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珙县蚕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合集下载

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探讨

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探讨

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探讨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宜宾市蚕桑产业比较优势,使其更好更快发展,通过对宜宾市蚕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总结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空间较大,具有自然条件适宜、政策环境优越、产业机制良好、蚕桑科技先进的发展优势,同时存在生产方式陈旧、科技推广缓慢、风险阻碍变大、从业人员老化等问题。

提出了创新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加大科技示范户培养力度、广泛开展科技培训等发展对策,以为宜宾市乃至全国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经验。

关键词蚕桑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四川宜宾蚕桑产业是宜宾市“十二五”规划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是丘陵山区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业产业。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战略推动下,宜宾市蚕桑基地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养蚕科技水平大幅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初见成效,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近几年发展,宜宾市已成为四川省三大优势蚕区之一[1-2]。

1 宜宾市蚕桑产业生产概况2012年,全市蚕桑面积2.70万hm2,全市蚕桑发种量37.76万张、总产茧量13 443 t(表1)。

桑园规模、发种量、产茧量全省排名第2,全市蚕桑综合产值10.7亿元(含桑园综合开发),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5元。

蚕区主要集中在高县、珙县、兴文县和宜宾县4个“万担茧县”,占全市蚕茧总量的95%,其中,高县和珙县分别产茧5 500、5 000 t,分别位居全省基地县第2、3位。

全市有养蚕乡镇100个,其中产茧50 t以上的乡镇37个,发种量、产茧量分别占全市的91%和91.7%;有养蚕村687个,其中产值上100万元的村147个;有养蚕农户6.3万户,其中年收入5 000元以上户2.85万户。

2 宜宾市蚕桑生产优势2.1 适宜的自然社会环境宜宾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湿度大、日照少、风力弱等特点。

全市年均气温15.0~18.3 ℃,无霜期335~355 d,年降雨量850~1 500 mm,年日照950~1 180 h。

坚持融合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蚕桑基地

坚持融合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蚕桑基地

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建设现代蚕桑基地珙县人民政府【期刊名称】《四川蚕业》【年(卷),期】2017(045)004【总页数】2页(P6-7)【作者】珙县人民政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珙县位于四川宜宾南部,海拔310~1642m,幅员面积1148.13km2,辖11镇6乡,农户9.27万户34.64万人。

近年来,珙县紧紧围绕国家级农业蚕桑标准化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等战略部署,突出“创新转型、融合发展”主题,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实施全域绿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2016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16.5万亩,发种16.18万盒,生产鲜茧6834.5t,同比增长6.3%,蚕农养蚕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23.58%,蚕业综合产值达到9.18亿元,同比增长6.86%,蚕农户均增收3958元,同比增长36.67%。

今年春夏蚕桑生产呈现发种增加,单产、质量、价格创历史新高,蚕农大幅增收的可喜局面,截止8月底全县已发种13万张,产茧5549t,蚕农茧款收入达2.5亿元,同比户均增收3800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蚕桑产业成为珙县农业特色支柱产业。

1 坚持科学定位,产业发展强基础1.1 抓好规划落实围绕融合发展理念,按照县委、县政府蚕桑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发展十年规划,以实施“一区一园七带”(省级现代农业〈蚕桑〉融合示范区、桑枝食用菌产业园、绿色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工作为抓手,强化蚕桑专业大镇(乡)、专业大村、专业大社建设。

2015年以来,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8500万元,高标准打造现代蚕桑基地,形成了一批“千(百)万元村”生产基地集群。

到 2020年全县桑园基地面积将达到20万亩,具备50万担(2.5万t)生产能力,蚕桑产业工农业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建成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大县。

1.2 强化组织推动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四大家联系农业工作领导为副组长的珙县现代蚕桑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县领导挂帅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指挥部,加大蚕桑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和督查指挥力度。

蚕业产业化工作总结

蚕业产业化工作总结
保障国家安全
蚕丝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 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蚕业产业化有助于保障国家 蚕丝供应的稳定性。
我国蚕业产业化的现状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蚕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已形 成了涵盖桑蚕养殖、蚕丝生产、 纺织服装、家居用品等环节的完
整产业链。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在蚕业生产领域拥有丰富的 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为蚕业
化率。
推广先进的养蚕技术
03
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推广先进的养蚕技术,提高
生产效率。
蚕业科技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计划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科技人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科技人才的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积极投身蚕业科技创新事业。
这一体系涵盖了桑蚕养殖、蚕丝生产、纺织服装、家居用品 等多个环节,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效益和增强国 际竞争力为目标。
蚕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蚕业产业化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 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水平。
提升产业竞争力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蚕业产业化能够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04
蚕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
产业结构不合理
蚕业产业结构单一, 缺乏多元化发展。
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 ,缺乏差异化发展。
传统产业所占比例较 大,新兴产业未能得 到有效发展。
技术水平落后
蚕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缺乏创 新。
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科技转化率 低。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推广难 度大。
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力

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抓好当前蚕业生产工作的通知

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抓好当前蚕业生产工作的通知

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珙府办发〔2006〕27号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抓好当前蚕业生产工作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相关部门:为切实抓好当前蚕桑生产工作,全面实施珙县蚕桑生产百万元村工程建设,打造优质蚕丝品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县政府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领导力度,扎实推进蚕业跨越式发展。

为此,现就抓好当前蚕桑生产工作通知如下:一、扎实抓好万亩育苗栽桑工作。

育苗栽桑是蚕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是蚕农增收的重要来源,是培育龙头企业的关键举措。

所以各乡、镇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组成强有力的班子,派出精干人员,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督促机关干部、驻村人员、村社干部深入第一线,落实育苗面积,培训育苗技术,如期完成1万亩育苗任务。

1凡是没有完成育苗栽桑任务的乡镇,除年终不能评为蚕业工作先进集体、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同志不能评为蚕业工作先进个人外,还要到县政府进行专题述职,并在全县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二、扎实抓好春蚕种的订种工作。

春蚕发种、产茧均占全县的三分之一,是蚕农增收的主季。

春蚕失败,全年失败。

所以各乡、镇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力以赴,科学安排,尽快把春蚕订种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蚕农增产增收。

如果乡、镇没有认真组织力量进行宣传,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抓落实,没有完成订种发种任务,造成蚕农机遇丧失而减收的,县政府将对其进行通报批评。

三、扎实抓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

各乡镇政府要配合业务部门全面实施蚕病统防统治。

蚕业生产具备一定规模后,蚕区相对集中,为蚕病的发生与漫延创造了条件。

而蚕病统防统治能控制病原,及时、有效杀灭病原,清洁养蚕环境,是防治蚕病发生与漫延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单产,增加蚕农收入的关键环节。

各乡、镇要安排好时间,根据业务部门的工作需要,适时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给予支持,把蚕病统防统治工作切实做深、做细、做透,让蚕农在无病环境中养蚕,实实在在获得高产、稳产、丰产的好效益。

关于蚕桑产业链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蚕桑产业链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河南农业2023年第16期件。

同时,这种特性也成了桑树病原体的一种可以传染的媒介,在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原体的扩散速率会加快。

除此之外,各种自然灾害都会给桑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另外,工业园区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也会对桑树造成一定的污染。

因此,养蚕的天然风险大。

在此期间,这些天灾主要针对桑树的成长收获阶段,一旦出现天灾,不但会对整个养蚕行业造成伤害,也会对那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养蚕农户造成极大的负面 影响。

(二)市场风险大蚕茧产品是一种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它的价格决定着它的价值。

当然,它会受到价值规律的限制,供求关系的改变会导致价格的波动。

但农户们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会涨价,什么时候会降价,这也是在蚕茧上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

这里的气候对桑树来说是极好的,桑林繁茂,蚕桑产业拥有丰富、高质量的桑叶。

总体而言,河南省的自然环境使得桑蚕可以批量养殖,有利于实现集约化、连续化生产,且养殖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相对于全国其他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农业劳动力资源优势种桑、养蚕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河南农业劳动资源相对充足。

河南省发展蚕桑产业不仅可以保证农民的劳动安全,而且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蚕桑种植,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脱贫致富。

(三)市场优势随着河南省以及中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东CANYE KEJI蚕业科技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河南农业2023年第16期很大,所以,蚕桑产业的综合应用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能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河南省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满足多样化的需要为目标,建立一个既有市场竞争又有技术革新的蚕桑行业,使整个蚕桑行业保持稳步、快速的发展,在充分提升农户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加快省内产业化、产业链形成的进程。

以园区建设引领珙县蚕业创新发展

以园区建设引领珙县蚕业创新发展

22《四川蚕业》2019年第4期以园区建设引领洪县蚕业创新发展代家权(琪县人民政府蚕桑办,四川琪县644500)琪县是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县、省级贫困摘帽县、“6・17”地震重灾区。

近年来,我县以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把蚕桑基地建设融入国家生态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全力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19.66万亩(1.31万hn?)、发种18万张,产茧8285t,农民茧款现金收入3.95亿元,蚕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产值达到14.49亿元。

预计2019年底全县桑园面积达20.6万亩(1.37 hn?),产茧达9000t,农民茧款现金收入达4.5亿元,蚕业综合产值达18亿元。

具体做法是:1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园区发展建设目标1.1坚持问题导向,对标补短板近年来,在省、市农业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琪县蚕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丘陵山区现代蚕业发展的典型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

但对照园区建设的要求,琪县蚕业产业链条不完整、综合效益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必须正视和解决,琪县蚕业才能有大的提升和发展。

1.2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理念,明确园区建设方向重点按照《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关于印发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评分标准》,通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我县将现代蚕业园区核心区确定在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蚕桑科技推广水平较高、群众积极性很高,有川南蚕业重镇之称的底洞镇。

园区建设为解决琪县蚕业发展的短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照园区建设的要求,琪县底洞省级现代蚕桑产业园区建设将立足改革创新,以三产融合发展为载体,突出“创新转型、绿色循环”发展主题,到2020年:建成全域高标准农田种养循环兼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等农业新形态为核心,形成集中连片、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培育出集现代种养、加工物流、科技研发、创新孵化、综合服务和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万亩集中连片蚕桑产业园1个,其中桑蚕综合种养核心区面积3000亩(200.00hm2)以上。

珙县孝儿镇蚕桑产业发展谱新篇

珙县孝儿镇蚕桑产业发展谱新篇
《四川蚕业》 2012 年第 2 期业发展谱新篇
李要君
( 珙县人民政府蚕桑生产办公室,四川 珙县 644500 )
2012 年, 珙县孝儿镇抢抓四川省现代农业千 亿增收工程和宜宾市丘陵山区十万亩蚕桑循环产业 带建设发展机遇,将壮大蚕桑产业作为特色富民的 战略举措来抓, 提出了 “农业特色化、 特色产业 化、产业基地化 ” 的发展思路, 规模化发展蚕桑 产业,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发展,以强硬的工作姿 态和严谨务实的作风,强势推进蚕业发展,谱写了 孝儿蚕业发展新篇章。 1 围绕蚕业发展规划,助生产指标大增长 2012 年孝儿镇编制完善了 《蚕桑优势特色效 、 《蚕业百万元专业村五年建设 益农业发展规划》 规划》 和 《孝 儿 镇 巴 蜀 蚕 桑 产 业 第 一 镇 发 展 规 》 、 《孝儿镇万亩蚕桑循环产业带建设实施规 划 ,明确了蚕业发展的长远和近期目标。 围绕全 划》 年蚕业生产目标任务,镇政府及时将任务分解落实 到村,明确考核奖罚办法; 同时,要求各村把任务
牌、增加供给。 4. 3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加大桑资源产品的宣传, 增加广大民众的认知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桑 产业发展壮大。 4. 4 桑资源开发利用相关产业具有技术性强、 惠 民量广、产业链长、带动面广、商品率高、绿色环
色、环保意识,杜绝任何添加剂,真正体现天然环 保安全的理念。 参考文献
[ 1] 梁贵秋等. 浅谈桑葚酒的配制工艺与营养成份 [J] . 中国蚕业,2011 ,( 32 ) 4 : 70 - 73. [ 2] 孔孝龙等. 浅谈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 J] . 中国蚕 业,2010 ,( 31 ) 2 : 77 - 79.
是市场竞争力的观念,科学谋划,突出于早,注重 于实,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和强硬姿态 ,落实栽

党政重视 科技领先 强基固本 珙县蚕业发展实现六大突破

党政重视 科技领先 强基固本 珙县蚕业发展实现六大突破

党政重视科技领先强基固本珙县蚕业发展实现六大突破珙县政府副县长杨学东珙县是四川省“十一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划重点区域和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是国家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首批承接地,是四川省蚕桑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被纳入全省21个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

2009年,珙县蚕业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级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继续将蚕业产业作为全县农民稳定增收,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按照“科学发展、奋力跨越”要求,改变传统蚕桑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机制和思想意识,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蚕业,用适用的科技设施装备蚕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蚕业,用现代农业标准培育蚕农主体,用工业的理念发展蚕业,推进蚕业向规模化、经营化、集约化和工厂化发展,蚕业产业实现了“六大突破”。

一、党政重视,前沿指挥,产业投入实现大突破2009年,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整个行业出现疲软、萎缩的态势,珙县县委、县政府按照“抓宣传,保住桑树基础;抓科技,保住单产质量;抓开发,保住发展激情;抓营销,保住市场份额;抓投入,保住乘势而上;抓创新,保住‘三化’(工厂化、规模化、集约化)联动”的“六抓六保”工作思路。

加大领导力度。

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具体抓、负总责,站在讲政治、顾大局、促农增收的高度,扎实有效地加大蚕业产业领导力度;加大投入力度。

2009年在生产发展、桑园保护、设施建设、彩茧试养、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综合开发上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771万元。

其中,投入350万元,新建工厂化养蚕示范点5个,建设养蚕厂房近3000平方米;投入200万元,组织1000户蚕农参与桑园综合立体开发;投入560万元,加大优质蚕茧工程建设力度,投入250万元,拉动内需激活市场,消化5000万元的库存产品;投入350万元,加大科技兴蚕与养蚕设施改造力度。

加大督查力度。

蚕业领导小组和蚕业指挥部每15天组织一次目标督查,每月深入基层进行一次调研,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确保全年蚕桑生产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加大考核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珙县蚕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珙县课题组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茧丝价格波动导致蚕茧收购价格的下滑和五十年不遇的干旱天气,珙县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政策上给力,科学上助力,干群上聚力,力促蚕桑产业科学发展,高位奋进。

截至目前,全县发种12971张,产茧94571担,蚕农售茧收入达到1.47亿元,加上桑园套种、小蚕共育、桑枝食用菌、蚕沙等收入,蚕农总收入达到2.72亿元,同比增收4150万元。

全县行业产值达到6.28亿元,同比增收5817万元,增长10.19%。

一、政策上给力,再掀产业发展新高潮
(一)投入上强化。

2011年的蚕业产业化工作,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要求,结合珙县实际,科学创新投入机制,采取本级政府配套安排、龙头企业多元投入、涉农部门项目倾斜、乡镇政府打捆帮扶、蚕农集资投工投劳等五个方面筹措产业发展资金。

截至目前,全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4252.1万元,其中:龙头企业投入1500万元,县政府投入375万元,乡镇政府投入200余万元,蚕农筹资投劳近2177.1万元,争取到市委、市政府产业带建设资金235万元。

(二)政策上优化。

切实加大了政策的组装和投入力度,今年在蚕业产业化发展上,继续稳定对龙头企业培育、千百万元村建设、桑园综合开发和优质茧工程等10个方面的扶持政策。

同时,不断完善政府投入为导向、需求投入为依托、蚕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向上争取项目,政府配套补助,涉农项目捆绑倾斜,龙头企业重点帮扶,农民主体投入的办法,重点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蚕房”、“共育室”建设的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建设工厂化小蚕共育所6000平方米,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2005间,改建174间,全县标准化蚕房达到7500间,打造现代蚕业示范基地11个。

(三)责任上细化。

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发展模式,由大面积整体推进向养蚕大户推进转移,本着集中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级有关部门与乡镇全力抓的领导机制,及时解决产业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同时,严格考核奖惩。

在三冬生产、蚕茧秩序维护等关键环节上,采取全面检查与重点督导相结合的办法,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同时,强化养蚕技术专题培训和跟踪服务,严把消毒关、饲养关,全面落实了养蚕大户的建设协议、小蚕专业共育协议、共育设备资助服务协议的签订,提高了养蚕综合效益。

二、科技上助力,再上提质增效新台阶
(一)提高户共育规模。

将过去每季共育30—50张种的规模调整为每季共育150—200张种,用三年的时间将全县季共育规模150—200张种的工厂化共育户增加到200—250户,使每户共育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从而形成稳定的专业共育户。

截至目前,全县的小蚕共育面达到100%,共育三龄蚕达到100%。

(二)坚持“万病一把灰”和病虫害统防统治。

智溢公司投资100万元,新建一个年产生石灰粉4000吨的加工厂,全县蚕农100%的使用生石灰消毒防病,每张蚕种的用灰量达到20公斤以上。

全县实现统防统治的蚕桑主产村115个,占92%。

(三)加快优质蚕茧工程建设。

智溢公司采取反哺蚕农的办法,对优质蚕茧分别按照3元、6元、9元标准给予奖励,春蚕的平均单产达到41公斤,夏蚕的平均单产达到39.6公斤,创历史新高。

优质蚕茧茧粒数420-600粒,茧丝长提高到1100—1200米以上,上车率、茧舒率分别达到94%和85%。

(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大力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加大蚕业科技的创新、转化与应用力度,全面推进蚕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化、集约化和工厂化发展,全县小蚕共育到三龄达100%,重点村消毒防病达100%,
省力化养蚕达100%,优质蚕茧工程覆盖面达到90%以上,栽桑养蚕关键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全力打造“高单产、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蚕业”。

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班285期,印发学习资料2万份,培训蚕农2万余人次。

三、干群上聚力,再谱和谐发展新篇章
(一)打牢增收基础。

抓住全市10万亩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的有利契机,找准蚕业产业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带建设。

截至目前,已完成去冬今春新栽桑3500亩,今年秋季栽桑9600亩,确保全年新栽一步成园桑13600亩以上;完成标准化养蚕大棚建设680间、4.08万平方米;新建和改建工厂化小蚕共育室75间、6000平方米;完成项目区域内的公路改建18.6公里,硬化人行便道25公里。

(二)提高养蚕水平。

全面实现小蚕共育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化、桑园建设丰产化、养蚕省力化,同时逐步推进工厂化养蚕,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2011年,全县共打造示范基地35个,其中:孝儿镇中安村,成片集中、规范化新栽桑200亩,全年养蚕2150张,生产鲜茧1630担,蚕农售茧收入252.6万元,全年平均单产达到39公斤,小蚕共育100%,建设室外养蚕大棚50间;底洞镇楠桥村,年初调入“农桑14号”桑苗55万株,填空补缺栽桑550亩,全年发放蚕种2400张,生产蚕茧2016担,蚕农售茧收入322.5万元,平均单产达到42公斤。

工厂化共育小蚕100%,全村累计新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210间;曹营乡海棠村,新栽桑150亩,全年发放蚕种2300张,生产蚕茧1794担,蚕农售茧收入278万元,平均单产达到39公斤,建设小蚕工厂化共育所2间,新建室外养蚕大棚 21间。

(三)拓宽增收途径。

突出抓好桑园综合开发,全县发展桑枝食用菌种植示范村8个,分别为底洞镇楠桥村、芭蕉村,孝儿镇中安村,沐滩乡中山村、共腾村,曹营乡海棠村,珙泉镇大营村,恒丰乡武林村等,示范村全年共种植桑枝食
用菌菌袋35万个,开发主要品种有平菇、小香菌、鸡腿菇,大球盖菇、杏鲍菇等6个产品,桑枝食用菌产值达到455万元; 2011年,全县共间种紫红苕3000亩,黑花生5500亩,黑玉米2000亩,黑土豆3500亩,大头菜5800亩,黑豆1500亩,生产桑枝条6.8万吨,共计开发21300亩。

全县桑园综合开发收益已达5325万元。

(四)延伸产业链条。

建立健全从初加工到终端销售一整套产销体系,截至目前,共生产白厂生丝218吨,加工干茧1885吨,生产丝棉被6.55万床,蚕沙枕6500对,加工生石灰3500吨,工业总产值达到3.55亿元,实现税利1500万元,其中入库税收近1000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