 专门负责指导学生 进 行 课题 立 项 和完 成 科研 项 目,为 提 高学 生 的科研 和提高 他们 综合 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

民办院校大学生个性化教育途径研究——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

民办院校大学生个性化教育途径研究——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
民办院校大学 生个性化教 育途径研 究
— —
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
陈 群
( 江西 科技 学 院商 学 院 ,江 西 南 昌 3 3 0 0 9 8)

要 :大 学 生个 性 化教 育 是 我 国高 校素 质 教育 的根 本要 求 ,是 培 养 现代 化 建设 事 业 中创 新 人 才 的需 要 。锦 涛 同志 在 党 的十 八大 政 治 报告 中强
减少画法几何部分内在教学中恰当地灵活地运用直观手段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容画法几何比较抽象直接运用少职业院校学生学习难度大因化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帮助其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此删除了点线面投影的教学内容轴测图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教学际绘制为主感兴趣的学生模仿可以草绘即可也可以作为知识技能效果
3 . 1 因材施 教 ,建立 个人 成长 导师 制
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教 学原则 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 异。大学 教育 自 然 离不开这一原则。然而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基本上是 教师 的一 言堂 、 满堂灌 、教 师只负责教学 ,上完课意味 着教 学任务的完成 。 至于学生是否愿意接受 ,是否接受得 了,接受到什么程度 ,大部分教 师对此是无所谓 的 ,所以根本谈不 上知其 学生的 “ 材 ”, 知其个别 差异 ,知其个性 。反过来 ,一个不知学生之 “ 材” 的教师又如何 能对 学生进行有针对性 的个性教学呢?可见因材施教在高校里实际上大多 成为 了一句空话。究其原 因;一是在于没有太大的教学压力 ,因而也
相对来讲 ,民办学 院学生更具有独立的个性。在相对 自由的大学 生活中,由于大部分时间 由学生 自己支配 ,一方面造就了他们 的创造 空间和发展 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对 自身进行 有效 的管 理 ,他们 出于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按照 自己的 目标和愿望去发挥和 表现 自身的潜力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缺少大局意识 、团队意识 , 表现 出自 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特点 。

2016年江西省教学改革立项课题

2016年江西省教学改革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 优化科研平台资源管理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天文学的Ⅱ类通识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综合性创新实验教学研究—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为例 《无处不在——传染病》慕课课程建设与实践 基于新媒体的翻转课堂在大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高校艺术类专业中的应用研究——以《新媒体艺术》为例 项目驱动模式在《针织服装设计》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碎片式学习”辅助《生物化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研究 翻转课堂在《档案文献编纂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土建类专业建筑法规课程参与式全程案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误差理论”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网络平台的循证医学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及其考核方法的研究 高等院校设计伦理教育浸润式教学研究 以互动式网络研究型教学模式跟踪和评估《疾病与免疫学》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文化和学习习惯的视角 基于移动端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 案例情景下的SP教学模式在康复治疗专业的创新研究及探索 “翻转课堂”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教学法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科研融入教学在《先进材料制备技术与加工工艺》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协同创新体系下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理论释惑与现实解惑: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互助知识共享价值共建教学模式研究 中外高校机械类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引导相结合的对比研究 “翻转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性院校人文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法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长跑“4+2学期”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课程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探索——以《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为例 基于“三个一”理念的大学体育游戏教材创新研究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建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本科院校结题情况公布10

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本科院校结题情况公布10
李先跃
湖南女子学院
王丹、王春梅、刘是今、杨芳
合格
69
XJK013QTW001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公开与新闻处置研究
田华
湘潭大学
梁海燕、段王洁、邱灿、刘晓丽、覃岚、刘中望、蒙志军
合格
70
XJK016ALL001
走向整全的人:一种生命论的教育哲学家
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
樊杰、刘向辉、张福华、黄鑫、申斐、孙意远、熊金菊、刘莉、彭庆
姚力之
湖南城市学院
文巧平、熊分岸、何静令、钟真、曾芝兰、张小云
合格
49
XJK015CJG002
日本私立大学治理机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借鉴研究
蔡利妮
湖南城市学院
匡艳、方琦、刘纯一
合格
50
XJK014BGD010
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田旺兰
湖南城市学院
蒋练军、邓曙光、李梦醒、蒋冬初、肖湘
汤放华
湖南城市学院
何亮云、阳红珍、宁启蒙、薛姝、胡亮才、曹国辉
合格
42
XJK015BGD01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职业化转向研究
刘祥友
湖南城市学院
彭龙英、钟应春、臧志文、何妤娜
合格
43
XJK014CGD009
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工程方向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提升研究
刘洋
湖南城市学院
合格
56
XJK014BXL004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
曹十芙
湖南农业大学
胡义秋、黎志华、朱佳、刘文俐、银小兰
合格
57
XJK015CMZ0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仍以教师主动传授知识学生 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占据主流。这种教 学方式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如学生没有发挥主观 能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同时,存在一部分教 师的思路相对传统狭窄,创造性和创新性不强,很大程度上不 能激发学生创 新 能 力,并 且 还 容 易 造 成 学 生 思 维 滞 塞。 因 此,
培养方式,同时通过导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
科研项目中去,或者参与导师的知识产权研究,或者参与一些
科技创新竞赛等多种途径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与行业企业进
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战平台,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工程项
目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发挥科技创
新竞赛平台的作用,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一个检验平台。建
建立大学生符合本学院学生基本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
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 四)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入学生创新能力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通过相应的教学
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定向配置导师的方式解决学生
创新难的问题。很多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找不到
创新的支撑点,感 觉 无 从 下 手。通 过 建 立 导 师 库,实 施 导 师 制
关键词: 导师制; 创新教育; 体系研究; 实践
一、研究意义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在高等教育 创新内涵式发展的今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大学教 育改革的重要命题。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 主导作用,建立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 培养,推动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构建合作与互动的育人机制, 形成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建设与教 学应用型大学相符的优良学风,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书育人环节 中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本科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本科 生导师制有利于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 养的制度化,有利于扬弃高校传统单一的学分制内在流弊,有 利于高校师生建立起良好多样性的沟通机制。深入推进本科 生导师制彰显了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对加强制度 建设,创新指导模式,构筑科学的激励和评价体系有着不可或 缺和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 ( 一) 丰富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通过该体系的实施,争取让高校取得一批成果。在每年的 新生中择优录取,通过笔试和面试,成立创新班。在创新班中继 续实施科技创新小组,贯彻执行导师制教学,依托学院现有的二 十余项科技创新竞赛的优势,尤其是挑战杯竞赛和创青春创业 创新大赛,鼓 励 引 导 学 生 参 加 这 些 科 技 创 新 竞 赛,做 到 以 赛 促 学、以赛促创新。争取一年内在创新班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小 组,形成有实效的导师制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改革,形成创新 班的仁慈啊培养方案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的实施方案。 ( 二) 营造大学生课内外创新氛围 通过实施导师制创新教育体系,在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创 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生课内外科 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块,提高学生的课内外创新兴趣,通过各种 途径,加强创新的宣传,形成一批学生创业创新的典范,同时形 成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管理办法。通过科 技创新活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最后形成创新活动的示范效应,创新活动 不仅在信息类专业学院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延伸到了课 堂外。其它相关专业学院可以参考我院的实施方式方法,开展 创新活动,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的提升,借 助我院与合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就业质量的改 善,提高学院和学校的影响力。 ( 三)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科技风 2019 年 9 月
科教论坛 DOI: 10.19392 / j.cnki.1671-7341.201925070
基于导师制的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江西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彭吉琼 金 欢 王 芳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
摘 要: 随着万众创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有力新手段,它是适应当前 新形势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深化本科生创新教育管理改革和培养优秀的本科生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导师制的创新教育体系研究意义着手,提出基于导师制的创新教育体系研究的研究目标,然后详细阐述实现该教育体现 结构的措施和实现方法,最后给出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大学生创新教育发展与素质和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依托,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 二) 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 1) 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为致力于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管理保障。
( 2) 成立大学生科创能力培养的组织,成立以学院为主导
的科创领导小组。制定大学生科创能力培养规划,具体流程和
相关激励措施,对学生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督促和沟通。组织机
构从院挂点领导、创新教师到学生,结构完善、分工明确,有效
形成了合力,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项目的落实
实现了有效管理。
( 3) 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形成兴趣驱动项目,所有科技创
新项目的创意点均来源于学生,并自由组建团队,学生自有成
立创新工作室,对于成熟的创新工作室,学院给予扶持和帮助,
并聘请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
形成措施激励政策导向。比如在本科就读期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凡
参加省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者,可在评优评
立学生学习小组—学院科技创新小组—大学生创业的三级孵
化机制,解决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途径困难的问题。
三、具体实现
( 一) 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围绕培养创造 性 人 才 的 需 要,以 激 发 创 新 兴 趣,培 养 创 新
思维,以兴趣指导、项目驱动、过程管理、成果导向为核心,以组
织协调、教师辅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评价激励五大平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