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 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恒比消除和恒量消除、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等概念。
2.熟悉表观分布容积概念。
3.了解其他内容。
基础知识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
(二)主动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一)吸收 :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给药的途径:1.口服给药: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首关代谢、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从胃肠道进入肠壁细胞和门静脉系统首次通过肝脏时被部分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2.舌下给药:3.直肠给药:4.皮下注射及肌内注射:5.静脉注射和静脉点滴:6.吸入给药:7.皮肤、粘膜给药:(二)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局部器官血流量、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体液PH值、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
(三)生物转化(代谢):进入机体内的药物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生物转化的意义:灭活和活化。
2.生物转化的方式:i相反应: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n相反应:结合反应。
3.药物生物转化酶系:( 1)微粒体酶( 2)非微粒体酶4.酶诱导与酶抑制( 1)酶诱导:酶活性增强。
药酶诱导剂凡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或合成增多的药物。
( 2)酶抑制:酶活性降低。
药酶抑制剂凡能使肝药酶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四)排泄: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1.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球重吸收。
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肠肝循环):药物随胆汁流入肠腔内重新被吸收入血。
3.乳汁排泄:4.其它:唾液、汗腺等。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概念:(一)药物消除动力学:1. 恒比消除(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一、名词解释:1.药酶2.微粒体酶3.药酶诱导剂4.药酶抑制剂5.吸收6.分布7.代谢(生物转化) 8.排泄9.肝肠循环10.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11.血浆半衰期(T1/2) 12.坪值13.一室开放模型14.二室开放模型15.一级动力学16.零级动力学17.一级动力学消除18.零级动力学消除19.血脑屏障20.胎盘屏障21.生物利用度22.被动转运23.生物半衰期二、填空题1.药物必须穿透血脑屏障,才能对________________起作用。
2.药物的生物转化要靠________________的促进,主要是3.有的药物经_______随_______排入_______后,被肠腔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4.药物的消除包括_______、_______.5. 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它们以_______转运方式通过胃肠道粘膜吸收,其吸收速度和量与药物的_______和_______及胃肠道的_______有关.6.碱化尿液可以使苯巴比妥钠从肾排泄_______,使水杨酸钠从肾脏排泄_______。
7.多数药物在肝脏受_______的催化而发生化学变化.8.生物利用度是_______与_______ 的比例。
9.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药物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在体内_______、_______。
11.药物药理作用基本上取决于药物在_______的浓度,而药物的_______对此有决定性的影响。
12.欲加快药物的排泄速度可采取_______和_______的方法。
13.药物消除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__。
14。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15.药物经肝药酶转化后一般其药理作用_______,极性_______。
16._______和_______是导致药物作用消除的主要原因.17.按—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特点是其T1/2_______,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率_______,单位时间内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______.18.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排 泄途径
(一)肾脏排泄 (二)胆汁排泄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由
小肠上皮吸收,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 种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三)乳汁排泄 哺乳期慎用药物 (四)其他途径排泄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 一、时量关系
从胃肠道吸收 口服(per os): (1) 从胃吸收 (2) 从小肠吸收 (3) 从直肠吸收
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内吸收的主要因素
1. 物理化学因素 2. 生物学因素 (1) 胃肠pH (2)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3) 胃肠食物及其他内容物
3. 首关效应 (first-pass effect),又称 首关消除或首关代谢,它是指某些药 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 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生物转化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 遗传多态性所致差异 2. 环境因素 (1) 酶的诱导:苯巴比妥是酶诱导剂。 (2) 酶的抑制:红霉素是酶抑制剂。 3. 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
种属差异、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 4. 病理因素
排 泄(excretion)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分布
•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 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 药物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 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 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
1. 与血细胞结合 2. 与 血 浆 蛋 白 结 合 成 为 结 合 型 药 物
1. 体液pH 2. 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3. 组织细胞结合 4. 体内屏障 (1)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2)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注:所有药物都可进入胎盘循环,只是滞后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D:用药总量。
绝对生物利用度:同一制剂,不同给药途径的AUC
(五)体内屏障
1. 血-脑屏障
脑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紧密,外 表面几乎全部为星形胶质细胞所包围。许多 分子量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穿透,脂溶性 高或分子量小的药物可透过。
Blood-brain barrier limits drug access to brain
(五)体内屏障:
2. 胎盘屏障
2.易化扩散
顺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具有饱和性 具有竞争性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LOCUS OF ACTION
“RECEPTORS”
Bound
Free
TISSUE RESERVOIRS
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
药酶诱导药: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 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 等)。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下降,并 可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
药酶抑制药:凡能够减弱药酶活性的 药物(异烟肼、西咪替丁、保泰松等)。 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增强,并可产生 中毒,应减少其他药的剂量。
简单扩散
顺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无需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
简单扩散的条件:脂溶性、解离度、浓度差。
绝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均有解离型
与非解离型,后者脂溶性高。
现以弱酸性药物为例说明(H-H方程)
HA
H+ + A-
Ka = [H+][A-]
[HA]
- lgKa= -lg [H+][A-] [HA]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时量关系与量时曲线
Cmax
MEC
Tpeak t 效应持续时间
生物利用度 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后能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 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
A
(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
F= D
100 %
受试药AUC
(相对生物利用度)F= 相对生物利用度)
100 %
标准药AUC
A B C
消除半衰期
T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饱和性,竞争性
(2)器官血流量 (3)组织亲和力 环境pH pH和药物理化性质 (4)环境pH和药物理化性质 (5)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三,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1,转化的场所:主要在肝脏 2,转化的方式:氧化,还原或水解,结合 第一个阶段为氧化,还原或水解 一般分两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结合 3,转化的结果: 活性 无活性 活性 无毒 无活性 有活性 有活性 有毒
1,稳态浓度(Css) 稳态浓度(Css) 血浆清除率(CL) 2,血浆清除率(CL) 消除速率(RE) 3,消除速率(RE) 表观分布容积(Vd) 4,表观分布容积(Vd)
三,连续恒速给药 给药速度与稳态浓度之间的关系 1,稳态浓度随给药速度的快慢而升降 2,达稳态浓度的时间不因给药速度加快而提前 3,静脉恒速滴注时血药浓度可以平稳地达到稳态浓度 4,分次给药虽然平均血药浓度上升与静脉滴注相同,但 分次给药虽然平均血药浓度上升与静脉滴注相同, 实际上血药浓度上下波动, 实际上血药浓度上下波动,给药间隔时间越长波动越 大.
离子障: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过细胞膜, 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 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pKa(药物的解离常数,即药物的解离度) pKa(药物的解离常数,即药物的解离度) =离子型/ 弱酸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pH弱酸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10pH-pKa =离子型/非离子型 pKa=离子型/ 弱碱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弱碱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10pKa-pH =离子型/非离子型 例:某药pKa=3.4 某药pKa=3.4 血浆
药物代谢

使生物大分子失去活性
(2)、代谢规律
引入羟基,得相应的酚类 – 大多发生在芳环取代基的对位或邻位
芳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有吸电子取代基削弱反应,羟基化反应就不易发生 – 芳环的电子云密度减小 – 例:含羧基的丙磺舒的苯环不被氧化
芳环取代基的影响
有两个芳环存在,通常只有一个芳环被羟基化 例:苯妥英、保泰松的代谢
– 甲基醚最易被脱去
可待因的代谢
O-去甲基化 成吗啡
吲哚美辛代谢
地尔硫卓代谢
含一个以上醚基,通常只有一个醚基发生氧 化脱烷基
– 代谢的结果和立体效应、电子效应和环上取代基 有关
有时选择性地脱一个甲氧基 或优先脱除某一个甲氧基
次甲二氧苯醚化合物代谢
问题
(五)含硫化合物的氧化
S-脱烷基
氧化脱硫
S-氧化
1、S-脱烷基化
–生成巯基和羰基化合物 –6-甲巯嘌呤的代谢
2、氧化脱硫
– C=S双键代谢成C=O –硫喷妥
脱硫得戊巴比妥
3、S-氧化
氧化成亚砜,进一步氧化成砜
–西咪替丁(Cimetidine)的代谢
硫利哒嗪
–抗精神病药 –氧化成亚砜化合物美索达嗪
抗精神失常活性比硫利达嗪高1倍
–ω-1氧化
–抗癫痫药丙戊酸钠代谢பைடு நூலகம்
支链碳原子氧化
脂环化合物
–取代的环己基药物
易在环上发生羟基化 是位阻最小或最有活性的碳原子被羟化
–乙酰磺已脲的主要代谢产物是反式4-羟基醋 磺环已脲
2、和sp2碳原子相邻碳原子的氧化
–羰基α碳原子
–苄位碳原子 –烯丙位碳原子
羰基α位的碳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顺浓度梯度转运或下山转运(down-hill transport)
•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脂溶性药物,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 膜孔转运(水溶扩散) 水溶性的药物,借助膜两侧流体静压
或渗透压而进行的跨膜转运。
如:尿素、乙醇、锂离子
血眼屏障 (blood-ocular barrier)
血-房水 血-视网膜 血-玻璃体
大部分治疗眼病的药物 采用局部给药
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胎儿胎盘绒毛-孕妇子宫血窦
临床意义: 妊娠期禁止使用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妊娠期尽量避免用药
四、代谢(metabolism)
横坐标围成的面积,与药物吸收总量成正比。
三、药动学模型
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又称房室模型
把机体假设为一个系统,药物进入体内分 布于其中,根据转运速率的快慢可区分为若干 隔室。
房室被视为一个假设空间,只要体内某些 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均视为同一室。
一室模型
机体
药物
吸收 中央室
解离度 非离子型(脂溶)—— 自由跨膜,容易吸收 离子型(脂不溶) —— 带电荷,不易转运
解离度 pKa
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在体液中的解离程度 取决于体液的pH值。
• 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为pKa,表示药物的解离度。
• pKa指药物解离50%时所在体液的pH值。
• pKa与药物本身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无关 • 离子障:pKa < 3 和 pKa >10 的药物,几乎全部解
➢ 非专一性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 变为有活性的现象。 ) 3、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 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 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 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 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与药物作用起始 的快慢、维持时间的长短、药物的治疗作用或毒 副反应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血药浓度随着时间 变化的动态规律及测定一些药动学重要参数,对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其他因素
(1)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 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称 为再分布。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第二节 药物体内过程
三、药物的代谢 (一)药物代谢的意义 (二) 药物代谢的方式 (三)药物代谢的酶(药酶) (四)酶的诱导与抑制 1.药酶诱导剂 2.药酶抑制剂
经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 其代谢产物均可滤过。血细胞、大分子物 质及结合型的药物不能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脂溶性高、
非解离型的药物和代谢产物又可经肾小管 重吸收入血。若改变尿液pH 值,则可影 响药物的解离度。
(3) 肾小管主动分泌:少数药物是 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 。如丙磺舒可 抑制青霉素的主动分泌。
当血液血浆蛋白过少(慢性肾炎、 肝硬化)或变质(尿毒症),使可与药 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也容易发生药 物作用增强和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H R
OH OSO 3H
O M R
OH M M: 生物大分子 SG
OH
S
GSH: 谷胱甘肽
O 硫醚氨酸结合物
(3.2)由于产生的环氧化物是亲电反应性活泼的代谢
中间体,也可以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的 亲核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这就可能对机体产生毒 性。
O N N 核糖 HO 苯并(α )芘 O HO OH HO OH
HO H H2N H NHCOCHCl2 CH2OH
氯霉素
30
硝基的还原是一个多步骤过程,中间经历了 亚硝基、羟胺等中间步骤。 例如:长期接触硝基苯会引起正铁血红蛋白 症,就是由体内还原代谢产物的苯羟胺所致。
R-NO2
硝基化合物
R-NO
亚硝基
R-NOH
羟胺(毒性大) 致癌、细胞毒性
R-NH2
COOH OH
HO
+
O
阿司匹林
34
2.临近基团的立体位阻对酯和酰胺的 水解速度影响较大。
N
O O OH
阿托品 在体内,几乎50%以原药形式排泄
35
3. 酰胺水解的速度较酯慢:
O N N H H2 N
O N O H2 N
普鲁卡因胺
普鲁卡因
60%以原药形式排泄
<
绝大部分水解
36
4. 应用:前药—成酯
3
药物代谢的药学意义
吸收的药物在体内并不一定都经过代谢, 不代谢的药物,以原型排出体外,有些药 物部分代谢; 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影响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设计合理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 制剂处方设计、工艺和指导临床应用
4
药物代谢大部分发生在肝脏,也有在肾脏、肺和 胃肠道里发生。 首过效应:当药物口服从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 首先要通过肝脏,才能分布到全身。在胃肠道和 肝脏进行的药物代谢。 首过效应及随后发生的药物代谢改变了药物的化 学结构和药物分子的数量。
27
二、还原反应(Reduction)
1. 羰基的还原 醛或酮在酶催化下还原为相应的醇,醇可进一步 与葡萄糖醛酸成苷,或与硫酸成酯结合,形成水 溶性分子,而易于排泄。
Cl3C—CH(OH)2
水合氯醛
Cl3C—CH2OH
三氯乙醇
28
羰基还原后有时可产生新的手性中心。 如:镇痛药美沙酮活性较小的S(+)异构体还 原代谢后,生成(3S,6S)-α-(-)美沙醇。
许多“饱和链烃”在体内难以被氧化代谢。 (1)若:药物有芳环或脂环结构,作为侧 链的烃基也可发生氧化。
部位:可发生ω-氧化、ω-1氧化和苄位氧 化。
17
如:非甾抗炎药布洛芬,异丁基上可发生 ω-氧化、ω-1氧化和苄位氧化。
CH 3 HOH 2C ω 氧化 CH 3 H3 C H3 C 布洛芬 COOH ω -1氧化 H 3C H 3C H 3C COOH CH3 COOH OH
CH3 O OH N H CH 3 N H NH N H NH NH 2
R= H 原形药物 R= OH代谢产物
R
R
普萘洛尔
β受体阻断剂
苯乙双胍 降血糖药
12
(2)“芳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对“羟基化反应速度” 有较大的影响。 若:芳环上有吸电子取代基,羟基化不易发生, 如丙磺舒。
若:药物同时有两个芳环存在时,氧化代谢多发 生在电子云密度较大的芳环上。如地西泮。
R1 H O
N
R H N
R1 H O OH SCH 3
成酯
O OH
SCH 3 OH
O O
林可霉素
2-0-丁酰林可霉素 脂溶性增加,吸收改善
38
第二节 结合反应
药物分子或经体内代谢的官能团化反应后的代谢 物中的极性基团(如羟基、氨基<仲胺或伯胺>, 羧基)等,可在酶的催化下与活化的内源性的小 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氨基酸、谷胱甘肽 等)结合。 这一过程称为结合反应,又称Ⅱ相生物转化反应
CH 3 COOH
苄位氧化 H3 C H3 C OH
ω:末端C位;苄基(苯甲基)。
18
(2)脂烃链直接与芳环相连的苄位碳原子易于 氧化,产物为醇。醇还可进一步氧化成醛、酮或 羧酸。
H N
O
HN
CH3
H N
O
HN
CH2 OH
S
O O
O
S
O
甲苯磺丁尿
H N
O
HN
COOH
S
O O
19
4.脂环的氧化
15
NH NH
N
2. 烯烃的氧化
与芳环类相似:也生成环氧化物中间体。 与芳环类不同:但该中间体的反应性较小,进一步 水解代谢生成反式二醇化合物,而不会与生物大分 子结合。
O HO N N O NH 2 O NH2 O N NH 2 10,11-二羟基卡马西平
16
OH
卡马西平 抗惊厥药
3. 烃基的氧化
5
类型:
I相生物转反应化:官能团化反应; Ⅱ相生物转化反应:结合反应。
6
第一节 官能团反应 (functionalization Reaction)
3
2
1
氧化反应
(Oxidation)
还原反应
(Reduction)
水解反应
(Hydrolysis)
7
一、 氧化反应
在药物的环系结构或脂链结构的碳上形成羟 基或羧基;在氮、氧、硫原子上脱烃基或形 成氮氧化物、硫氧化物。
第3章 药物代谢
Drug Metabolism
1
概述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分子被机体吸收后,在机 体酶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又称为
生物转化。
作用:
与药理作用密切相关:临床意义; 药物从机体的排出:代谢产物的极性增加,有 利于从机体排出。
2
药物代谢的临床意义
使药物失去活性 磺胺类药物 乙酰化 代谢物(无活性) 使药物降低活性 氯丙嗪 去甲氯丙嗪(活性下降) 使药物活性增强 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 使药理作用激活 左旋多巴 酶解脱羧 多巴胺 产生毒性代谢物 异烟肼→乙酰肼(肝损害)
R-CH 3
R R R R R R
R N R Me R
8
R-CH 2-OH
O R R
R
R
OH
R
R
OH
R N H
一、 氧化反应
大多数药物都能被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催化。
此酶系含有三种功能成分:即黄素蛋白类的 NADPH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血红蛋白类的 细胞色素P450及脂质。其中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CYP)酶最为重要 。其催化 羟基化反应的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N-脱烃基化 N-氧化 N-羟化 脱氨基
“仲胺、叔胺的脱烃基反应”生成“相应的伯胺和 仲胺”,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
21
CH 3
H N O CH3
仲胺
N H
CH3
伯胺
CH 3
叔胺
H N O CH 3
CH 3 N CH3 CH3
H N O CH 3
NH2
利多卡因
对中枢神经系统 的毒副作用较大
胺通式:NH3有几个H被烃基取代? RNH2——伯胺、R2NH——仲胺、R3N——叔胺
22
叔胺
仲胺
N N CH 3 CH 3
N N H CH 3
丙米嗪
地昔帕明
活性代谢产物
23
6. 醚及硫醚的氧化
(1)芳醚类化合物:较常见的代谢是O-脱烃反应。 如可待因(Codeine)在体内有8% 发生O-去甲基 化,生成吗啡。
含有脂环和杂环的药物,容易在环上发生羟基化 如:醋磺已脲,主要代谢产物是反式4-羟基醋磺己脲。
O S O CH 3
O O N H N H O CH3
O S
O O N H N H
OH
醋磺己脲
口服降糖药
20
5. 胺的氧化
含有“脂肪胺、芳胺、脂环胺结构”的有机药物的 体内代谢方式复杂,产物较多,主要代谢方式:
O OH H3C N Cl CH 3 O S N O CH 3 R N O
丙磺舒
R= H 地西泮 R= OH 4-羟基地西泮
13
(3.1)芳环氧化成酚羟基,实际上经过了环氧化物 的历程。中间体环氧化物可进一步重排得苯酚、或 水解成反式二醇,或发生结合反应。
重排 R R H 2O R R H2 SO4 OH GSH R OH R OH NHAc OH
(PhaseⅡ Biotransformation)
39
结合后的产物无生理活性; 除“甲基化反应和乙酰化反应”外,大多极 易溶于水,从尿中或胆汁中排出体外。 该过程是“药物失活和消除”的重要途径。
40
(1)葡萄糖醛酸结合(Glucuronic Acid Conjugation) (2)硫酸结合 (Sulfate Conjugation)
结合反应 的分类
(3)乙酰化结合(Acetylation )
(4)甲基化结合(Methylation )
(5)氨基酸结合(Conjugation with
Amino Acids)
(6)谷胱甘肽或硫基尿酸结合 (Glutathione or Mercapturic Acid Conjugation)
41
易溶于水
42
两步:活化、结合过程
尿苷-5-二磷酸-α-D-葡醛酸
COOH O OH OH OH OH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ic Acid,UDPGA